我的养生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我的养生之道征文管住嘴迈开腿石朋庆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是我的养生体会,也是我的健康格言。
其实,这也是被众多中老年人证实了的最实惠最实用的健康养生之道。
在此文,我谈点亲身体会。
俗话说:病从口入。
古人云:“纵口欲而百病生。
”这些话一点不假,前些年吃喝风盛行,只要有宴请、聚餐就会暴饮暴食,我先后在三个单位上班,从开始的体重55公斤,到65公斤,再到75公斤。
最后体检时,居然有13项指标严重超标,医生要我住院治疗,否则身体将不堪设想。
我是学中医中药专业的,我知道,身体的这种变化就是吃出来的病,而且吃出很多病来了。
奇怪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病是吃出来的,但只要有饭局仍然不会拒绝,只要有荤菜,素菜也不会多吃。
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消化起来非常困难,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肠道,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通便不畅,导致痔疮,我患者痔疮是1994年5月,那时,我总认为是喝酒引发的,其实,我虽然暴吃,但我从不暴饮,我不论是在外还在家都不饮酒。
但仍然患了痔疮,而且从未见好转。
现在回过头来看,原来和暴吃是大有关系的。
近些年,由于在管住自己的嘴上下了点功夫,困扰我二十多年的痔疮基本消失了。
管好自己的嘴,是要有毅力的,而且要经得住美食的诱惑。
这一点如果不注意,富贵病又会死灰复燃,又会重新缠绕着自己。
在这方面,我也经过一些反复。
有时,抵御不了美食的诱惑,有时,怕美食浪费了,吃不了,又强迫自己硬塞到肚子里去。
这两种情况,我们都要注意,尤其后一种情况,在中老年人当中比较常见。
为了管住嘴,大家一定要把剩余的食物倒掉,也不能吃掉。
否则,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动脉硬化、胆囊炎等富贵病会粘上身,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并发症,可能上百种病总会有一种接踵而至,防不胜防。
前面我说的那十三项不合格的指标就是这样产生的。
另外,不管好自己的嘴,吃得过饱,会引起大脑反应迟钝,加速大脑的衰老。
人们在吃饱后,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肠胃系统去“工作”了,容易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昏昏欲睡。
养生之道作文养生之道作文(通用27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养生之道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养生之道作文篇1“养生之道”可谓是大家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什么叫养生?怎样养生?大家都知道保持健康,放松身心便叫养生;均衡营养,多多运动便是养生的两大“门派”。
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现在飞速崛起的“低头族”与“手机族”了呢?在马路上,在车上,在中国都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低着头玩手机的人,而我,也曾经做过这两大“反养生门派”的一份子。
记得妈妈买来第一部智能触屏手机时,我便兴奋得不得了,抱着手机就是撒手,好像那是自己的一样,从那开始,我便迈入了“手机族”的大门。
我下载了好多游戏,每天一放学便开始尽情地玩,我陶醉在手机的世界里,不过,好景不长,我便尝到了苦头。
渐渐地,我的眼睛开始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连看电视都要把眼睛眯成一条缝。
我开始害怕起来,父母多次要带我去医院检查,都被我拒绝。
终于,在一次寒假中,妈妈领着我来到那充斥的药水味儿的医院,经过好一番折腾,我才被确诊为“假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其实就是近视不到一百度的统称。
医生说,不到一百度,不配眼镜。
只要少接触电子产品,多远眺,还是有机会恢复视力的。
听完这番话,妈妈又庆幸又担忧,庆幸的是,我的眼睛还有回复的机会;担忧的是,会不会回复不过来。
从那以后,我对接触电子产品的次数有了克制,不再像以前玩的那么频繁,时间也有了克制。
我的近视度数控制在一百度左右,不再上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见证四季的交替;可以探索未知的领域。
养生第一步,便是保护好这双眼睛。
让我们打败“低头族”和“手机族”,重新让生活充满阳光吧!养生之道作文篇2处暑以后,北方的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就会形成秋雨。
秋雨过后,气温明显下降,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身心的平衡发展。
下面,我们就从饮食调养、顺应四时、动静结合、情志调摄、推拿按摩、草药养生、针灸调理以及养生保健操等八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中医养生的精髓。
一、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食补不如食养”,提倡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食物。
春季养肝,应多食绿色蔬菜;夏季养心,应以清淡、消暑为主;秋季养肺,可多食白色食物;冬季养肾,应适当摄入温热食材。
此外,中医还强调“五味调和”,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要适量摄入,以保持身体内部环境的平衡。
二、顺应四时中医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应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
春季养生要“养肝”,多做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夏季养生要“养心”,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劳累;秋季养生要“养肺”,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冬季养生要“养肾”,保持身体温暖,避免寒邪侵袭。
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注重动静结合,即适度运动与静养相结合。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要避免过度劳累;静养则有助于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实现。
四、情志调摄中医养生非常重视情志的调摄。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因此,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平和、愉悦。
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旅行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五、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身体各部位的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疲劳,增强体质。
常见的推拿按摩方法有穴位按摩、拍打、揉捏等,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六、草药养生草药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等多种功效,可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来选择适合的草药进行养生。
常用的草药有枸杞、红枣、当归等,可以煲汤、泡茶等方式食用。
七、针灸调理针灸调理是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施针或艾灸等刺激方式,可以调整气血流通、缓解疼痛、增强体质。
养生“之道”长寿“秘诀”
我虽然已经85岁,但还觉得“行动敏捷,思路清析,四肢灵活,精力充沛”。
这些都得益于坚持了“三个几十年如一日”而积攒下三大笔用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一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晨练打太极,积攒下一笔“健康财富”;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练写毛笔字,积攒下一笔“精神财富”;三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发挥着余热,积攒下一笔“政治财富”。
这三大笔财富的拥有,就是我的养生“之道”和长寿“秘诀”。
我之所以能够得‘道’获‘诀’,全赖于坚持了一个持之以恒的‘恒’字。
没有恒,就不可能有三个几十年如一日,更不可能获得三大笔财富。
特别是健康财富,能使人延年益寿,更是“无价之宝“。
市·县2011年评选表彰了一批“五好“老干部(我荣幸的被评为市级五好老干部)受到了表彰.五好地第一好就是身体好,因为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其它四好也就无从谈起.这就充分说明了养生的必要性和健康的.重要性
以上所说就是我这个退休老干部杨运亭的切身体会.
现在我运用左手把一些铭记词汇,以及部分有关篇幅章节于此文稿一并以毛笔隶书体撰写成条幅,以备我予定到90岁时创办一次老干部个人发挥余热事迹展览会。
如若能够呈现之时.即将它作为展品之一参加展出.
壬辰年重阳节。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什么是养生之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什么是养生之道》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4大养生之道养身养身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4大养生之道养身养身便是从物质基础上养护生命,注意的方面:服食,饮水,运动,休息......养气暂时的理解还是呼吸吐纳,使人体内在小气场和外在大气场和谐共振,共生。
养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之行血、肺之呼吸、脾之运化、肝之疏泄、肾之封藏、胃之受纳、小肠之化物、大肠之传导、三焦运行津液与元气、膀胱之气化、胆贮存与排泄胆汁以及四肢之屈伸、躯干之俯仰、目之视物、耳之闻声、口之摄食、舌之感味......人体所有生理活动,无一例外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若心神正常,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合作,则身体安泰,反之若心神不明,人体各部分得不到应有的协调和统一,各自为政,疾病由是而生,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心神不足则精神恍惚、失眠健忘,常常是提笔忘字、张口忘言;热扰神明则会出现神昏谵语;痰迷心窍多致举止失常或不省人事;痰火扰心更可怕——神志狂乱,登高而呼、弃衣而歌、呼叫骂詈(k,责骂),不避亲疏。
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养欲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
清心寡欲,专心致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也越发的深刻。
关于养生之道的作文
养生之道。
清晨,闹钟一响,我就像弹簧一样从床上蹦起来。
一杯温水下肚,整个人都清醒了。
养生嘛,从早晨开始就得活力满满!
午饭时间,我喜欢吃点清淡的。
蔬菜沙拉、鱼肉、还有一碗热腾腾的米饭,简直完美。
不是说嘛,均衡饮食才能身体健康。
下班后,我喜欢去公园走走。
看看那些老人家打太极、跳广场舞,我也跟着学学。
活动活动筋骨,比坐在办公室好多了。
晚上回家,泡脚成了我的必修课。
一边泡脚,一边看看电视,放松一下。
听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好。
养生这事儿,其实没那么复杂。
就是吃得健康,动得勤快,睡得好。
简单吧?但效果可是杠杠的!。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养生之道,寿比南山”的说法,养生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养生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多年的养生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感悟,现将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养生之道,贵在坚持养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多年的养生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养生之道,贵在坚持。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对坚持养生的一些感悟:1. 生活习惯的养成:养生首先要从生活习惯入手,如饮食、作息、运动等方面。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基石,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身体状况。
2. 心态的调整:心态决定健康。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身心健康。
在养生过程中,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3. 知识的积累:养生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学习。
作为一名养生师,我深知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养生之道,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都不同,因此,养生之道也应因人而异。
以下是我对因人而异养生的一些感悟:1. 了解自身:养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养生方案。
可以通过中医体质辨识、体检等方式,了解自己的体质。
2. 针对性调理:针对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如阴虚体质宜滋阴降火,阳虚体质宜温阳补气等。
3. 融入生活:养生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要将养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充足睡眠等。
三、养生之道,注重整体养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整体出发,关注身心和谐。
以下是我对整体养生的一些感悟:1. 调养身心:养生不仅要关注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心理健康。
身心和谐,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目的。
2. 顺应自然: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如四季更替、阴阳五行等。
根据自然规律调整养生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3. 家庭和谐:家庭和谐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我的养生之道:多做善事人不老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学(上)》 2018年第12期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指保养、调养、补养;生,指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剂生活等方法,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要有目标。
我的目标是牢记廖沫沙的话:八十不算老,九十年尚少;人生活百岁,风光无限好。
牢记人民医学家裘法祖的话,把医学归于大众;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向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我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的奠基人郑集学习,90 岁仍在上班;100 岁才退休,111 岁还在写书。
我现在已是91岁的人了,养生期望100 岁,上限110岁。
为此,我在养生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健康饮食不嗜烟酒饭吃六七成饱,一辈子不得胃病。
吃多了,是废物,没有用。
进食做到黄金分割,副食6,主食4;粗粮6,细粮4。
每天饮食早3 午2 晚1,多吃蔬菜水果。
多饮水,不抽烟,不喝酒。
近郊旅游照相摄生我喜欢旅游,喜欢照相。
60 国外游,70 国内游,80 不远游,90 走一走。
旅游是全身锻炼;照相是脑力和体力锻炼相结合的最佳方略。
坚持走路广交朋友牢记“运动是养生之王,走路是运动之王”。
我现已91 岁,每天坚持走路500~2000 米;我的朋友遍中国,网友有200 多,都有联系。
走运时结交朋友,倒运时认识朋友。
我创办的博客已超过20 万人,微博已有9 万网友,心中高兴万分。
常晒太阳防暑防冻春秋每天上午9~11 点,下午3~5 点,是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此时晒太阳最佳;冬季防冻,夏季防暑;拄着拐杖,防止摔跤;走路不求快,求稳好姿态;春捂秋冻,注意保暖;为了健康,舍得花钱。
玩玩电脑喜爱笔耕一是写文章写书,为社会做贡献;二是制作幻灯,赠给友人,友人称赞是我最大的快乐。
退休后在报纸上刊文2 000多篇,网上刊文3 000 余篇;在医学杂志上刊文2 000 余篇。
养生十条——养生的基础在世界医学史上,只有中医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养生之道。
中医秉承《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先进健康理念,历来强调养生之道,强调不得病为最优选择。
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本章所介绍的养生十条虽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但都是中医养生的精华。
养生十条的价值在于安全有效,在于常人都能够操作。
这套养生方法充分吸取了前人的养生经验,强调生活方式要朴素,饮食结构要简单。
它不仅让无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不遵循养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尽可能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
强调养生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
实际上许多疾病是吃出来的,是闲出来的,而中医的养生之道正是让公众避免了这些问题。
养生十条简单易行,而且安全有效,它很好体现了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三条养生思想:1、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
2、肾乃先天之本,胃乃后天之本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个方法告诉你,从早晨起床开始每天的生活步骤,这些步骤公众非常容易学习掌握,也非常接近现代医学保健理论。
实践证明,使用这套养生方法(有的只是部分使用)的人,他们的身体健康无病,他们的精神和体力充沛,他们的容貌与同龄人相比明显年轻;他们节约了医药费,他们避免了生病的痛苦,他们没有给家庭带来麻烦。
他们的健康状态,说明一个人是可以不生传染病的;说明一个人是可以避免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说明一个人到了老年也可以继续生龙活虎、精力充沛、头脑清楚的……。
其实养生不仅是健康人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也是没有使用养生而生病之人的基础治疗方法。
笔者要向你说明,有病就去治病的道理似乎是正确的,其实是片面的。
病人应先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
要知道,人的各种生活方式都有药理作用,而不仅仅是药物具有药理作用。
那些继续严重违反健康生活方式的病人,一边在治疗一边又在造病,是极难康复的。
因此每个人都应当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养生之道,莫先于养性”的说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身体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养生功法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作为一名热衷于养生的人,我在实践中对养生功法有了深刻的感悟,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养生功法的重要性1.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生功法通过调养身心,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感冒、发烧等小病小痛,通过坚持养生功法,可以有效地增强体质,减少生病的机会。
2. 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养生功法强调“形神合一”,通过呼吸、动作、意念的配合,使人心态平和,缓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
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学会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3. 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养生功法通过锻炼身体,调节气血,延缓衰老过程。
坚持养生功法,可以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寿命更长。
二、养生功法的实践感悟1.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养生功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效,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持之以恒。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把养生功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注重细节,循序渐进养生功法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呼吸都需要我们认真体会、仔细揣摩。
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细节,逐步提高。
同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3. 调养身心,形神合一养生功法强调“形神合一”,在练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身体和心灵的统一。
通过呼吸、动作、意念的配合,使身心得到全面调养。
4. 顺应自然,顺应时节养生功法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时节变化。
在四季更迭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时节调整养生功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5. 互动交流,共同进步在养生功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与朋友、家人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分享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养生功法,提高养生效果。
三、养生功法的收获1. 身体健康:通过坚持养生功法,我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身体更加健康。
养生之道100条1 、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
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二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
一切法从心生。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什么是养生之道养生之道,顾名思义,即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养生原则,来保持身体健康、活力充沛以及心灵愉悦的一种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环境污染的增加,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养生之道的理念是追求平衡、和谐和内外兼修,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灵滋养的综合性养生方式。
一、合理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至关重要。
养生之道强调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多样性,注重摄入平衡的营养物质。
首先,均衡的膳食应包含五大类食物,即谷物、蔬菜、水果、肉类以及豆类。
其次,要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如糕点、油腻食物和加工食品。
此外,适量饮水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适当的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燃烧脂肪、增强心肺功能。
养生之道提倡适当的运动,如晨跑、健身操、瑜伽等,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增强肌肉力量。
此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遵循科学的锻炼原则和步骤,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对于身体健康和养生至关重要。
积极的心态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免疫力。
养生之道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学习放松的方法,如冥想、听音乐、读书等。
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升幸福感。
四、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的作息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养生之道倡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包括规律的睡眠时间、合理的休息时间和适当的工作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五、适当的草药疗法养生之道也包括了一些传统的草药疗法,如中医养生、针灸、按摩等。
这些疗法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经络平衡等方式,来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效果。
然而,在使用草药疗法时,应慎重选择,避免误用和滥用。
养生之道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积极的健康观念。
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体验到养生之道所带来的益处。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良好心态、规律作息以及适当的草药疗法,可以达到养生之道的目标,保持身心健康、远离疾病的困扰。
养生之道10句名言一、“保持宁静,学会放空。
”二、“立志易,坚持难,只有坚持,才能使事情变得完美。
”三、“最伟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最宝贵的宝物就是青春。
”四、“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计,明天规。
”五、“每日三笑,不用药物也能解毒。
”六、“生活就是要活得朴实,活得健康。
”七、“少吃多餐,不要熬夜。
”八、“新鲜空气是最好的解毒剂,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治疗良药。
”九、“有计划地进行有氧运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健康,还能让你的体态有效改变。
”十、“生活中多多关注自己的身体,注意把握好节奏,多运动,多休息,才能保持最佳状态。
”养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从传统文化中,我们一直在听到“养生”的话语,人们发现养生的重要性,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健康,活得更久长平安。
虽然养生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但它也可以带来愉快,并且乐在其中。
上述10句名言是对养生之道的概括,也蕴藏着浓浓的深意。
首先,应该“保持宁静,学会放空”。
保持宁静心态,不让外界的喧嚣、压力给自己的身体,精神所带来的影响。
在心态上,要培养一种放空的技能,使自己拥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使自己更淡定,释放压力。
第二,“立志易,坚持难”,养生更是如此。
能坚持下来的人,才能使事情变得完美;而轻言放弃的人,只能失败在养生上。
要想在养生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养生。
除此之外,“最伟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最宝贵的宝物就是青春”。
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拥有幸福的家庭,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人们常常被财富所迷惑,忽略了自己身体的健康,他们要知道,健康才是最伟大的财富,只有健康,才能创造出财富。
此外,养生的道理可以用“今日事,今日毕,明天计,明天规”来总结。
今日做完当日的事,不要将明天的事拖到今天去做,明天会有新的精彩,明天也会有新的规则。
对于精神压力过大的人来说,有一句话非常有用:“每日三笑,不用药物也能解毒”。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保有乐观的心态,这样就能让压力释放,让自己更加健康。
养生之道中医养生三要素中医养生讲究的是身心和谐、阳气旺盛、阴阳平衡的状态,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和心态调理。
首先,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养生注重饮食与养生的关系,认为合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蛋鱼虾为和”。
这句话总结了中医饮食调养的原则,即应保持谷、果、畜、菜、蛋、鱼、虾七种食物的平衡摄入。
中医饮食调养还注重食物的平衡,强调“五味调匀”,即苦、辣、酸、甘、咸五味的平衡。
此外,还应遵循“三分饥、七分饱”的原则,即饭量要适中,不过饱不及饥,保持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正常运转。
其次,运动锻炼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医养生强调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促进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
中医强调运动的方法要因人而异,不同体质、年龄、性别的人适合的运动不同。
一般来说,中老年人适宜进行轻度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气功等;年轻人则可以适当增加锻炼的强度,如慢跑、游泳、打球等。
此外,中医还提倡“适度而为”,即不宜过度运动,以免适得其反,损伤身体健康。
最后,心态调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环节。
中医注重情志与养生的关系,认为情绪稳定、心态平和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喜怒不形于色,悲忧不形于声”,即要保持情绪的平稳,并不随外界环境而波动。
中医认为心态平和可以调和人体气血的运行,保持身体的健康。
中医还提倡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如听音乐、参加社交活动、冥想等,以减轻精神压力和焦虑情绪。
总之,中医养生强调综合调理,注重身体、心理和情绪的平衡。
饮食调养、运动锻炼和心态调理是中医养生的三个重要要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和平衡的心态,才能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近年来,中医养生理念逐渐被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之道,从而改善了自身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中医养生中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养生意识,使自己能够远离疾病,保持健康。
我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享年百余岁。
考察他的医学思想和养生理念,是融摄了古代中医(主要是《黄帝内经》)、道家思想、儒佛理论等于一身,进而创新出独具特色的养生之道,主要集中于《备急千金要方》(简称《要方》)与《千金翼方》(简称《翼方》)中。
孙思邈在《翼方·养性》中说:“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闷则何以遣之?还须蓄卷书。
《易》、《老》、《庄子》等,闷来阅之,殊胜闷坐。
”[1]说明孙思邈在养性方面是青睐于道家经典文献的。
因为道家思想不仅能使人入静和净化人的意念,而且有益于人性的提升和拓展智慧潜能,对后人养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从孙思邈“养性”来谈谈我的养生之道。
1“性自为善”“啬神”的养性之要
总结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并指出“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1]其养生之道的核心在之术,亦难长生也”于养性。
孙思邈的《要方》涉及养生的内容有:养性序第一,道林养性第二,居处法第三,按摩法第四,调气法第五,服食法第六,黄帝杂忌第七,房中补益第八。
由此看来,在《要方》8 种养生之道中,养性处于首要位置,属于精神层面的涵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养性就是养德。
孙思邈在《要方·养性》中指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1]此处“善”是指心地善良之意,蕴涵着“德性”和修德行。
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主动去做,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第二层含义是不染习不好的习惯,是为一种善举。
“欲所习以成性”不仅蕴含着人的秉性在于效法天道,顺其自然,而且要养成良好的习性,不沾染不良的习性。
这与道家思想主张的“常与善人”、自然无为、不可强为,是相一致的。
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及“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思想,是蕴涵着人若想长寿,
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性,是养生之道的核心。
同时,保持一种清虚守静的心态,做到精神内守、神形合一,乃是养性的根本要求。
这样,将精神性的养性放在首位,借助无为恬淡、清心寡欲,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物质性的养形之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从精神而物质的完整系统
的理论。
这对于当代人消除亚健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2“资于食”“俭约”的饮食之理
对于饮食,道家较早提出统治者应当满足人们的温饱问题,同时提倡人们注意节俭、少食。
老子把能否以人们的“甘其食”作为统治者治理一方的政绩为考察标准之一,并强烈谴责统治者做“厌饮食”的强盗;在此,做到“甘其食”与“俭”在人们的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
庄子为了人们的基本生活之需,以“食五谷”为本,只是对于饮食不要过于挑肥拣瘦。
他倡导“食不知所味”、“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的持粗而不必讲究精食的生活习惯。
其中,庄子的“食不甘”与老子的“甘其食”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基本上是以人们的温饱问题为前提,而不特别讲究美味佳肴。
类似于道家,《内经》提倡人们的生活首要的是“食岁谷”“食杂”以及“美其食”(《素问·上古天真论》),不提倡“饱食”“嗜食”“多食”和“食饮不节”。
与道家和《内经》思想相一致的是,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具体表现在生活饮食方面,不仅提出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后天生活之需的道理,而且强调“每学淡食”,做到“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不吃太肥腻、太咸的食物。
同时,孙思邈注重“甘其食”和“美其食”。
他在提倡素食之时,并不反对肉食,认为适当的肉食可以“添髓强筋,补中填髓”。
不过,为避免过多肉食引发的健康问题,他强调“每食不用重肉”。
这里的“重”字,即大量之意。
孙思邈还从辩证饮食的角度提醒人们要“莫强食,莫强饮”,具体为“先饥而食,先渴而饮。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
要让自己感到饱时又有微微的饥饿感,饿时又微微觉得腹中有食为佳。
此意是为不大饥、大饱也。
无疑,孙思邈提倡饮食简单,勿营养过丰、过盛,用现代科学视之,是正确的。
我国当代广西巴马、永福两个长寿之乡老人长寿之因,便证明了这点。
而且,实践证明了孙思邈的这种饥饱辩证理论是合理的、确切的。
在“甘其食”和“美其食”方面,孙思邈十分注重适当的饮食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
如强调水果的养生作用,认为常食葡萄、大枣、胡桃、梨等,能够“轻身耐老”,并将之列为果中佳品。
他还强调“美食须热嚼,生食不粗吞”;“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
津液通流。
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以及“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的饮食保健作用。
而且,他所给予人们禁吃某些食物的告诫,如“茅屋漏水堕诸脯肉”等,都是值得当代人借鉴的。
不难看出,孙思邈提出“资于食”“俭约”的“节食养性”的饮食之理,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