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 格式:docx
- 大小:16.96 KB
- 文档页数:4
老子养生八则
老子养生八则的内容可能因个人理解差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学者的观点:
- 遵道循德: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高度浓缩,包罗万象,涵容宇宙。
- 无为而治:老子哲学思想体系里,“为无为,则无不治”是重要的理念,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鲜一样,养生也是如此。
- 虚静守中: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大风箱,看上去空空如也,却是永不枯竭,越鼓动风就会越多,并且生生不息。
- 动静相兼:练习吐纳时最好结合太极拳之类的动功,有动就有静,动静相互增益。
- 保持元和:平日里要少说话,因为言多伤气。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虚其心,实其腹”。
这些观点是从老子的著作中汲取的养生智慧,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之一。
对于养生的理念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对于个人保健具有深远启示,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养生”、“无为而治”和“忍辱偷生”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自然养生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与当代医学的观点相契合,即强调个体的自愈能力和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而老子的自然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返璞归真,摒弃过度依赖药物和高科技手段的健康观念。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和作息的合理安排,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心灵的宁静,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积极互动,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与之相应,便能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忙碌、焦虑、压力等问题,常常以追求功利和成功为目标,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和身心健康。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放弃过度追求外在利益和荣誉的心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和谐,拥抱简单的生活。
只有舍弃功利的心态,摈弃过度追逐物质的欲望,才能使个体和社会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忍辱偷生老子认为,如果能忍辱偷生,即能避免过度争斗和纷争,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的快速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攀升,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渐渐瓦解。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远离争斗和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只有摆脱欲望的驱使,懂得忍让和宽容,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的社会。
结语:老子的养生智慧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追求物质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衡,要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要放弃功利心态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和谐;要摒弃纷争和争斗的心态,追求忍让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日志热门日志老子的养生之道分享老子的养生之道摘要:一提到如何养生,很多人都认为,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就可以增强体质,或者多做运动就可以健康长寿。
其实不然。
剖析现代人常见养生误区,阐述了老子高明玄妙的养生理论。
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与中医圣典《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一脉相承。
本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躯体养生,即养形;二是心灵养生,即养神。
可以预言21世纪,老子的养生学在中国必定再度兴起,重放光彩,乃至朗照全球。
一、为何养生有一学者曾说:“人生不寿,是一大罪恶。
”为何?人生不寿,让亲者痛,仇者快;人生不寿,有多少责任义务不能完成,有多少理想抱负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必须长寿。
而且渴望延年益寿,甚至渴望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
人生是美好的,要享受美好的人生,必须拥有健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这就需要养生学,而中国的养生学,特别是道家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走出现在常见的养生误区,获得健康长寿幸福美满的人生。
养生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养生意识说到养生,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人的是,病人的事,与我们健康人年轻人无关。
非也!养生其实是越年轻越好,越健康越好!年轻的时候,健康的时候,养生事半功倍,如御风而行,一日千里;年老了,生病了,才养生,就事倍功半,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1. 防患未然,治其未乱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德道经》第二十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动要在事情未出现之前,治理要在动乱未发生之前。
这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智慧!医学家可以从中思悟疗疾的秘诀,政治家可以从中领悟治国的谋略,企业家可以从中体会经商的奥秘,至于我们个人则可以从中明白修身养生的真谛。
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重视,也不是人人都能实行,持之以恒的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有句古话:“知易行难。
道祖老子的养生思想*导读: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道祖老子十分重视养生、贵生,主张长生久视,死而不亡者寿。
他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道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
《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
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好、用好《道德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各种活动都有帮助。
然而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作保证。
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为现代化努力奋斗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埋头苦干,如何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中保持身体的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
道家的养生方法,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老子教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
一、道祖老子的养生观点与主张道祖老子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
老子认为,咽津养生,是灵丹妙药,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
因此他首先主张咽津养生。
他平时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每日必做,久而久之,利于健康。
唾液是人体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一种含有多种成分的消化液,外观为无色稀薄的液体,俗称为口水。
古代称为金津玉液,唾液是人体内十分珍贵的一种体液。
防治疾病,帮助消化,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多种酶和多种维生素,誉之为人体自产的良药。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把他这种咽津养生之法总结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利于益寿延年。
其次为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老子养生”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揭示了许多关于生命、健康和养生的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这是老子对养生的精髓总结。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养生意味着要珍爱生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他提倡人们要“淡泊”、“无为”,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功利,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老子还提倡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对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起伏过度操心,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这些原则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灵的平和和谐。
在饮食方面,老子提倡适度饮食,不要过于奢侈和贪婪。
他认为,适度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过度饮食则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引发各种疾病。
老子主张人们要“节食”,不要过度饮食,要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老子还提到了养生的调节和锻炼。
他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还提倡人们要注重身体的调节,不要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当代人们在追求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的往往忽视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功利所累,忽视了珍爱生命的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借鉴老子养生的理念,珍爱生命,关注健康,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摒弃功利和虚荣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功利和虚荣的诱惑,人们不断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学习老子提倡的“淡泊”、“无为”的理念,不要过于迷恋金钱和名誉,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我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老子对立统一的养生健身智慧摘要:从以静制动、动中取静、柔能克刚、水滴穿石、返璞归真、顺其自然等对立统一观点中,阐述养生、健身法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对立统一;养生;健身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体育健身的基本手段是指人们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采用的各种身体动作,这些动作内容量大,它们的存在是服从于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其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就是一个基本规律。
例如:运动动作的难和易,所需发力的大和小,所需能量消耗的多和少,静力动作还是动力动作,高空动作还是平地动作,进攻动作还是防守动作,单练动作还是协同动作等等,因而运用何种运动动作作为自己最佳的健身养生手段,一定要分析两方面的矛盾情况,一方面是运动动作本身对立统一的矛盾,另一方面是锻炼者主体的内在矛盾。
例如:锻炼者体质基础的强与弱,情绪心理的爱好矛盾,年龄特征的需要矛盾,业余时间的分布矛盾等,正确运用合适的健身内容,就像从名医那里获得一张科学的辩证施治的运动处方。
如果不从主客观方面的矛盾进行分析,随便运用锻炼内容,势必影响锻炼效果,本文从养生的视角,从运动动作的形成及过程,用老子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揭示锻炼内容的正确思路,为大众体育养生、健身活动的推广提供参考。
一、虚与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他相信万物的根源是虚、静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纷扰扰,老子提供了一套治疗的妙方,即“致虚守静”。
在蓬勃生长的生命中,万物往循环,它们虽然纷纷扰扰,但最终还待回到它原来的根,呈现静的状态。
静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消极,在老子的观点中,有着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动中取静的内容,它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老子阐明了“动极则静、静极则动”的养生哲理。
如何保持“虚静”?老子提出:一要“塞兑闭门”,不被外物所累/二要“涤除玄览”。
清除心中一切杂念,这样才能调理出一套保持心理平衡、“养尊处优”的平和心态。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摘要】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养生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而《老子》中的养生理念却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是珍爱生命的表现。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追求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消耗和浪费,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珍爱生命,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如何珍爱生命?老子告诉我们要追随自然规律,遵循身心的需要,远离欲望和贪婪。
老子的养生方法简单易行,主张保持身心平衡,注重自然界的调和。
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
老子的养生理念值得借鉴,坚持养生,远离疾病,才能享受品质生活。
【关键词】关键词:老子养生、养生、珍爱生命、养生理念、重要性、方法、健康、疾病预防、坚持、值得借鉴、珍惜生命、远离疾病。
1. 引言1.1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老子,又称李耳,老聃,谥号聃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其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精品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念,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养生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养生不仅仅是保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调养心灵,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平和与安宁。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活出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在当今社会,人们忙碌的生活节奏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导致人们健康状况普遍下降。
我们更应该重视养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注重平衡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养和呵护。
老子养生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珍爱生命,从养生开始,坚持养生,远离疾病,让我们共同努力,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2. 正文2.1 什么是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持和增进人体的健康。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饮食、运动、作息、心理、情绪等多个方面。
生在安神命在运动来自《吕氏春秋》在吕不韦所著的《吕氏春秋》季春纪第三中的“尽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就是说人的生存法则来自安神,只有你这个人的神定下来了,你的生存本领就大,倘若你六神无主,就会七窍生烟。
不能长久。
而想生命要想相对健康长寿,不受疾病的缠绕,且有所作为,又不感觉费劲,那就必须坚持运动。
下面我们来看看原文与意思。
【原文】整个这一段就是讲的养生中的“安神”。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
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这大自然产生了阴阳,寒暑、燥湿、以及四时的更替、万物的变化,没有一样不给人们带来有利的地方,也没有一样不对人产生危害的地方。
圣人能洞察阴阳变化的合宜之处,能辨析万物的有利一面,从而以利于生命,因此,使精神安守在形体之内,使寿命能得以延长。
所谓长寿,不是说寿命本来短而使它延长,而是使寿命终其天年。
终其天年的关键在于避开危害。
避开危害就是说就人体而言要除去哪些有危害的东西呢?那就是过甜、过酸、过苦、过辣,过咸,这五种东西充满全身,生命就受到危害了。
太高兴、太愤怒、太忧愁、太恐惧、太悲哀,这五种情绪伤了精神,就会对生命有害了。
太冷、太热、太燥、太湿、大风、大雨、大雾,这七种气候使人的精神波动,生命就受到危害。
所以,那些养生的,莫过于懂得安神这个养生的根本再重要不过的了,懂得了安神这个根本,疾病就不会乘虚而入了。
接下来讲的是命在动:【原文】: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形气亦然。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张、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蹶。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几乎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
而关于养生的方法,也是千千万万种,各种各样。
在古代,有一位很有名的思想家老子,他在他的《道德经》中,也提到了养生这个话题。
老子认为,养生就是珍爱生命,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保持身心的健康。
在这个话题上,老子和当代的养生理念虽然有些不同,但他的观点却是很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老子认为,养生就是要珍爱生命。
人生来是为了活得健康快乐,而不是为了生病受苦。
所以,养生就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刻的时间。
在现代,我们往往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老子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就要先从自己的身体健康开始下手。
这也是养生的最基本的观念。
老子认为,珍爱生命就是要保持身心的平衡。
在《道德经》中,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意思是说,高级的人听到道理,会努力去行动;一般的人听到道理,会犹豫不决;低级的人听到道理,会觉得好笑。
老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珍爱生命,就要懂得平衡。
身心平衡是养生的关键。
这也是现代理念所提倡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运动与休息的平衡”、“饮食的平衡”等。
在养生的观念上,老子也提到了一点,那就是要知天命。
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长方形的笼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局限性,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要努力去保养自己的身体。
这也是养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在养生的方法上,老子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意思是说,要学会抱阴抱阳,保持身体的动静平衡,保持神气的和谐。
在现代养生方法中,也有所谓“阴阳平衡”的观念。
这也是老子的养生观念在现代的延续。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营养、运动保健等多个方面调整身体健康和保持精神愉悦的状态。
养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
老子养生的观念,和他在道家哲学中的思想很相似,主张珍视生命和自然。
在老子的养生启示中,珍爱生命是一项关键的任务。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无限的,是整个宇宙及其万物的源头和推动力。
养生要根据道的演变规律去进行,我们所吃的、所穿的、所为的,都要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
其中的“珍爱生命”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在这个世界上珍视自己的生命,关心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这才能够保持身心健康。
在养生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养生之本,不要触犯生命之源”。
我们需要尊重大自然,不违背它的规律和原则,尽可能让自己活得健康、自然和真实。
要想珍爱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要选择高质量、新鲜的食物,每天摄取充足、均衡的营养,不要过量吃垃圾食品和加工食品。
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充足的睡眠也必不可少。
除了关注身体健康,精神状况也至关重要。
压力过大、长期忧虑和消极情绪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需要通过运动、娱乐、社交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及时检查和治疗慢性疾病。
此外,很多人还需要正确选择补充保健品以强化身体的抵抗力。
最后,珍爱生命还包含尊重大自然,保持良好的环境、文明生活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
这是保持和提高整个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仅是生物内在必需的保垫,也是加强生命力、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之,养生就像老子哲学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理解和遵循自然规则,珍视和保护自己的生命,以及尊重和维护整个人类以及自然环境。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身心层面实现未来健康美好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2-01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
《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
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一)遵循“道”,道法自然《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
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
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
“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
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是人们一直所追求的东西,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高。
而《老子》中的养生思想,更是一种珍惜生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道”为养生之本。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传达的是“道”的本质即是“一”,而且“道”是既无始也无终、不可言喻且无形无质的。
对于养生,人们应该注重身心的修养,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从而超脱凡俗的束缚,达到和谐的境界。
其次,老子在养生方面强调“柔弱胜刚强”。
老子认为过程是更为重要的,这意味着在养生方面,人们应该抛弃以力量为本的思想,而是应该追求更柔和的方式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实际上,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许多养生方法的本质,如太极、气功、瑜伽等。
这些养生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倡导用柔软的力量去保养身体、舒缓压力,通过释放内在的能量来重建身体与心灵的平衡。
再次,老子希望人们要懂得分辨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以及善与恶。
这种分辨能力对于养生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和阻碍,例如负面信息、糟糕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等。
这些刺激和阻碍一旦长期存在,就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老子提倡人们应该运用智慧去辨别真正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物,以此来保持身心健康。
最后,老子认为养生是一种珍爱生命的态度。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种养生态度除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并将生命过得更为精彩。
因此,人们应该把养生看做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活得更加充实和自由。
总之,老子养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贯穿古今中外,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老子的养生思想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就能够获得更加健康、幸福和完美的生活。
从老子的养生饮食观中感悟人生智慧作为一个中国古代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关养生饮食的智慧。
他的养生饮食观体现了治病和预防疾病的思想,同时也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强调了心与身体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而在这其中,我领悟到了很多人生智慧,下面就让我来一一分享。
首先,老子认为养生饮食要随时调节。
他强调“天地之间万物皆有以生,人身之中百骸皆有以成。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之源来自自然,当我们在自然界中遇到不同的情况时,我们的身体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节。
这也正是我们的生命力和免疫力所在。
而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像身体一样,随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思想,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和压力。
其次,老子认为饮食要有节制。
他说“物极必反”,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东西都不能过量,否则会带来反效果。
在饮食上,我们要有节制地摄取食物,不能太贪吃或暴饮暴食,否则会加重身体负担,导致身体不适或疾病。
同时,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有一个度,不要去过度追求任何一种东西或感觉,否则会让自己失去平衡,甚至得不偿失。
再次,老子认为饮食要自然健康。
他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身体自然地排毒、充电和修复身体,而不是用过多的药物和人工治疗方式来对待身体。
在饮食上,我们应该尽量选择自然的食物,减少人工添加剂和加工过程,以免因食物质量差、加工过度或含有大量化学物质而损害身体。
同样地,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拥抱自然,走出户外,感受大自然和肃静,呼吸新鲜空气和享受阳光。
最后,老子认为饮食要淳朴。
他认为“素食谷食,饮食淡宜”,也就是说,我们的饮食应该讲究纯朴和淡雅,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在我们日常的饮食和生活中,我们应该追求淳朴与自然,不要沉迷于热闹的闹市中或腐败的生活方式,而是更多地去体验纯朴和深度,这不仅可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我们的内心平静和满足感。
总之,老子的养生饮食观中蕴藏着参悟人生的智慧,它不仅是对于我们身体和健康的关注,还是关于心灵的安宁和平衡相互联系与影响的体现。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养生就是先保养,后长生,久生。
生命,以养达到生,不养就不生,不生就会痛病或死亡!运动则通,不运动则不通!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病(痛)!激情。
【《道德经》:最好的养生或锻炼方式是做到...
【《道德经》:最好的养生或锻炼方式是做到动静结合】
在一次闲谈中,大家聊到了锻炼身体的方式,有人打网球、有人说钓钓鱼、有人说练书法,众说纷纭,各式各样。
我问钓鱼的朋友,平时还有什么体育爱好吗?他说没有了。
又问了其他朋友,几乎都只锻炼一样。
总结起来,他们的锻炼方式要么太“动”
了,要么又太“静”了。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提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如第十五章写道:“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够在浑浊的状态下以静处之,浑浊会慢慢清澈;谁能在安静中有动,慢慢就会有生机萌生)
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平衡的系统,动与静,静与动相互转化。
比如,我们在睡觉时是静,活动时在动,动久后感觉有点累,要休息,又恢复到静……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写道:“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道亦失之。
”我们锻炼养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遵道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牢记动静结合、相互转化的道理,比如你在饭前打了一个小时的篮球,饭后就不要走路了,考虑练练书法或是下下象棋,这样有益健康,符合天道。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导读: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
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
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养生就是先保养,后长生,久生。
生命,以养达到生,不养就不生,不生就会痛病或死亡!
运动则通,不运动则不通!
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病(痛)!
激情。
共鸣。
互动。
坚毅。
自信。
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