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属称谓的分类及与宗法制的关系以及中英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38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家谱中亲属称谓介绍大全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汉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
《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
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
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
伯者,长也。
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
仲者,中也。
叔者,少也。
季者,少也。
適长称伯,伯禽是也。
庶长称孟,以鲁大夫孟氏。
”1、嫡长子而作继承人者。
《汉书·高后纪》:“今欲差次列侯以定朝位,臧于高庙,世世勿绝,嗣子各袭其功位。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汉书佞幸而传》‘红阳侯立嗣子融,从淳于长请车骑’。
颜师古注:‘嗣子谓嫡长子当为嗣者也。
’昌黎《刘统军墓志》云:‘子四人,嗣子纵,长子元一,次子景阳、景长。
’又《节度使李公墓志》:‘公有四子,长曰元子,次曰元质,曰元立,曰元本。
元立、元本皆崔氏出。
葬得日,嗣子元立与其昆弟四人,请铭于韩氏昌黎。
’所谓嗣子与《汉书》正同,皆所谓嫡长子。
盖庶出之子虽年长于庶出,而不得为嗣子。
故《刘志》于嗣子之下,又云长子元一,而《李志》于长曰元孙,次曰元质之下,又以元为嗣子也。
古人严于嫡庶之分,即此可见。
”2、因无子而以他人子为嗣,其子也称嗣子。
兄弟数人,其中一个没有儿子的,便让另一个兄弟的儿子继嗣两房,叫做兼祧。
清俞樾《俞楼杂纂·丧服私论·论独子兼祧之服》:“一子两祧,为乾隆间特制之条,所谓礼以义起也。
道光间议定服制,大宗子兼祧小宗,则为所生父母斩衰三年,而为兼祧父母齐衰不杖期。
”根据血缘与辈份关系而续承宗庙世系的制度。
宗祧继承限于嫡长子,无嫡长子则由嫡长孙长子继承,无庶子或庶孙,方可于同宗中找昭穆相当[辈份相当]者立嗣。
宗祧继承涉及遗产继承,有宗祧继承权者有财产继承权,但有财产继承权者不一定有宗祧继承权。
一从亲属称谓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1.1 汉英亲属称谓异同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而英语里的此类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
除了辈份清楚外,其他关系只能从上下文中仔细推敲或当面询问。
如sister 姐妹同为一词,年龄大小不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也指外婆,父系、母系不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年龄、父系、母系不分。
英语中的cousin一词更是无所不能,它不但年龄、父系、母系不分,连性别也不分,囊括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一系列汉语称谓。
要准确地翻译这个词,必须置之于语境中考察。
家庭成员之间,中国风俗兄弟姐妹一般按长幼称呼,如大哥、三弟、四妹等。
而说英语的国家则习惯于互叫名字。
许多人甚至直接用名来称呼父母的兄弟姐妹。
对西方人来说,辈份的高低是不十分重要的。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英语亲属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除区分辈分外,亲疏、内外、长幼都可忽略不计。
1.2 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汉民族对亲属称谓系统如此细密的语言分割,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封建宗族制度紧密相关;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的粗疏模糊,与他们简单的核心家庭结构也不无关系。
中西文化英汉谓称的差异一、文献综述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将人际称谓系统分为亲属称谓系统和社会称谓(或社交称谓)系统两大类。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主要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之间的称呼。
而社会称谓系统是用于指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人们与非家庭成员之间互动交流时所使用的称呼方式。
其中亲属称谓系统中的各种亲属称谓因为受制于特定的关系所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社会称谓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因为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实际语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具有不稳定性。
二、研究过程(一)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一直沿袭着血缘亲族制度,即宗法制度。
所谓的宗法制度,简而言之就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纲”,它是中国社会数千年历史积淀出的一种既包含真神权又包含着君权的血缘亲族制度,是以每个家庭的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并且围绕等级明显的家长制度来确定家庭内部亲属的辈分关系的制度,是通过严肃区别血亲与姻亲、宗族与外宗族的关系,以明确每个人在整个家族中所处的名分地位、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家庭制度,是维系并体现了中国家庭宗法文化的核心制度。
这种等级分明的宗法制度造成了汉语亲属称谓体系名目繁多、系统复杂。
例如:按辈份分,可分为父辈、叔辈、同辈;同辈按年龄又为分为姐姐、哥哥、弟弟;按血缘又分为父系和母系。
在父系中的女性称为姑姑,母系中的女性称为姨妈。
同时按血缘又可分为直系血缘或者旁系血缘,例如孙、侄孙,按年龄的大小有伯伯、叔叔等称呼;按血亲或姻亲又有哥哥、嫂嫂、姐姐、姐夫等等亲属称谓。
又例如,处于中国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通常会按长幼即年龄大小加以称呼,如大姐、二哥、三弟、二妹等。
而在文明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三面被海洋环绕,土地极其贫瘠,地理环境相当特殊的西方国家,为了实现人们驾馭海洋、征服自然的精神的需要,只能借助于海外殖民扩张,这同时使西方文明能更进一步获得发展。
아가씨小姐(现在韩国也有忌讳,和中国一样)여러분各位,大家동창[同窗]老同学친구朋友(运用广泛)오랜친구老朋友학우[学友]同学부모님父母!딸女儿아들儿子그대你(用于爱人或亲密者,带有爱意…)I称谓与助词搭配나는 내가我저는 제가我(谦语)너는 니가(最常用)/네가/너가你)우리는 우리가我们저희는 저희가我们(谦语)나의简称为내我的저의简称为제我的(谦语)너의简称为네你的(因为发音和내很像,口语中有时为了避免误解或强调会用“니”누구谁누구세요? 谁啊?(有人敲门,就问一句)누가谁,什么人(主格代词,用语疑问句)注意:들有变成复数的功能,如:그들他们친구들朋友们韩语亲属称谓고조모[太祖母]증조부[曾祖父]증조모[曾祖母]조부모[祖父.祖母]할머니(조모) [奶奶]할아버지(조부) [爷爷]부모[父母아버지[父亲]아머니[母亲]고모[姑妈]이모[姨妈]아저씨[叔叔]아주머니[婶婶]외삼촌[舅舅]외숙모[舅妈]아들[儿子]딸[女儿]남편[ 丈夫]아내[ 夫人]형제[ 兄弟]자매[ 姐妹]형[哥哥](男人叫的)오빠[哥哥](女人叫的) 형수[嫂嫂](男人叫的)올케[嫂嫂](女人叫的)누나[姐姐](男人叫的)언니[姐姐](女人叫的)매부[妹夫]형부[姐夫]남동생[弟弟]여동생[妹妹]시아버지[公公]시어머니[婆婆]시아주버니[大伯]시누이[大(小)姑子]장모[丈母娘]사위[女婿]며느리[儿媳妇]처남[小舅子]처형[大舅子]처제[小姨子]조카[侄儿]조카딸[侄女]손자[孙子]외손자[外孙]손녀[孙女]외손녀[外孙女]中韩亲属称谓称谓是为了表示人们社会关系才产生的。
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的名称、称呼。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狭义的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也就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等关系,以及社会地位、职业等而得来的称。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论中西方的亲属称谓差异的源泉“称谓是指人们由亲属和其他方面的相互关联而得来的名称。
亲属或亲戚是指通过继嗣、亲子连接或通过继嗣和姻亲的结合而相互有关系的人”。
“亲属称谓是一定的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
”“人类几乎所有的文化类型中都存在着亲属制度和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体系”。
“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之别、宗族与宗族之别、血缘与非血缘之别,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稳固。
”与之相反,英语中的亲属称呼对这些亲属都相对简略。
一、家庭观念方面的差异亲属称呼的简化说明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所下降;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关系下的家庭的构成与社会作用完全不同,这种不同也在语言中也能找到共鸣。
以家庭为核心的理念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产物。
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由相同血缘关系联结的大家庭的一份子。
亲属关系中的“家长制”即地位、身份、权力的象征,而君主即是“家长”,所以此“家庭”中的“成员”要非常重视对其“家长”的称谓。
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得多。
二、等级观念的差异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上以孔子的“仁”、“礼”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使中国社会十分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性,压制“个性”,倡导“自卑而尊人,贬己而尊人”。
而西方社会推崇“人人平等”、倡导“独立”与“个性”。
与这种社会文化相匹配的便是其相对随便的称谓。
比如说,在西方,上级与下级,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接称呼名字,而这些在中国是极其不礼貌的,很难被社会认可并接受。
三、生育观念的差异生育观念及习惯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也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的生育推崇“传宗接待”与“养儿防老”等观念,这些传统的生育观念是传统的生产方式的产物。
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亲属间的称谓必定会非常丰富。
而在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劳动力获得了级大的解放,核心家庭的观念形成。
在此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条件下,生育观念越来越淡薄,每个家庭有一两个孩子就足够了,甚至出现了“丁克”式的家庭。
浅析中英称谓差异及原因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类。
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以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
这与两国在宗法观念与法制思想、等级制度与宗教影响、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有关。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由于人类的繁衍生息是相通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属称谓系统总体来说,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
亲属称谓有两种,一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称谓,;另一种是非血缘关系之间社会人的称呼,这种称谓其实有一定的社交功能,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而采用的。
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家庭构成模式是以父子为中心的。
在家庭中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龄的大小、辈分的高低是极为重要的区分依据。
因此,在亲属称谓里,亲属关系规定得十分清楚严格,不容许有丝毫的含混马虎。
同辈分的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伯父和叔父、伯母和婶母。
不同辈分的称谓是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也可以连姓一起称呼;晚辈对长辈则只能严格按照其相应的称谓来进行称呼,直呼其名是万万不可的。
英语中的亲属称谓则不区分长幼,辈分高低也不太讲究,所以,称谓词比较笼统概括。
如姐妹、兄弟各只对应一个词;非直系亲属中,长一辈的男性一概称“uncle”,女性一概称“aunt”;而同辈的不论男女,一律称“cousin”。
中美亲属称谓对比论文摘要:中国的亲属称谓都十分具有描写性,传承了特异性的语义特征,而英语亲属称谓具有包容性。
中国亲属称谓频繁而广阔地制定亲属以及非亲属之间的关系,以显示礼貌、尊敬和友好。
相反,由于不同的礼貌原则和加之取向,英语亲属称谓很少有扩展和广义的用法。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亲属称谓,实际上作为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各种文化下的社会体制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的亲属称谓数量远远小于中国亲属称谓的数量,中国人将母亲这边的亲戚和父亲那边的亲戚区分开来,并且使用不同的亲属称谓来称呼两边的亲戚以示区分。
中国人用特定的称谓来确定家庭成员的关系,且每个称呼都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即说话人与被称呼人的关系。
但是英语却恰恰相反,他们对于亲属关系的区分往往不会这么明显。
举个例子:在中国,凡是带有“堂”字标签的例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往往是父亲兄弟的孩子,但是带有“表”字标签的则是父亲姐妹的孩子或者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
“堂”在中国书面意思为“家庭的主干”,而“表”意味着“表面的,外部的或遥远的”。
“堂”“表”的差异也正是中国亲属称谓的差异之所在。
因为,在中国,区分男性亲属和女性亲属。
因此,儿子的儿子或女儿是“孙子/孙女”,女儿的儿子或女儿称为“外孙/外孙女”父亲的父母称谓“祖父/祖母”,母亲的父母称为“外祖父/外祖母”。
“外”和“表”一样,都是区分男性亲属关系与女性亲属关系的标志之一。
相比之下,在美国亲属称谓系统中,只有一个称谓——“cousin”用来指称比自己年龄大的亲属关系,而且忽视了性别因素。
父亲兄弟的孩子与父亲姐妹的孩子以及母亲兄弟姐妹的孩子,都没有称呼区别。
此外,称谓儿子的孩子和女儿的孩子,父亲的父母和母亲的父母,也都不存在差异。
中国的亲属称谓属于苏丹亲属体系,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属于爱斯基摩人亲属体系。
苏丹亲属体系是描述性系统,这就使得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区分明显。
这种特性也是它为什么如此详尽地用不同的亲属称谓给每一种亲属关系命名的原因。
跨文化视角下汉英亲属称呼语对比研究摘要:在言语交际中,首先碰到的是称呼问题,亲属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系统一个组成要素,反映了语言与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的关系。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解读亲属称谓语方面的差异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入手,就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做具体的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语;英语;亲属称谓;差异;跨文化交际一、概念界定称谓语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s)是指人们用以称呼家庭或家族中亲属成员的名称。
亲属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系统一个组成要素,反映了语言与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因素的关系。
二、差异对比根据辈分的不同,本人对汉英两种语言中最常用的亲属称谓语做了如下列举和归类:语言辈分[]英语[]汉语长三辈[]great-grangfathergreat-grandmothergreat-unclegreat-aunt[]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叔公舅公姑奶奶姨奶奶舅奶奶长两辈[]grandfather grandmother[] 祖父母外祖父母长一辈[]fatherfather-in-lawmothermother-in-lawuncleanut父亲公公岳父母亲婆婆岳母叔叔伯伯姑父姨夫舅舅姑姑婶婶姨姨妗子平辈[]brotherbrother-in-lawsistersister-in-lawcousincousin-in-law[]大哥二哥大弟二弟大舅子小舅子小叔子大姐二姐大妹二妹大嫂二嫂二弟媳小姑子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表嫂表弟媳表姐夫表妹夫晚一辈[]sonson-in-lawdaughterdaughter-in-lawnephewneice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侄儿外甥侄女婿侄女侄儿媳外甥女晚两辈[]grandsongranddraughter孙子外孙子孙女外孙女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种语言表示亲属称谓的相对应的词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对比摘要:由于宗教信仰不同。
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
本文试将英汉亲属称谓语进行分析,并从宗教信仰角度审视了亲属称谓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称谓语;儒家思想;对比前言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身份角色的称呼,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
不论语言如何发展,亲属称谓语总能体现着彼此之间的性别、年龄、辈分、血缘和婚姻,因而。
英汉亲属称谓语拥有一些相同特征。
当然,亲属称谓语也有着自己的语义,与社会和文化丝丝相连。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诞生了不同的称谓语。
通过分析英汉亲属称谓语,使我们认识到英汉亲属称谓语存在着种种差异,是由于两国人民的宗教信仰不同。
了解它们的差异,有助于掌握好英语语言。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对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说:“Tom’s brother marries John’s sister”。
若没有相关信息,这句话很难翻译成汉语,因为我们不清楚汤姆的兄弟是比汤姆大还是小,同样,约翰的姐妹是比约翰大还是小。
因而,英汉亲属称谓语在表达上是有区别的。
汉语有许多词来表达亲属称谓,而英语相对而言就少一些。
我们来看下面表格: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异同之处,最根本的特征是他们之间人与人的称谓关系是建立在性别和婚姻之上的。
比如,英语中的father和汉语中的父亲与英语中的mother与汉语中的母亲形成性别对比,同样,汉语中的丈夫和英语中的husband与英语中的wife与汉语中的妻子形成对比。
但在这两中称谓语体系中,仅仅只有少数几个如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等有相对应的语言,而大部分汉语称谓语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的对应语,从而,英汉亲属称谓语是有区别的。
我们很容易发现的一点是:汉语的称谓语比英语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