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
- 格式:docx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2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作文Confucius once said, "To know what is shameful is near to courage." This wise say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elf-awareness and moral values in developing one's character. Knowing what is shameful means understanding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norms, as well as recognizing one's own faults and limitations. It is a qualitythat requires humility, introspection, and a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one's mistakes.孔子曾说,“知耻近乎勇。
”这句智慧的格言强调了自我意识和道德价值在塑造一个人品格方面的重要性。
知道什么是耻辱意味着理解社会期望和规范,同时也意味着认识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
这是一种需要谦卑、内省和愿意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的品质。
Courage, on the other hand, involves facing challenges, adversity,and fear with strength and resilience. It requires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confront difficult situations, and stand up for what is right. Courag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bravery, but it also encompasses moral courage – the ability to do what is right even when it is difficult or unpopular.而勇气则涉及用力量和韧性面对挑战、逆境和恐惧。
形容知耻而后勇的成语
知耻后勇
直意是:知道耻辱、思考耻辱后产生大勇气
大意是:只有牢记耻辱,思考耻辱的原因,卧薪尝胆,时刻警醒,才能洗却耻辱,自立自强
起源:“知耻后勇”语出圣贤孟子,又说“知耻而后勇”。
“知耻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中庸》。
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
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语出:《中庸》
源于:“知耻近乎勇”
派别:儒家。
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于改过。
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
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
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
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获释回国。
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
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
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
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夫耻,人之本也。
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耻也。
耻者,心之畏也,行之行也。
夫耻之所在,心之所畏,行之所行,无不如意也。
古之人,有耻而行者,莫不尊而敬之。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
”是以君子必慎其独,小人必慎其微。
盖耻之所至,无不至于尊贵也。
然则,耻之用何如?夫耻者,所以正身也。
身正,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故曰:“耻者,国之宝也。
”夫耻之至者,必生于己之不足。
己不足,而后知耻;知耻,而后自强;自强,而后有功;有功,而后有荣。
是以,耻之至者,无不至荣。
有耻之人,其行也正,其言也谨,其心也善。
是以,人皆敬之,亲之,爱之。
然而,世之不耻者,何其多也!或曰:“吾贫也,耻何有?”或曰:“吾弱也,耻何有?”或曰:“吾愚也,耻何有?”此皆不知耻之所以然也。
夫贫者,非耻也;弱者,非耻也;愚者,非耻也。
贫者,耻其不能自养也;弱者,耻其不能自强也;愚者,耻其不能自进也。
此三者,皆耻之所由生也。
吾闻之,有志者,事竟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何耻之有?是以,大丈夫行事,当知耻而后行,行而后知耻,循环往复,无有穷已。
呜呼!世之有耻者,鲜矣!然则,吾辈当以耻为师,以耻为径,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庶几不负先贤之教诲,不负天地之生成。
译文:耻,是人的根本。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他有了耻感。
耻感,是内心的敬畏,是行为的准则。
耻感所在之处,内心所敬畏,行为所遵循,无不恰到好处。
古时候的人,有耻感并且行为端正的人,无不受到尊敬和敬仰。
孔子说:“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独处,小人必须谨慎微小的过失。
因为耻感所到之处,无不达到尊贵的地位。
那么,耻感的作用是怎样的呢?耻感,是用来端正自己的。
自身端正,然后家庭才能和睦,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才能治理,国家治理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所以说:“耻感,是国家的瑰宝。
”耻感达到极致的人,必定源于自己的不足。
自己有不足,然后知道羞耻;知道羞耻,然后自我努力;自我努力,然后有所成就;有所成就,然后获得荣誉。
知耻近乎勇
许冠杰- 知耻近乎勇
专辑:难忘您.纸船
曲:许冠杰| 词:黎彼得
Music
云海中多变多波动
人生的际遇也相同
纵使今日两手空
他朝可变做富翁
毋追忆失去的好梦
何必讲往日嘅英雄
眼底草木正青葱
知耻近乎勇
成功凭沉默耕种有希望人就觉轻松心中能忘掉苦痛趁机会平步上高峰
靠自己操纵
人本身总有他的用
唔应该去做应声虫
纵使今日未见通
始终都会度到通
云海中多变多波动
人生的际遇也相同
理想握在你手中
知耻近乎勇
(知耻近乎勇)
以上就是关于知耻近乎勇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第三课知耻近乎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耻,了解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取正确的方法面对羞耻感,从“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
2.正确对待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3.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羞耻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是自尊”,“自尊与自傲、虚荣的区别”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知识体系第一框做人从知耻开始1.什么是羞耻的观念?羞耻的观念指:对自己言行的过失和对自己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要有羞辱惭愧之感。
2.羞耻之心有何重要意义?(1)羞耻之心是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的一种精神力量。
能使人改过自新,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去履行义务,不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
(2)知耻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条件。
(3)羞耻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应,能够催人奋进。
-1-(4)羞耻之心对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至关重要。
对公民切实履行社会道德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具有普遍的实际意义。
(5)羞耻之心能树立公民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
3.如何培养羞耻之心?培养羞耻之心,就要按照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二框立身需要自尊1.什么是自尊?自尊也称自尊心,是一种自己尊重自己、爱护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尊重与爱护的心理。
关于知耻和止于至善的名句1. “知耻近乎勇,难道不是吗?就像廉颇负荆请罪,他知道自己错了,那种羞愧让他有了巨大的勇气去认错,这就是知耻的力量啊!”2. “止于至善,这是多么美好的追求!好比我们爬山,总想爬到山顶看到最美的风景,追求至善就是这样,永不停歇!你说呢?”3. “知耻能让我们反思自己,哎呀,这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不足吗?比如考试作弊被发现,羞愧的同时也该知道不能再这么做啦!”4. “止于至善难道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像孔子一生都在追求,我们又怎能懈怠?”5. “知耻而后勇,你想想看,犯了错误后能勇敢改正,这不就像凤凰涅槃重生一样吗?”6. “一直追求止于至善,这不就跟一直追逐天上最亮的星星一样令人向往吗?比如雷锋,他一直在做好事,就是在追求至善啊!”7. “知耻之心,难道不是我们内心的警钟?一旦敲响,就能让我们清醒,就像被老师批评后努力改正的同学那样!”8. “止于至善,多美妙的目标呀!好比航海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你能想到身边这样的例子吗?”9. “知耻,是让我们成长的基石,不是吗?就像摔倒后知道疼,下次就会小心一样。
”10. “追求止于至善,难道不是我们灵魂的升华?像那些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他们不就是在靠近至善吗?”11. “知耻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哎呀,这不是明摆着的嘛!比如撒谎后感到愧疚,从此学会诚实。
”12. “止于至善,像一个美丽的梦,吸引着我们不断努力,你说是不是?像袁隆平爷爷为了让大家吃饱饭,不断钻研。
”13. “知耻,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让我们看清自己的错误,比如打架后认识到不对,这不就是光的指引吗?”14. “一直追求止于至善,这难道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像科学家为了探索未知,不断挑战自我!”15. “知耻是一种自我觉醒,可不是嘛!就像睡梦中突然醒来,比如偷东西被抓,从此不再犯错。
”16. “止于至善,多让人憧憬啊!好比童话里的完美结局,我们都渴望达到,不是吗?”17. “知耻而后改,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像迷路后找到正确的方向,从此不再犯错。
2023古代的励志诗句100句-古诗中的励志名言古代的励志诗句(1-30)31.知耻近乎勇。
—《中庸》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
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
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2.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增广贤文》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3.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知耻近乎勇曾听闻,无知者无畏。
深品味,并非全无道理。
怎奈如此无畏往往又成为无知的代价,一番头破血流,才晓一颗混沌未开的心未曾懂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孔子说,知耻而后勇。
细想来,更觉寓理隽永。
不为营造强大的浮表而死守可怜的自尊。
知耻明理,参透优劣,此“耻”不耻,此“耻”甚荣。
知耻而勇,勇在骨气。
典故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主角,那个连名字都不曾被提及的可怜人,却用临死前那虚弱但坚定的拒绝让历史为之回眸。
“喂!来吃!”这颇具侮辱的施舍,在冷饿交迫中却是难拒的诱惑,那一挥手的分量有多重?恰是人性濒临底线的悬崖一勒。
饥饿可以昏花他的双眼,但知耻却是鞭策清醒的警醒;希望可以膨胀他的欲望,但勇毅却时刻与自尊相随,一泻而出。
他是个勇士,在羞辱与消亡中选择了后者。
知耻而勇,勇在志气。
当韩信俯低身子,在一群笑闹声中吧自己埋入“怯懦的尘埃”,多数人为之肚量而赞,殊不知其雪耻更值惊叹。
胯下之辱,韩信认得清楚,否则又怎会围项羽于垓下,创背水一战之奇迹?他不是个博人一笑的小丑,不是个事不存心的粗人,他心如明镜,思如细丝,知耻是练就自己的动力,是埋下志气的理由。
这般勇,不如尖刀来得锋芒毕露,却胜过奇毒直逼心骨。
他是个勇士,在忘却于铭记间选择了后者。
那曾暴晒在目光下的伤疤,如今是闪耀着金光的勋章!知耻而勇,勇在慧气。
最先将耻的污秽与勇的光荣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圣人孔子,亦是这句箴言的身体力行者。
知耻,更重要的是懂耻,把耻化归到不耻的境界。
堂堂先圣,师从七岁项橐。
三被刁难,依旧淡然一笑,跳入池塘,沐浴求拜。
满腹经纶却输给黄口小儿,孔子当然知耻,连子路也忍不住在旁挥起了拳头。
知耻,但不意味耻,是甘拜人之下之勇,勇气之外,更多的沉淀出宁静淡然的智慧。
正是这智勇双全,使孔子叱咤于诸子百家将儒学推向独尊;正是这智勇双全,使孔子周旋于各国君王间重申自己的主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他是的个勇士,在遮蔽与真率间选择了后者。
伪装的完美,怎及直露的瑕疵来得真实?纵观当今,无耻之人不占少数。
知耻近乎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在国旗下,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有载:“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至圣先师孔子把培养知耻的君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同样认为“教之耻为先”,明确教育应当把培养人们的知耻之心放在第一位。
由此,我们不难想见“知耻”的重要性。
耻,是人培养德行的基础。
人如果一有恶念,便生羞耻之心;一行恶事,就有愧恐之感。
又耻又恐,一定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恶念恶行。
因此知耻是保全人的思想、行为不离道德的护栏。
孟子言:“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没有羞耻之心的无耻是最大的无耻。
无论是儒教还是佛教,都将羞耻心看作是道德修养的原始起点。
“耻之于人大矣”。
明朝袁坤仪先生在家训中,把孟子的这句话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
”(《了凡四训》)也就是说有羞耻心的人就能够成为圣贤,而没有了羞耻心的人就堕落为禽兽了。
这对我们极具教育意义:让我们想一想古代的圣贤人,如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们为什么成为百邦楷模,万世师表,到今天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一直纷至敬仰。
与之相反过分地贪图欲望的满足或感官享受的人,偷偷地做一些不仁不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不知道,就这样一天一天地将要堕落为禽兽,自己却不知不觉,还自作聪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庸人与圣人之间如此大的差别呢?那就是圣人知耻,有羞耻心,而庸人却把“耻”这个字给丢掉了。
“知耻近乎勇”,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
孔子在回答子路关于怎样才算“士”的提问时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不辱使命,这是“士”的表现,是“勇”的展示。
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修正身、养浩气,而且能知进取、成大业。
马克思曾指出,“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了,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了。
出自于《中庸·第二十章》。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知耻近乎勇教学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自尊、知耻,了解自尊与自傲、虚荣的不同。
2.知道自尊知耻是个人良好品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3.培养个人的知耻之心,提高辨别善恶、荣辱、是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采取正确的方法面对羞耻感,从“知耻”而“记耻”,“记耻”而奋发,发挥羞耻心的积极作用。
2.正确对待自尊与虚荣、自尊与自傲,学会自尊,学会尊重别人。
3.运用全面观点、发展观点、角色分析法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个人勇于承认错误、改过自新、对他人和社会履行应尽义务的态度。
2.树立在个人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讲道德、负责任的价值观。
3.增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把个人的荣辱与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结合起来,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理想。
二、教材分析[逻辑结构]教材粗体字,此略。
[内容分析]1.基本目标:培养学生自尊知耻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态度。
2.承上启下:一个自信的人,必然是一个懂得自尊和知耻的人。
本课强调自尊与尊重他人的统一,个人自尊心与民族自尊心、责任感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对前两课内容的拓展和深化。
(只有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才能对自我作出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联系:人生价值的内涵、创造和实现;邓小平等伟人名言3.主要内容:以自尊和知耻为统帅,有机整合心理健康、道德和国情等方面内容(综合性)(1)心理健康教育上,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自尊心,克服自傲、虚荣等不良心理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上不断取得进步。
——与自身(2)道德上,引导学生努力形成自尊和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
——与他人(3)国情教育上,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道德责任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贡献力量。
——与国家、民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羞耻之心,义之端也”;“什么是自尊”,“自尊与自傲、虚荣的区别”。
2.教学难点;羞耻之心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改变陋习,培养良知”。
知耻近乎勇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晨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耻近乎勇》。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意思是说:知道自己的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于是,许多国家就拿战争的耻辱来警示后人。
八国联军侵华,清朝政府懦弱无能,无力抵抗,导致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
至今,中国人民没有清除这片废墟,留下它就是为了让咱们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个耻辱,来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勇。
不仅国家如此,许许多多知耻的人也开创了一番天地,成为勇士。
李阳,在兰州大学读书时,多门功课不及格。
于是,他自暴自弃,混迹于兰州街头。
最后,他终于在老师们鄙视的目光和同学们嘲笑的口吻中觉醒,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苦攻外语。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李阳不甘耻辱,勤奋努力,开创了中国的疯狂英语时代。
古今中外,像这样“知耻”而“后勇”的又何止万千。
勾践卧薪尝胆而复国;韩信忍胯下之辱而助刘邦一统天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他们知耻而建伟业,他们终于成了“勇士”。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耻辱不是包袱,而是财富,是动力。
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上课不听讲不知耻;不完成学习任务不知耻;就寝时大吵大闹不知耻;吃饭时插队不知耻;半夜翻墙上网不知耻;对老师的批评更是不知耻……试问,这些小事都不能知耻,那又拿什么干大事呢?
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自己的耻辱,敢于承受耻辱的压
力,能够从耻辱中奋起,重新塑造全新的自我。
因此,我们只有知耻,才能近乎勇,才能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勇士。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