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B.飧泄
(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恶心
呕吐
胃
B.脘腹胀痛
C.便秘
中医基础理论
(肝胃不和)
44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肝主疏泄
胆汁de分泌和排泄
中医基础理论
45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三)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中医基之础理源论,以消阴翳.)
1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概念
腰
腹
五 脏
肝 脾 肾
足 三 阴
经
中医基础理论
1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de应用
二. 概括人体de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de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de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de物质基础
生命活动de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中医基础理论
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 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肃 降
A.吸入自然界清气 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
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