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三月三手抄报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6.77 KB
- 文档页数:5
三月三手抄报英语内容简单Title: The Joyous March 3rd A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 and Culture.Introduction:The March 3rd,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Day of Three Worships" or "San San Jie" in China, is a vibrant festival steeped in ancient tradition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is festival is primarily celebrated in the regions of Guangxi and Guizhou in China, where it is marked with an array of colorful activities and ceremonies.Historical Background:The origins of the March 3rd festival trace back to ancient times, when it was believed that this day markedthe beginning of spring and the revival of nature. It was also considered a sacred day for worshiping ancestors and seeking blessings for a prosperous year. Over the centuries,the festival has evolved into a vibrant celebration, incorporating various customs and traditions.Cultural Practices:The March 3rd festival is a vibrant display of Chinese culture, with each region展示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In Guangxi,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s thesinging and dancing of the "Liu San Ge" or "Song of the Three Persons". This folk dance is performed in groups of three, symbolizing the union of heaven, earth, and man. The dancers wear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use props such asfans and handkerchiefs to enhance their performance.Apart from dance, the festival also features various games and competitions. One popular game is the "Grab the Egg" contest, where participants try to grab as many eggsas they can while balancing them on a spoon. This game is believed to symbolize fertility and prosperity.Food Rituals:Foo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March 3rd festival. Traditionally, people prepare various dishes using ingredients that are considered auspicious, such as rice, beans, and fruits. One popular dish is the "W五色 Rice Balls", which are made from five different colored rices and filled with sweet bean paste. These rice balls are offered as prayers to ancestors and are also shared among family and friends.Conclusion:The March 3rd festival is not only a celebration of spring and renewal but also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It is a day where families and communities come together to share their traditions, customs, and food. This festival serves as a reminder of the deep-rooted values and beliefs that have shaped the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The March 3rd festival is a vibrant and colorful celebration that offers a window into the rich tapestry of Chinese culture. It is a day filled with joy, fun, andreflection, where people honor their ancestors, pray for a prosperous year, and celebrate the beauty of their heritage.(Note: This article is a condensed version of the March 3rd festival, focusing on its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traditional aspects. While it may not exceed 1000 words, it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festival's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s.)。
广西小学一年级三月三手抄报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
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 ___,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 ___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三月三”,是壮族、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
相传是黄帝的诞辰,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还有的说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至今。
壮族:壮族能歌善歌之俗,宋代《太平寰宇记》等即有记载。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
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
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三月三的手抄报怎么画_三月三手抄报清晰图片
三月三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除了汉族的上巳节以外,还有壮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畲乡三月三,其中以壮族的三月三最为出名。
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度盛大的三月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壮族三月三的手抄报,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壮族三月三的手抄报
壮族三月三习俗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小学生三月三手抄报小学生三月三手抄报“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下文是网为大家的小学生三月三手抄报,欢迎大家借鉴。
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制作黄糯米饭等等。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
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
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
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
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
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
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
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迎仪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
壮乡3月3手抄报资料壮乡3月3手抄报资料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古代壮乡(包括收壮文化影响的壮区各族)少年少女赶歌坡,抛绣球,“山歌传情,绣球传爱”。
壮族人也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下面是关于关于三月三的手抄报的内容和版面设计图,欢迎阅读!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
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
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
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
”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
”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
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
广西三月三手抄报内容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广西三月三手抄报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tuán]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
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黑板报资料三月三黑板报资料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三月三黑板报资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月三黑板报内容】农历三月三,也叫上巳节。
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三月三活动,广西首次在三月三节日放假两天,太令人喜出望外啊。
天空细雨绵绵,我来到了壮乡。
这壮乡隐藏在群山怀抱之间,一眼望去,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吊脚楼,满地都是嫩绿的野草,一副多么美丽的田园诗画啊。
朴实的壮族人们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进屋里歇息,避雨。
我进了一位老大娘的家中,她热情地给我沏上了一杯热乎乎的茶,我和老大娘攀谈起来,对三月三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相传为了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人们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
雨住了,人们的心也不由自主地火热起来了。
只见方圆几十里的壮族男女青年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了精心搭制的歌圩台上载歌载舞。
圩台周围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我好奇地望着舞台上,只见男女分成了两个队,像抛绣球一样,你抛来一句,我就回一句。
对山歌到了高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内容也更精彩纷呈了。
姑娘唱问:“什么结果一条心?”小伙子唱答“就是芭蕉结果一条心呀!”还有很多斗智的歌词,大家也被情不自禁地带入到了思索歌词之下句的境界中了。
蓦然回过神来,才知壮乡人民的智慧之大,以及壮乡人民对于歌曲的追求之多,这些早已把人们都折服了吧。
天色晚了,人们渐渐散去了,但这壮乡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了人们心中。
【三月三习俗】农历三月三日,称“三月三节”,古时称“上巳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上巳节大约起源于周代,原为农历三月初的第一个巳日,即“上巳日”。
《论语先进》里记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汉末的蔡岂在《月令章句》中道:“《论语》‘暮春浴于沂。
,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已拔于水溪,盖出于此也。
壮乡三月三手抄报资料内容及版面设计图下面是的关于壮乡三月三资料内容及版面设计图,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那么几百人,多多那么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那么佳偶,别有幽默。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拟适宜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容许;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那么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今天是阴历三月三,一大早,奶奶就煮好了一大锅的鸡蛋。
这可不是平常一般的鸡蛋,这是三月三的鸡蛋!妈妈告诉我,三月三传统就是吃地菜花煮鸡蛋,这是规矩。
奶奶到菜场买来地菜花和鸡蛋一煮,煮出来的鸡蛋清香扑鼻,晶莹的蛋白上映着一丝丝翠绿,看着让人喜欢,吃的也更香,我一下子就吃了两个。
三月三手抄报主要内容三月三手抄报主要内容大全“三月三”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
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一大节日,“三月三”比“二月二”更有名,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
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一天举办婚礼。
节日里吃乌米饭。
夜幕降临时,则举行篝火会,竞相对歌。
畲民善对歌,此日往往要邀请省内外各地的畲族歌手登台献艺,场面十分热烈。
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
“三月三”节日活动是畲族人文历史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建设新农村和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由于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东南沿海欠发达地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畲族居住环境的改变,畲族的语言、服饰、歌舞正在逐渐汉化,“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也趋于萎缩,亟待加强保护。
三月三,亦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
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
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
三月三,又是黎族传统的郊游节。
相传洪水时期,天妃和观音兄妹,飘泊在五指山区,幸免于难。
为了传宗接代,妹妹脸刺花纹,使兄认不出来,配成夫妻,生儿育女,刀耕火种,使五指山富饶起来。
此后,每年三月三,黎族青年便带上竹筒香饭,手打花伞,来到五指山上,迎接春天。
三月三,也是朝鲜族人祭祀祖先的节日。
这一天妇女们上山采集金达莱花制作成花面食品,用以祭祀。
壮乡三月三手抄报内容资料壮乡三月三手抄报内容资料三月三古又称上巳节,又是纪念黄帝的,以下是为大家提供的壮乡三月三手抄报内容资料,借鉴,欢送浏览!壮族神话故事-特掘扫墓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妪,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
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老妪便对小蛇说:人畜有别,我们人是没有尾巴的,你假设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弃你的尾巴。
后来老妪就把小蛇的尾巴斩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们就把老妪叫做“乜掘”,“乜”是壮语母亲的意思。
从此,乜掘就把特掘当成儿子一样养着。
现在壮族还遗留有相关的风俗,就是把新买小鸡小鸭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几根,意思就是像这位老妪一样去掉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家里的一员。
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远古记忆。
没有尾巴也反映人类从从原始人进化成文明人的历程。
后来,老妪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妪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
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突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顶峰上面去了。
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风雨或者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壮族历史故事-赛歌择婿其中一个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壮族历史故事--刘三姐另一个是在壮乡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刘三姐的。
讲的是因为歌仙刘三姐以歌为剑,对抗地主,为人民争利,在山上砍柴时被地主割断山藤,坠落山崖,大难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开始与地主的对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里刘三姐对歌,同时与阿牛在藤树下对歌结成连理的故事。
【2018-2019】三月三手抄报图片内容word版本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三月三手抄报图片内容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晚清《都门杂咏》里有一首七言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如: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地阐释。
说明了人们在三月三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农历三月三也是通灵人士,如女巫、神汉等宴请鬼神的日子。
在这一天通灵人士常聚在一起欢庆,并摆宴席宴请鬼神,以感谢他们赋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三月三日手抄报150个字
1.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其中以壮族为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民就会联想到“中国广西”,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三月三将广西壮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国际舞台,每年三月三广西全区人民享有两天假期。
2.“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
“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
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
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
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
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
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2018年壮乡三月三手抄报资料内容及版面设计图-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壮乡三月三手抄报资料内容及版面设计图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壮乡三月三手抄报资料内容及版面设计图,壮族传统歌节。
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状语交"窝埠坡"、"双龙洞"。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
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
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 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
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
壮族人民每到"三月三"时,方圆数千里的男女青年,都开开心心地穿上盛装来参加,少则几百人,多多则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世界。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则佳偶,别有风趣。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的答应;彼此互相了解之后,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即编即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
男女青年经过对歌接触之后,建立了一定的感情,相约下一次歌圩再会。
在歌圩上还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的彩蛋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此外,还有抢花炮、演壮戏、耍杂技、舞彩龙、无彩凤、武术表演、唱桂剧等,整个山乡沉浸在节目的气氛中。
三月三手抄报内容50字
三月三手抄报。
三月三,春暖花开,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
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
而作为学生,我们也可以通过制作手抄报
来表达对这个节日的热爱和祝福。
手抄报是一种非常好的表达方式,它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他人。
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我们可
以选择一些与三月三相关的主题,比如春天、生机、希望等,然后
通过插画、文字和图片来展现出来。
在排版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
温暖明快的颜色,让整个手抄报看起来更加生动活泼。
除了表达对节日的祝福之外,制作手抄报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动
手能力和创造力。
在整理资料、设计布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
如何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整个手抄报既有美感,又能清晰
地传达信息。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尝试,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
综合能力。
而且,通过制作手抄报,我们还可以增加对节日的了解。
在收
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三月三的由来、习俗和意义,这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制作手抄报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它不仅可以
表达我们对节日的祝福,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增
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三月三这一天,
动手制作一份精美的手抄报,用心传递对春天的热爱和美好的祝福。
愿我们的手抄报,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和希望。
2021三月三手抄报一等奖三月三习俗“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
上巳节:三月三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女儿节:上巳也称为女儿节。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端阳”条下亦云:”;呼是日为女儿节。
”汉族:吃地(荠)菜煮鸡蛋祭祀、男女相会、河畔嬉戏、插柳赏花等。
民间还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及开歌会等活动。
主要流行在台湾、福建等地。
在汉族的生活中三月三的印记不是很明显很多人可能已经忽略了这个曾经隆重过的节日但西南少数民族仍然保持了三月三这一节日风俗。
黎族:称之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谈爱日”。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
吃五色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
祭祖、扫墓、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
侗族:吃黄糯米饭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亦称“花炮节”。
瑶族: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
然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吃乌米饭。
祭祀祖先、集会对歌。
篝火会、赶舞场火把舞、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
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民间竞技。
土家族:情人节。
这一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为媒以踩脚定亲。
布依族:祭地蚕杀猪祭社神、山神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
壮乡三月三手抄报资料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
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关于壮族三月初三的由来有好几个历史故事:壮族神话故事-特掘扫墓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妪,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
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老妪便对小蛇说:人畜有别,我们人是没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弃你的尾巴。
后来老妪就把小蛇的尾巴斩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们就把老妪叫做“乜掘”,“乜”是壮语母亲的意思。
从此,乜掘就把特掘当成儿子一样养着。
现在壮族还遗留有相关的风俗,就是把新买小鸡小鸭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几根,意思就是像这位
老妪一样去掉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家里的一员。
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远古记忆。
没有尾巴也反映人类从从原始人进化成文明人的历程。
后来,老妪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妪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
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忽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
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风雨或者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人们为了歌颂乜掘的伟大品质和传颂孝道,便给这位老妪乜掘立庙,人们为了表达尊敬,在壮语里将之称为“妲婆庙”、或者是“姥婆庙”(罗波庙),汉文里统称为“龙母庙”。
当地的壮族人也开始崇拜蛇,对蛇也是敬而远之,忌讳杀蛇和吃蛇。
伴随着随着壮族的祖先骆越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蛇的形态后来就融入中华图腾龙的形态里,所以后来特掘就成了龙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龙,因此特掘又称为掘尾龙。
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坟,成为了古时候壮族人心灵的信仰,认为人死了,灵魂也会飞回大明山。
所以,大明山又被认为是祖宗的墓,变成了壮侗语民族神话信仰传说里的圣山。
所以说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才是真正的
“龙的传人”。
乜掘于是就被尊称为龙母,各地祭拜的神庙都朝向大明山。
之后便有了壮族人传统上扫墓的时间定在三月三。
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庙。
壮族历史故事-赛歌择婿
其中一个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壮族历史故事--刘三姐
另一个是在壮乡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刘三姐的。
讲的是因为歌仙刘三姐以歌为剑,反抗地主,为人民争利,在山上砍柴时被地主割断山藤,坠落山崖,大难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开始与地主的对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里刘三姐对歌,同时与阿牛在藤树下对歌结成连理的故事。
壮族历史故事-韦达桂
再一个是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土皇帝因一次韦达桂给壮乡人民禀告要免皇粮而憎恨韦达桂,于是千
方百计要陷害韦达桂。
一计是叫韦达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阁楼,但达桂完成了要求。
一计不行,又生二计,叫达桂在清明节时要一个像宫殿后面那座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达桂也完成了命令。
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让达桂在二十天内弄490个公鸡蛋,因“男人不生小孩,公鸡怎么生蛋?”这话,皇上大怒,下令捉拿达桂。
壮家百姓闻讯立刻送达桂到山上的枫树林藏了起来。
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围,只见山林里有剩下的糯米饭,就是不见人,皇上下令放火烧山,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
皇兵走后,乡亲们上山在一棵合抱不过来的枫树洞里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眼泪把他埋葬了。
男女老少在坟前放声痛哭。
泪水洒在坟上,坟上顿时长出了一棵棵嫩绿的小枫树,一丛丛翠兰的红兰草。
为了纪念达桂,乡亲们又在墓旁边建造了庙宇,名曰:“达桂堂”。
因为达桂生前喜欢喝酒,吃糯米饭,用喝酒、吃糯米饭的方法战胜了皇帝,后来又因为拿不出公鸡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这一天,状乡家家户户都拿着米酒、糯米饭和熟鸡蛋到达达桂墓前祭奠。
正当人们陷入哀思时,天空突然雷声大作,从庙堂里冲出一条五色大蛇,这条大蛇向乡亲们点了点头,就直奔宫殿把皇帝给咬死了。
从那时起,桂西一带壮族人家为了纪念达桂,年年到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为传说在外丧生的亡灵不能进家,因此人们只好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糯米饭等
祭品供祭达桂的亡灵,在布棚周围唱起赞美和感谢达桂的壮欢。
一代传一代,就形成了现在赶三月三歌圩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