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之一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油脂制取工艺流程(一)摘要:大多数植物油料的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流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个别工序和设备型式的不同,但个别油料也采用一些特殊的油脂生产工艺。
本章对大宗油料的通用生产工艺和个别油料的典型生产工艺作出阐述。
大多数植物油料的油脂制取与加工工艺流程基本相同,区别仅在于个别工序和设备型式的不同,但个别油料也采用一些特殊的油脂生产工艺。
本章对大宗油料的通用生产工艺和个别油料的典型生产工艺作出阐述。
第一节油脂制取工艺流程的选择油脂生产工艺流程的选择与油料品种、产品质量、副产品质量、生产规模、技术条件、环境保护等要求都有关。
虽然工业应用的油脂制取和精炼工艺仅有几种,然而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配合和工艺条件却千变万化。
为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各种油料加工技术的共性和特性,选择合适的工艺流程,提高油脂生产效果。
一、根据不同油料品种确定合理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植物油料种类繁多,不同油料的化学成分、含量、物理性状有差别。
因此,油脂生产工艺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油料品种。
1、根据不同油料的共性将其分类,这样就有可能选择几种典型方法来实现生产要求。
例如,对绝大多数油料都可以采用压榨法取油;对高含油料采用预榨浸出;对低含油料采用直接浸出;对带壳油料采用剥壳后的取油;对高酸价毛油采用物理精炼等等。
2、为保留某些油料所含油脂的特殊风味,选择合理的油脂生产工艺。
不少油脂或油料蛋白具有消费者喜爱的独特风味,为保持其产品不失去原有的风味和优良的品质,应选择合理的油脂生产工艺和条件品。
例如,芝麻油、浓香花生油、可可脂等油脂的生产,大多不能采用溶剂浸出取油,而需要采取高温炒籽和压榨法取油,采用低温油脂精炼、避免高温水蒸气蒸馏等。
而橄榄油的最佳取油方法是鲜果冷榨法。
3、某些油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或影响产品质量的特殊成分,在选择油脂生产工艺和操作条件时,必须考虑去除这些成分以改善其产品质量。
例如,大豆中所含胰蛋白酶抑制素、尿素酶、凝血素等抗营养因子,在油脂生产过程中必须采用必要的湿热处理将其钝化,其饼粕才能饲用。
油脂的精炼1 油脂精炼的工艺①脱胶:在一定温度下用水去除毛油中磷脂和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可以防止油脂在高温时的起泡、发烟、变色发黑等现象;②碱炼:用碱中和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形成皂脚而去除的过程;③脱色:在毛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白土和活性碳而吸附除去色素的过程;④脱臭:在真空条件下将蒸汽通过油脂而带走一些异味物质;⑤氢化: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氢气在油脂不饱和分子上的加成反应。
油脂氢化是液态油脂、固态催化剂和气态氢气的三相反应体系,一般认为油脂氢化的机理是不饱和液态油与吸附在金属催化剂上的氢原子的相互作用。
不同油脂分子的氢化速度大不相同,一般用油脂氢化的选择性来表示。
油脂氢化的选择性(SR 或S)是指不饱和程度较高的脂肪酸的氢化速度与不饱和程度较低的脂肪酸的氢化速度的比值,例如在豆油氢化时亚麻酸的选择性是2.3,表示亚麻酸的群情化速度是亚油酸的2.3 倍。
⑥酯交换反应:由于油脂的性质不仅手油脂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还受到脂肪酸在油脂分子中分布的位置的影响,所以通过改变油脂分子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就可以改变油脂的性质,一般油脂的酯交换反应有分子内酯交换和分子间酯交换,随机酯交换和定向酯交换。
所用的催化剂有碱性催化剂,如Na、K、Na-K 合金、NaOH、甲醇钠等,现在开始用酶。
油脂的分析1 油脂特征值的分析①酸价:中和1g 油脂所需要的KOH 的mg 数,我国规定食用油脂的酸价必须小于或等于5;②皂化值:完全皂化1g 油脂所需KOH 的mg 数,一般油脂的皂化值为200;③碘值:100g 油脂完全加成碘化所需要的I2 的g 数,这与油脂的不饱和程度呈正比;④乙酰值:将1g油脂完全乙酰化后水解,中和所产生的酸需要的KOH 的mg 数。
2 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分析测定指标:①过氧化值:用碘量法测定,即在酸性条件下,政治放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 反应生成I2,用Na2S2O3 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kg 油脂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即为油脂的过氧化值;②硫代巴比妥酸法:此法以测定油脂的氧化产物丙二醛为对象,以此衡量油脂的氧化程度。
油脂精炼工艺流程油脂精炼是一种将原始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去除杂质、异物和不良成分,提高其品质和营养价值的过程。
精炼后的油脂具有更好的口感、气味和稳定性,适用于食用、工业生产和医药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油脂精炼的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油脂精炼的第一步是原料准备。
对于植物油来说,常见的原料包括大豆油、花生油、棕榈油等;对于动物脂肪来说,常见的原料包括猪油、牛油、鸡油等。
在进行精炼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初步的清洗和去除杂质,确保原料的质量符合精炼的要求。
2. 脱酸脱酸是油脂精炼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会被中和或去除,以减少油脂的酸度和提高其质量。
常见的脱酸方法包括碱处理法和物理脱酸法。
碱处理法是将原料油脂与碱溶液混合,在一定温度和时间条件下进行中和反应;物理脱酸法则是通过高温蒸汽或真空蒸馏将游离脂肪酸从油脂中去除。
3. 脱色脱色是油脂精炼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油脂中的色素、杂质和异物会被吸附或去除,以提高油脂的透明度和色泽。
常见的脱色方法包括活性土脱色法和活性炭脱色法。
活性土脱色法是将原料油脂与活性土吸附剂混合,经过一定时间的静置和过滤,去除油脂中的色素和杂质;活性炭脱色法则是将原料油脂与活性炭吸附剂接触,通过吸附作用去除油脂中的色素和异物。
4. 脱臭脱臭是油脂精炼的最后一道工艺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原料油脂中的异味和杂质会被去除,以提高油脂的口感和气味。
常见的脱臭方法包括蒸汽脱臭法和真空蒸馏法。
蒸汽脱臭法是将原料油脂在高温和蒸汽的作用下,将异味和杂质挥发出去;真空蒸馏法则是通过在真空条件下加热原料油脂,将异味和杂质蒸发并去除。
5. 氢化(可选)在一些情况下,油脂精炼的工艺流程中还会包括氢化这一步骤。
氢化是指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饱和脂肪酸或部分饱和脂肪酸的化学反应,以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和氧化抗性。
氢化过程中需要加入催化剂和氢气,并控制温度和压力条件。
通过以上工艺流程,原料油脂经过脱酸、脱色、脱臭等步骤的处理,最终得到精炼后的油脂产品。
油脂精炼技术与工艺一、油脂精炼意义1.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2.改善油脂风味3.改善油脂色泽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二、毛油组成成分毛油中绝大局部为混酸甘油脂的混合物,即油脂,只含有极少量的杂质。
这些杂质虽然量小,但在影响油脂品质和稳定性上却“功不可没〞。
悬浮杂质:泥沙、料胚粉末、饼渣水分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以及它们的低级分解物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FFA〕、甾醇、生育酚、色素,脂肪醇,蜡其它杂质:毒素、农药三、脱胶油脂胶溶性杂质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工的工艺效果。
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脱色效果。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1/14我们在实际生产中使用的方法是特殊湿法脱胶,是水化脱胶方法的一种。
油脂水化脱胶的根本原理是利用磷脂等胶溶性杂质的亲水性,将一定量电解质溶液参加油中,使胶体杂质吸水、凝聚后与油脂别离。
其中胶质中以磷脂为主。
在水分很少的情况下,油中的磷脂以内盐结构形式溶解并分散于油中,当水分增多时,它便吸收水分,体积增大,胶体粒子相互吸引,形成较大的胶团,由于比重的差异,从油中可别离出来。
影响水化脱胶的因素水量操作温度混合强度与作用时间电解质电解质在脱胶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中和胶体分散相质点的外表电荷,促使胶体质点凝聚。
磷酸和柠檬酸可促使非水化磷脂转化为水化磷脂。
磷酸、柠檬酸螯合、钝化并脱除与胶体分散相结合在一起的微量金属离子,有利于精炼油气、滋味和氧化稳定性的提高。
使胶粒絮凝紧密,降低絮团含油,加速沉降。
四、脱酸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
种籽的不成熟性,种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2/14法。
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一、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的历史其实啊,油脂精炼与加工这门工艺可不是现代才有的新鲜事儿,它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呢。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尝试从各种动植物中获取油脂,并进行初步的处理。
比如说,咱们中国古代就有用石臼舂捣芝麻来制取芝麻油的方法。
那时候的工艺虽然简单粗暴,但也算是油脂加工的雏形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工业革命时期,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迎来了重大的变革。
各种机械设备的出现,比如榨油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油脂的提取效率。
这就好比以前咱们是用手一点点挤水,现在有了抽水机,一下子就能把水弄出来,又快又多。
再往后,科技不断进步,化学方法也逐渐被应用到油脂精炼中,让油脂的品质变得越来越好。
二、油脂精炼与加工的制作过程1. 油脂提取1.1 压榨法说白了就是靠压力把油脂从油料中挤出来。
就像我们挤毛巾里的水一样,给油料施加足够的压力,油脂就会流出来。
比如说用传统的榨油坊里的木榨,或者现代的螺旋榨油机,都是这个原理。
常见的像花生油、菜籽油很多都是通过压榨法获取的。
1.2 浸出法这个方法呢,有点像泡茶。
把油料泡在溶剂里,让油脂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再把溶剂蒸发掉,留下的就是油脂啦。
这种方法出油率高,在大规模的油脂生产中用得比较多。
2. 油脂精炼2.1 脱胶这一步主要是去除油脂中的磷脂等胶质。
想象一下,油脂里有一些像胶水一样黏糊糊的东西,得把它们弄出去,不然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2.2 脱酸就是把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去掉。
脂肪酸就像油脂里的“捣蛋鬼”,会让油脂容易变质,还可能影响口感。
2.3 脱色让油脂变得更清亮、好看。
就好像给油脂“洗脸”,把那些让它看起来颜色不好的杂质去掉。
2.4 脱臭把油脂里不好闻的气味去掉。
这就像是给油脂喷香水,让它闻起来香喷喷的,没有异味。
三、油脂精炼与加工工艺的特点1. 提高油脂品质经过一系列的精炼和加工步骤,油脂中的杂质被去除,酸价降低,过氧化值减少,稳定性提高。
油脂工艺流程油脂是一种重要的食用油和工业原料,其生产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艺流程。
下面将介绍油脂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油脂的生产需要选用适当的原料,常见的原料包括大豆、花生、棉籽、油菜籽等。
这些原料需要经过清洗、去杂质等处理,以保证后续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2. 破碎经过原料准备后,需要对原料进行破碎处理,以增加原料的表面积,有利于后续的浸出过程。
破碎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碾压、磨碎等,也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如酶解等。
3. 浸出浸出是油脂生产的关键工艺之一,其目的是将原料中的油脂提取出来。
常见的浸出方法包括物理压榨法和化学溶剂提取法。
物理压榨法适用于低油含量的原料,而化学溶剂提取法适用于高油含量的原料。
4. 油脂精炼提取出的油脂中仍然含有杂质和色素,需要经过精炼处理,以提高油脂的品质。
油脂精炼的主要工艺包括脱酸、脱色、脱臭等。
脱酸是通过碱处理将油中的游离脂肪酸中和,脱色是通过吸附剂吸附油中的色素,脱臭是通过蒸馏将油中的异味物质去除。
5. 加工成品油经过精炼处理后的油脂可以直接作为食用油使用,也可以通过加工成品油,如植物油、动物油、混合油等。
加工成品油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配,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6. 储存包装生产完成的油脂需要进行储存和包装,以保证其品质和卫生。
储存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晒、防高温等,包装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包装材料,如玻璃瓶、塑料桶等。
以上就是油脂的生产工艺流程,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油脂的品质和安全。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油脂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油脂精炼工艺一、油脂精炼工艺的一般过程食用植物油脂的精炼工艺可分为一般食用油脂精炼、高级食用油脂精炼及特殊油脂精炼,其精炼流程依油脂产品的用途和品质要求而不同,几种主要品级的食用植物油脂精炼流程如下。
(一)一般食用油脂精炼工艺流程1、国标二级油(原料油要求色泽浅、酸值低于4、不含污染物)工艺流程(Ⅰ)┌———→脱溶→———┐2、国标二级油(原料油为品质较差的毛油,含污染物)工艺流程(Ⅱ)┌———→脱溶→———┐3、国标一级油工艺流程┌———→脱溶→———┐(二)高级食用油脂精炼工艺流程1、精制食用油(含高级烹调油和色拉油)工艺流程┌——→脱蜡→——┐2、精制冷餐油(色拉油)工艺流程(三)食品专用油脂精炼工艺流程┌—→酯交换→—┐↓二、典型油脂精炼工艺(一)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是我国大宗油脂。
若原料品质好、取油工艺合理,则毛油的品质较好,游离脂肪酸含量一般低于2%,容易精炼。
1、粗炼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间歇式)→↓油脚处理←——操作条件:滤后毛油含杂不大于0.2%,水化温度 90~95℃,加水量为毛油胶质含量的 3~3.5倍,水化时间30~40min,沉降分离时间 4 h,干燥温度不低于 90℃,操作绝对压力 4.0 kPa,若精炼浸出毛油时,脱溶温度160℃左右,操作压力不大于4.0kPa,脱溶时间 l~3 h。
2、精制食用油精炼工艺流程(连续脱酸、间歇式脱色脱臭)↓操作条件:过滤毛油含杂不大于0.2%,碱液浓度18~22°Bé,超量碱添加量为理论碱量的10%~25%,有时还先添加油量的0.05%~0.20%的磷酸(浓度为85%),脱皂温度70~82℃,洗涤温度95℃左右,软水添加量为油量的10%~20%。
吸附脱色温度为80~90℃,操作绝对压力为 2.5~ 4.0 kPa,脱色温度下的操作时间为20 min 左右,活性白土添加量为油量的 2.5%~5%,分离白土时的过滤温度不大于 70℃。
猪油提炼工艺技术
猪油是猪肉加工产生的一种油脂,被广泛使用在食品制造和烹饪中。
猪油的提炼工艺技术是指将猪内脏等杂质去除,得到纯净的猪油的过程。
首先,猪油提炼的第一步是预处理。
这一步骤中,猪肉被分解,内脏、骨头和皮被剔除。
剩下的肉块被切成小块,使得加热时更容易被加热。
其次,猪肉块会被加热至一定的温度。
热猪油会溶解猪肉的油脂,同时热能也会杀死潜在的病菌。
热猪油破坏了脂肪细胞膜,使得油脂能够流出。
然后,通过去污除杂的过程,杂质被去除出去。
这一步骤是关键,因为它决定了最后提炼出来的猪油的质量。
去污除杂技术通常是通过离心分离和过滤的方式进行的。
猪油中的杂质如水、蛋白质和残渣会被分离出去。
接下来,猪油会通过精炼流程进行进一步的提纯。
猪油会经过脱杂、脱色和脱臭等过程。
脱杂是将猪油中的固体杂质除去,脱色通过添加专用吸附剂去除猪油中的颜色。
脱臭是通过蒸馏技术去除油脂中的异味和杂质。
最后,猪油会被冷凝成固体。
通过冷却和冷冻技术,猪油会在一定的温度下凝固成固体形态,然后通过机械压榨的方法将固体猪油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粒度。
总体来说,猪油提炼工艺技术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通过预处理、加热、去污除杂、精炼和冷凝的工序,可以得到纯净、无杂质的猪油。
猪油的提炼工艺技术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对于保证猪油的品质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猪油的提炼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操作和参数,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提炼工艺技术也在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在提高猪油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油脂的精炼与分析油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妆品、工业等领域的重要物质。
为了确保油脂的质量和安全性,精炼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油脂的精炼过程和常用的分析方法。
一、油脂的精炼过程1.粗油的去除:粗油中可能含有杂质、水分、蛋白质等不纯物质,需要通过去除来提高油脂的纯度。
常用的去除方法包括沉淀、过滤、蒸馏等。
2.脱酸:大部分油脂中都含有一定的游离脂肪酸,如果过多会影响油脂的质量和稳定性。
脱酸的方法有碱处理、酶解等。
3.脱色:油脂中的色素物质会影响其外观和质量。
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漂白土吸附等方法进行脱色处理。
4.脱臭:油脂中可能含有不同程度的挥发性物质和氧化产物,会对其风味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脱臭的方法包括蒸馏、蒸汽脱臭等。
二、油脂的分析方法1.酸价测定:酸价是指1克油脂中游离酸完全中和所需的毫克氢氧化钾量。
酸价测定可以用于评估油脂的新鲜程度和酸败程度,常用的方法有酸碱滴定法和物理化学法。
2.过氧化值测定:过氧化值是指1克油脂中氧化剂完全氧化所需的毫克氧化剂量。
过氧化值测定可以判断油脂的氧化程度和稳定性,一般采用碘滴定法、亚硫酸钠滴定法等。
3.茴香醛值测定:茴香醛是衡量油脂氧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其含量越高说明油脂的氧化程度越高。
茴香醛值测定常采用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
4.含水量测定:含水量是指油脂中水分所占的百分比。
水分会导致油脂的酸败和氧化,所以水分的测定是油脂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一般采用干燥法、滴量法等方法进行测定。
5.含脂量测定:含脂量是指食品或化妆品中油脂的含量。
常用的方法有背光法、湿润法等。
总结起来,油脂的精炼和分析是为了确保油脂的质量和安全性。
精炼过程包括去除杂质、脱酸、脱色和脱臭等步骤。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酸价测定、过氧化值测定、茴香醛值测定、含水量测定和含脂量测定等。
通过精炼和分析,可以得到高质量的油脂产品,确保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安全和稳定性。
玉米油精炼的工艺实践
玉米油精炼技术是现代食品油脂工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玉米油的精炼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实践意义。
下面介绍一种典型的玉米油精炼方法:
玉米油的精炼工艺的第一步是热提脱脂,通过加热,将玉米油中的脂肪分解成脂肪和脂肪酸,并将其中的水分分离出来。
然后选择高质量的馏出油作为原料进行后续工艺。
第二步是水洗,将所选原料中的少量非油类零星物质溶解并去除。
下一步是反渗透(RO)。
通过特殊的膜,将脂肪酸慢慢转移到洗滤槽,深度洗净。
接下来,采用二次加热脱除水,并将原料加入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稳定剂等,以便对原料进行改良和改善,最终产品将更加纯净保鲜。
最后是除臭处理,采用先进的脱臭工艺,即利用臭气吸附剂,将原料中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吸附处理,有效除去其臭味,提高其食用价值。
最终在几道精制工序后,完成玉米油精炼工艺的全过程,生产出玉米油的精滤产品。
玉米油的精炼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原料玉米油的品质标准,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省能源,保证食品安全,以及满足环保的发展要求。
它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是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