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的防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86.71 KB
- 文档页数:1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大豆的害虫是影响大豆生长的重要措施,你知道有什么虫害疾病,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措施一、发生规律。
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0.9-1.6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1.95毫米)。
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
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一年发生18代。
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次年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1-2代。
5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10余代。
6月末至7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渐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大豆蚜在一年中,一般有4次迁飞,相应地在大豆上有几个消长阶段。
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
第二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
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
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迅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
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由于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渐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
到9月初开始先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因素。
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繁殖,导致花期严重危害。
19大豆蚜虫防治技术大豆蚜虫俗称腻虫、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
当蚜虫大发生年份,如不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30%,重则减产50%以上。
近几年来,大豆蚜虫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虫量骤增,蚜虫危害逐年加重。
因此,对大豆蚜虫防控应重视,不能疏于防治。
危害特点大豆蚜虫具有趋嫩的习性,主要危害大豆苗期,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叶)、嫩叶背面、嫩茎、嫩荚等器官刺吸其汁液。
被害处叶绿素消失,会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的黄斑,继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
受害严重时蚜虫布满茎叶,叶片卷缩、脱落,生长减缓,植株矮小,分枝、结荚数减少,苗期发生严重可致整株死亡。
同时,大豆蚜分泌的蜜露还能招致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光合产物积累,造成减产。
另外,蚜虫还是病毒的传毒媒介,可传播病毒,使大豆感染病毒病。
例如,大豆花叶病毒病就是靠蚜虫传播的。
发生规律大豆蚜虫具有早期点片发生和后期蔓延速度快的特点。
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和无翅胎生雌蚜,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大。
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一般持续干旱、高温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蚜虫多集在大豆的生长点及幼嫩叶背面,刺吸植株汁液,造成株植矮化,降低产量,还可传播病毒病,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降。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铲除田间、地边、塘边杂草,减少虫源。
2.银灰色膜避蚜和黄板诱杀。
利用蚜虫对色的趋性进行诱杀,如用黄板可诱杀蚜虫,每亩支挂30片左右。
又如利用银灰色薄膜剪成10厘米宽挂条,纵拉成v 形,可驱避蚜虫。
3.种子处理。
大豆播种前可用20玉米不结穗的原因及预防措施27%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这样可有效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可兼治地下害虫。
4.药剂防治。
当蚜虫发生量大时,农业防治和天敌不能控制时,要在大豆苗期和蚜虫盛发前防治。
当大豆每株10头蚜虫以上或卷叶率5%以上时,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25%噻虫嗪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对水30公斤喷雾。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主要侵袭大豆作物,给农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合理有效地防治大豆蚜虫是农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
例如,可以利用天敌瓢虫、蚂蚁和寄生性蜂类等来捕食大豆蚜虫。
这些天敌和寄生虫对大豆蚜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
2. 农业机械和物理方法:通过机械和物理手段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例如,可以使用农业机械进行深翻土壤,以破坏大豆蚜虫的卵和幼虫的生存环境。
此外,还可以利用高温、低温和光照等物理手段来杀灭大豆蚜虫。
3.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进行喷洒,可以有效地杀灭大豆蚜虫。
但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对环境和其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
4. 防虫网和覆盖层:利用防虫网和覆盖层来隔离大豆蚜虫与大豆作
物,防止害虫的侵袭。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保护大豆作物的生长。
除了上述防治方法外,农民们还应加强大豆蚜虫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定期检查田间作物的生长情况,注意观察是否有大豆蚜虫的存在。
一旦发现大豆蚜虫的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以避免害虫对大豆作物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总之,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业机械和物理方法、化学防治、防虫网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治大豆蚜虫的繁殖和传播,保护大豆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农民们应加强对大豆蚜虫的监测和预警,以提前采取措施,防止害虫的扩散和破坏。
大豆蚜虫发生与防治技术一、大豆蚜虫的发生原因大豆蚜虫是豆科植物上的一种害虫,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天气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雨水多的天气是大豆蚜虫的喜欢的环境。
其次,植被覆盖度过高、土地肥力过度、连种连收等现象也会促进蚜虫的大量繁殖,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大豆蚜虫的危害大豆蚜虫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大豆生长大豆蚜虫以大豆嫩叶为食,将其吸干汁液,导致生长发育受到阻碍,严重的将会导致大豆生长呆滞,减产。
2. 传播大豆病害大豆蚜虫还可以传播各种病毒,如大豆黄花叶病毒、黄化曲叶病毒等,导致大豆病害的发生,加重大豆的经济损失。
3. 影响大豆品质大豆蚜虫吸取嫩芽汁液,灭活细胞,抑制绿原酸的合成,因而将影响大豆蛋白质质量。
三、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针对大豆蚜虫的危害,我们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 建立生态平衡当大豆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蚂蚁等)数量增多时,可以将其引入大豆种植区域内,建立生态平衡,从而减轻蚜虫的危害。
2. 喷洒化学农药在大豆处于受蚜虫危害的状态时,可以喷洒有效的化学农药,如氨基甲酸酯、乙酰氨基甲酸甲酯等,要注意用药量、安全间隔期、禁药期等情况,以保证大豆的质量安全。
3. 合理施肥大豆蚜虫就喜欢在肥力过高的田间繁殖,利用施肥控制蚜虫的繁殖是一个较好的手段,可以适当减少施氮肥、磷肥,但是华南的大豆需要有高的温度和气温湿润的空气湿度才能保证蚜虫的繁殖。
要注意通过肥料的配方、用量等控制,以达到一定效果。
4. 多点联防接种较抗蚜豆株、搭配同时进行机械免耕播,控制木灰施用量、间作等都是有效的控制措施。
四、小结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不可避免的害虫之一,通过有效的防治方法,可以控制蚜虫的繁殖,避免经济上的损失。
生态平衡法、化学农药法、合理施肥法以及多点联防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在防治工作中,大豆病虫害防治手册是人们的普遍选择,但是要注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防治方法,从而减轻大豆产量的损失。
科学防治大豆主要虫害大豆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虫害的侵袭,从而导致大豆产量下降。
因此,科学防治大豆主要虫害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豆常见的几种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会吸食大豆的汁液,导致大豆叶片变黄,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大豆死亡。
大豆蚜虫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生长期和成熟期。
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造成机械阻挡体优势,降低大豆蚜虫的繁殖率。
2.地栽:在大豆种植前,利用壮苗性强的绿肥作物改良轮作制度,减轻大豆蚜虫为害。
3.物理防治:利用密闭的大棚,在气口处放置玻璃水等物质,使大豆蚜虫在进入棚内时被玻璃水淹死。
4.化学防治:针对大面积被大豆蚜虫侵害的田地,可喷洒醋酸农药、石油石硫化物等农药进行防治。
5.天敌防治:施放羽翅目昆虫、胡蜂、蚜小蜂等天敌,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大豆螟虫是一种危害大豆生长的昆虫。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幼苗期节间部位被蛀,成熟期大豆籽粒被蛀。
大豆螟虫分布广泛,喜欢在夜间活动,因此不易被发现。
1.喷洒农药:可选用氧氟沙星、克百威、多香果、敌敌畏等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量和方法使用。
2.物理防治:利用黄板、黄灯诱杀大豆螟虫。
3.生物防治:通过施放昆虫寄生天敌等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螟虫的繁殖。
4.人工除虫:利用小钩子从幼苗节间内夹出,或将感染部分切除。
三、豆象豆象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主要危害大豆储藏期间。
豆象会在大豆被仓库储存时大量繁殖,吸食大豆的油脂和蛋白质,并将大豆幼芽和茎的部分蛀食。
1.物理防治:使用高压蒸汽杀虫,或在仓库内设置紫外线灭虫器和非毒性粘虫板。
2.药物防治:使用磷化铝等杀虫剂来喷涂或熏蒸,必须保证药量和药剂浓度。
3.保管管理:要注意防潮、通风、避光,及时清理仓库杂草等,以防止豆象寄生繁殖。
总之,科学防治大豆虫害,不能仅仅凭经验防治,更应该遵循防治技术规范,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Aphid glycines Matsumura),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
它以大豆为寄主,以体液为食,通过吸食植株汁液,会导致大豆生长迟缓、叶片卷曲、叶色变黄、叶片干枯等症状,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大豆蚜虫对大豆的侵害,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防治方法。
一、绿色防治方法1. 吸引天敌:利用大豆蚜虫的天敌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常见的天敌包括瓢虫、蜻蜓和蚂蚁等。
可以通过植物间作、环境改善和增加天敌种群等措施,增加天敌的数量,达到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蚜虫的危害。
2. 植物提取物喷洒:将某些具有较强驱避或杀伤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喷洒在大豆蚜虫聚集的地方,如辣椒水、洋葱水等。
这些植物提取物对蚜虫具有很强的驱杀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豆蚜虫的数量。
二、物理防治方法1. 拖网防治:在大豆蚜虫严重的地方,可以利用拖网进行防治。
将细网布用木杆连成一条长带,然后将其拖过大豆蚜虫聚集的地方。
通过拖网可以将大豆蚜虫一并清除,起到控制害虫数量的效果。
2. 人工捕捉:在大豆蚜虫较多的地方可采用人工捕捉的方式来控制它们的数量。
可以在受害植株的上方悬挂黏性捕虫板,或者在蚜虫聚集的地方放置捕虫器具,如黄色食盐水或糖水罐等,吸引大豆蚜虫,并将其粘附在上面。
三、化学防治方法1. 农药喷洒:针对大面积的大豆蚜虫发生,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选用效果好、控制范围广、副作用小的农药,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喷洒。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应注意合理用药,遵守使用农药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免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良影响。
2. 粘虫板诱杀:将黄色的粘虫板放置在大豆蚜虫的繁殖和活动区域,利用大豆蚜虫对黄色的吸引性,将它们引诱到粘虫板上并粘住,起到控制蚜虫数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可以从绿色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三个方面进行选择。
鉴于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建议农民在选择防治方法时,优先考虑绿色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严重危害着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的危害,保障大豆的正常生长和丰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引入:柳叶蝉、桦蚜蚁等天敌是大豆蚜虫的天敌,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
可以通过引种的方式将这些天敌引入大豆田中,进行控制。
这样能够打破蚜虫的繁殖链条,减轻蚜虫的危害程度。
二、物理防治1. 彻底清除虫源:大豆蚜虫的虫源主要为田边的野草、玉米、蒺藜等。
因此,在大豆田周围进行彻底清除野草、玉米等杂草,是减少虫源的有效手段。
也可以设置蚜虫轨迹监测器,以及喷杀蚜虫的喷雾设备,及时清除来源。
三、化学防治1. 用药防治:根据大豆蚜虫的发生情况,及时喷雾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药物有敌敌畏、吡虫啉等,喷药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数量,并保护大豆的生长。
但是,使用药物需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时间,避免对环境和大豆产生不良影响。
四、综合防治1. 病虫害综合防治:大豆蚜虫容易与病毒等病原体一起存在,会增加大豆的病虫害风险。
因此,在防治大豆蚜虫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综合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优化田间管理等,提升大豆的抗病虫能力。
总结起来,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综合防治。
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的数量,降低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从而保障大豆的生长和丰收。
在实施防治措施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大豆蚜虫的发生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施策,以获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大豆蚜虫的防治技术今年农业生产前期气象条件较为有利,我市农业生产丰收在望,然而,进入8月份后,全省普遍出现旱情,我市也不例外,由于气温高,降雨少,大豆蚜虫发生严重,严重威胁到大豆后期的生长发育。
大豆蚜虫的为害可造成大豆叶片枯黄,甚至提前落叶,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为此我们一定要重现对蚜虫的防治。
大豆蚜虫俗称“腻虫”,是为害大豆的重要害虫。
几年来,由于暖冬的出现及疏忽,大豆蚜虫为害逐年加重。
一、为害大豆蚜虫具有趋嫩的习性。
以成虫和若虫在大豆植株的生长点、顶叶嫩叶及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幼荚也被为害,造成叶片卷缩,发黄,植株矮小,根系发育不良,分枝及结荚的数量减少,百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整株死亡。
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除此之外,大豆蚜虫还能传播花叶病毒病。
二、发生规律大豆蚜虫具有早期点片发生和后期蔓延速度快的特点。
在5月中下旬,大豆出苗后,从第一寄主鼠李(老鸹眼)迁飞进入豆田,开始为害幼苗,由于迁飞株率仅在1%左右,所以此时仅点片发生。
6月下旬,大豆开花前,蚜虫便很快蔓延全田。
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如条件适宜,大豆蚜虫迅速繁殖并群集于植株顶叶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为害,从而造成蚜虫大发生。
三、偏重发生原因①由于大量使用了杀虫剂使草岭、食蚜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大豆蚜虫的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同时大豆蚜虫的抗药性也逐渐增加。
②近几年来冬季气温普遍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大豆蚜虫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虫量骤增。
6~7月份气温、雨量、相对湿度,也有利于大豆蚜虫的繁殖。
③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
四、综防技术应贯彻合理用药,保护天敌的原则。
早期防治,即在大豆蚜虫点片发生时用药,防止扩散蔓延为害。
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蚜量1500―3000头以上时,可喷药进行防治,具体药剂及用量为:10%大功臣(一遍净、海正吡虫啉、蚜克死)每亩10―20克;或3%莫比朗乳油10―20毫升;或25%辉丰快克每亩30亳升;或25%快杀灵每亩30毫升,以上药剂每亩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
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严重影响着大豆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蚜虫,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防治。
不同的防治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蚜虫的危害。
一、生物防治1. 引入天敌引入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的数量。
常用的天敌有瓢虫、绿龙、赤眼蜂等。
这些天敌通过捕食大豆蚜虫来维持蚜虫数量的平衡,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
2. 保护天敌除了引入天敌外,我们还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天敌的生存环境。
例如,减少使用对天敌有害的农药,提供适宜的栖息地等。
保护天敌有助于保持生态平衡,从而减少蚜虫的繁殖和危害。
二、物理防治1. 清除杂草大豆蚜虫喜欢在杂草上繁殖和栖息,因此定期清除田间的杂草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人工除草或者机械除草的方式来清除杂草,从而减少蚜虫的滋生环境。
2. 振打和喷水振打大豆植株可以让蚜虫掉落在地面上,然后通过喷水将其冲走,起到物理防治蚜虫的效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大豆田,可以减少蚜虫的数量。
三、化学防治1. 合理使用农药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使用剂量。
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安全使用的原则,不仅要考虑防治效果,还要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同时,要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避免超量使用和频繁使用。
2. 轮作与间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以减少大豆蚜虫的发生。
将大豆作物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可以打破大豆蚜虫的生长发育周期,减少蚜虫的滋生。
综合防治方法的应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方案。
不同地区、不同的大豆种植规模和生长环境都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总结起来,大豆蚜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豆蚜虫的危害。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危害大豆生长的重要害虫,能够造成严重减产,并传播病害。
本文介绍了几种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种子处理、喷粉、喷雾等。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大豆蚜虫防治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篇1一、种子处理大豆种衣剂包衣是一种有效的种子处理方法,可以防治地下害虫和早期蚜虫。
包衣剂的配方可以根据当地蚜虫种类和抗性水平进行选择。
二、喷粉喷粉是一种常用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可以使用 1.5% 灭蚜净粉剂或 2% 杀螟松粉剂进行喷粉,每 667 米 2 用量 1.5-2 千克。
喷粉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气象条件和喷粉器械,以提高喷粉效果。
三、喷雾喷雾是一种防治大豆蚜虫的常用方法。
可以使用 40% 乐果乳油或 50% 灭蚜净乳油或 50% 辛硫磷乳油 1500-2000 倍液喷雾。
喷雾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喷雾器械和喷雾时间,以提高防治效果。
四、黄板诱蚜黄板诱蚜是一种有效的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可以在田间设置黄板,诱杀迁飞的有翅蚜。
同时,加强田间检查、虫情预测预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五、综合防治综合防治是大豆蚜虫防治的关键。
可以通过种子处理、喷粉、喷雾、黄板诱蚜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防治大豆蚜虫,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大豆蚜虫的防治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当地蚜虫种类、抗性水平和防治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篇2大豆蚜虫是一种危害大豆生长的重要害虫,其防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物理防治法:在大豆播种前和深翻土壤时,将土壤基本耕翻深,以破坏旧茬,减少卵、幼虫和蚜虫等虫害的滋生繁殖条件。
2. 生物防治法:喷布 10 亿/亩的能够杀害大豆蚜虫的杀虫微生物制剂或施用寄生于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蚜虫伊顿姊妹、蚜茧蜂等。
3. 化学防治法:选用绿色无公害、安全性高的杀虫剂,如氢氧化氯钠制剂、多菌灵、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等进行防治。
4. 旋转防治法:通过合理的轮作方案,防止大豆和其他寄主作物多年连续种植,使虫口在不同寄主中无法持续并迅速扩张,从而降低大豆蚜虫发生的程度和危害。
大豆蚜虫的病害防治措施大豆蚜虫(英文名:bean aphid)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对大豆田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保护大豆的生长和丰收,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病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详细讲解大豆蚜虫的病害防治措施,以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一种安全无毒的防治方式,主要通过利用大豆蚜虫的天敌来控制其数量。
这些天敌包括瓢虫、线脚蜂和蚜虫寄生性真菌等。
农民可以将这些天敌引入大豆田中,从而控制大豆蚜虫的数量。
此外,保护天敌的栖息环境也非常重要,农民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为天敌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二、物理控制物理控制是利用各种物理手段来抑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生长。
其中一项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喷洒水冲击大豆植株上的蚜虫,将其冲下来并淹死。
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捕虫板等物理设施来吸引并捕捉大豆蚜虫。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同时不会对环境和作物造成污染。
三、化学控制化学控制是指使用化学农药来消灭大豆蚜虫。
这是一种常用的控虫方法,但也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选择农药时,要注意选择低毒性、高效性的产品,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
此外,定期更换不同类别的农药,以防止蚜虫对某一种类农药产生抗药性。
四、耐药品种选育耐药品种选育是指通过育种技术培育出对大豆蚜虫具有抗性或耐药性的品种。
这些品种通过改变大豆植株的生理特性,使其对蚜虫的侵袭能力降低。
通过耐药品种选育,农民可以降低大豆蚜虫的危害程度,减少防治措施的需求。
五、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大豆蚜虫的重要手段。
首先,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减少大豆蚜虫的寄生栖息环境。
其次,合理调整大豆种植密度,避免植株过于拥挤,以减少蚜虫的侵害。
此外,定期检查田间植株的生长情况,发现虫害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虫害扩散。
六、轮作制度轮作制度是指在农田中种植多种不同作物,以防止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通过轮作,可以打破病虫害的连续发生周期,减少大豆蚜虫的数量。
同时,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如利用对大豆蚜虫具有拮抗作用的作物来控制其数量。
大豆蚜虫防治技术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科,是桦川县大豆产区主要害虫,近两年发生期有所提前,且危害也有所加重。
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
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千粒重降低。
苗期发生若不及时防治,轻者减少20%~30%,重者减产达50%以上。
大豆蚜虫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此虫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
形态特征有翅胎生雌蚜,卵圆形,黄或黄褐色。
无翅胎生雌蚜长椭圆形,黄或黄绿色,触角比身体短。
生活习性:在桦川县大豆蚜虫一年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鼠李枝条上越冬。
第二年春季:平均温度高于10度以上时,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大豆田为害幼苗,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7月下旬出现淡黄色小型大豆蚜,蚜量开始减少,8月下旬~9月上旬气温下降,大豆蚜进入后期繁殖阶段。
6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25℃,相对湿度低于70%,有利蚜虫大发生。
防治措施当大豆蚜虫点片发生,田间有5%~10%植株卷叶,或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蚜量1500头以上时,可喷药进行防治。
1、选用高效、低毒杀虫剂。
以往农户在防治蚜虫时,习惯使用氧化乐果、乐果等有机磷类,或是氯氰菊酯、功夫等菊酯类杀虫剂。
鉴于有机磷类药剂毒性高且已产生较高抗性,建议各乡(镇)在指导农户开展大豆蚜防治工作时,选用以下药剂:(1)3%啶虫脒(莫比朗、金世纪、阿达克等)乳油,每亩用量15~20毫升。
根据近两年的试验、示范,3%啶虫脒乳油防治蚜虫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安全性高并可兼防红蜘蛛的优点,可作为目前防蚜首选药剂。
(2)10%11比虫啉每亩用量30毫升。
(3)25%辉丰快克乳油或25%快杀灵乳油,每亩用量30毫升。
(4)在同时发生红蜘蛛的地块,以上药剂还可与1.8%阿维菌素(虫螨克、齐螨素、爱福丁,每亩用量20毫升)混用以兼防红蜘蛛。
大豆蚜虫防治的综合防控方法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大豆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农业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方法。
本文将分析和介绍大豆蚜虫防治的综合防控方法。
一、生物防治1. 天敌引入:天敌是指可以吃食害虫的其他生物。
将天敌引入大豆蚜虫密度较高的地区,利用它们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天敌包括寄生蜂、瓢虫和寄生线虫等。
2. 轮作栽培:通过和其他非寄主作物的轮作栽培,可以减少大豆蚜虫的滋生和繁殖。
轮作可以打断害虫的生命周期,从而减少害虫数量。
二、物理防治1. 拍打法:在害虫出现的初期,可以采用拍打法进行防治。
将虫害部分轻拍或用手指轻轻按压,以损伤虫体,从而控制害虫数量。
2. 人工摇棒:利用人工摇棒震动大豆植株,使大豆蚜虫从植株上脱落。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数量,降低害虫对大豆的危害程度。
三、化学防治1. 农药喷洒:当大豆蚜虫密度较高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选择低毒、高效、环保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
注意合理施药,避免对农田环境造成污染。
2. 化学诱杀剂:化学诱杀剂是一种特殊的农药,可以吸引大豆蚜虫飞行或聚集到设定的区域,从而控制害虫数量。
通过合理使用化学诱杀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害虫对大豆的危害。
四、农业措施1.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施肥,保证大豆植株的生长状况良好,提高植物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健康的大豆植株往往对害虫的抵抗能力更强。
2. 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如物理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防治大豆蚜虫。
通过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传播,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综上所述,大豆蚜虫防治需要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措施等多种方法。
合理选用适合当地情况的综合防控方法,科学施药,加强田间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蚜虫数量,提高大豆产量,保障农民的经济收益。
大豆蚜虫防治方法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和成虫会直接取食大豆的叶片和嫩茎,严重时还会导致大豆植株凋萎、死亡。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大豆蚜虫对于保障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防治大豆蚜虫的方法。
1.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指利用人工或机械手段清除或摧毁蚜虫。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手工捡拾,人工拍打和喷水冲洗。
这些方法对于初期的虫害防治效果较好,但应注意及时处理虫害所产生的蚜虫尸体,防止其再次传播病毒。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或有益生物来控制蚜虫的繁殖和发展。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引入天敌、施用生物农药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调控大豆蚜虫。
可引入天敌如瓢虫和蚂蚁等,它们会主动捕食和吸食蚜虫,也可以利用化学合成的天敌。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杀虫剂对蚜虫进行喷洒,达到杀灭和控制的目的。
在选择杀虫剂时,要注意选择安全性较高、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杀虫剂。
同时,要根据农田环境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来确定药剂的使用时机和用量,以避免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4.激素防治激素防治是指利用植物体内外源激素的作用来控制蚜虫。
例如,喷洒乙烯类似物可以抑制蚜虫的营养吸食和繁殖,从而降低蚜虫数量。
但激素防治使用时应注意浓度和药剂的选择,以免对植物产生不良影响。
5.轮作与间套轮作与间套是一种综合治理的手段,通过合理安排大豆的种植结构,可减少蚜虫发生和扩散。
可以选择种植一些与大豆虫害有相抵触关系的作物,如番茄、红薯等,以降低蚜虫危害。
6.清除杂草杂草是蚜虫的重要寄主和繁殖基地,及时清除农田中的杂草可以减少蚜虫寄生和传播的机会。
7.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控制大豆植株浓绿叶片的生长,减少蚜虫入侵。
8.健康种子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播种,可以减少虫源的引入,降低蚜虫发生的风险。
总之,防治大豆蚜虫需要综合运用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
同时,要注意及时监测虫情变化,做好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科学施策。
在防治过程中,应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产生农药抗性和对环境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