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虫发生与防治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39.14 KB
- 文档页数:2
北方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北方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北方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首先,北方大豆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和大豆疫霉病。
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采用喷施草铵的方法,每亩用25克草铵溶于40升水中喷施,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能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霜霉病主要在早春和秋季发生,可使用草铵喷施结缔杀菌剂,每2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对于大豆疫霉病,可以选用有效的杀菌剂如滴滴涕、百菌清等进行喷施。
其次,北方大豆常见的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象及大豆蚜虫等。
大豆蚜虫是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常在大豆生长后期和早秋发生。
防治大豆蚜虫可以使用优先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如敌敌畏、乐果等,注意防治时机,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对于大豆象,可以在大豆生长初期每亩喷施3公斤的50%敌硫磷可湿性粉剂,并混合10千克白土置于地面上,可有效防治大豆象的侵害。
大豆蚜虫主要在大豆生长的后期发生,可采用有控释剂的敌敌畏进行喷洒,每亩用15克,连续喷2-3次,可有效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
总之,北方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提高产量和保障质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防治措施外,还应采取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浅翻耕、深翻耕、清理地面秸秆等,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提高防治措施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只有全面掌握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北方大豆,实现高产高质的栽培目标。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为北方大豆的种植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大豆蚜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摘要:对大豆蚜虫病采用农业技术结合药剂和生物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豆蚜虫综合防治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油虫等。
1、分布及危害大豆蚜是大豆的重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于植株项叶、嫩叶和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亦可为害嫩荚。
受害叶片卷曲皱缩,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豆粒干粒重降低,苗期发生重时致整株死亡。
大发生年若未及时防治,轻则减产20%- 30%,重则减产达50%以上。
大豆蚜在我国主要大豆产区都有分布,且以东北和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部分地区受害为重。
在栽培作物中仅为害大豆,也能为害野生大豆和鼠李。
2、形态特征(1)成虫,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
体长0.96~1.52毫米。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喙较长,超过中足基节。
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
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具瓦片状轮纹。
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缢,生有2~4对长毛。
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0.95-1.29毫米。
体侧的乳状突起、额瘤、复眼和喙的特征均与有翅蚜相同。
触角长度短于体长,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约为基部的2-3倍。
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具瓦片纹。
尾部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2)若虫,特征似成虫。
3、生活史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无翅胎生雌蚜,以后均孤雌胎生),取食鼠李芽,繁殖1~2代。
5月中下旬大豆苗出土后产生有翅胎生蚜,迁飞至豆田,为害大豆幼苗。
在豆田繁殖10余代,气候适宜时,5天即能发育成熟。
6月末至7月初是田间大豆蚜始盛期,7月中下旬为盛期,可引起大豆减产。
7月末开始,因气候和营养等原因,大豆植株上出现体色淡黄的小型蚜,种群向植株下方移动,蚜量开始消退。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由于大豆生长周期较长,且受病虫害影响较大,导致产量波动较大。
了解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主要病害1.大豆花叶病大豆花叶病是大豆在生长期内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主要通过空气、种子和土壤传播。
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小斑点,后渐渐变成褐色大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变为焦黄色并掉落。
严重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导致产量减少。
2.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
该病病原菌会侵入大豆根部,造成根部腐烂,导致大豆吸收养分和水分能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
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天敌虫,主要通过叶片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大豆蚜虫主要在大豆的生长期内出现,植株上的叶片会出现黄化、卷曲、脱水等现象。
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并掉落,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2.豆莨铃虫豆莨铃虫主要危害大豆的花朵和幼小的豆荚。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片部变黄并干枯,严重时还会导致豆荚畸形和减产。
三、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抗虫品种为了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的影响,种植者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抗病抗虫能力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
通过育种工作,提高大豆的抗病抗虫能力,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提高地力,增强植物的抗病抗虫能力。
通过施用有机肥、磷肥等,提供养分和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其抗病抗虫的能力。
3.合理浇水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过湿或者干旱的土壤环境都会导致大豆的生长不良,易受病虫害侵害。
合理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是减少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
4.管理留茬在大豆种植的轮作中,合理安排大豆的留茬管理,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留茬管理,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存活,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机会。
5.化学控制对于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措施,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然而,大豆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对大豆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科学合理地防治大豆的主要病虫害是保障大豆生产的关键。
大豆主要病虫害包括大豆霜霉病、大豆蚜虫、大豆褐斑病等。
下面将从不同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阐述。
对于大豆霜霉病的防治,首先要加强大豆品种抗病性的选育,培育出具有抗霜霉病特性的新品种。
其次,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降低病菌的传播。
此外,采用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提高大豆的抗病能力,也是防治霜霉病的重要手段。
大豆蚜虫是大豆生产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会导致大豆叶片黄化、萎蔫甚至死亡。
针对大豆蚜虫,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引入天敌如瓢虫等捕食性昆虫,控制蚜虫的数量。
同时,也可以利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大豆褐斑病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会导致大豆叶片出现褐斑、干枯等症状。
针对大豆褐斑病的防治,可以通过合理的田间管理来减少病菌的传播。
例如,及时清除田间的病叶、病株,减少病菌的源头。
同时,也可以采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选择对病菌具有高效杀灭作用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外,大豆还存在其他病虫害的威胁,如大豆疫霉病、大豆花叶病、大豆蚜虫等。
对于这些病虫害的防治,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大豆疫霉病,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肥措施和病害预警来防治;对于大豆花叶病,可以采用早期防治和病害监测来控制病菌的传播;对于大豆蚜虫,可以通过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来提高大豆的抗虫能力。
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是保障大豆生产的重要措施。
通过加强品种选育、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并注意科学使用农药,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科学防治大豆主要虫害大豆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虫害的侵袭,从而导致大豆产量下降。
因此,科学防治大豆主要虫害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豆常见的几种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一、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会吸食大豆的汁液,导致大豆叶片变黄,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大豆死亡。
大豆蚜虫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大豆生长期和成熟期。
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造成机械阻挡体优势,降低大豆蚜虫的繁殖率。
2.地栽:在大豆种植前,利用壮苗性强的绿肥作物改良轮作制度,减轻大豆蚜虫为害。
3.物理防治:利用密闭的大棚,在气口处放置玻璃水等物质,使大豆蚜虫在进入棚内时被玻璃水淹死。
4.化学防治:针对大面积被大豆蚜虫侵害的田地,可喷洒醋酸农药、石油石硫化物等农药进行防治。
5.天敌防治:施放羽翅目昆虫、胡蜂、蚜小蜂等天敌,来控制大豆蚜虫的繁殖和扩散。
大豆螟虫是一种危害大豆生长的昆虫。
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幼苗期节间部位被蛀,成熟期大豆籽粒被蛀。
大豆螟虫分布广泛,喜欢在夜间活动,因此不易被发现。
1.喷洒农药:可选用氧氟沙星、克百威、多香果、敌敌畏等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量和方法使用。
2.物理防治:利用黄板、黄灯诱杀大豆螟虫。
3.生物防治:通过施放昆虫寄生天敌等生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螟虫的繁殖。
4.人工除虫:利用小钩子从幼苗节间内夹出,或将感染部分切除。
三、豆象豆象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主要危害大豆储藏期间。
豆象会在大豆被仓库储存时大量繁殖,吸食大豆的油脂和蛋白质,并将大豆幼芽和茎的部分蛀食。
1.物理防治:使用高压蒸汽杀虫,或在仓库内设置紫外线灭虫器和非毒性粘虫板。
2.药物防治:使用磷化铝等杀虫剂来喷涂或熏蒸,必须保证药量和药剂浓度。
3.保管管理:要注意防潮、通风、避光,及时清理仓库杂草等,以防止豆象寄生繁殖。
总之,科学防治大豆虫害,不能仅仅凭经验防治,更应该遵循防治技术规范,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防治研究【摘要】大豆蚜虫又名腻虫,蜜虫,是中国大豆生产中重要的害虫之一,对大豆产量及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害虫,同时蚜虫的抗药性逐渐成为蚜虫防治的主要问题。
为了更好地可持续防治蚜虫的危害,笔者阅读了大量的文章,对大豆蚜的天敌的应用、植物源提取液对蚜虫的防治、抗蚜大豆资源筛选与生物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与论述。
并对未来大豆蚜的可持续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大豆蚜;生物防治;综述1.大豆蚜虫的简介大豆蚜是一种通过刺吸危害栽培大豆的害虫,常引起叶片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等症状,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植株死亡。
同时还传播大豆病毒病引起危害。
目前防治大豆蚜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化学防治,但是大豆蚜产生抗药性快,并且化学防治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次要害虫的再生猖獗、农药残留等一系列影响人畜健康、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重要问题。
同时化学农药会改变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组成、降低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可持续农业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改造和恢复农田生物多样性。
可见化学药剂的应用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平衡失调。
而生物防治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共存境界。
大豆蚜的分布中国是栽培大豆的起源地,同时也是大豆蚜的原始发生地之一,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南、西南等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宁夏自治区和台湾省都有大豆蚜的广泛分布。
同时,在东亚的日本、韩国、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地以及南亚的印度、非洲的肯尼亚也有分布。
近年来,大豆蚜更进一步成为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大豆生产中的一种具有潜在危害的农业害虫,其分布地区和危害范围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
2.大豆蚜的生物防治技术2.1 生物制剂对大豆蚜的防治效果中国的中草药中蕴藏着许多的杀虫植物,这就为植物源提取液防治大豆蚜虫提供很好的材料。
研究发现独角莲对几种常见农业害虫,尤其是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有较高的活性。
大豆蚜虫的防治措施作者:李丽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1期大豆蚜是大豆上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大豆产区都有分布,以东北三省、华北及山东一带危害较重。
一、危害症状大豆蚜虫具有趋嫩性,大豆蚜虫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植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时布满茎叶,也可侵害嫩荚。
植株受害严重时,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及结荚减少,千粒重降低。
苗期发生若不及时防治,轻者减少20%~30%,重者减产达50%以上。
大豆蚜虫还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此虫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高温干旱时危害严重。
二、形态特征1成虫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
体长0.96~1.52毫米。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
喙较长,超过中足基节。
触角6节,约与体等长,灰黑色。
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具瓦片状轮纹。
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缢,生有2~4对长毛。
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0.95~1.29毫米。
体侧的乳状突起、额瘤、复眼和喙的特征均与有翅蚜相同。
触角长度短于体长,无次生感觉孔,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节鞭状部长度约为基部的2--3倍。
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稍宽,具瓦片纹。
尾部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对长毛。
2、若虫特征似成虫。
三、生活习性在我省大豆蚜虫一年一般发生10代左右,以卵在鼠李枝条上越冬。
第二年春季:平均温度高于10度以上时,有翅孤雌蚜,开始迁飞大豆田为害幼苗,6月下旬~7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7月下旬出现淡黄色小型大豆蚜,蚜量开始减少,8月下旬~9月上旬气温下降,大豆蚜进入后期繁殖阶段。
6月下旬~7月上旬平均气温达到25t℃相对温度低于70%,有利蚜虫大发生。
四、预测预报1中、长期预测可根据越冬寄主上的卵量、孵化率调查及第一次迁飞初期蚜量的调查,并结合当地历年发生规律进行比较和分析,可初步估计发生规模。
蚜虫病发生的特点及防治谢阳茫大豆蚜虫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2008年我县大豆蚜虫发生较重,重者减产高达40%一60%,轻者减产达20%一30%,大豆蚜虫不仅危害大豆,还能传播大豆病毒,加重了对大豆的危害程度,为了摸清发生特点、原因及危害对大豆产量程度,为今后大面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今年进行田间调查结果如下:一、2008年蚜虫发生特点1、发生重、发生时间长、发生量大。
6月2日发现有蚜虫危害点片发生,6月中旬一7月上旬盛发期。
少者百株达200头以上,多者达上千头以上。
百株虫率40%一60%,主要危害植物的生长点和嫩叶上部,有危害嫩茎和夹。
8月中旬—9月上旬,有的地块还有蚜虫的危害。
2、重迎茬地、大豆长势弱的地块发生较重,防治困难、防效差。
6月份已经大豆封垄,密度过大,由于都采用机械喷药,很难喷透,喷均匀,背面叶片及底片和茎荚喷不到,防效差。
二、蚜虫危害较重的原因l、气候条件适宜,干旱、少雨,温湿度适宜,7月中旬一8月份平均气温达22摄氏度天气比较多,有阵雨天气.有利于大豆蚜虫发生。
2、天敌数量少,难以控制我县大豆天敌主贿瓢虫0曲i蝇、草蛉擅珀}蜂等、很少。
3、有的农户对蚜虫的危害认识不足,认为打药很困难,所以有的没有进行打药防治,使蚜虫危害加重。
4、选择触杀剂胃毒剂,没有选择内吸剂,防治效果不好。
如选择敌杀死,没有选择灭杀毙的药剂。
一瓶O.8斤当成1斤用,浓度不够,效果差,喷药时间选择大风天或中午,使药剂淋溶、风蚀。
5、采用机械喷药,兑水多(250公斤水),使药液流淌损失,防治效果不好。
三、大豆蚜虫危害损失严重我们选择大豆蚜虫发生较重的地块,80%以上植株叶茎、荚各部位都有危害,百株蚜虫量达388头。
选择灭杀毙进行防治,一垧地喷6瓶(每瓶0.5斤)与7月25日喷一次,6月15日再喷一次,共喷二次。
对照不喷药,为一垄,在收获前,采用对角线五点法,取3点,每点取一平米进行测产,另外,每点取10株,平均数进行调查,株高、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空秕数,单株粒重,平方米株数。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大豆蚜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大豆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提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措施,其中,培育抗蚜虫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转基因技术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大豆蚜虫;危害特点;综合防治大豆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主要在大豆苗期为害,分布于我国主要大豆产区,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大豆蚜虫6月中下旬始见,危害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
一般干旱少雨、持续高温天气,蚜虫容易大量发生。
大豆蚜虫分为2种,即无翅胎生雌蚜和有翅胎生雌蚜,其主要区别是: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上有瓦片状轮纹,比端部粗2倍。
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6节触角,其中第3节上有次生感觉孔6~7个,排成1列。
体长0.9~1.6mm。
有翅蚜能迁飞,扩大危害范围。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1.52~1.95mm。
大豆蚜虫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一般以刺吸方式取食豆株顶叶、嫩叶、嫩茎的汁液,也侵害嫩荚。
其发生时,常布满整个大豆植株的茎叶,导致其生长不良,结荚减少,大发生时减产20%~30%,严重的超过50%,苗期发生严重时可使整株死亡。
1 蚜虫对大豆的危害特点1.1 直接危害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茎叶中的汁液,导致叶片形成黄斑,随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呈现褐色。
一般发生年份,大豆蚜虫多集中在大豆植株的嫩叶与嫩茎;而发生严重时,蚜虫布满茎叶,遍及整个植株,造成植株矮小、茎叶发黄而卷缩,同时减少结荚和分枝数量,致使大豆产量降低。
研究表明,当大豆植株受到蚜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单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
1.2 间接危害蚜虫感染病毒后不但直接危害大豆,而且还是多种植株病毒的传播者,如苜蓿花叶病毒(AMV)、大豆花叶病毒(SMV)、烟草环斑病毒(TRSV)和马铃薯Y病毒(PVY)等[1]。
此外,与大豆的抗病虫能力紧密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会发生改变。
科学防治大豆主要虫害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收益。
科学的防治措施对于大豆主要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针对大豆主要虫害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科学防治方法,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大豆作物。
一、大豆主要虫害1. 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的一种常见害虫,受害部位主要是幼叶、嫩茎和嫩荚。
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叶片萎缩、黄化、卷曲,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
严重时会导致大豆减产甚至死亡。
2. 大豆蓟马大豆蓟马是大豆上的另一种害虫,受害部位为植株的幼叶和花荚。
蓟马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叶片黄化、干枯,花荚畸形,导致大豆产量减少。
3. 大豆蚂蚁大豆蚂蚁是大豆上的常见害虫,它们常常在大豆植株上筑巢,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体弱叶黄、减产。
以上三种为大豆主要的虫害,它们的危害性较大,一旦受到侵害,将对大豆产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科学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一种方法。
在大豆上,可以利用天敌蚋蝇来控制大豆蚜虫的数量,使用寄生虫来控制大豆蓟马的数量。
生物防治具有环保、有效、持久等优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大豆的品质都有积极的作用。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农药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对于大豆上的蚜虫、蓟马、蚂蚁等害虫,可以选择相应的杀虫剂来进行喷洒,以减少害虫的数量。
但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有益昆虫造成伤害。
3. 防治措施在大豆田间,还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防治手段来控制害虫数量。
比如在大豆植株的周围垒土培养天敌,布置黏虫板、红蟑猎杀,安排螟蛾性心气调查,实行田间清刷。
4. 科学管理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科学的管理也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
比如根据害虫发生的规律来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合理选择品种,以减少害虫的发生。
适时施肥、浇水,提高大豆植株的光照、通风条件,增强植株的抗病虫能力等。
大豆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在我国广泛种植。
病虫害的侵袭常常会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掌握大豆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
一、大豆常见病虫害种类(一)病害1.大豆根腐病这是一种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根部病害。
发病初期,大豆根系会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根部腐烂,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发黄、枯萎。
在潮湿的环境下,病根上可能会出现白色至粉红色的霉层。
2.大豆霜霉病主要危害大豆的叶片、豆荚等部位。
叶片发病时,正面会出现不规则的黄绿色斑点,背面有灰色至紫色的霉层。
病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豆荚发育不良,影响产量。
3.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可危害叶片、茎秆、豆荚和种子。
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严重时病斑可汇合,使叶片干枯。
(二)虫害1.大豆蚜虫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常见的害虫。
它们群集在大豆的嫩梢、嫩叶、嫩茎和幼荚上吸食汁液。
受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曲,严重时植株矮小,甚至死亡。
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进一步加重危害。
2.大豆食心虫主要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
被害豆粒残缺不全,降低大豆的品质和产量。
大豆食心虫在每年的特定时期发生,成虫具有趋光性。
3.豆荚螟豆荚螟的幼虫会蛀食豆荚和豆粒。
幼虫在豆荚内蛀食,造成豆荚干枯、落荚,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二、病虫害防治的农业措施(一)轮作轮作是防治大豆病虫害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
合理的轮作可以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
例如,大豆与玉米轮作,可以有效地减轻大豆根腐病、大豆食心虫等病虫害的发生。
因为玉米的根系分泌物和生长习性与大豆不同,轮作后不利于大豆病虫害的生存和繁殖。
(二)选用抗病虫品种在大豆种植中,选择抗病虫品种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
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存在差异。
例如,有些品种对大豆根腐病具有较强的抗性,有些品种对大豆食心虫的抗性较好。
种植者应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合的抗病虫品种。
大豆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措施控制大豆霜霉病和大豆蚜虫的侵害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中病虫害的严重侵害给大豆的种植和产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大豆霜霉病和大豆蚜虫作为主要的病虫害之一,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控制大豆霜霉病和大豆蚜虫的侵害,需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 霜霉病防治措施霜霉病是大豆上常见的真菌病害,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严重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以下是几种防治霜霉病的综合管理措施:(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抗霜霉病的大豆品种是最基本的防控措施。
经过长期的选育研究,目前已有多个抗霜霉病的大豆品种可供选择。
(2)病害防治剂的使用:合理使用病害防治剂可以有效地防治霜霉病。
在大豆生长期间,定期喷洒推荐的病害防治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喷洒的间隔和浓度。
(3)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维持空气流通,松土、锄草、中耕等措施有助于减少霜霉病的传播和侵害。
2. 蚜虫防治措施大豆蚜虫主要以吸食植物汁液为生,同时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凋萎甚至死亡。
以下是几种防治蚜虫的综合管理措施:(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寄生虫来控制蚜虫的繁殖和侵害。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释放捕食性昆虫或鸟类、植物营养剂等。
(2)化学防治:当蚜虫数量超过阈值时,可以采用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
但应注意合理施药,避免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通过选择合适的大豆品种和适宜的种植方式,尽量减少蚜虫的发生和传播。
3. 综合控制措施为了更好地控制大豆霜霉病和大豆蚜虫的侵害,可以采取综合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土壤管理: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和施用机械化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3)定期监测:定期对大豆田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损害。
总结起来,大豆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控制霜霉病和蚜虫的侵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大豆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病虫害的困扰,严重影
响着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病虫害,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农民需要掌握
一些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本文将介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希望对广大农民朋
友有所帮助。
1. 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主要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易发生。
防治大豆霜霉病的
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部位,保持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可选用抗
病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对病害进行预防。
大豆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土壤湿度过高的地区。
预防大豆根腐病的关
键是改善土壤通风透水性,合理施肥,保持良好的排水系统,以降低土壤湿度,减少真菌
的生长。
二、大豆常见虫害及防治技术
大豆蚜虫是大豆上常见的害虫,会在生长期内吸食大豆的汁液,使大豆叶片枯黄落叶,影响大豆的正常生长。
防治大豆蚜虫的关键是提前预防,选择抗虫品种,加强农田管理,
及时清除害虫部位,进行化学防治。
2. 大豆螟虫
4. 大豆飞虱
以上就是关于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介绍,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在实
际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田间管理习惯,选择抗病害、抗虫害的品种,采取合理
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对大豆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也要注意农
药的使用安全,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依据本文提供的技术指导,科学
合理地开展大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丰收的成果。
近几年大豆害虫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危害呈上升趋势,通过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在形态特征、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如何防治等方面综述,达到消灭害虫获得高产目的。
我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北部,是大豆主产区,由于栽培措施不当,连年种植,使部分地块病虫害加重,由于近几年冬季气候变暖,越冬卵成活率高,虫量骤增,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危害逐年加重,为此我们对大豆蚜和大豆红蜘蛛的生活习性和如何防治进行了探讨。
1、大豆蚜:大豆蚜属同翅目蚜科1.1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卵圆形,长约1.6mm ,淡黄色至黄绿色。
触角较体短,无次生感觉圈;第6节鞭部为基部的3倍。
腹管黑色,长圆筒形,基部稍宽,上具瓦状纹。
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有微刺形成的瓦纹,有长毛7~10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长1.6mm ,黄色或黄绿色。
触角与体等长,第3节上有次生感觉圈3~8个,一般5~6个,排成1列,第6节鞭部为基部的4倍。
腹管圆筒形,黑褐色,有轮纹,尾片圆锥形,黑色,中部略缢,有6~8个根长毛。
1.2危害症状大豆蚜虫是大豆田常见重要害虫之一,以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叶、嫩叶、嫩茎上用针状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
受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卷缩、发黄,植株发育不良,分枝及结荚减少,百粒重下降,产量降低,甚至整株死亡,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并能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1.3发生规律蚜虫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6月下旬,大豆开花前,蚜虫便很快蔓延全田。
7月中旬大豆盛花期,如条件适宜,大豆蚜虫迅速繁殖并群集于植株顶叶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为害,从而造成蚜虫大发生。
点片发生蚜虫的地块,有5-10%的植株卷叶时或者是有蚜株率超过50%,百株蚜量达1500-3000头以上时就应该防治。
1.4偏重发生原因:(1)由于大量使用了杀虫剂使草蛉、食蚜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等大豆蚜虫的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同时大豆蚜虫的抗药性也逐渐增加。
(2)近几年来冬季气温普遍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大豆蚜虫越冬卵的成活率提高,虫量骤增。
大豆常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为了保障大豆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大豆常见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本文就大豆的常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一、大豆常见的病害1. 蚜虫蚜虫为大豆害虫中的重要成员,常发生于大豆生长期,通过咀嚼或吸食大豆根、茎、叶,导致大豆生长缓慢、叶片变黄、枯死等。
蚜虫危害大豆的方式多种多样,其数量迅速增加,严重破坏了大豆的生长。
综合防治措施:利用红蜘蛛、绿蚂蝗等天敌进行防治,减少施肥量,同时可以进行物种多样化栽培,以提高大豆的抗性。
2. 稻瘟病稻瘟病是大豆常见的病害之一,往往在大豆播种后不久便出现。
该病害通过水分、空气、土壤等方式传播,导致大豆叶片掉落、花粉腐烂、生长缓慢等。
综合防治措施:选用高抗性品种进行栽培,避免重复种植、间作植物和钝化土壤等措施,以降低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3. 竹夹竿病竹夹竿病又称黑皮病,是由水笔科真菌侵染大豆造成的翻枝病害。
其主要危害大豆幼苗,导致幼苗死亡和生长缓慢,影响大豆品质。
综合防治措施:采用无菌育苗、物种多样化和利用对症疫苗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1. 稻螟稻螟会钻入大豆秧苗内部进行食害,导致大豆秧苗死亡。
综合防治措施:铺设耐腐蚀性防虫带、上喷洒小粉尘状药剂等进行综合防治。
2. 红蜘蛛红蜘蛛喜好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进行繁殖,会对大豆叶片进行食害,导致叶片残缺。
综合防治措施:及早底肥、避免过量施肥、物种多样化栽培并采用饲料控制等方式进行防治。
3. 银蚕虫银蚕虫寄生在大豆的茎和叶片上,通过咀嚼导致大豆生长缓慢、叶片掉落等。
银蚕虫主要在大豆生长期出现。
综合防治大豆病虫害需要采取多种防控措施。
针对大豆常见的病害和虫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选择高抗性品种。
通过选用高抗性品种实现防病防虫的目的,避免病虫害。
2. 采用无菌育苗。
通过无菌育苗,降低幼苗感染病毒和细菌的风险。
3. 物种多样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