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材料作文导写作文素材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65.75 KB
- 文档页数:3
语文:2020高考作文素材:“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材料作文导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
”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一时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老师就问同学们:“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峰?”大家哄堂大笑,大声回答道:“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于是老师又接着说道:“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都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呢?你们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所给材料是叙述性文段。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一与第二的课堂”是叙述的中心对象;老师的话是所叙事件意义的提示语。
从老师的话语及其语气、还有情感态度来看,其意义指向十分清楚。
老师对只关注第一,而忽略第二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即使要肯定第一,也不能孤立、片面为之,否则会偏题;至少要兼顾第二,行文中要同时提及第二,表明对“第二”的立场与态度。
第二重要,为什么?第二为什么不该忽略?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正确性。
立意一:第一是相对的成功,第二是相对的失败。
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失败的教训也许正是成为下一次成功的重要凭借。
据此可立意为“第二是第一之母”。
立意二:第一是台前,第二是幕后;可立意为“是第二成就了第一的辉煌”。
立意三:只关注第一正是“精英教育”,政府、教育部门只看到“清华、北大”,只看到名校,看不到绝大多数考生是重本以下,其弊端显而易见,——以牺牲大众为代价。
由此可立意为批判精英教育模式。
立意四:第二是基础和前提,第一是最后的成果。
割裂二者的联系,必将陷入唯心主义和浮夸的泥潭。
2018高考材料作文范文:站在高处看世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高处看世界,世界将是另一番景象,而人的心灵将是别样的清爽和豁达。
去年刚放暑假时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特别晦暗的时光。
倒不是因为我的学业成绩排名亮了红灯,而是平时一向排在我之后的同桌,这次竟然排在我前头。
她的姓名,沉沉地压在了我的心头,压得我真有点喘不过气来。
愁苦之中我不禁扼腕长叹:“上帝啊,既生瑜,何生亮也!”不久,一次偶然的苏杭之旅,让我的心胸改变了“景观”。
那天阳光很好,空气清新。
早上一醒来,爸爸就告诉我一个惊人的好消息,爸妈单位也放了长假,他们要带我一起去苏杭旅游。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去苏杭旅游是我多年的梦想,今日如愿以偿,我高兴得跳起拉丁舞来。
未了,还破天荒地搂住爸爸的脖子,“狠狠”地亲了他一口。
第二天上午10时许,飞机在跃华机场缓缓起飞。
我坐在机舱的舷窗边,眺望窗外的风景,随着飞机的逐渐升高,窗外的行人、车辆、楼群馆舍,在我的眼中不断变小,变小,接着一一模糊了,消逝了。
当飞机真正升入高空,我忽然发现舷窗外已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何等的景观!透过舷窗俯瞰,白云朵朵。
东边原是海峡的惊涛骇浪,这时却如冰湖镜面上浅浅的斑纹,反射着粼粼的波光;西边,山峦田畴,相衬相依,融合成一幅淡青色的水彩画。
尤其令人惊诧的是,爸爸指着飞机刚刚掠过的一抹山峦告诉我,那就是令人仰望的巍巍泰山!看着那抹渐渐远去的淡黑色,我的心胸也豁然开朗:大千世界,还有比泰山更加高大的东西吗?但当站在一定的高度时,泰山也会变得如此之小,没有了往日的巍峨和神圣。
站在高处看世界,真是别有一番景象啊。
想到这里,我不禁有点神清气爽了。
扪心而思,我忽然觉得,世界的大小,心绪的好坏,人生的苦乐欢愁,全都取决于你所处的高度。
若将自己的心灵置于名缰利锁的沼泽之中,目之所及便全都是尘嚣纷扰,致使自己的心灵蒙受尘垢,流淌泪水。
而站在人生的高处,那么目之所及将永远是壮阔坦荡、清明澄澈;若能够跃上新的心灵台阶,登上新的心灵阶梯,从而抵达高尚、宽容、至善至真的境界,那么人的心胸就更会“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壮美无限了。
高三语文作文讲解《高峰》(3)素材新人教版在混乱抑或是太平年代,我们很庆幸能看到这么一群人——他们勇于担当,扛起时代的大旗。
这面旗帜叫做责任、坚守、永不屈服。
他们以一种浩然的姿态,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矗立起一座座人格高峰。
“火不能让我屈服,后世会理解我,明白我的价值的!”布鲁诺在临刑前发出的呐喊响彻寰宇。
对真理的孜孜追求和坚守使他对教会的威逼利诱毫不动容。
“高加索上的寒冰,也不能熄灭我心中真理的火焰。
”他,中世纪的普罗米修斯,为昭示真理而慷慨赴死。
尼采曾说,布鲁诺的魂以及他的精神最终得以在后世人的心中转世重生。
从布鲁诺这人格的高峰,我仰望到了为真理而超然生死的高贵灵魂。
真正的高峰,他不会以卓越标榜自己,而是以更厚重、更诚恳的姿态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当被判处“假死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流放在西伯利亚时,车夫对他说:“谁拥护人民,谁就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车尔尼雪夫斯基早年试图发明“永动机”来造福人民。
但他最终意识到这为人民带来福祉的“永动机”便是自由。
所以他为了人民而触怒沙皇政府,虽遭流放,但他有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在他这座人格高峰上,我仰望到一种风头浪尖的担当,体验到了荡涤污浊的勇气和于人民风雨同舟的温暖。
真正的高峰,它不仅供峰下的人们瞻仰,为他们指引方向。
它还以自己经历严寒而换取的雪水,去滋润在它脚下的土地。
李桂芬、陆建芬——这对感动了中国的教师夫妇,便是这样为人们流淌下爱的雪水的高峰。
十多年来,他们以矢志不渝的爱为山间的孩子拨开那身世的阴霾云雾,撑起一片充满未来希望的蓝天。
那搭建在山间的不是云梯,是爱,是由爱凝固而成的桥梁。
他们身处崇山峻岭,自己也成为一座高峰,而这座高峰比其它高峰更为崇高,更为博大。
从这座高峰上,我仰望到了爱与无私昭示的伟大人性。
每座人格高峰,都令人们神往。
他们,让这块土地不再消沉,从他们的壮美景致,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卓越与高贵。
他们,给他们脚下的人民带来惠泽,让人们安居乐业,激起对生活的向往。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山顶、山腰、山脚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文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
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
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
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这道作文题目,材料中的“风景”是多向的,在山脚,在山腰,在山顶,在登山者眼里,在下山者眼中。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可以多向立意:从登山者的角度看,可立意如下:1.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判断,要靠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可靠的;2.攀登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应咬定目标不动摇,坚持到底,因为绝美风景在顶峰;3.人生贵在攀登,只有勇于攀登者,才能领略别样的风景,才能感受到风景这边独好,才能一览众山小;4.人生的意义在于充满期待的攀登即追求的过程,不必在意风景即结果如何;5.要了解和欣赏人生的风景,必须亲力亲为;6.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与标准,不要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从下山者的角度看,可立意如下:1.同一风景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同一风景,有人觉得绮丽,有人可能觉得平庸,关键看各人所秉持的标准;2.无一处风景能让所有人满意,人生亦如此;做人不必追求完美,做好自己即可,成败任人评说。
从整体的角度观照,有如下几种立意:1.经历攀登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沿途的“风景”好看与否并不重要;2.对“风景”好与不好的判断要有自己的标准,山脚、山腰、山顶都有好看的“风景”,关键是坚持自己的尺度与标准,不要让他人的意见左右了自己的判断;3.人生处处有风景,景由心生,如果我们用良好的心态去欣赏,就会我看风景多妩媚,料风景看我应如是。
材料作文第一第二高峰写作导引材料作文第一第二高峰写作导引[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
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老师又问:世界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峰?同学们大声回答道: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问:那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于是老师接着说: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呢?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忽略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分析叙述性材料一定要理清材料内容,把握故事内涵。
本段材料的关键词是世界第一、第二座高峰;材料内容是学生们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老师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思考可以是:不应只记住第一高峰,而忽视第二高峰;要做就做第一;人生要淡忘第一、第二之争等。
构思角度:1.从第一高峰的角度思考:学生们为什么只记住了珠穆朗玛峰,而不记得第二高峰呢?因为第一光芒万丈,令每个人凝神仰望;第二微光渺茫,很少有人记住它。
屈居第二与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可以记叙一件自己成长道路上勇争第一的故事,也可以叙写名人拼搏竞争的故事。
不要忘记加入曾屈居第二时受到的冷落,以及现在居于第一得到的重视。
当然,也可以选择名人故事做论据,写一篇事例丰富、观点鲜明的议论文。
2.从第二高峰的角度思考:由老师的提问很容易想到只第一,忽略第二的做法是不对的。
对于第二,同样应给予理解和敬重。
用这个观点写作,可以编写故事,比如以曹植的名义,写一篇为自己屈居第二叫屈的文章。
如果写议论文,可以用孔子、孟子等人的事例。
3.从第一、第二高峰的角度思考:人生瞬即逝,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的名利之争呢?人生如白驹过隙,生命如惊鸿一瞥,一又怎样,二又如何?只有好好把握生活,努力寻找自己心中的安乐才是生活之本。
作文题目,老师说人们总是可以记住世界第一高峰,可没人记住第二正像我们只记住了第一的高峰,却忘记了它身后的第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只注意到了那独一无二的第一,却往往忽略了处在第一背后的第二,殊不知,是第二成就了第一。
2005年春晚,邰丽华带领着20名聋哑演员把《千手观音》演绎地惟妙惟肖,营造出了那层出不穷、千变万化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在这之后,邰丽华走进了千家万户。
可是,又有谁知道,站在邰丽华身后的那一片阴影里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的另外二十个女孩?她们同样付出了努力,却鲜为人知。
如果没有她们,也就不会成就邰丽华的辉煌。
是啊,当我们在惊叹于千手观音的美丽之时,是否应该向邰丽华身后的那片阴影表达敬意?如果没有她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千手观音》也就不再美丽!2012年足坛,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就是里奥·梅西。
他在2012年一年当中,一共踢进了91球,打破了迪特·穆勒在1972年中说打进的85球的传奇纪录。
梅西出名了,他变得家喻户晓了。
可是又有谁去在意他的那些队友。
如果没有他队友的助攻,他就算是飞毛腿,也不可能打进这么多球。
正当人们津津乐道梅西的成就之时,在球场上为梅西进球助攻的队友们,却几乎淡化出了人们的视野,被人们所无视。
他们同梅西一样在球场上奔跑,洒下了自己的汗水,付出了自己的辛劳。
可人们自记住了梅西,记住了他的成就,却忽略了他队友所做的一切。
是啊,英雄从来不会独行,队友的助攻成就了伟大的梅西。
足坛如此,科技界也是如此。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药学奖,在获奖感言之中,她一直都在强调这是团队的成果,而不是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
是啊,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有这许许多多的人去支持他,去拥护他。
如果在他的身后没有人去支持他,帮助他,或许他永远不会成功。
就如花朵一般,如果没有绿叶的衬托,那点小花或许永远都不会耀眼,永远不会映入人们的眼球。
在我们学校学习过程中,亦是如此。
在我们勤奋学习的背后,如果没有老师那不辞辛劳的付出,我们也就不会取得好的成绩,也不会有着那美好的前程。
2018年全国III卷(丙卷)作文题导写第一篇:2018年全国III卷(丙卷)作文题导写2018年全国III卷(丙卷)作文题导写适用范围:四川、广西、贵州、云南4省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名家点评:成都翟晓周【命题透析】一、命题价值1.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1)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时代热点。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快速发展的40年,2018年又是步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年。
这一届考生,绝大多数感受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看到了通向幸福之路的“中国梦”。
(2)关注个人成长,关注立德树人。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时代的关口,刚刚成人的青年学子没有理由不将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潮,立志肩负起国家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2.体现高考命题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引导。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高考作文”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引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道作文题,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
考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因此还是有话可说,容易理解,便于思考,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当然,如果奉“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为圭臬,面对这道作文题则会束手无策。
因此命题完全切合“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这显然有益于引导今后中学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朝着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民族、关心世界的良性方向发展。
(2)开放性与限制性的完美结合。
首先是限制。
材料为三则标语,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因此即便这道作文题为众多猜押题者猜中——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新使命之类,也无法套作。
当最高峰遮住了我们的眼睛作文800字我们仰视高山,总会惊叹那最高峰的巍峨。
我们俯视人间,总会赞美冠军的优秀。
我们纵观历史,总会称颂那千古一帝的不朽功业。
然而,除此之外呢?老师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同学们却不知道。
若是我们再深入思考:那不是第一却也很优秀的人呢?那不是最惊天动地却也意义非凡的事呢?也许有时,我们应当拨开第一的光芒,去关注去思索去领悟那些同样优秀却不是第一的人和事。
拨开最高峰,收获一份感动。
在奥运会上,我们一定会记得这样一位女游泳选手:残疾人,安装有假肢。
她并没有参加残奥会,而是与健全人一样去比赛。
虽然她没有获得第一,但她同样优秀的成绩与勇气赢得了更多的称赞。
关注这样的人时,得到的不是冠军的傲气,而是奋力拼搏的勇气与自信。
这一份感动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希望。
拨开最高峰,收获一份幽静。
从来人们都说李杜二人是两座中国诗歌史上无人超越的高峰。
然而除此之外中国的诗歌界就无人了吗?不!这里还有“独坐幽篁里”的禅意,“心远地自偏”的恬淡,“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淡淡哀愁。
看到这样的诗句,褪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洗去了沉郁顿挫的深沉,我们收获一份幽静。
这样的幽静给我们的生活平添情趣。
拨开最高峰,收获一段思索。
我们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因为他统一了中国,功成名就,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我们又是否看到了秦国先人们的努力呢?他们从空有一纸文书,到建成一个强大的秦帝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到横扫天下的帝业。
若是我们只局限于嬴政造成的结果,却不去思索原因,那我们悟掉的就不仅仅是秦帝国的形成,而是生活中大小事物所带来的启示。
感动,幽静,思索,也许当我们被最高峰挡住时,还失去了更多的东西。
让我们放低姿态去感受那同样优秀而非第一的人与事。
最高峰,值得仰望,却不是唯一值得仰望的东西。
当我们只限于第一时,便被遮住了观赏第二的灵秀,第三的峻峭,第四的神秘的视野了,不可惜吗?。
高考材料作文导写与范文12、2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的立意】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
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
这样才对。
贵在不虚此行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
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
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
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
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
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
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
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
语文:2018高考作文素材:“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
峰”材料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上课了,老师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第一’和‘第二’的问题。
”同学们都看着老师,一时不明白老师的意图。
老师就问同学们:“世界上第一高峰是哪座山峰?”大家哄堂大笑,大声回答道:“珠穆朗玛峰!”老师接着追问:“世界第二高峰呢?”这下同学们面面相觑,无人应声。
于是老师又接着说道:“同学们,‘第一’和‘第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你们都只记住了第一高峰,而不知道第二高峰呢?你们记住了第一高峰,该不该就忽略第二高峰呢?”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陷入了沉思。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参考】所给材料是叙述性文段。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一与第二的课堂”是叙述的中心对象;老师的话是所叙事件意义的提示语。
从老师的话语及其语气、还有情感态度来看,其意义指向十分清楚。
老师对只关注第一,而忽略第二的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
即使要肯定第一,也不能孤立、片面为之,否则会偏题;至少要兼顾第二,行文中要同时提及第二,表明对“第二”的立场与态度。
第二重要,为什么?第二为什么不该忽略?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立意的正确性。
立意一:第一是相对的成功,第二是相对的失败。
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失败的教训也许正是成为下一次成功的重要凭借。
据此可立意为“第二是第一之母”。
立意二:第一是台前,第二是幕后;可立意为“是第二成就了第一的辉煌”。
立意三:只关注第一正是“精英教育”,政府、教育部门只看到“清华、北大”,只看到名校,看不到绝大多数考生是重本以下,其弊端显而易见,——以牺牲大众为代价。
由此可立意为批判精英教育模式。
立意四:第二是基础和前提,第一是最后的成果。
割裂二者的联系,必将陷入唯心主义和浮夸的泥潭。
由此可立意为“注重过程和基础,别让‘第一’成为空中楼阁”。
立意五:勇争第一,屈居第二和默默无闻毫无区别。
事实上,考生若不仔细审题,很可能会“剑走偏锋”,抓不住关键。
比如“关注第二,确保公平”;“看淡第一,甘心平凡”;“强作第一,必有风险”;“我们要减小第一和第二的差距”。
我为“第二”叫屈!
我是曹植,一个背负着“第二”之名,被“第一”压制得终身抑郁喘不过气抬不起头的兄弟;他叫曹丕,是我的兄长,也是呼风唤雨、九五之尊的“第一”!
我们是兄弟,却也是三国政坛的一对政敌,更是曹家皇权之争的死对头。
说实在的,我虽贵为魏王之子,却并不想做众人热衷、趋之若鹜的第一,因为见惯了宫廷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见识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我历来对政治心存畏惧,对万人之上的第一,我不太感兴趣。
我更担心,在那整日的应酬、违心的交际、违心的言语中,丧失了我诗人的灵感与真意,最终迷失了自己。
所以我宁愿装疯卖傻,退居林下,被人骂做“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纨绔子弟,也不要在那种身不由己的生活中将诗意丧失殆尽!于是,我将父亲宠爱的绝佳条件,化为虚无;于是,我无形中将机会拱手让与我的兄长曹丕;于是,我在挑起魏国大梁的考试、竞争中,自然名列第二。
我以为,从此可以安心吟诗作赋,流连文艺世界。
第一,便意味着繁华,意味着鲜花与荣誉,这我懂,也能够理解。
而第二,必须承受寂寞,承受猜疑,承担被未来王位继承人猜忌的巨大风险!这,可是我始料未及的。
王位让出了,第一做不成,而兄弟竟也做不成!
宫廷危机四伏,兄长久久相妒,苦苦相逼,令七步内作诗,我命悬一线!要不是有“才高八斗”的一点虚名薄才,恐怕就连陈思王也做不成了!
世人更将我看做一个无可救药的笨蛋,一个愚不可及的白痴。
放着高位重权不要,而甘心在泉林中默默无闻,在他人檐下讨生活。
活该!
我只能叫屈!为我这第二的尴尬称号。
但谁能书写历史?只有第一吗?“第二”对历史的贡献就不大吗?三国之大,竟然容不下一个政坛“第二”在诗坛做出他的贡献。
众人只看到“第一”者治世之功,却看不到那个“第二”在文坛的耕耘之劳!就连曹丕本人也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为什么世人眼里只有第一?我为第二叫屈!
楚汉相争,项羽位居第二。
但司马迁将他放进帝王传记的“本纪”之中,为什么?拿今天的话说,在抗击秦兵的正面战场上,其实项羽承担了极大一部分压力,他为刘邦的抗秦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他这个第二,恐怕刘邦也只能当个汉王了。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我会看到后世南唐李煜这个同样冤屈的“第二”。
倘若没有这第二,还会有那么多灿烂的词作流传后世?后人还会有深情吟咏“春花秋月何时了”时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动?
我是曹植,我为第二叫屈!
但时空又岂能穿越?
梦醒之后,我不是曹植,但我也要为第二叫屈,更为第二叫好!
审题立意。
(一)一类卷:切合题意
1、从“第一”的角度:
(1)勇当第一(做人要敢于超越自己,人生需要不断进取)
(2)争做王(强)者
(3)做最好的自己
(4)敢为人先
(5)不要总是盯着“第一”
(6)没有永远的第一
2、从“第二”的角度:
(1)不要忽视配角
(2)甘当幕后英雄
(3)甘居人下
3、从“第一”和“第二”的角度:
(1)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2)崇敬“第一”,尊重“第二”
(二)二类卷:符合题意
1、教育学生要循循善诱
2、学生学习要善于思考
(三)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
1、做一个平凡的人
2、关注弱小
3、文章主旨源于材料,但对“第一”“第二”的理解有偏差
(四)四类卷:偏离题意
不按材料限定的范围而另起炉灶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