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月球课文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3
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经历,按照“升空—途中—在月亮上”的顺序记叙。
文体介于新闻报道、科学小品之间。
第1自然段写升空。
全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结构和内容都比较复杂:“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句交代时间,“一艘载着阿姆斯特朗等三名航天员的飞船”句主要交代人物(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飞行工具(一艘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上了天空”句交代升空的方式(用火箭推送),“开始了奔赴月球的旅行”句交代升空的目的(奔赴月球)。
航天员、飞船、助推火箭是奔月的几个基本条件。
全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交代得非常全面明确,时间精准到几点几分,体现了事件的真实性,渗透了科学精神。
第2~4自然段写飞往月球途中的情况,围绕航天员的活动写。
因为整个航行是在宇宙空间中,所以人的感觉、所见的景观都与在陆地上乘车、乘船行驶不同。
感觉最突出的便是失重现象。
第2自然段即写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如何工作。
第3自然段写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如何睡觉和吃饭。
“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先让食物“飘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这些在读者看来很新奇,因为陆地上的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
但也可以想见,如此坚持75小时50分钟,航天员们是很不舒服、很不方便的。
但是他们“轮班工作、吃饭和休息”,“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仪器,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说明他们不是一般的司机、驾驶员,而是“训练有。
《飞向月球》说课稿飞向月球引言概述:《飞向月球》是一部以太空探索为主题的科幻小说,通过讲述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展现了人类的勇气、智慧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太空探索的历史背景、登月任务的挑战、登月航天器的设计、航天员的训练以及人类对未来太空探索的展望。
一、太空探索的历史背景1.1 早期太空探索的尝试:从火箭的发明到火箭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始于几百年前。
1.2 太空竞赛的兴起: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推动了太空探索的发展。
1.3 登月计划的提出: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提出了登月计划,为实现人类登月设定了目标。
二、登月任务的挑战2.1 火箭发射与轨道计算:为了将航天器送入太空并准确抵达月球,需要进行复杂的火箭发射和轨道计算。
2.2 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在极端的太空环境中,航天员需要依靠高效的生命保障系统来维持生存。
2.3 太空辐射的防护:太空中存在大量的辐射,如何保护航天员免受辐射的伤害是登月任务中的一大挑战。
三、登月航天器的设计3.1 载人登月舱的结构设计: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和舒适,登月舱需要具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空间布局。
3.2 着陆器的制动与减速:在月球表面着陆时,着陆器需要进行制动和减速,以确保平稳着陆。
3.3 航天器的通信与导航系统:航天器需要具备可靠的通信和导航系统,以保持与地面的联系并准确导航。
四、航天员的训练4.1 物理和生理训练:航天员需要接受严格的物理和生理训练,以适应太空环境的变化和重力失重的状态。
4.2 太空行走与任务训练:航天员需要进行太空行走和任务训练,以应对在月球表面的各种任务和工作。
4.3 紧急情况的处理:航天员需要接受紧急情况处理的训练,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和突发状况。
五、人类对未来太空探索的展望5.1 深空探索的目标:登月只是人类太空探索的第一步,未来人类将继续探索更远的太空,如火星和其他星球。
5.2 太空资源的利用:人类将探索太空资源的利用方式,如太阳能、矿产资源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飞向月球]飞向月球课文飞向月球课文一:月球之谜课文主要内容月球之谜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想必大家对此也很好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月球之谜课文主要内容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表现了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告诉了我们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月球之谜课文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
那皎(jiǎo)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月球是从哪里来的上面有些什么东西它跟地球一样吗古往今来,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类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们多次发射宇宙飞船,把月球上的石块和尘土带回来化验,还把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去探险。
可是,月球上仍有许多谜,至今还未解开。
月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公里。
科学家们用来发射飞船的三级运载火箭,有110米高,起飞时的重量是3200吨。
这样重的东西,飞向那么遥远的地方,多不简单啊!1969年7月20日,两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色:在地球上,阳光是从头顶上照下来的,可这里的上空是黑洞洞的,月球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宇航员的周围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月球是一片荒漠的世界。
把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四种尘土化验一下,结果更使人感到月球还有许多的谜。
把月球尘土撒在细菌上做试验: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点变化也没有;第四种尘土撒到细菌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
第四种尘土是美国阿波罗飞船12号从月球表土的下层取回来的。
它怎么会有特殊的杀菌力呢再瞧用植物做试验的结果。
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它的生长与在地球土壤里没有明显不同。
可是,水藻一碰到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这一连串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苏联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岩石中有玄武岩,这就证明月球上曾经有火山活动。
探索教案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教材,制定出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的教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教育中,教案的编写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飞向月球》为例,详细讲解教案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材背景《飞向月球》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科普阅读文章,文中介绍了我国首次探月成功的“嫦娥一号”卫星,生动展示了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这篇文章的选材与小学四年级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相适应,是一篇优秀的教材。
二、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内容,关注细节,抓住重要信息。
2、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增强阅读理解水平。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4、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兴趣,亲身体验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嫦娥一号卫星展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卫星的重要作用、探测任务和发射过程等内容,同时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课文既有科普性质,也有历史故事性质,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和探究。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卫星发射过程和运行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和感性认识。
(2)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文章的主题、重点和难点,梳理学习内容,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课外自学,拓宽知识面。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到航空科技馆、科技展览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设计课堂实践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先了解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作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飞向月球》说课稿引言概述:《飞向月球》是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故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作者背景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塑造、主题探讨以及艺术特点。
一、作者背景介绍:1.1 作者简介:《飞向月球》的作者是科幻作家刘慈欣,他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之一。
1.2 文学成就:刘慈欣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受到广泛赞誉,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
1.3 科幻作品特点:刘慈欣的作品常常涉及科学、技术和人类命运等重大议题,他的作品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二、故事梗概:2.1 背景设定:小说设定在未来,人类探索太空的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登上月球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2 主要情节:小说讲述了中国航天员韩子昂率领的登月任务,他们经历了艰苦的训练和困难的飞行,最终成功登上了月球。
2.3 意义与价值:小说通过描述登月任务的过程,探讨了科技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三、人物塑造:3.1 韩子昂:作为主角,韩子昂是一个勇敢、聪明且富有责任感的航天员,他在登月任务中展现了坚韧和智慧。
3.2 队友们:小说中的其他航天员也各自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通过团结合作克服困难,共同完成了任务。
3.3 人物形象的深化: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他们在面对困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思考。
四、主题探讨:4.1 科技与人类:小说通过描绘科技发展的背后所带来的人类命运的探讨,引发读者对科技进步与人类发展的思考。
4.2 探索与勇气:小说中的登月任务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探索精神,鼓励读者面对挑战时坚持不懈。
4.3 人类命运:小说通过航天员们的故事,让读者思考人类的未来和命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未知的挑战。
五、艺术特点:5.1 描写细腻:刘慈欣的描写细腻入微,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航天员们的内心世界和任务的艰巨性。
5.2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小说中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与文学艺术的表达相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获得科学启发,又能享受文学的美感。
小学语文说课稿——《飞向月球》说课设计之一说教材《飞向月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第二段,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三段,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
2、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准备电脑、网络教室。
说教法、学法一、谈话激趣法学生学习需要激趣,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学伊始,我与学生谈话讨论杨利伟的太空之旅,把学生带入他们感兴趣的世界,营造了一个感兴趣的“场”,使学生进入主动、专注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查找法随着网络的普及,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涉猎将更为广泛,更为开阔,跨越课堂的界限。
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杨利伟太空之旅的自拍录象,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详细资料。
学生亲自动手,对太空旅行的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即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作探究法整堂课的合作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合作欣赏,感受太空之旅;合作读文,感悟语言;合作探究,有相同问题的同学一起查找资料。
说教材《飞向月球》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历,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3段:第一段,写了三名宇航员乘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第二段,写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三段,写人类发现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课文以“飞向月球”为重点,首先交代宇航员离开地球的时间和方法,接着写了宇宙飞船脱离地球引力产生“失重”现象后宇航员们工作、吃饭和休息时的情形,最后写飞船接近月球,两名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球上着陆。
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1———4)小节,即“飞向月球”部分。
2、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准备电脑、网络教室。
说教法、学法一、谈话激趣法学生学习需要激趣,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学伊始,我与学生谈话讨论杨利伟的太空之旅,把学生带入他们感兴趣的世界,营造了一个感兴趣的“场”,使学生进入主动、专注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查找法三、合作探究法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教师谈话:前阶段,我国宇航事业中取得了一项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你知道是什么吗?2、如果杨利伟来到课堂,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想问他什么问题?二、网络查找加深体验1、教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精彩的网络世界,找到杨利伟叔叔,去揭开太空之旅的神秘面纱,领略其中的奥妙吧!你还可以约上好朋友一起查找!3、网络中的太空之旅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三、学习课文彰显个性1、教师:其实,早在1969年7月16日,美国三名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飞向太空,并在月球上安全着陆,迈出了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