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飞向月球》
- 格式:docx
- 大小:11.93 KB
- 文档页数:2
课文解读
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经历,按照“升空—途中—在月亮上”的顺序记叙。
文体介于新闻报道、科学小品之间。
第1自然段写升空。
全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结构和内容都比较复杂:“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句交代时间,“一艘载着阿姆斯特朗等三名航天员的飞船”句主要交代人物(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飞行工具(一艘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上了天空”句交代升空的方式(用火箭推送),“开始了奔赴月球的旅行”句交代升空的目的(奔赴月球)。
航天员、飞船、助推火箭是奔月的几个基本条件。
全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交代得非常全面明确,时间精准到几点几分,体现了事件的真实性,渗透了科学精神。
第2~4自然段写飞往月球途中的情况,围绕航天员的活动写。
因为整个航行是在宇宙空间中,所以人的感觉、所见的景观都与在陆地上乘车、乘船行驶不同。
感觉最突出的便是失重现象。
第2自然段即写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如何工作。
第3自然段写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如何睡觉和吃饭。
“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先让食物“飘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这些在读者看来很新奇,因为陆地上的人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
但也可以想见,如此坚持75小时50分钟,航天员们是很不舒服、很不方便的。
但是他们“轮班工作、吃饭和休息”,“仔细地检查一个个仪器,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说明他们不是一般的司机、驾驶员,而是“训练有。
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月球》精品教案范本三篇《飞向月球》介绍了1969年阿姆斯特朗等三名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详细经过,展现了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及月球上的神奇情景。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月球》精品教案范本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月球》精品教案范本一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引言导入。
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
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6飞向月球)2、交流阿姆斯特朗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广袤嶙峋联络牙膏呈现土壤浆糊把食品捏成糊棕色扶梯百看不厌心驰神往(2)指名逐行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
耸立:高高地直立。
宇航员:本课指乘宇宙飞船在太阳系内空间航行的人员。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百看不厌:长久地看,多次地看,不会产生厌烦情绪。
失重:本课指宇宙飞船在高空摆脱了地心引力而失去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师相机指点。
三、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按要求给课文分段。
2、结合提示,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四、作业布置:1、继续熟读课文。
2、收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五、阅读扩展,升华情感。
1、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登上月球已不是神话,那么“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也一定会实现。
想一想,如果人类居住在月球上,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家园?(课件10,引导写作)①自由说一说。
②写一写。
③指名读。
【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放飞想像,想像不久的将来,月球成为人类另一个家园的美好情景,从而激发他们对月球的兴趣,树立探索宇宙的远大理想。
《飞向月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飞向月球》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自己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3. 学生能够通过听讲、讨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1. 课文《飞向月球》;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太空和月球的常识,并介绍课文的主题:“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飞向月球的课文,了解人类征服太空的历史。
”2. 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问:“你们觉得人类怎样才能到达月球?”Step 2: 预习任务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飞向月球》,提前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将自己的回答记录下来。
Step 3: 听说训练1. 学生跟随录音材料,同时跟读课文,提高自己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Step 4: 阅读理解1. 教师出示课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这些问题。
2. 学生在课本上划出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Step 5: 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每组选择一个话题,深入研究与太空探索相关的内容,例如“有没有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或“对太空探索有何影响?”等。
2. 学生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收集资料,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观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交流想法。
Step 6: 写作练习1. 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观点,撰写一篇有关太空探索的短文。
2. 学生可以借鉴课文的内容,同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对太空探索的看法。
Step 7: 总结评价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要求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到的知识和体会等。
《飞向月球》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学习自信的心智成长之路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意义也越来越被重视,以培养一个学生的自信心、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本文将围绕小学四年级的《飞向月球》教案,探讨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心智成长。
作为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飞向月球》以自然风景和宇宙景观为背景,讲述了两个孩子从渴望到实现人类登月的梦想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让学生懂得了不仅要有梦想,还要有努力和勇气去实现这个梦想。
读读本文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1.引导学生探究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任何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自信的,而自信的基础就是深入了解自己。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课堂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请他们写下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或者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学会有问题就要问,并尝试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去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让学生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面对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信心的增强者。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也有利于其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二、培养学生的心智成长1.鼓励学生思考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让他们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思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心智成长水平。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和探究更多感兴趣的内容,鼓励他们亲自尝试去搜寻和获取信息,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智成长。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行动力学生们要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掌握更多的技能,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行动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探索教案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教材,制定出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的教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教育中,教案的编写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飞向月球》为例,详细讲解教案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材背景《飞向月球》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科普阅读文章,文中介绍了我国首次探月成功的“嫦娥一号”卫星,生动展示了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这篇文章的选材与小学四年级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相适应,是一篇优秀的教材。
二、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内容,关注细节,抓住重要信息。
2、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增强阅读理解水平。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4、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兴趣,亲身体验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嫦娥一号卫星展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卫星的重要作用、探测任务和发射过程等内容,同时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课文既有科普性质,也有历史故事性质,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和探究。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卫星发射过程和运行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和感性认识。
(2)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文章的主题、重点和难点,梳理学习内容,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课外自学,拓宽知识面。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到航空科技馆、科技展览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设计课堂实践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先了解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作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飞向月球》(精选14篇)《飞向月球》篇1[写作特色]“飞向月球”是新鲜事物,作者注意突出重点,细致描写,给读者以具体感受,这是本文的重要写作特色。
在飞向月球、登上月球;发现价值这三部分中,突出了“飞向月球”,将其作为重点展开描写,离开地球一向月球加速前进一脱离地球一接近月球一在月球着陆,写得井然有序。
描写宇航员“失重”后工作、吃饭、休息的情形则十分细致,他们身体“轻飘飘的”、“无法……站稳”、“仔细地检查”、“不时地……联络”、“可以……也可以……”、“先……再……然后……”写得历历如绘,十分具体,读后觉得十分真切。
至于登上月球后的所见所感也写得十分细致,甲没有……也没有……只……”这是写月球表面的情况;“有时……·有时……有时……”这是写月球色彩的变幻。
这样描写,能激发读者兴趣,甚至产生进一步去探求奥秘的愿望。
(宫时忠张汉清)[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2.能根据课后提示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懂得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我们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这个神话故事中,月亮里有广寒宫,有桂树,有玉兔,还有漂亮的嫦娥仙子。
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上面究竟有些什么?它是什么样儿的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跟宇航员叔叔飞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好吗?(板书课题:6 飞向月球)二、初读指导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广袤嶙峋联络牙膏呈现土壤浆糊把食品捏成糊棕色扶梯百看不厌心驰神往(2)指名逐行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查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联络:彼此交接,接上关系。
《飞向月球》说课稿《飞向月球》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你们好!《飞向月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一册的第七篇课文,它完整地记叙了宇航员第一次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告诉我们月球很有开发价值,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在专题站《飞向月球》的环境下,应该能较轻松地将宇宙飞船飞向月球的经过理清,了解了宇航员在失重后工作、吃饭和休息的情形,体会到他们工作艰难和认真负责的精神,目标能较好的得到达成。
本课时要学习“登上月球”和“登月收获”两部分,课文中相关的文字描述很少,较简单地写出了宇航员看到的情况和月球“很有开发价值”。
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帮小家伙在读到“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免……”时肯定会想到其它一些关于月球的传说,会产生诸如:除此之外还能看到些什么?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月球真的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吗?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作为老师总不能直接给学生一一作答吧,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呢?一、网络环境的设计与创设这时我想到了“研究性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在我们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里,学生们从自身学习生活实践出发,找到了他们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有关月球的研究。
网络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研究性学习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的支点,我何不引入现代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的整合呢?于是我针对此处的教学内容对网络资源进行了整合,将课文提供的指导性研究主题扩展了专题站,它能为学生如何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实践提供有效手段,有助于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的展开。
根据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我将该教时的能力目标定为:通过网络环境下学生积极、主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飞向月球》
1969年7月16日9点32分,一艘载着三名宇航员的飞船在火箭的推送下升上了天空,开始了奔赴月球的旅行。
飞船绕地球飞行几圈以后,径直向月球加速前进。
这时,宇航员们感到自己的身体轻飘飘的,无法在座舱里站稳,稍一抬脚,就会跳起三四米高。
训练有素的宇航员并不紧张,他们知道,这是飞船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而产生的失重现象。
他们在座舱里飘来飘去,仔细地检查一个个开关,还不时地和地面指挥中心联络着
从地球到月球需要飞行75小时50分钟。
在这段时间里,宇航员们可以轮番工作、吃饭和休息。
他们睡觉的样子和吃饭的方式很特别。
因为失重的缘故,座舱里没有上下左右和正反之分,所以,他们可以飘在空中睡,也可以头朝下、脚朝上悬着睡。
他们吃的
"饭";是特制的。
吃的时候,先要把食品放到塑料袋里,再灌进水,把食品捏成糊,然后像挤牙膏似的把食物挤进嘴里。
如果是吃花生米一类的硬颗粒状食物,就要让它们飘浮到空中,然后像鱼儿觅食一样在空中捕捉。
经过3天多的飞行,宇宙飞船渐渐接近月球。
从舷窗望去,前方的月亮越来越大。
这时,地面指挥中心命令宇航员准备着陆,两名宇航员进入登月舱。
登月舱逐渐减速,慢慢下降,最后,终于在月球上停稳了。
舱门打开了。
阿姆斯特朗小心翼翼地沿着登月舱的扶梯下来,在月球表面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过了一会儿,奥尔德林也下来了。
人类终于登上了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
月球上没有宫殿,也没有嫦娥和玉兔,只能看到广袤的荒原上高山耸立,巨石嶙峋。
随着太阳光线角度的变化,月球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奇异的色彩,有时是灰色的,有时是棕色的,有时是黄色的。
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飘浮在茫茫的宇宙中。
宇航员们在月球上采集了不少土壤和岩石标本,拍摄了许多照片,带回了地球。
经科学家分析研究,月球上含有几十种元素,很有开发价值。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月球一定会成为人类的另一个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