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201012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6.89 MB
- 文档页数:48
第7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2021-05-20大家好:今天我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但是很多人的幸福感却没有像以前那么高了。
所以我们看一看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指数有什么帮助。
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幸福?为了说明什么是幸福,我们首先看一看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比如说美国的海伦•凯勒女士,她生来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是她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过着悲惨的生活。
相反,她周游了世界,为世界很多盲聋哑人去演讲,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每一次周游世界的时候,她都会这样说:“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我的耳朵听不见,口也不能讲话,但是我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我周游了世界,改变了很多盲聋哑人的命运。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相反我们也看到很多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人是百万富翁,甚至是亿万富翁。
因为自己很有钱,就不再满足于只娶一个太太,可能是三房四妾,外面还有情人、小蜜,乱七八糟一大堆,这些人又不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因为一点事就争风吃醋,让他应接不暇。
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脾气不是很好,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就大打出手,把彼此打得鼻青眼肿。
虽然自己很有钱,但是还不满足于既得的财富,每一天还要飞来飞去,要赚更多的钱,结果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教育,孩子走到十七八岁,突然锒铛入狱了。
我们想一想,这些人都是良好环境之下的不幸之人。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简单地说,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就是家庭圆满,在家庭的每个人都是充满喜悦地过日子。
如果这是我们所要的幸福,我们就可以提出幸福之道的三项原则。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生气恼。
为什么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说幸福是充满喜悦的生活。
一旦你气恼了,这个幸福就不存在了,因为气恼和喜悦的情绪不能够同时存在。
所以要获得幸福,我们首先要制怒。
我们看“怒”这个字,上面是一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一个“心”字。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人生智慧融儒、道、释为一体,互补相融。
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
儒、道、释三家在人生智慧问题上虽然有所差异,但各有特色,又互相融合,凝炼出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人与人关系的定位取舍,人与自我的精神境界的深邃追索。
21世纪人类面临着一项共同的挑战和冲突,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认为发掘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瑰宝,寻求可资借鉴的精神资源,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冲突和危机是十分有益的。
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发展,也要从中国文化与人生智慧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知天、知人、知己之道。
中国人生智慧关注的第一个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
天人关系是研究知天的问题,也是探索人生意义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一致,以及由此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人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发展生产力。
若从历史的跨度进行比较:人类的历史约有300万年,人类的文明史约有60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约有2500年,近代科学的历史约400年,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还不到100年,然而有学者估计,今天社会在3年内所发生的变化相当于上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的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的3000年内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也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短缺、城市臃肿、交通紊乱、人口膨胀和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传统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渗透在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旨在表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一、中庸之道:和谐人生的智慧《中庸》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本重要经典,它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对于人们追求和谐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在面对种种困境和冲突时,保持平衡、折中并寻找到最恰当的解决方法。
人们常说“不偏不倚”,就是指的这种中庸的态度。
只有如此,人们的内心才能达到平和稳定,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才能达到和谐的关系。
二、道德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贤老子的代表作品,它所阐述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
《道德经》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的道德准则和生活智慧。
修身要求人们培养良好的品德,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自我超越;齐家要求人们尽好自己的家庭责任,维系家庭和谐;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有政治智慧和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尽一份力。
三、孔子之道:仁爱为本的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被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仁爱”这一价值观念,他认为“礼”和“义”是构筑社会和谐的基石。
孔子的仁爱之道,告诉人们要关爱他人、包容他人,以和谐的态度对待各种人际关系。
无论是与家人相处,还是与朋友、同事、社会的关系,都要以仁爱为本,以和为贵。
四、佛教思想:禅修与悟道的智慧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
佛教强调禅修和悟道,通过修行和冥想,人们能够超越欲望和痛苦,达到内心的平和和宁静。
佛教的智慧告诉人们要看淡名利,超越物质的追求,寻找内心的真正安宁与快乐。
五、儒家思想: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智慧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它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