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日语比喻用法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83.74 KB
- 文档页数:1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一、相似点首先,认知语言学是共性语言学。
正如沈家煊(1998)所说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
”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相同的感知器官,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同样也能够获得相似的概念结构。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都具有通过事物的形状、性质、色彩等的相似性来命名事物、认知世界的能力。
因此,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总有相通之处。
语言与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在汉语和日语中,比喻的用法和喻意的产生总有重合的部分,因此,在日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完全对应或基本上对应的比喻表达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①死んだように静まり返った。
(死一样的寂静)②彼女は花のようにきれいだ。
(她像花一样美丽)例①、②中的比喻可以说是完全对应的,不管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是用死的状态来比喻静的状态,用花来比喻人的美丽,都是把死和静、花和美通过其中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样的。
大和民族和汉民族同属于汉字文化圈,而且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的历史。
特别是在文化上,中日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关系,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日文化方面的相容相通之处,在中日两国语言文字中也有体现。
如“蛇足”这一词不管是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都被使用,其寓义都是表示“说没用的话,做无用的事”。
中国人常用“马齿徒增”来比喻自己年龄突然增长,学识没有长进,事业没有成就;同样,日语中也有相同的表达,[馬齢を重ねる]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喜欢用“藏头露尾”的故事来比喻做坏事者急欲掩饰自己的恶行,但是无意间仍会现出原形。
这一相同的比喻,在汉语中是:藏头露尾,在日语中是:頭隠して尻隠さず。
除此之外,我们在日语的谚语中还能看到从中国的历史典故引用而来的表达,如“四面楚歌/四面楚歌”,“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歩百歩”等等,以及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语的表达,如“百闻不如一见/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光阴似箭/光陰は矢の如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が馬”等等。
对日语「荨沟南喙乜疾摘要:本文通过汉语的“气”与日语「?荨怪?间的比较明确两国语言中二者意义和使用的异同,然后在考察「?荨褂搿感摹沟牟煌?中更进一步把握日语「?荨沟氖堤澹?得出日语中的「?荨故恰感摹褂胪獠拷哟サ拿浇椋?它的形态是抽象的,多变的,且对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结论。
最后分析日本人频繁使用「?荨拐庖淮实脑?因。
希望此论文能对日语学习者在掌握「?荨瓜喙卮驶愫凸哂糜镅?习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荨梗弧感摹梗还哂糜铮痪?神意义;心理状态在日语中,「?荨拐飧龃食鱿值钠德史浅8摺H毡救说娜粘I?活中,总是在无意识地使用与「?荨瓜喙氐拇驶愣逃铩1热缭缟洗蠹遗雒娴氖焙蚓突崴怠附袢栅韦?天?荬稀?」很久不见的朋友相逢时会向对方打招呼「お元?荩俊梗?对外出的人嘱咐「?荬颏膜堡啤?」等等。
另外,日本人也常说「今朝は?莘证?いい…」「血?Rが?荬摔胜搿埂竿?れ物に?荬?ついた」等等。
在看报纸或电视剧时,也常常会出现「?菸隆⒕?荨?莺稀⒒?荨㈦???荨沟扔搿?荨褂泄氐拇驶恪?梢运担?日本人在生活中总是把一切都归结于「?荨埂?一.日语词典对「?荨沟亩ㄒ?关于「?荨沟囊庖澹?《广辞苑》列举出以下5种语义:①「天地?gを?氦郡工瓤激à椁欷毪猡巍埂?②「生命の原?恿Δ趣胜?荬ぁ埂?③「心の?婴??状?B??Pきを包括的に表す?Z」、④「その?訾虬?み、その?訾似?う感ぜられるもの」、⑤「そのもの本来の性?|を形作るような要素」。
但这几个定义不够明确,分类也很复杂。
《角川古语大辞典中》这样记载:「?h?Z。
森?_万象の生命力?k?婴卧慈?となる、目に?えない自然の活力。
また、人?gその他、有情のものの肉体的、精神的な活?婴韦撙胜猡趣颏胜埂⒛谠诘膜市膜?Pきを言う」。
《日本国语大辞典》将其意义分为三类:①?浠?、流?婴工胱匀滑F象。
または、その自然?F象を起こす本体。
②生命、精神、心の?婴?などについていう。
自然の?荬乳v?S があ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た。
日文汉字与汉语汉字含义差异趣味解析不得不说,日本人把我们的汉字借鉴过去后放上了它们的含义后有时会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又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是第一次遇见的时候会忍不住大笑起来。
那么日语中哪些汉字很好玩呢?下面我们来聊一聊日文汉字与汉语汉字含义差异趣味解析。
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文中的“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做“不要紧”的解释,怎么联想也拉不上关系。
信号,他们叫“合图”(合図あいず)。
伙伴、共事者是“相手”(あいて),这还有点意思,但是“切手”(きって)却是匪夷所思的“邮票”两个字。
赤(あか),是红色,与我们相同,但是他们的“青”(あお),倒是我们的蓝色。
“赤新闻”(あかしんぶん),他们理解成黄色报纸。
扬豆腐,什么?豆腐也能扬?其实,“扬豆腐” (揚げ豆腐あげとうふ)不过是油炸豆腐而已。
并(並なみ),普通之解。
你到寿司店去点一碟鱼生拼盘,菜单上写着上、并二字。
上当然是上等的,好的;并呢?例牌也。
案内(あんない),是向导、引导的意思;案内状(あんないじょう),不是做引导的样子,而是通知书,或是请帖。
一字的下面一加另一个汉字,相差很远:一丸(いちがん)是一粒一具(いちぐ)是一副一汁(いちしる)是一汤,一汁一菜,一汤一菜,一存(いちぞん)是“个人意见”一道(いちどう)是一种技艺一抹(いちまつ)是一片一味(いちみ)是一颗一本(いっぼん)是一支,反正是瘦长的东西,都叫一本一羽(いちわ)是一只,庭鸟一羽,一只鸡的意思至于一番(いちばん),相信大家都懂得是第一、最好的意思。
常见的即食面商标“出前一丁”,一丁(いっちょう),一碗解;出前(でまえ),外卖解;出前一丁(でまえいっちょう),外卖一碗的意思。
有许多双字,与中文意思一样,但他们却把字颠倒来用。
雨落(雨落ちあめおち),落雨也;绍介(しょうかい),介绍也。
刺青(しせい),作纹身解,还能会意;刺身(さしみ),作鱼生解,老饕才懂得。
淋病的淋字(淋しさびし),寂寞的意思;这个字取得好,患了淋病不敢告诉人,岂非寂寞另一个很美的是“朝颜”(あさがお)这个名称,中国人却叫它做牵牛花,煞风景。
浅析日语中的比喻表达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说理更加通俗易懂的修辞方式。
发表论文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例如:“真夏のような暑さ”,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暑さ”,喻体是“真夏”,比喻词是“ような”。
比喻表达是日本民族文化和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它独特的语言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反映着一个民族独到的修辞意识和文化传统。
一、日语比喻的种类1.直喻日语的直喻亦称明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它的特点是被比喻的事物,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全部出现。
日语中常用的比喻词有“まるで·あたかも~のようだ(ごとし、みたいだ”。
例如:この雪はまるで绵のようです。
/这雪像棉花一样。
飞行机みたいな形のような形の云が浮かんでいる。
/漂浮着一朵像飞机形状的云彩。
光阴矢のごとし。
/光阴似箭。
上述例句使用了比喻词“まるで……ようだ”、“みたいだ”、“ごとし”,把被比的事物和作比的事物联系起来,构成明显的比喻关系。
汉语的明喻和日语的直喻两者格式相同,但是由于两个民族的表达习惯的差异,在翻译时有的就不能完全照搬原文的比喻形象。
如:お金を汤水のように使えた时代/挥金如土的时代。
日本水资源丰富,日本人爱洗澡世界闻名,他们比喻奢侈浪费时就用“汤水のように使えた”,而农耕大国的中国则形象地使用“挥金如土”比喻。
因此,在翻译成中文时,应翻译为“挥金如土”更为合适。
2. 隐喻日语的隐喻又称暗喻,它与直喻不同,不用比喻词,比喻关系隐藏在句子中。
直喻是相似的关系即A像B(AはのBようだ),隐喻是相合的关系即A是B(AはBだ)。
这是两种比喻的不同之处。
例如:あたりは一面の火の海だ。
/附近是一片火海。
人生とは旅である/人生就是旅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文化,记录文化,并且储存和广泛地传播文化。
语言交流将文化的各个层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影响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词义联想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会出现差异,思维和联想也会随其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论文将这种思维和认识的差异,称为词义联想的差异。
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知识能力等因素影响人的思维和认识,而出现的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人对不同事物的联想。
比如乌龟,龟在日本文化中意味着健康长寿,非常吉利,很多日本人的名字中都含有龟,例如姓氏中常见的龟井龟田等。
在中国文化中,龟亦有长寿之意,这点在古代建筑中可以得到证明,至今仍然有寺庙饲养着乌龟。
但中国人一般不会把龟字放到姓氏中,因为龟在中国文化中有胆小怕事,绿帽子等负面意思。
再比如牛,中国谈及牛通常抱有勤勤恳恳、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情怀,虽说有牛脾气牛性子等负面词汇,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人对于牛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日本人对于牛的印象则完全不同,日语字典中,涉及牛一般只突出其力气大,而几乎没有褒义词汇,大多将牛体现为笨拙缓慢懒散逆来顺受。
由此可见,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动物的联想是大相径庭的二、比喻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更加清晰地解释抽象的事物。
比喻源于联想,形成于长期的语言交流,有着较强的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在事物认识和见解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喻体失当,词不达意等冋题。
例如,日本人把乱花钱比作把钱像热水一样使用。
众所周知,日本火山较多,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让日本人觉得温泉、热水不足为奇,能够尽情挥> —I—/ 隹。
而在中国,对于乱花钱的行为,一般使用挥金如土这一表现。
该词中,把钱比成了土。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这样,中国人认为土地是用之不竭的资源,要多少有多少。
由此可见,对于乱花钱的比喻,由于两国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使用的喻体天壤之别。
中日修辞の比較日语1142011042406 金爱玲摘要:从以前开始日本就被中国的文化所影响,从日语中可以看到许多的汉字和汉语的修辞手法。
但是中日语言的构造和语言行为以及应用和思想,还是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差异。
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地理位置,对两国的思想和行为等也会有很多的不同,但这些影响也对日本现代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左右。
要旨:日本は昔から中国の文化に影響して、日本言語の中にいろいろの漢字言葉や漢字の修辞を使っている。
しかし、中日言語は構造や言語行為,敬語応用、意識なとの方にまだ差がある。
中日両国は特殊な地理位置、この間の長い文化交流史を通じて19世紀から中国の仏教や儒教は日本に伝わった。
これは日本文化や日本人の思考方法、行為規則に多くな影響を与えった。
現代の日本の文化形成にも積極的な作用がある。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地域敬語始めに言語と文化は密接な関係がある。
どんな言語でも文化と離れて独立して存続することが出来ない。
言語は文化の中に存在すると同時に文化の基盤である。
本文中日言語の表現を見ると、中日の地域文化による意識が分かるわけである。
日本は海洋文化で、中国は大陸文化である。
それから、同じものですが、両方の社会文化環境は人間に具体的にちがう。
1、中日ことわざの比較足に小さいものが出たものを中国は「鸡眼」というが、日本は「魚目」という。
どうしてかというと、中国は主に農業文化で、いろいろな家畜を養っていたが、仮に日本は海洋文化だから魚を見ることが多いからだ。
もうひとつをいうと、漢語に「姜还是老的辣」は日本に「亀の甲より年の功」という。
中国は「龟」より「姜」を見ることがもっと多い。
日本は島国で、太平洋暖流と千島の影響の下で、海洋漁業が発達している。
だから、日本人が海産物と接する機会が多く、海と魚に関する諺も多い。
「海に千年川に千年」、「河豚は食いたし命は惜し」、「腐っても鯛」、「魚心あれば水心」以上の例とおり、さまざまな魚を比喩として物事及び生活道理を示す。
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汉字的比较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论日语中使用的汉字与中国汉字的比较摘要:日语中使用的汉字是仿照中国的汉字创造的,其中有保留中国原有写法的汉字,也有日本人自创的,这部分汉字被称为和制汉字。
虽然两国使用的汉字中有的是相同的,但却表示不同的意思,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本文通过在词形词义上对两国汉字的比较,分析其不同点,探究从中折射出的两国文化的差异及相互交流与补充。
关键字:同形异义字同素逆序词四字成语文化交流通过学习日语,可以了解到现代日语中的文字主要有汉字、假名,此外还有罗马字和阿拉伯数字。
日本虽然有固有的语言,但是没有固有的文字。
在日本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从中国传去的汉字。
后来大约在公元9、10世纪的时候,日本人利用汉字的草体以及使用汉字的偏旁等创造了日语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现代日语中,有一部分汉字仍保留中国原有汉字的形和义,中日语中汉字的同形词是指原本是同一字体的汉字构成的词,而把中日两国汉字上述的字体差异忽略在外,有的词义对等或基本对等,有的词义不对等。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创造了属于本国的“国字“(即和字,日本模仿汉字的构词法创造的文字)。
一、同形异义字「お皿が床に落ちた。
」不懂日语的人或词汇量掌握不够的日语初学者乍一看这句子或许直译成“(某种)器皿落到了床上“。
很多人容易通过字面意思就直接进行翻译。
这是一个误区。
其实日语中的「床」并不是表汉语中睡觉用的床,而是地板的意思。
这句话则译成”盘子掉到地板上了“。
诸如上述例子,日语中与中国汉字的同形异义字还有很多。
比如「妻子」,日语中指“妻子和孩子”,汉语中却仅表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妻子。
与此相对「丈夫」汉语中一般指女性称其配偶为丈夫,而日语中指精力充沛的状态,体质强壮,还可表东西结实、坚固。
除这些词外,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发现日语意思和汉语意思完全相反的同形异义词。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日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独特的比喻语言,这些比喻语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其他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日汉比喻语言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首先,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比喻语言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汉两种语言中,比喻语言往往用于描述某些概念和现象,使其更加生动、富有情感和图像感。
此外,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语言都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形容某些抽象概念,比如用“风花雪月”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其次,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传统比喻,这些比喻被广泛应用于两种语言中,例如,用“白马非马”来描述概念的界限模糊不清,用“狗吃屎”来形容不顾道德守则等。
差异点然而,尽管日汉两种语言在比喻语言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达方式的差异日语和汉语中的比喻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在日语中,比喻语言的表达方式比较间接,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其含义,这种表达方式称为隐喻。
另一方面,在汉语中,比喻语言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很容易理解其含义,这种表达方式称为明喻。
例如,日语中把赞美的词语放在贬义的动词之前,比如,“水が高い”(水很高)来形容价格贵,汉语中则直接使用夸张的词语来形容,比如“天价”。
2. 比喻思维方式的差异日语和汉语的比喻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日语中,比喻语言是以对象为中心的,即通过比较和解释事物来表达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新的概念。
另一方面,在汉语中,比喻语言则是以情感和经验为中心的,即通过创作和形象化来表达情感、描绘形象。
例如,日语中用“一つ”来表示数量少,用“顔が赤くなる”来形容羞愧,而汉语中用“一去不回”的形象语言来形容无法回头,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害怕的人。
3. 文化背景的差异最后,日语和汉语的比喻语言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日本文化中,比喻语言往往采用温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而在中国文化中,比喻语言通常采用夸张、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强调情感。
中日同形近义词的比较中国和日本被称为一衣带水的邻国。
并且日本人和中国人经常被指出基本使用同一汉字。
这在交流方面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陷阱。
我们中国人日语学习者在看到日语汉字的时候,会很容易联想到中文汉字的意思而混淆使用。
在这里我们把日语和汉语中出现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汉字称为“日中同形语”。
例如,“娘”一词在日语和汉语中都出现,然而它的意思就和我们汉语完全不同。
日语中是指“母亲,妈妈”的意思;而并非我们中文所说的“女儿”的意思。
另外,“爱情”这一词,在日语和汉语中有着相同的含义,也有相异的部分。
本文将以日语和汉语中形状完全相同的“便宜”一词为例,对其共通点和相异点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给日语学习者以参考。
1.中日辞源中对“先生”一词的解释中文“便宜”:读bianyi时,方便;适宜。
便利。
《辞海》1979年例:愚又以便宜者,盖谓便于公宜于民也《南齐书o顾宪之传》读pianyi时,价钱低廉。
例:这东西真便宜。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日文“便宜”: 都合のいい様子。
∕方便。
《新明解》1997年例:便宜の方法。
∕方便的方法。
根据中日辞源中的记述,接下来就中日间的“便宜”做详细分析。
2.汉语中“便宜”的含义及分析首先请看如下几个例子:①既为永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②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红楼梦》第一百十回③凡事只认自家有便宜处做,便不恤他人,所以多怨。
《论语八.朱子语类》④得便宜是落便宜,木石凝儿自不知。
《金元好问遗山集》⑤便宜了你。
《现代汉语词典》⑥占便宜。
《现代汉语词典》⑦这件衣服很便宜,我只花了50块钱。
《现代汉语词典》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中的“便宜”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
首先,例①既为永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和例②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
回。
露伯四国日语学习与研究其次,日本人在交谈时,频繁地使用“把之”(吧,啊)、“干弓圣弓”(是的,是的)、“盘为I王匕”(的确)、“千j℃中把”(是啊)、“奄j岛Lk、℃中抽”(好像是那样)、“C}k、”(是的)、“乏之”(嗯)等应答用语。
如果不使用应答用语,便无法顺利地进行交谈。
日本人在街上遇到熟人时,经常使用公式化的含混的寒暄语。
例如:A:二尢c二与C耋。
匕与岛圭℃?(您好.出门哪)B:南、二尢I二岛C耋、与±,)匕圣力迎圭℃。
(噢,您好.上那儿去一下。
)A:℃Ci、嚣大事汇。
(那么,请多保重。
)B:C土k、、=曲尢旮芑o、。
(我告辞了。
)在上述对话中,问话者A实际上没有问B上哪儿去。
也根本不想了解对方究竟上哪儿去。
答话者B既没有回答究竟上哪儿去,也不想涉及具体问题。
上述对话是日本人之间常用的比较典型的寒喧语,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而不涉及内容本身。
在同样场合下:中国人有时也可以进行形式上的对话,不涉及具体问题。
但多半要冲破这种界限,进行实质上的对话,如,可以刨根问底地问究竟上哪儿去,干什么去等。
日本人如果这样问便超出常规,转而成为对他人私事的粗暴干涉。
中国人在交谈中,有些场合也考虑调和对方,使用暖昧的表达方式,但总的来讲,要求有话直说。
明确表达,不主张把想说的话用暖昧的语言表达出来。
2.听话者至上主义日语中有一句谚语“蟊L上手C{同垂上手”,其意思是“真正会讲话的人,必须是善于听话的人”。
交谈时要求说话人必须优先考虑听话人。
说话时一方面注意听话,另一方面要用眼睛密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
日语交际中特别强调“察L”(体察),“思k、尊9”(体贴,关心)和“腹芸”(内心表情)的作用。
即主张除了通过直接的言语活动外,还要通过“观色”了解对方的思想情绪。
日本人之间的交谈往往是以听话者的言语和意见为中心进行的。
请看下面日本夫妇的对话。
A:南L允。
日曜日C耋U圭茫加岛、匕_二加,\行_二j。
映画I二L土j加、芝居汇L土j加。
中日语言艺术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反映文化,记录文化,并且储存和广泛地传播文化。
语言交流将文化的各个层面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影响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词义联想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会出现差异,思维和联想也会随其发生微妙的变化。
本论文将这种思维和认识的差异,称为“词义联想的差异〞。
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知识能力等因素影响人的思维和认识,而出现的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人对不同事物的联想。
比方“乌龟〞,“龟〞在日本文化中意味着健康长寿,非常吉利,很多日本人的名字中都含有“龟〞,例如姓氏中常见的“龟井〞“龟田〞等。
在中国文化中,“龟〞亦有长寿之意,这点在古代建筑中可以得到证明,至今仍然有寺庙饲养着乌龟。
但中国人一般不会把“龟〞字放到姓氏中,因为“龟〞在中国文化中有胆小怕事,“绿帽子〞等负面意思。
再比方“牛〞,中国谈及“牛〞通常抱有勤勤恳恳、认真工作、默默奉献的情怀,虽说有“牛脾气〞“牛性子〞等负面词汇,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人对于牛的评价是积极向上的。
然而,日本人对于牛的印象那么完全不同,日语字典中,涉及“牛〞一般只突出其力气大,而几乎没有褒义词汇,大多将“牛〞表达为“笨拙〞“缓慢〞“懒散〞“逆来顺受〞。
由此可见,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动物的联想是大相径庭的。
二﹑比喻比喻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可以更加清晰地解释抽象的事物。
比喻源于联想,形成于长期的语言交流,有着较强的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在事物认识和见解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喻体失当,词不达意等问题。
例如,日本人把“乱花钱〞比作“把钱像热水一样使用〞。
众所周知,日本火山较多,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让日本人觉得温泉、热水缺乏为奇,能够尽情挥霍。
而在中国,对于“乱花钱〞的行为,一般使用“挥金如土〞这一表现。
该词中,把“钱〞比成了“土〞。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这样,中国人认为土地是用之不竭的资源,要多少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