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word版本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word版本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word版本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word版本

地理研究性学习---

中国北方地区自然和人文特征分析

研究目的:通过预习下册课本和上网搜集资料,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认识相应的自然地理下特有的人文特征。

一、基本情况

根据地理、人文的差异,在地理学上将中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以及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一

线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

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面积约占全国的20%,人口约占

全国的40%。从行政区划看,具

体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

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

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江苏

中原官话区、安徽中原官话区、

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二、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

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土壤为肥力最好的黑土。

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南、太行山以东、淮河以北,东面濒临海洋。华北平原是地质历史时期黄河、海河所挟带的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壤为黄土。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之间的地区。这里的黄土是地质历史时期风力沉积作用堆积而成的。

(二)气候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多在400-800毫米,降水集中在 7、8两月,多暴雨,此时河水暴涨,河流易泛滥成灾;而每年的春季少雨,常有干旱(春旱严重,夏季暴雨)。

(三)资源

北方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东北地区盛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金属、木材等等,华北地区则煤炭储量极为丰富。

北方地区一些省份是产粮大省,如黑龙江(总产最高)、吉林(单产最高)、河南、山东、辽宁等省。东北地区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高粱、春小麦等农作物,华北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

北方地区盛产温带水果,比如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地方特产也很丰富,著名的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北方地区—区域特征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区域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差异,了解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北方农业在耕作方式、农作物、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本课的学习,体会人地协调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讲述了北方地区地形、气候、土壤等方面的特征。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明确该地区的位置、范围,熟悉该 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课文第一段描述北方地区面积较小,仅占全国总面积的20%,但人口却较多,约占40%,是全国人口众多的地区之一; 课文第二部分讲述了北方地区在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方面的优势。 教学中可通过活动的安排,如结合“民居邮票”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了解,以及由于自然环境而 对人们产生、生活的影响,使之对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领悟更深。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朗读学生熟悉的反映我国北方的诗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导入我国北方地区区域特征的教学。 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地形”,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找出主要山脉、平原、高原、丘陵,了解北方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 2、找出主要河流、湖泊,说说北方河流水文特点。 (湖泊少,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水资源短缺) 然后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一下问题: 1、北方地区所占的面积、人口比说明什么问题? (北方地区是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

2、“黑土地”、“黄土地”分别指什么平原?为什么?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北方地区范围”,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了解北方地区行政区划。 教师小结: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受这些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北方在农 业生产方式、物产等方面会有哪些特征和优势呢?引出下一课题——有关“北方地区物产丰富”的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北方地区主要物产分布”,完成以下活动: 1、说出北方地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旱地、水田、草地、林地等) 2、在图中指出林地、草地的主要分布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等;草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和高原,如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3、思考北方耕地的主要类型及原因。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 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 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着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 A. 梅雨锋南北摆动 B. 夏季风势力强 C. 受沿岸洋流影响 D. 地形平坦开阔 10.在分界带西段,北侧的代表性地方戏曲是() A. 京剧 B. 豫剧 C. 秦腔 D. 川剧 边坡绿化客土法是将草种、肥料、保水剂、土壤、有机物、稳定剂等物质充分混合后,通过喷射机按设计厚度均匀喷到需防护的工程坡面上,以达到近似于自然景观的一种绿化方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1.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绿化客土法的最佳施工期是 A. 1~2月 B. 3~6月 C. 7~9月 D. 11月~次年1月 12.实施边坡绿化客土法之前,需要清理岩面的碎石、松散层等,对于光滑岩面还要通过挖掘横沟等措施进行加糙处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分析解析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区域特征与类型分析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in China 盛成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07(2)班 200771078 指导教师:李芳芝讲师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趋势,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从而更方便引导正确消费。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结构特点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分类研究,总结得出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从理论角度出发,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合理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消费结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stract:For consummating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directing the consumption tendency, improving the daily living standard, 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on each region of our country to discover the character and the laws for appropriate consumption. This paper utilizes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on different structure features and different regions. Through this paper we can know that people in our country which prefer to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express the increasing trend. In theory, the content of consumer demand reflect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Only study 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 enhance the reasonable inhabitant consumption. It will provide the favourable politic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tri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f we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consumption demands. Keyword: Consumption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八年级地理下册 6.1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生产、资源与工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获取地理知识,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北方不同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差异性,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地区发展理念。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 2.分析北方地区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1.掌握从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要素去分析概括某一地理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 2.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读图导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上课用图、划分学习小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展示北方地区的雪景动画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知讲解

活动1: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定位置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在全国的位置图,提出问题——如何描述北方地区的位置? 学生:北方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看地形 教师:展示我国地势阶梯图和北方地区地形图,要求学生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 提出问题——北方地区所处的阶梯和主要地形区是什么? 学生:找地形。北方地区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是地形的主体,平原面积广大。 ?认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明气候 教师:出示我国的气候分布图。明确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学生:本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教师:阅读两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区域差异。 学生:相同点——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不同点——哈尔滨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济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活动2: ?认识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政区 教师:展示北方地区范围图,找出东北三省和黄河中下游沿岸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说出它们的省级行政中心。 学生:完全位于北方地区的省份主要有:黑龙江省(哈尔滨)、吉林省(长春)、辽宁省(沈阳)、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山西省(太原)等,陕西省(西安)、河南省(郑州)的大部分和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一部分。 ?认识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农业 教师:出示表格,对比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农业的差异。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高中地理: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 ①位置特征: 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 ②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 ③气候特征: 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 ④水文特征: 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 ⑤人口特征: 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 ⑥经济特征: 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

世界地理区域空间定位与区域特征分析

《考试地图》P68~89或《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P95~131 一、东亚 1.朝鲜半岛(中朝边界)的 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中朝界 河,②重要的地形区,③沿38°N 纬线的地形剖面图,④重要的城市与港口,⑤相关的历史事件(热点问题),⑥周边的海洋,⑦河流流向与地势的关系。 2.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区域内国家 (韩、日)的经济特征,②海峡 与岛屿,③区域内气候特征, ④重要的港口。 3.日本濑户内海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海域名称, ②区域内重要城市与工业区的 分布及成因,③地壳活动频繁的 原因,④日本自然资源与经济特 征,⑤日本文字的创造与唐文化 的联系,⑥遣唐使的历史事件。 4.蒙古框图 考查内容、①自然地理特征(地形——高原、气候——蒙古高压),②畜牧业。 二、东南亚 5.菲律宾群岛的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两大岛屿名称,②首都的位置,③著名特产,④与我国南海海域专属经济区的重叠问题,⑤地质地貌特点。 6.中南半岛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湄公河流域 及其开发(热点问题),②泛亚铁路(起止点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开发的积极意义),③湄公河源头(澜沧江)的山河大势,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④缅——泰——马——印尼的巨大锡矿带及旅游资源等,⑤克拉地峡及克拉运河有望开通后对泰国经济的积极意义和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⑥马六甲海峡及航线,⑦马来群岛的地质地貌特点及成因,⑧区域内自然资源与物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⑨气候特征、旅游业等,⑩主要城市及首都的区位选择因素(华人、华侨对该区域的贡献)。 7.马六甲海峡框图 考查内容:①交通区位,②新加坡的工业区位,③气候——气压带和风带。 三、南亚 8.孟加拉国与喜马拉推山区域框图 考查内容:①喜马拉雅 山的成因,②雅鲁藏布江的水

2020版中考地理总复习:八下第六章 北方地区课时一区域特征东北三省(含答案)

课时一区域特征、东北三省 1. (2016河南模拟)下列地形中,属于北方地区的是( B ) A. 武夷山、南岭、珠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 B.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太行山、山东丘陵 C.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D.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东南丘陵 【解析】本题考查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北方地区指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山东丘陵、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太行山、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北方地区的著名山脉。 2. (2017广东模拟)下列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柑橘的产量最大、分布最广 B. 分布有“黄土地”和“红土地” C.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D. 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地区的地理概况。我国北方地区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出产多种温带水果;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分布有“黑土地”和“黄土地”;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3. (2017贵港模拟)我国地大物博,地域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各色菜肴在烹饪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下列著名菜系中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是(B ) A. 湘菜 B. 鲁菜 C. 川菜 D. 粤菜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及四大地理分区。湘是湖南省简称,川是四川省简称,粤是广东省简称,都位于南方地区;鲁是山东省简称,位于北方地区。 4. (2017湘西)我国北方地区中,长城以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B ) A. 水稻 B. 春小麦 C. 冬小麦 D. 甜菜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北方地区中,长城以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长城以南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甜菜属于糖料作物。 (2017广东模拟)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后,我国又制订了“实现东部新跨越”的战略方针,环渤海经济圈作为东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加速崛起。读图完成5~7

最新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资料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 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 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 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 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著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 ) A. 梅雨锋南北摆动 B. 夏季风势力强

八年级地理下册6.1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练习(新版)商务星球版

《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北方地区的地形() A.以山地、平原为主 B.以盆地、高原为主 C.以平原、高原为主 D.平原、盆地、高原、丘陵交错分布 2.北方地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A.200毫米以下 B.200~400毫米 C.400~800毫米 D.800毫米以上3.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 A.平原面积大 B.土壤肥沃 C.耕地集中连片 D.降水偏少4.下列各组地形名称中,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是() A.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大兴安岭 B.云贵高原东南丘陵青藏高原 C.小兴安岭塔里木盆地横断山脉 D.天山山脉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 5.下列省区全部位于北方地区的一组是() A.黑、吉、辽、冀 B.鲁、苏、皖 C.甘、宁、川 D.鄂、豫、赣 6.关于北方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黑土流失 B.华北平原遭受旱涝、盐碱和风沙的威胁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D.华北平原灌溉水源充足 7.我国北方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8.关于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B.地跨中温带、暖温带,全部属于半湿润区 C.“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是对该地区冬季景观的描述 D.该地区降水较少,夏旱严重 9.关于北方地区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面积最大 B.绝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 C.以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D.降水较少、但季节分配较均匀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北方地区缺水严重,黄河、海河、辽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是全国的三分之一,河川流量仅为长江、珠江流域所代表南方地区的六分之一左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缺水尤其严重。 (1)图中①是山脉,山脉以西是黄土高原。 (2)长江、黄河均发源于省,该省素有“”之称。 (3)河北省主要位于我国的区(干湿区),耕地以为主,主要种植 (主要粮食作物)。 (4)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气候(图乙),降水集中在夏季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 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 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 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 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 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3_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方法

学案33 区域特征和区域发展阶段分析方法 [目标定位] 区域特征就是指某特定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经济、人口、城市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综合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象的描述,也有对其成因的解释。应掌握区域特征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和比较法。 一、区域特征 从整体上认识和分析某地区的区域特征。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的,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上来认识。在分析过程中要善于抓主导因素,例如气候酷寒是南极洲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它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其他自然特征(地势高、烈风、淡水资源和风能资源丰富等)和人文特征(无常住居民)。 例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10年来,土默川平原实施退耕还草工程,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奶源基地。 (5)分析产生这一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区域地理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地理必备考点之中国地理北方地区教案

中国地理之北方地区 一、考纲透析 1.东北平原的范围和组成。 2.东北地区河流的汛期及补给类型(季节性积雪融水与冰川融水的区别)。 3.三个大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的评价。 4.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的优势及限制性因素。 5.如何理解“旱涝、盐碱和风沙”是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 6.黄河下游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治理措施? 二、体验高考 下图为豫西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分布图。一旬为10天,多年平均年干旱旬数与降水密切相关。据此回答答1~2题。 1.(江苏地理,19)图示地区年干旱旬数的空间分布待点是 A.总体上自东南向西北增大B.总体上自西向东逐渐减小 C.自洛阳向南逐渐减小D.有高值和低值中心分布 2.(江苏地理,20)关于年干旱旬数分布特征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1地区等值线向东北凸出主要是由于该地受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B.2地区干旱程度高于1地区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 C.3地区等值线分布主要受河流影响 D.图中等值线分布是季风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福建文综,7~8,8分)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表所示。读表,回答3~4题。 旱地林草地盐荒地滩涂其他合计占总面积 1712321821100比例(%) 3. (福建文综,7)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甲B.乙C.丙D.丁 4. (福建文综,8)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A.滩涂→盐荒地→旱地B.盐荒地→滩涂→旱地 C.旱地→盐荒地→滩涂D.林草地→旱地→滩涂 5.(2010年新课标,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高考地理——区域特征分析

专题4区域特征分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2013·广东汕头测评)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下图)。根据材料回答1~2题。 1.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 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 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 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提示“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结合四个选项,具有竹子地区是海南岛山区。第2题,根据上题的结论,海南

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气温高,所以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潮湿、多虫鼠。 答案 1.C 2.B (2013·江西宜春五校联考)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边疆万里行”摄制组初秋到新疆北部采访,路遇一条河流,他们乘坐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从河流中开过去,否则将会出现严重后果。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这条河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一条内流河 B.一定自西向东流 C.一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D.一定以降水补给为主 4.摄制组的越野车必须在天黑前越过河流,其主要原因是 ()。 A.午后气旋活动频繁、降水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B.午后冰雪融水增多,河流傍晚前后会涨水 C.午后风大,傍晚前后可能会出现沙尘天气 D.昼夜温差大,河流傍晚前后会结冰 解析第3题,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第4题,必须天黑前越过河流,是因为午后冰雪融水增多,经过一段时间后,河流到了傍晚前后会涨水。 答案 3.C 4.B (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我国各地的传统民居景观,读图回答第5题。

中国区域地理 北方地区

高二地理限训(3月9日)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7月等温线、年等降水量线和年等日照时数线(单位:h)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A、B两地年日照时数差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 200小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B. 4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C. 600小时地形和人类活动 D. 800小时地形和海陆位置 3.石家庄与太原纬度相当,但两地7月气温和年降水量差异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 地形 B. 距海远近 C. 洋流 D. 植被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 4.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 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 此推断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地域是 ( ) A. 江淮地区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川渝地区 5.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 降水 B. 霜冻期 C. 光照 D. 热量 中原经济区提出要大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做优做强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中高端消费品三大优势板块,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区域服务业发展强势品牌,而这些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的支撑。下图为中原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中原经济区北部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A. 荒漠化 B. 洪涝灾害 C. 水土流失 D. 赤潮 7.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原经济区() A. 提升本区域所有产业的经济竞争力 B.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C. 直接带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D. 提升聊城的核心城市地位 8.促进中原经济区现代物流快发展的措施有() ①完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②大幅度提高物流收费水平③推动生态物流发展 ④鼓励企业自营物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线”,而是有一定宽度,准确地说应该叫“中国南北分界带”,而且东西宽度不同(如下图),其南北两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都有显着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中国南北分界带”东段较中、西段宽,是因为东部( ) A. 梅雨锋南北摆动 B. 夏季风势力强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以概括为 进行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 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特征: 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2、地形特点描述: ①地形组成(主要地形类型)②地形分布,延伸方向③地势特点(起伏大小、倾斜方向)④特殊地形地貌⑤海岸线特征(长短、曲直) 3、区域气候特点描述: ①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②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温差大小、温度带)③降水特点(降水总量、降水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水热配合情况、干湿状况)④光照状况⑤气象灾害如中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为主,热带季风气候面积小②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③雨季长雨量大,夏秋季节多台风,地处湿润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4、河流水系水文特点 水系特点: ①河流长度、流向②流域面积大或小③支流多或少④河网密度、⑤落差大小或峡谷数量分布(例如长江上游水系特点:落差大,多峡谷,支流多,金沙江段自北向南流,流域面积小;川江段自西向东流,流域面积较大) 分析金沙江段流域面积小的原因:因为流经地区河谷狭小,汇水面积小所以流域面积狭小。 水文特点: ①流量大小、②汛期长短、汛期出现在哪个季节③水位季节变化大小、④含沙量大小、⑤有无结冰期及其长短、有无凌汛⑥水能⑦流速 5、植被、土壤特征 植被:①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疏密②水平分布规律③垂直地域分异是否显著 土壤:①类型(红壤、黄土、棕壤;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②分布③特点(肥力高低)

地理商务星球版新版八年级下 《北方地区区域特征》教案1

《北方地区区域特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是传授新知识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概况,本课时的主要介绍北方地区的的位置、范围和划分依据的知识。本课在地理学科课程中的难度水平属于一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2.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3.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读图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图片,材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沁园春·雪》

你知道这是哪个地区吗?(北方地区)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 (板书)北方地区 区域特征 二、新课学习 (一)、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指导学生读图掌握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 人口. 板书:一、位置、范围、面积、人口 1.说一说:你能说出北方地区的位置吗? 教师指导学生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图》图归纳出北方地区的位置. 板书:位置:秦岭—淮河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和青藏高原以东. 2.找一找:找出大部分位于北方地区的省区及行政中心 教师指导学生读《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的个省级行政单位和行政中心. 板书: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大部,甘肃宁夏的东南部和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 3.想一想:你知道人口最多的两个省在哪个地理区域吗? 教师指导学生读《北方地区政区图》找出北方地区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河南和山东说明北方人口稠密. 板书:面积:占全国的20% 人口:占全国的40% (二)、展示:《北方地区地形图》请学生在图上上找出大安岭兴、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黑龙江、松花江、 黄河、淮河、渤海、黄海、长城. 板书:二、自然环境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读《北方地区地形图》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半岛、河流、地 形和沿海等. 小结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平原广阔. 2.读图:教师指导学生读《中国政区图》找出北方地区的主要古都:北京、西安、 洛阳、开封的位置.

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区域特征分析的方法 四川吴波 区域特征分析是高考试题的主旋律。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背景中提供区域图和相关资料,进行空间定位,概括区域自然和人文的基本特征,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反思人类活动是否合理,确定当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思路 1. 区域特征分析的内容 区域地理特征内容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描述)和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人口、聚落、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要运用基本原理来重新梳理知识内容,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解释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包括气候的特点、成因;地貌的特点、成因;水文特征;土壤、生物与自然带分布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时空变化等。关注人文要素的整体分析和典型案例的应用,包括资源和能源分布特点;工业、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位因素;交通运输方式和发展趋势;城市和城市化发展;文化景观与文化扩散类型;旅游资源特征与旅游业发展;人口与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等。 2. 区域特征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个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该地区特定的水热组合,即气候特征。气候进而影响水文、生物、土壤等,这些要素便构成了区域自然特征。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从而构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①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交通位置。②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高低、主要地形区。③气候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数值特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④水文特征:河流汛期、流量、冰期、含沙量、落差等。⑤人口特征: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⑥经济特征: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农业区和工业区分布、主要产品和部门等。⑦环境特征:现状、成因、危害及解决办法等。 这些内容只是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并不是每个区域特征的分析和比较都要考虑上述所有因素,而是要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典型例题 (2008年四川卷)下图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区域定位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新课标强化卷地理试卷(上) (十)区域定位与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1答案 B 解析:,图示海域是我国的南海地区,岛屿多数是珊瑚礁且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甲处海水较深,地势起伏较大。 2答案 B 解析: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向南行驶是逆风逆水。夏秋季节,该海域多台风。纬度 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此处位于低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根据纬度,此海域属于热带,不可能有海上冰山。 3答案 D 解析:甲国为孟加拉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乙国乌克兰为商品谷物农业。甲国的粮食单产比 乙国高,但由于甲国人口密集,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机械化水平低,且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 4答案 C 解析:甲国主要种植水稻,乙国种植小麦和玉米,导致两者不同主要是甲国比乙国纬度低、气候湿润,水热条件更优越,答案为C。乙国黑土面积广,土壤肥沃。乙国纬度高,且晴朗天气多,光照充足。甲国人口密 度大,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 5答案 A 解析:图中AC铁路建设穿越安第斯山脉,地表起伏大,建设难度大;西部位于板块边界,多地质灾害; 6答案 D 解析:东高西低;西部为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7答案 C 解析:大牧场放牧业;它的区位条件是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科技水平高等。 8答案 A 解析:甲地区是宁夏平原,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利于葡萄糖分的积累,同时又有黄河便利的灌溉 水源,所以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葡萄酒酿造业原料生产基地。 9答案 D 解析:从图中看,该地带镍、铅锌等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同时临黄河且处在地势落差大的河段,有丰富的水电资源,而有色金属冶炼需要大量廉价的能源保证。故该地带必然利用优势条件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水电工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