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闻喜县旅游规划与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8.20 MB
- 文档页数:24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10•【字号】晋政发[2009]28号•【施行日期】2009.08.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的通知(晋政发〔2009〕2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现将《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八月十日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1年)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保持旅游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促进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制订本规划。
规划期为2009年-2011年。
一、我省旅游产业面临的形势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739.32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居第13位,在中部六省居第4位。
2009年1-6月,全省旅游总收入达426.3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729%。
我省旅游产业从“十五”末至今经历了一个低基数基础上的快速发展阶段,但目前的发展水平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并不相称,存在旅游服务体系不完整、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健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市场主体弱等诸多问题。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还很大,需加大旅游投入,进一步改善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加快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大力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目前,我省旅游产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00美元,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放大的总趋势没有改变;我省“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社会投资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公路、机场、铁路、环保等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省农村“五覆盖”民生工程的建设,将使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大为改善。
简介一、总规编制的指导思想本轮总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方法上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在规划内容上,突出强制性内容及运城文化特色,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在规划体系上,形成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
一是区域协调。
紧抓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考虑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山西综改试验区、陕西关天经济区建设、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分析运城与陕西、河南相邻地区发展的关系,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
二是生态优先。
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需要,突出城市特色,力求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产业选择、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重视。
三是统筹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突出城市近期、远期和远景的关系,协调和安排城市建设的开发时序,增加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重视城市郊区和乡村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
四是以人为本。
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有个性、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提供高质、便捷、优越的人居环境,通过政府决策者、专业部门、市民等多方参与来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
五是彰显文化。
围绕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等博大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把零散的文化元素整合成完整的文化系统,为建筑风格、景观大道、主题公园、专题文化博览园等融入文化元素,把河东五千年历史文化浓墨重笔地写进城市,用规划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二、总规编制的主要内容(一)城市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层次,即市域、规划区、控制区和中心城区。
市域范围包括一区(盐湖区)、两市(永济市、河津市)、10县(临猗县、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总面积约为14182平方公里。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运城闻喜十大旅游景点导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
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运城闻喜十大旅游景点,欢迎阅读!1、汤王山汤王山位于中条山麓闻喜县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是中条山南端的最高峰。
汤王山古名条山,依《山海经》改称景山。
公元前一六00年于此发兵,鸣条一战,灭夏建商,奠定商朝六百年基业,山得圣而名改为汤王山。
汤王山是商汤文化的发祥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过于尧、舜、禹、汤,而以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
运城汤王山风景区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在当地关于汤王山还有个十分古老的、很感人的传说:汤王得天下后,连着大旱7年,一个大臣占卜说,除非用人做牺牲(祭品),上天才会下雨。
汤王决定牺牲自己,救民于水火。
他周身捆了茅草,登上干柴堆,烈火熊熊。
2、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周至汉地址:闻喜县城南邱家庄与上郭村相连的鸣条岗丘岭上上郭古城址位于上郭村,在村东10米处发现古城址的北墙,墙残长500米,宽7—8米,高0.5—3.5米,夯层厚为7—15厘米。
村南100米处有西墙暴露部分4—5米,残高3米左右。
上郭遗址南北长5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750万平方米。
为春秋时期的古曲沃城址。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运城市盐湖区等13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22•【字号】晋政函〔2024〕38号•【施行日期】2024.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运城市盐湖区等13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晋政函〔2024〕38号运城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审批运城市盐湖区等13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晋自然资呈〔2024〕68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盐湖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永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河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临猗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万荣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稷山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绛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闻喜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绛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垣曲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夏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平陆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芮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运城市要指导各地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实施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
着力将盐湖区建成运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盐文化和关公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将永济市建成山西省文旅融合样板区,运城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山水城融合发展的公园城市;将河津市建成山西省重要的铝工业、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和新材料中试基地,晋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城市;将临猗县建成山西省重要农特产品加工和物流基地,盐临夏一体化重要功能区;将万荣县建成运城市重要现代农业生产与加工基地,以后土文化为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将稷山县建成重要的农耕文化传承区,运城市特色产业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康养城市;将新绛县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晋南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商贸物流节点,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将闻喜县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涑水河滨水宜居城市;将绛县建成运城市重要的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生态休闲城市;将垣曲县建成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食用菌产业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休闲康养城市;将夏县建成运城市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盐临夏一体化重要功能区,生态康养城市;将平陆县建成黄河中游沿黄生态保护与特色人居风貌区,现代农业精品果蔬基地,滨河宜居城市;将芮城县建成山西省南部区域门户,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山水人文康养旅游城市。
山西省旅游策划书3篇篇一山西省旅游策划书一、策划背景山西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
为了更好地推广山西省的旅游资源,提高山西省旅游业的竞争力,我们制定了本旅游策划书。
二、策划目标1. 提升山西省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吸引更多游客来山西省旅游,增加旅游收入。
3. 推动山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策划思路1. 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突出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2. 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3. 加强旅游宣传和推广,提高山西省旅游业的市场份额。
四、策划内容(一)文化旅游产品1. 历史文化名城游:以平遥古城、大同古城为核心,推出历史文化名城游线路,让游客感受山西省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2. 民俗风情体验游:结合山西省的民俗文化,推出民俗风情体验游线路,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让游客体验山西的民俗风情。
3. 宗教文化朝圣游:以五台山、云冈石窟为核心,推出宗教文化朝圣游线路,让游客感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自然景观旅游产品1. 太行山水风光游:以太行山为核心,推出太行山水风光游线路,让游客感受太行山的雄伟壮观和自然风光的秀丽。
2. 黄河风情游:以黄河为核心,推出黄河风情游线路,让游客感受黄河的雄浑气势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三)旅游活动策划1. 文化旅游节:举办山西省文化旅游节,展示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2. 主题旅游活动: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推出主题旅游活动,如冰雪旅游节、杏花节等,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四)旅游宣传推广1. 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大对山西省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2. 参加国内外旅游展会,推介山西省的旅游产品和线路。
3. 与旅行社合作,推出山西省旅游精品线路,提高山西省旅游业的市场份额。
五、策划执行1. 成立策划执行小组,负责策划书的具体实施。
2. 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文旅策划书山西3篇篇一《山西文旅策划书》一、前言山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省份。
为了推动山西文旅产业的发展,提升山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制定了本策划书。
本策划书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山西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山西文旅产业的繁荣。
二、山西文旅资源分析1. 历史文化: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等。
2. 自然风光:山西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如太行山大峡谷、五台山、恒山等,这些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 民俗文化:山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八音会、民间剪纸、民间社火等。
4. 美食文化:山西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众多的特色美食,如平遥牛肉、过油肉、刀削面等,这些美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三、山西文旅发展目标1. 提升山西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策划一系列的文旅活动,提升山西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山西、认识山西。
2. 促进山西文旅产业的繁荣: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山西文旅产业的繁荣。
3. 传承和弘扬山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文旅活动的开展,传承和弘扬山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历史和文化。
四、山西文旅发展策略1. 加强文旅品牌建设: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文旅品牌,提升山西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加强文旅产品开发:通过深入挖掘山西的文化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文旅产品,满足游客的需求。
3. 加强文旅市场营销: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山西文旅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4. 加强文旅人才培养:通过培养和引进文旅人才,提升山西文旅产业的发展水平。
五、山西文旅活动策划1. 举办山西文旅产业发展大会:邀请国内外的文旅企业和专家参加大会,共同探讨山西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政府工作报告作者:<未知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4——2011年6月21日在闻喜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县长张建元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克服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困难,坚定不移促转型,砥砺奋进保增长,全力以赴惠民生,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2亿元,是“十五”末的1.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1亿元,是“十五”末的1.12倍;财政总收入完成7.5亿元,是“十五”末的1.14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96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亿元,是“十五”末的2.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564元,是“十五”末的1.8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355元,是“十五”末的1.65倍。
全县经济呈现出总量提升、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转型发展稳步推进。
传统产业不断提升。
引进和实施海鑫集团老区技改、冀东海天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银光集团年产1万吨高速列车用镁合金挤压型材生产线等41个工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60亿元;金属镁和玻璃行业领域,整合重组成效显著,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品结构实现多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县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25%、54.3%和51.9%,工业水渣、钢渣利用率达到100%,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产发展步伐加快。
闻喜大酒店、海天时代广场等一大批商贸、物流、餐饮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闻喜县年产xx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建设背景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
因此,自从建国以来,为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让人民吃饱饭,我国积极推进肥料产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国外肥料生产企业和学习其先进生产技术,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国有、公私合营、私营化肥企业,对我国肥料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不断施压,对有机肥产业形成利好条件。
二、分析依据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细则》(2010年本)。
4、国家现行和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
5、项目承办单位现场勘察及市场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
6、其他有关资料。
三、项目名称闻喜县年产xx项目四、项目承办单位1、项目建设单位:xxx集团2、报告咨询机构:泓域咨询机构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选址方案项目选址位于xxx,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
闻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与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相邻。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
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至2014年,辖区国土总面积1167.1平方千米,辖7镇6乡、342个村,户籍人口为42万,县政府驻桐城镇。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闻喜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并向社会公告。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8年,闻喜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8.54亿元,增长1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3亿元,增长2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8.14亿元,增长8.5%;财政总收入完成12.71亿元,增长13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32亿元,增长8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65亿元,下降6.7%;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01亿元,下降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9586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210元,增长9.4%。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任务分解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12.20•【字号】运政办发〔2018〕79号•【施行日期】2018.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任务分解的通知运政办发〔2018〕79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为了全面贯彻全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确保市委刘志宏书记对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提出的方向、定位、路径、措施落到实处,尽快把我市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支柱性产业,结合有关单位职责,制定了贯彻落实市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任务分解,现予以印发,请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对照任务分解,认真抓好落实。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年12月20日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任务分解一、统筹谋划打造四大旅游板块(一)黄河板块。
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的博大内涵,围绕“黄河风情、民族精神”主题,推出文明溯源、寻根祭祖、非遗展示、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等旅游业态,构建母亲黄河、龙腾黄河、多彩黄河、生态黄河的旅游景区。
主要任务: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实际,以项目为重点,着力推动龙门景区项目、薛仁贵故里景区项目、后土祠景区项目、吴王古渡项目、神潭大峡谷项目、圣天湖景区项目、印象风陵景区项目、周仓文化园项目、祁家河景区项目、黄河世纪曙猿湾综合开发项目等建设步伐。
力争在2019年取得较快进展。
责任部门:河津市、万荣县、临猗县、永济市、芮城县、平陆县、夏县、垣曲县人民政府,市旅发委、市文化局(二)中条山板块。
充分利用山水、生态、红色圣地等文化元素,培育四季观光、森林康养、红色教育、演艺动漫等旅游业态,构建雄奇中条山、秀丽中条山、红色中条山、古韵中条山的大旅游格局。
主要任务:各县(市、区)要结合各自实际,以项目为带动,重点打造运城盐湖康养度假区项目、运城印象袁家村项目、上海派臣婚礼综合体项目等,力争在2019年取得较快进展。
森林康养:项目规划要点与案例分析一、对森林康养的认识●国家:生态安全健康社会●部门:资源保护合作发展●政府:绿色发展社会发展林区小康●经营:资源增值增效职工就业●实现:多层次目标的交汇(一)国家层面在保护现有林地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上,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侧供给改革,以新型产业业态满足小康社会民众需求,提升公共资源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二)部门层面立足于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林业部门和森林资源为核心,实现林业、体育、城建、中医药多部门合作,推动林业产业、旅游休闲、医学康复、中医保健、体育健身、乡村旅游以及小城镇建设,促进全面发展。
发挥森林多种功能,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激发林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发挥林业在弘扬生态文明、改善民生中的巨大潜力。
(三)当地政府层面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从资源获取型发展模式转变为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发展模式。
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深化林权改革,推进林业转型升级,创新构建森林康养新业态,提升经济发展。
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带动住宿、餐饮、交通建设,提升林区生活质量。
(四)经营层面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有效解决林农和林业职工民生问题。
二、项目规划要点森林康养作为发掘森林的综合服务功能,对满足公众对森林深度体验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大众身体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
森林康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快速发展和多元参与的社会化特点必然需要在管理和规划层面一边学习一边完善,作为同时需要兼顾生态环境、公共利益、社会服务以及运营主体运营效益的担当者,森林康养基地规划必须要在项目规划布局前期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统筹,以此促进森林康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基础条件——空间布局——产业融合——特色服务森林康养基地规划需要考虑基地基础条件、规划空间布局、项目产业融合、森林特色服务。
简介一、总规编制的指导思想本轮总规编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
在规划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方法上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在规划内容上,突出强制性内容及运城文化特色,有效配置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在规划体系上,形成清晰、衔接协调的城乡规划体系。
一是区域协调。
紧抓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考虑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山西综改试验区、陕西关天经济区建设、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分析运城与陕西、河南相邻地区发展的关系,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相应的空间发展策略。
二是生态优先。
适应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需要,突出城市特色,力求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产业选择、空间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重视。
三是统筹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出发,突出城市近期、远期和远景的关系,协调和安排城市建设的开发时序,增加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协调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重视城市郊区和乡村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
四是以人为本。
创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有个性、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提供高质、便捷、优越的人居环境,通过政府决策者、专业部门、市民等多方参与来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
五是彰显文化。
围绕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等博大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把零散的文化元素整合成完整的文化系统,为建筑风格、景观大道、主题公园、专题文化博览园等融入文化元素,把河东五千年历史文化浓墨重笔地写进城市,用规划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彰显城市文化特色。
二、总规编制的主要内容(一)城市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规划范围分为四个层次,即市域、规划区、控制区和中心城区。
市域范围包括一区(盐湖区)、两市(永济市、河津市)、10县(临猗县、万荣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总面积约为14182平方公里。
山西省旅游策划书3篇篇一山西省旅游策划书一、前言山西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了推动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山西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制定本旅游策划书。
二、市场分析1. 目标市场:国内旅游市场,特别是周边省份的游客。
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山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3. 竞争情况:周边省份的旅游城市竞争激烈,需要突出山西省的特色和优势。
三、旅游资源分析1. 历史文化:山西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乔家大院等。
2. 自然风光:山西省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如太行山大峡谷、五台山、壶口瀑布等。
3. 民俗风情:山西省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民间剪纸、面塑、锣鼓等。
四、旅游产品策划1. 文化旅游产品:推出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如“晋商文化之旅”、“古代建筑之旅”等。
2. 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推出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如“太行山大峡谷探险之旅”、“五台山朝圣之旅”等。
3. 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推出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如“山西民俗风情体验之旅”、“民间艺术之旅”等。
五、营销策略1. 网络营销:利用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
2. 活动营销:举办各种旅游活动,如文化节、民俗节等,吸引游客。
3. 合作营销:与周边省份的旅游城市进行合作,共同推广旅游产品。
六、旅游服务设施建设1. 交通设施:改善山西省的交通条件,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
2. 住宿设施:建设一批高档次的酒店和民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3. 餐饮设施:开发具有山西特色的美食,提高游客的饮食体验。
4. 购物设施: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场所,方便游客购物。
七、旅游管理与保障措施1. 加强旅游管理: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管。
2.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 保障旅游安全:加强对旅游安全的管理,保障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
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划线定界1. 任务背景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山西省闻喜县,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开发区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划线定界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背景信息、划线定界的目的和方法、实施过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 开发区背景2.1 地理位置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2′,东经111°11′,总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开发区地处于京津冀地区经济圈的核心区域,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2 发展历程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2006年,是山西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
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3 经济特点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聚:开发区依托山西省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发展了一批以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制造、新能源等为主导的重点产业,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技术创新:开发区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对外开放:开发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和外籍人才,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3. 划线定界目的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划线定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开发区的边界范围,确保开发区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具体目标包括:•确定开发区的土地使用范围,避免非法占地和乱建乱占现象的发生。
•保护开发区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环境污染对开发区产生负面影响。
•优化开发区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
•提升开发区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驻。
4. 划线定界方法划线定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经济、生态等多个因素。
闻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划线定界方法如下:4.1 调研分析通过对开发区周边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生态资源等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确定划线定界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抓落实促发展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通知正文:---------------------------------------------------------------------------------------------------------------------------------------------------- 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抓落实促发展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反馈意见整改工作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抓落实、促发展”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反馈意见》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市政府办公厅将省反馈意见分解到相关单位,制定了落实整改办法。
各牵头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行动,强化措施,切实抓好落实整改,实际推动各项工作。
一、经济结构方面(一)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布局分散的问题落实整改情况(此项工作由市经信委牵头落实)一是突出抓好五大战略重点。
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工业经济发展,把工业新型化放在首位,对工业经济发展大力支持,连续两年召开全市工业推进大会,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并对工业园区发展给予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
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经济增速13.1%,在全省排名第一。
二是坚定不移加强项目建设。
明确任务,对照目标,倒排工期,积极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土地、资金、环保、手续审批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壮大。
三是加快工业园区集群化发展。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是振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和优化工业布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通过借鉴外地园区发展经验,组织园区间观摩和交流学习,园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成效明显,园区规模工业占全市总量工业近70%。
今年1-4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333.8亿元,同比增长9%以上,比全市平均水平(增长2.4%)高约7个百分点。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山西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的意见正文:----------------------------------------------------------------------------------------------------------------------------------------------------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山西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的意见(晋政办发〔2009〕17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风景名胜与煤炭资源,是我省的两大优势资源。
为开发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促进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全省经济转型发展与和谐发展,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山西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以下简称《体系规划》),各市、县人民政府要认真组织实施。
现就实施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纳入《体系规划》的风景名胜区,以保护资源为前提,以开发利用为目的,通过申报省和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合理配置各类基础设施,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景区,促进旅游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实现风景名胜资源“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发展目标。
为构筑“空间布局合理、等级层次分明、资源特色明显、文化内涵丰富、观赏性能较强、旅游功能完备”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各市、县人民政府要根据《体系规划》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于具有区域性代表价值的,申报设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对于具有国家代表性价值的,申报设立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并积极申请列入国家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
已经批准为自然保护区的,不再新设立风景名胜区。
到2012年,省级风景名胜区要发展到3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要发展到10个,国家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双遗产要发展到5个。
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关于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参考文献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热门话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特色文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路径和手段。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乡村振兴特色文旅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探讨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价值和潜力。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1. 乡村振兴的定义和目标乡村振兴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综合改革和发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其目标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农民富裕和乡风文明的全面提升。
2. 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如农业结构落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等。
乡村振兴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二、乡村振兴特色文旅概述1. 特色文旅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特色文旅是指基于乡村特色和文化资源,结合旅游开发的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文化的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它可以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也能够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2. 特色文旅的分类和特点特色文旅可分为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等。
每一种形式都以乡村的特色和文化为基础,通过提供具有独特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游客、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三、乡村振兴特色文旅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田园综合体的发展以乡村为基础,结合农业产业和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有效的乡村振兴特色文旅发展模式。
此模式能够在提供农业观光和休闲度假服务的促进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的发展,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收入的增加。
2. 案例二:农业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可以激发乡村的生机和活力,吸引游客参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