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的定位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CT检查技术头颈部CT检查技术一、颅脑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
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
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
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
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
冠状位扫描在颅脑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颞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
(二)增强扫描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
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
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
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三)特殊检查1.靶CT 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兴趣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
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
靶CT主要用于鞍区、颞骨岩部的检查。
2.脑池造影CT 为更好地显示小脑脑桥角、脑干及颅底区的病变,需辅以脑池造影CT。
可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5-8ml,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用变换体位使脑池充盈后再行扫描。
3.动态增强CT 快速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所选定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定兴趣区的CT值,描出时间密度曲线,以了解兴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
CT技术操作规范一、颅脑、五官(一)颅脑【适应证】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
3.颅内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1.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
2.含碘对比剂过敏。
【操作方法及程序】1.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CT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
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2)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取得病人合作。
(3)去除头部的金属饰物等,避免伪影干扰。
(4)对增强扫描者,按含碘对比剂使用要求准备。
(5)对婴幼儿、外伤、意识不清及躁动不安的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2.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1)平扫①扫描体位:仰卧位,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②扫描方式:横断面连续扫描。
③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层厚、层距。
④扫描定位基准线:听眦线。
⑤扫描范围: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
⑥扫描机架倾斜角度:根据病人头颅的具体位置,扫描机架作适当倾斜,使射线方向与颅底平面平行。
⑦扫描野(FOV):头部范围。
⑨扫描层厚:5〜10mm。
⑩扫描间隔:5〜10mm。
(11)重建算法:软组织或标准算法。
(⑵扫描参数:根据CT机型设定。
(2)增强扫描①对比剂用量:成人为60〜100ml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儿童接体重计算为2ml/kg。
②注射方式:用压力注射器静脉内团注或加压快速手推团注,速率1.0〜2.0ml/s,如重点观察病变的血管特征(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2.5〜3.5ml/s。
③扫描开始时间:开始注射对比剂后16〜20s做动脉期扫描,60〜70s做实质期扫描。
④扫描程序、参数与平扫相同。
3.摄片要求(1)依次顺序摄取定位片、平扫和增强图像。
(2)窗位:L30〜40HU,窗宽:W70〜100HU。
(3)骨窗窗位:L300〜500HU,窗宽:W1300〜1800HU。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习题及答案A1型题1.下列对视神经与视交叉区解剖学特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视神经自视盘后方到内口为颅内段,自内口到视交叉前缘为颅外段B.视交叉位于视交叉池,内有视神经、视交叉、眼动脉C.视交叉池的上面与终板池的前下部相接D.视交叉池的两侧方以一层蛛网膜与颈内动脉池相隔E.视交叉和垂体柄的血供依靠视交叉池内的多支小动脉2.关于视神经和视交叉的血液供应,下列错误的是()A.视神经的血供来自眼动脉B.视交叉的血供来自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C.大脑前动脉的分支主要供给视交叉的前上方D.前交通动脉发出的分支供给视交叉前中部E.视交叉前外侧由颈内、大脑后和后交通动脉分支供血3.下列对海绵窦解剖位置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位于颅前窝靠近颅中窝的两侧B.前部至眶上裂,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相邻C.后部达颗骨岩部尖端,与颈内动脉管和半月神经节相邻D.内侧壁与垂体、蝶鞍、蝶窦相邻E.上外侧邻大脑颞叶,下壁为蝶骨,与圆孔、卵圆孔相邻4.有关海绵窦的内部解剖结构,下列错误的是()A.外壁内自上而下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和上颌支B.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血管为动静脉相互交织呈海绵状C.海绵窦段动脉分为后升段、后曲段、水平段、前曲段和前升段D.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有脑膜垂体动脉干、海绵窦下动脉和Mc Connell垂体被膜动脉E.手术常用的三角是Parkinson、Mullan及内侧三角5.展神经的走行及毗邻,下列错误的是()A.起始部位于面神经外侧B.沿基底动脉外侧上行于脑桥前池C.起于脑桥下缘的桥延沟D.经Dorello管进入海绵窦后部E.在脑桥腹侧面走行时与小脑前下动脉关系密切6.下列对三叉神经的走行及其邻近结构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位于小脑幕附着缘之下,向前外侧走行B.越过岩骨峰后进入Meckel腔,与半月神经节相连C.向后下弯曲行于脑桥旁,穿脑桥臂根部入脑D.脑桥臂接受小脑前下动脉供血E.与小脑上动脉的接触被认为是三叉神经痛的病因7.关于面、听神经的走行及其邻近结构,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A.在脑桥下缘与橄榄体间出入脑B.自脑干向外侧稍向上行经内耳门入内耳道C.小脑前下动脉起始部及分支在脑桥小脑池内D.迷路动脉、侧隐窝静脉和岩上静脉也在脑桥小脑池内E.两者的解剖特点,可因病变而同时受累8.关于枕骨大孔的解剖学特点,下列错误的是()A.位于颅中窝的中央靠近颅后窝B.下缘相当于延髓与脊髓的交界处C.前部及前上方为延髓D.后上方为小脑蚓锥及侧方的小脑扁桃体E.下方为颈髓9.有关枕骨大孔区重要的血管、神经分布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A.硬脑膜窦沿枕骨大孔边缘分布,称为边缘窦B.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C.发自椎动脉的脊髓后和脊髓前动脉均不通过枕骨大孔D.舌下神经穿舌下神经管出颅E.副神经上行在椎动脉后方,经枕骨大孔入颅后窝10.下列对斜坡区毗邻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岩下窦在斜坡头端侧方,左右侧颈骨岩缝与基枕骨之间的硬膜内B.基底窦位于斜坡骨质之下,硬脑膜之上C.底窦自斜坡向上延伸至鞍背根部D.居底窦自斜坡向上延仲至鞍背根部E.在斜坡的背方,自下而上为延髓和脑桥11.下列斜坡区重要血管、神经的分布特点,错误的是()A.在斜坡下端,两侧的推动脉合成基底动脉B.基底动脉自下向上发出小脑前下、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C.展神经在斜坡与脑桥基底之间向斜上方走行在脑桥前池中D.听神经和三叉神经分别与斜坡的头端、尾端邻近E.舌咽、迷走、面听神经均走行在斜坡侧方的脑池内12.鞍区手术中,所谓的第一间隙是指()A.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B.视神经、视交叉前间隙C.颈内动脉外侧间隙D.视交叉上间隙E.小脑幕-动眼神经间隙13.有部分神经根自枕骨大孔入颅的是()A.舌下神经B.副神经C.舌咽神经D.迷走神经E.三叉神经14.海绵窦解剖中著名的Parkinson三角是指()A.三叉神经眼支与上颌支之间B.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与三叉神经眼支之间C.前床突与动眼神经之间D.前床突与后床突之间E.后床突与床突间韧带之间15.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位于脑神经的()A.内侧B.外侧C.上方D.下方E.后方16.海绵窦位于蝶鞍的()A.前方B.后方C.上方D.一侧E.两侧17.海绵窦综合征受累的脑神经是()A.第Ⅲ、Ⅳ、V、Ⅵ脑神经受累B.第I、Ⅱ脑神经受累C.第Ⅶ、Ⅷ脑神经受累D.第Ⅸ、X脑神经受累E.第XI、XII脑神经受累18.颅后窝手术中,为避免损伤椎动脉,切开枕骨大孔后缘一般限制在中线旁()A.0.5cm内B.1.0cm内C.2.0cm内D.1.5cm内E.2.5cm内19.颈内动脉的分支中,跨越视交叉后上方的是()A.脉络膜前动脉B.脉络膜后动脉C.大脑前动脉D.大脑中动脉E.眼动脉20.内听道内的Bill棒分割以下神经中的()A.面神经与耳蜗神经B.耳蜗神经与前庭上神经C.面神经与前庭上神经D.耳蜗神经与前庭下神经E.前庭上神经与前庭下神经21.视神经的血供来源于()A.大脑前动脉B.大脑中动脉C.眼动脉D.脉络膜前动脉E.大脑后动脉22.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纤维哪部分经视交叉进入对侧视束()A.颞侧B.鼻侧C.上半部D.下半部E.全部A2型题1.患者男,25岁。
颅脑定位诊断
一.额叶病变
额叶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随意运动、语言、情感和智能,并与内脏活动和共济运动有关。
1. 额叶前部:精神、情感、人格、行为和智能障碍。
2. 额叶后部(中央前回):刺激症状为癫痫发作,破坏性
病变引起对侧偏瘫。
3. 额叶底部:刺激症状为呼吸间歇、血压升高等自主功能
障碍,破坏性病变造成精神障碍、愤怒或木僵。
4. 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病变表现为运动性失语;书
写中枢(额中回后部):病变表现为失写症;眼球凝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健侧的同向凝视,破坏性病变引起向患侧的同向凝视;排尿中枢受损表现为尿失禁。
5. 严重额叶损伤除痴呆外,可影响基底节和小脑引起假性
Parkinson病和假性小脑体征等。
二.颞叶病变
颞叶的主要功能是听觉功能。
1. 颞横回:刺激性病变表现为耳鸣和幻听,破坏性病变表
现为听力减退和声音定位障碍。
2. 颞上回:前部病变引起乐感丧失,后部病变引起感觉性
失语。
3. 颞中回和颞下回:病变表现为对侧躯干性共济障碍,深
部病变合并同向上1/4象限缺损。
4. 颞叶内侧:病变表现为颞叶癫痫、钩回发作,破坏性病
变表现为记忆障碍。
5. 颞叶广泛损害:表现为人格、行为、情绪及意识的改变,
记忆障碍,呈逆向性遗忘及复合型幻觉环视。
三.顶叶病变
顶叶的功能与临近结构有重叠。
1. 顶叶前部:刺激性症状为对侧局限性感觉性癫痫和感觉
异常,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对侧半身的偏身感觉障碍。
2. 缘上回和角回连同颞叶的上部与语言有关。
3. 顶上小叶:皮质觉如实体觉,两点辨别觉和立体觉丧失。
4. 顶下小叶:失用、失写、失读等。
四.枕叶病变
枕叶的主要功能是视觉功能。
1. 视幻觉如无定形的闪光或色彩常提示枕叶病变。
2. 破坏性病变表现为同向偏盲,伴有“黄斑回避”(即两
侧黄斑的中心视野保留)。
3. 双枕叶视皮质受损引起皮质盲,失明,但瞳孔对光反射
存在。
4. 梭回后部病变引起精神性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变形或
失认,患者失明但自己否认。
五.胼胝体病变
1.膝部:上肢失用症。
2.体部:前1/3病变表现为失语,面肌麻痹;中1/3损害表现为半身失用,假性球麻痹。
3.压部:下肢失用和同向偏盲。
4.胼胝体广泛性损害表现为精神淡漠,嗜睡无欲,记忆障碍等症状。
六.半卵园中心病变
1.前部:对侧肢体单瘫和运动性失语。
2.中部:对侧皮质感觉障碍,远端重于近端。
3.后部:对侧同向偏盲和视力障碍。
七.基底节和内囊病变
基底节包括豆状核(苍白球和壳核)、尾状核、屏状核、杏仁核。
1. 纹状体(豆状核和尾状核):手足徐动症(舞蹈病)、静
止性震颤(帕金森综合症)。
2. 内囊前支:双侧额叶性共济失调症
3. 内囊膝部:对侧中枢性面舌瘫。
4. 内囊后支: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半身浅感觉障碍;偏盲
和听觉障碍。
八.间脑病变
1.丘脑部:
1)丘脑上部:病变累及松果体出现性早熟和尿崩。
常见松果体区肿瘤。
2)丘脑后部:累及外侧膝状体出现对侧同向偏盲,累及内侧膝状体引起听力减退。
3)丘脑:刺激性症状引起对侧半身丘脑痛,破坏性症状为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还可引起共济失调、舞蹈病、多动症和丘脑手。
2.丘脑底部累及Luys体致对侧投掷症。
3.丘脑下部:主要表现为内分泌和代谢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4.与丘脑和下丘脑相关的综合征。
1)无动无语缄默症:下丘脑网状结构受损。
2)间脑癫痫:脑外伤、第三脑室肿瘤和丘脑肿瘤均可引起,表现为自主神经系统发作症状:面部潮红,大汗淋漓等。
九.脑干病变
1.中脑:眼肌麻痹、对侧偏瘫、肢体多动、昏迷、去脑僵直、四肢瘫。
2.脑桥:眼球凝视麻痹、对侧偏瘫、小脑共济失调、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昏迷、双侧瞳孔针尖样缩小、四肢瘫。
3.延髓:舌下神经交叉瘫、交叉性感觉障碍和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同侧球麻痹、同侧霍纳征和眩晕、眼球震颤。
同侧舌瘫和对侧偏瘫、全身范围的伸肌持续紧张的强直性状态。
延髓广泛性损害多表现为急性球麻痹和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十.颅底病变
1.前颅窝: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神经乳头水肿伴同侧嗅觉丧失。
2.中颅窝:
1)视交叉综合症:双颞侧偏盲伴垂体内分泌紊乱,同时可伴有视神经萎缩和蝶鞍的改变。
多为垂体腺瘤所致。
2)眶上裂和眶尖病变:
(1)眶尖综合症:表现为视神经萎缩或水肿,上睑下垂,眼球固定,角膜反射消失,眼神经和上颌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
(2)眶上裂综合征:除无神经变化外,余同上。
3)海绵窦综合征: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角膜反射减弱,可合并突眼及眼静脉回流障碍。
4)岩部病变
(1)岩尖综合征:同侧三叉神经受累致面部疼痛或麻木,外展神经受累致眼球内斜、复视。
常因乳突炎症扩散、鼻咽部及鼻窦肿瘤引起。
(2)三叉神经旁综合征:面部疼痛。
颈动脉交感丛受累致同侧Horner征。
(3)蝶-岩综合征:同侧眼肌麻痹和三叉神经感觉障碍。
3.后颅窝
1)内耳道综合征:病变起自内耳道,同侧面神经外周性瘫痪,同侧位听神经受累引起耳鸣、耳聋、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
2)角小脑角病变:三咽神经、舌下神经或外展神经受累症状。
3)颈静脉孔区:相应神经症状。
4)颅脊管综合征:枕大孔附近的病变常侵犯后颅窝和高位椎管两个间隔,先后累及小脑、延髓、后组脑神经和上段颈髓等结构。
十一.小脑病变
1)小脑半球: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辨距不良,轮替障碍。
指鼻和跟膝胫试验阳性,同侧半身
肌张力降低。
2)小脑蚓部:躯干性共济失调,小脑爆发性语言,少有肌张力降低和肢体异常。
3)齿状核:运动过多,肌阵挛。
4)小脑脚:小脑上脚病变引起同侧小脑共济失调,对侧红核病变引起不自主运动,头偏向病侧;小脑中脚
病变出现额叶共济失调;小脑下脚损害引起同侧小脑性
共济、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及书写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