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怎样看待礼法、王霸之争的? (注:王霸:行“礼”以践“王”道,行“法”以践 “霸”道)
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合一,礼高于法,礼是法之本。
四、殊途而同归
法家
战国
道家
西汉 初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儒、道、法合一 的治国思想体系
汉武帝
五、精神之传承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英雄之争锋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论语》)
先富民,后富国
材料二:“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
(《墨经·尚贤》)
先富国,后富民
材料三:“足民何可以为治”,“民富则不如贫”
(《韩非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
君书》)。
国富民贫
指出儒家、墨家、法家在国富与民富关系上的差异?
——《孟子·梁惠王上》 评为主价中张:心,问古的并题代,作:儒并简分家不要别思是评归想以价纳中维。材的护料“人一民民、本利材”益料思为二想出中是发儒以点家维的的护,民“是本君一” 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三、英雄之争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无为而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