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结构的对话——佛教唯识论与精神分析学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17.23 KB
- 文档页数:2
唯识与中观:这两种执着,空、有的执着都不对。
执空也不对,你认为是空,也不对;认为是有,也不对。
“由此”,由于这个道理;“便遮增减二执。
”我们凡夫众生对于本体这个观念,不是把它增加上去——譬如讲有一个本体,我们一定把它想成月亮那么大、汤圆那么大、或者是我们看到的虚空那么大,或者讲到空,就把它想成像洋火(火柴)一样烧了就没有;不是增,就是减。
他说这个东西是寂然不动的,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这两种执着,空、有的执着都不对。
执空也不对,你认为是空,也不对;认为是有,也不对。
因此大家有个了解,你们用功打坐各种的境界都是心识所变。
但是心识,你说我现在打坐什么都没有想哎,它出来一个菩萨、出来个光,这个总是了不起啊!然后“我什么也没有想。
”那已经在想。
很简单嘛!这个逻辑很简单,你没有想你怎么晓得你有光啊?怎么看到有个光?那个没有觉得动念,那个就是心识的作用,此其一。
第二,它也毕竟是因缘所生。
譬如你看到光吧,你身体的内部这个“物”,物质这个身体生理,内部在变化。
譬如我们静坐在那里,不管你哪一种,道家、密宗、乃至各种瑜伽密宗的方法在做,你坐在那里静,是心念的、外形的静态。
因为人真定下来,那个血液的循环,生理机能的照轨道的那个活动,比我们现在平常有规律,而且能够循环得更好更快。
因此在这个内在就是行阴方面,我们身体这个动态;譬如你打坐在这里入定了,你心脏还在活动不在活动呢?还在活动,你的血液循环照样在动,在某一种情况动得比平常还要快,比跑步还要快,不过但是不累。
在某一种情况,慢得很慢,如果做心电图的研究,它很久时间才跳动一下。
时间延长了、速度迟缓了,可是不能说完全没有动;这个完全还要加上时间的。
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内在各种境界的变化,都还是所谓“内识非无”,从因缘所生的。
因此我们由这个了解了,所以学佛学道,追究生命的真谛,不会落在增减两边,或者自己把它加上许多观念。
譬如这个东西加上宗教外衣,就变出一个上帝、一个神,或者印度人……各方面,变出三头六臂,又是三个眼睛,或者是几个头,各种各样的花样——都是你心识所变,都是你心识里头有。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佛学经纶中,唯识学可算是最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的,最有哲学意味的一脉。
本贴将所接触的各位法师、学者的有关唯识学讲义、文章,摘要编辑如下,以便大家对唯识学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前辈不吝指正为感。
在此,向释正刚、郭元兴等法师和前辈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一、唯识大意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山川日月、草木云霞、流水落花、飞禽走兽,本都是无情之物,然而奇妙的是,在诗人或作家的眼中笔下,草木有忧乐,飞星能传情,明月伴人舞,春风知别苦,落红叹流年,流水似浓愁,蜡炬况垂泪……如此等等,这些自然万物,生气洋溢,处处都表现了人的生命与活力,如郑板桥竟与院中翠竹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贵也无多也。
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石竹,即石竹亦爱我也。
那么,试问,是什么使得这没有性灵的自然事物有了性灵,没有人情的事物有了人情呢?是什么使得大自然仿佛受到一种生气的贯注,成了有灵有肉的生命体?很明显,这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当时所凸显出来的心理,是人内在的感情向大自然放射的结果。
人,是生活在自然界及社会人群之中的。
我们对于自然界及他人的认识,是通过自己的心来感知来了解的。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生活了几十年,而这个世界所给与大家的感受,有时是带有负值的极为短暂的喜悦,有时是充满着烦恼与苦痛;其内心,时常受着外在的环境的挤压与煎熬。
于是这就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何现实的世界,给了我们如此多样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取决于外在环境,抑或我们凡夫的自身的心理问题?关于此问题,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外在的环境,因为绝大多数的环境,在当时,凡夫的我们是无法改变的;其心,只能随境而转。
然而,唯识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的种种感受乃是由于“情执”作祟而出现的产物,具体体现是烦恼心所与有漏的善心所,或者说是人法二执、烦恼障。
这“情执”是凡夫众生的心理,也可以说成是,那能感受的心,附着有污秽的东西,于是都有了种种多样色彩的感受。
心灵之约: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哲学、科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等,后来也被应用于各种学科、事业之中。
今日社会中,举凡教育、工业、商业、医学、军事、法律、政治、社会、科学、艺术、运动等,无一不与心理学有关,因此心理学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心理学是观察意识形态的心理作用及行为模式,西方心理学家能研究人格的发展过程以及行为的潜在因素,但却无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为它有一定的范围限度。
佛教能对人类心理有充分的了解,并提供对治方法。
如《华严经》云:“了达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缘亦复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灭者生死尽。
”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譬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足见佛教心理学凌驾于西方心理学之上。
佛教对心的看法“心理学”一词,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
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将人的心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称为“心法”。
佛教讲心含八识,表示心并非单一元素,而是各种因的聚集,这些因来自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六根的作为,又以末那识紧持“我”的意识,须臾不断,因此收集各种心识种子的阿赖耶识,便伴随着众生生死轮回不已。
所以佛教说此刻的“我”是从过去累积至今而成的,而“我”未来的发展,就决定于此刻的所作所为了,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在我们的心里不过是八识所变现的假相而已。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思想之异同
林国良;管文仙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15)003
【摘要】按荣格的意识阈下的心理内容属无意识的定义,唯识学的第七识、第八识和种子,以及处于率尔心、寻求心状态的前六识,都属无意识范畴.荣格的无意识的心理内容与意识大都无关,无意识常成为非正常人格的根源;唯识学的意识就是种子的现行,而第七识与第八识中的二执种子,决定了众生的有漏性和凡夫性.两种理论差异的根源在于:荣格心理学是心理实在论,认为神话和宗教都是心理活动的产物,具有无意识的原型;唯识学则认为轮回和解脱都具有实在性,解脱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从唯识学立场看,荣格心理学的理论是假设性的,其原型和自性等范畴都属假设,并不成熟完备其治疗非正常人格的实用目标虽有相当价值,但其自性实现的超越性目标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总页数】12页(P120-131)
【作者】林国良;管文仙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3
【相关文献】
1.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 [J], 夏志前
2.意识和无意识的解剖——从佛教唯识学和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角度解析 [J], 阮功信
3.通往佛陀的自性之路——荣格视角下的佛教生态思想探析 [J], 常如瑜
4.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唯识学的比较研究 [J], 张海滨;
5.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 [J], 张瑜;王景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佛教唯识学的心理结构和功能规律唯识学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唯识心理学的基本范畴,既有与现代心理学的范畴同义的一面,也有与后者不尽相同之处。
有人认为佛教的唯识学才是真正的佛学心理学,这个观念实在不敢苟同。
因为唯识学虽然是从心理的体验开始入手,但它的终极理论,却是透过人们的心理现状而笼罩身心一体,进入心物一元的形而上的本体论。
在一定意义上讲,唯识学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和修行实践,或许可以弥补现代心理学知识的过度支离和机械抽象,更好的运用于人类心理的整合和实践,提供宝贵的财富。
一、唯识学心理的基本范畴唯识学将心理范畴分为二大类,即心与心所。
心包括八识,其中前六识大体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感觉以及意识相仿。
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具有视、听、嗅、味、触觉等感觉功能,各自具有对外界事物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
"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七识"、"第八识"。
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
一个婴儿的入胎之初,和生下来成为婴儿的时候,"第六意识"的功能虽然存在,但并未成长而发生作用。
到了成童以后,"意识"受"前五识"的影响逐渐形成,而且愈老愈形坚固,便构成为固定心理形态的一种力量--"业力"。
"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
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
例如一个人天生的个性(秉赋的特性),以及与生命俱来而莫名其妙的习惯、思想、天才等,就是它的作用。
第1篇一、佛教教义与人生观1. 佛教教义对现代人的意义2. 佛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3. 佛教对人际关系的影响4. 佛教如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5.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二、佛教修行与修行者1. 佛教修行者的心态与行为2. 佛教修行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 佛教修行与现代社会生活4. 佛教修行中的道德规范5. 佛教修行与心理健康三、佛教经典与解读1. 《心经》对现代人的启示2. 《金刚经》对人生的意义3. 《阿弥陀经》对修行者的指导4. 《道德经》与佛教思想的交融5. 佛教经典中的寓言故事及其寓意四、佛教与宗教、哲学、文化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比较2. 佛教与印度教的关系3. 佛教与儒家的融合4. 佛教与西方哲学的对话5.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五、佛教与社会问题1. 佛教对环境保护的启示2. 佛教对贫困地区的援助3. 佛教对犯罪问题的思考4. 佛教对家庭伦理的引导5. 佛教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六、佛教与科技、艺术1. 佛教与人工智能的关系2. 佛教对现代艺术的启示3. 佛教与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合4. 佛教对科技发展的反思5. 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传承七、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对话2. 佛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3. 佛教与西方文化的交流4. 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与影响5. 佛教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八、佛教与国家、民族1. 佛教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启示2. 佛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3. 佛教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4. 佛教对国家政策的影响5. 佛教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九、佛教与教育、慈善1. 佛教与教育的关系2. 佛教在慈善事业中的作用3. 佛教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4. 佛教与贫困地区的教育援助5. 佛教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十、佛教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1. 佛教与科技、医学的跨界合作2. 佛教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3. 佛教与媒体、网络传播的互动4. 佛教与公益、环保事业的合作5. 佛教在跨界合作中的机遇与挑战以上辩题涵盖了佛教教义、修行、经典、文化、社会、科技、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辩论赛的形式,促进佛教研究与交流,提高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
认知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对话作者简介:依莲娜.罗许博士Eleanor Rosch, .以她在颜色类别知觉color categorical perception 方面前驱性之研究着称于认知科学界,她而且也是许多学术论文之作者。
她于目前之教学与写作中,踊跃推介心理学与佛教传统间之对话。
罗许博士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心理学系教授。
我所从事的认知心理学,是处于试图以科学方式处置心智问题这一近代研究领域的核心。
因此,既然佛学也是有关切智的,认知心理学可提供与佛学对话的特殊机遇。
这不单是因为认知心理学可能做的奉献,也是因为它的一些弱点。
譬如在生物学方面,在咱们昨天所听到的介绍里,有通过协议的数据与说明,实验也相互借镜,这是科学不同于艺术应有的做法。
而在西方关于心智的研究方面,却完全不是这回事。
认知心理学界有各类不同的试探方式,许多种方式、理论、问题、实验,也有一大堆争辩。
做为一门科学,认知心理学需要救援。
也正因为此一领域的开放性,使它具有与佛教双向沟通的力。
尤其因为嘉措喇嘛阁下在第一天说过,佛教与科学的一起理想都是以观看与体会做为基础,这更令人对双向沟通增加了信心。
若是你想明白马有几颗牙齿,方法确实是去看、去数就好了。
若是你看到的与你以前的理论或适应的方式不符,你应该相信观看而抛弃先前的方式。
但是这理想在佛教与西方科学的方式上,表现专门大的不同,二者可能有互可借镜的地方。
我还应该说明,正如生物学不以为它能够归入物理学,心理学也不以为它是生物学的一支。
认知心理学家时常将此视为方式上的问题他们以为心理学家的工作是正确、有效地描述心智做些什么、它如何运作,而不去理会躯体的机制mechanisms。
而当生物学家明白得够多时,他们能够解答,是如何的机制能够做出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各类。
认知心理学的历史本源第一我想追溯一下心智的现代化研究如何演变到现今的情形。
这门学问只只是一百岁出头的年纪,因为约在一百年前,人们才兴起了能够用科学方式处置心智的念头。
唯识的结构——《成唯识论》初读《成唯识论》是中国唯识学派著名代表慧觉所著的唯识理论著作,被誉为唯识学派的经典之作。
它系统阐述了唯识学派的核心思想和学说,对于理解唯识学派的结构和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成唯识论》初读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首先,《成唯识论》主要探讨了唯识学派的核心概念,唯识。
唯识学派认为,“唯”是指唯心主义,强调心识的主体性和内在性;“识”是指知觉、认识,强调心识的能动性和活动性。
唯识学派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心识所构成的,并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自身心识的活动,可以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
在对唯识的理解上,慧觉提出了三个层面的结构,即识量、识境和识分。
首先是识量,指的是心识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慧觉认为,心识是无边无际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存在和活动,可以涵盖宇宙间的一切。
其次是识境,指的是心识的对象。
慧觉认为,心识可以认识到各种各样的对象,包括外界的物质事物和内心的感受、想法等。
慧觉提出了“心外境”和“心内境”的概念,指的是外界的事物和内心的活动。
他认为,外境和内境都是心识的构成要素,不能断言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加真实或者重要。
最后是识分,指的是心识在认识对象时的分辨和区分。
慧觉认为,心识具有辨别事物的能力,可以识别和判别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他将识分分为“观分”和“说分”两个层次,观分指的是心识直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说分指的是心识通过语言和概念对事物进行归类和描述。
慧觉认为,观分和说分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将它们分离开来看待。
总体而言,慧觉对唯识的理解是一种精细入微的观察与思考,试图探索心识活动的本质和机制,并通过这种观察来寻找真实性与智慧。
他强调了心识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活动性,认为心识无处不在,可以认识一切存在。
他把心识的广泛性、对象性和分辩性作为解释心识的重要维度,同时,他强调了“唯识无差别”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心识的分形,没有差异和隔阂。
这本书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深奥,读者在初次阅读时可能会感到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