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一例脑膜炎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24
儿科—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病例摘要]男性,4 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 天患儿于13 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 ℃,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 ×109/L ,中性81% ,住院按" 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 天前又发热达39 ℃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 次,以" 发热呕吐" 待查收入院。
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 2 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
既往体健,第1 胎第1 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T38.4 ℃,P140 次/ 分,R44 次/ 分,Bp 80/65mmHg ,体重7.8kg ,身长66cm ,头围41.5cm ,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 ?0.8cm2 ,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 次/ 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 ),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 :29.6 ×109/L ,分叶77% ,淋巴20% ,单核3% ,plt:150 ×109/L ,大便常规(- ),腰穿:滴速62 滴/ 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5760 ×106/L ,白细胞数:360×106/L ,多形核:86% ,生化:糖:2.5 mmol/L ,蛋白:1.3g/L ,氯化物:110mmol/L.[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 分)(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4 分(二)诊断依据1. 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 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 )3. 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 数和中性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 分)1. 病毒性脑膜炎2 分2. 结核性脑膜炎1 分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 分4.Mollaret 脑膜炎1 分三、进一步检查(4 分)1. 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 药敏试验1 分2. 血培养、PPD 、血生化1 分3.X 线胸片1 分4. 脑CT 注意硬膜下积脓1 分四、治疗原则(3 分)1. 抗感染:合理选用抗生素1 分2. 糖皮质激素1 分3. 对症治疗:降低颅内压,控制高热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分析[病例摘要]男性,15 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3 天,于1 月10 日来诊患者3 天前突然高热达39 ℃,伴发冷和寒战,同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吐出食物和胆汁,无上腹部不适,进食少,二便正常。
课件contents •病例介绍•化脓性脑膜炎概述•病例分析•并发症防范与处理•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总结与反思目录01病例介绍患者基本信息籍贯:XX 省XX 市姓名:XXX性别:男职业:无年龄:3岁入院时间:XXXX年XX月XX日主诉与现病史主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一周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后逐渐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曾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结果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2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20/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萎靡,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
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升高,糖含量降低;头颅CT检查显示脑膜强化,脑室系统未见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与治疗措施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措施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同时辅以脱水降颅压、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2化脓性脑膜炎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脊膜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
发病机制病原菌通过血行感染、直接扩散或病灶蔓延等途径侵入脑膜组织,引起脑膜急性炎症反应。
发病率年龄分布季节分布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01020304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占所有脑膜炎的60%以上。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5岁以下儿童尤为多见。
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冬季多见。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及分型临床表现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等。
分型根据病原菌不同,可分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类型。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等相鉴别。
03病例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中年男性,因头痛、发热、呕吐入院。
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
皮肤隐球菌感染继发脑膜炎病例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皮肤隐球菌感染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治疗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6岁,因右面部肿胀、溃烂2月,伴头痛、恶心、呕吐1月余入院。
患者因2月15日面部疖子挤压后出现肿胀、疼痛,此后,局部结痂多次被自行抠掉和用缝衣针挑破,面部肿胀无消退。
继之出现发热、头痛,在当地诊所就诊,予以局部“敷药、输液(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后,面部肿胀处溃烂,头痛。
入院前10天,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性,无咳嗽、胸痛、腹痛及腹泻等,到当地县医院就医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给予“对症、抗感染等治疗”10余天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加重,并出现意识障碍并大小便失禁,遂到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T 37.8℃,P 98次/分,R 19次/分,BP 130/90mmHg,体重50K g,右侧面部皮肤见3.4㎝×2.8㎝类圆形溃疡面,上界距眼裂2.5㎝,内界距鼻翼外侧1㎝,中央凹陷,结痂,痂皮呈灰黄色,有少许分泌物,溃烂面边缘隆起,充血,质地中等,界限尚清,轻压痛。
颈部抵抗,克匿格征阳性,巴宾斯基片阴性。
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差,体重明显下降,有畏寒、盗汗现象。
既往体健,无结核、肝炎及伤寒等特殊病史。
门诊以“(1)颅内感染:化脓性脑膜炎?(2)左颜面部溃疡”收入神经内科。
辅助检查:胸部X线:两肺纹理稍增粗,未见病灶。
血常规:WBC 1.8/GL,LYM 65.5%,GRAN 30.5%,RBC 313T/L,HGB 77G/L,PLT 313G/L;抗-HIV(-);脑脊液:压力300mmH2O,无色透明,RBC 40×106/L,WBC 60×106/L,分叶核0.3,未分叶0.7,葡萄糖22mmol/L,总蛋白200mg/L,氯测定107mmol/L;镜检:墨汁染色查见隐球菌,抗酸染色(-)。
脑膜炎鉴别诊断:四种类型关键解析在神经内科疾病中,脑膜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
然而,脑膜炎的诊断并非易事,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本文将结合四种典型脑膜炎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的关键点。
病例一: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12岁。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3天,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50mmH2O,白细胞计数5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进展速度;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3. 病原体检测。
分析:病毒性脑膜炎通常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较慢。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病原体检测也是鉴别病毒性脑膜炎与细菌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最终诊断:病毒性脑膜炎。
病例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女性,25岁。
发热、头痛、盗汗、体重下降1个月,意识模糊3天。
查体:体温38.5℃,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200mmH2O,白细胞计数300×106/L,蛋白含量轻度升高。
初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病程长短;2.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3.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
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病程较长,病程进展缓慢。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高。
病毒性脑膜炎病程较短,病程进展迅速。
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比例较低。
抗酸染色及真菌培养有助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
最终诊断:结核性脑膜炎。
病例三: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患者,男性,5岁。
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1天。
查体:体温39℃,神志不清,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阳性。
脑脊液:压力300mmH2O,白细胞计数1000×106/L,蛋白含量显著升高。
初步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关键:1.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2. 病原体检测;3. 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二)-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女性,6岁,因发热伴畏寒、呕吐、抽搐、两侧肋部疼痛3天,于1956年8月13日入院。
体格检查:急性重病容,颈项强直,瞳孔对光反射迟缓,肺呼吸音粗糙、心率快,腹壁反射、膝腱反射、凯尔尼格征(+),左肘部和左膝部有创伤、已结痂。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20.3×109/L,其中嗜中性粒细胞0.89,淋巴细胞0.07,嗜酸粒细胞0.01,单核细胞0.03。
脑脊液:蛋白(+),糖(++),细胞575×106/L、其中嗜中性粒细胞0.96。
尿液检查:红细胞(++),上皮细胞(+),脓细胞(+)。
X线检查示双肺纹影增多。
临床诊断:乙型脑炎?脓毒血症?入院后经抗感染、对症和支持治疗等。
死亡前昏迷,呕吐6~7次,发绀,治疗无效于入院后18小时死亡。
尸检摘要死者身高103cm;右肺230g,左肺190g,双肺散在暗红色、实变区,约0.2cm×0.3cm~2cm×2cm,光镜下见此区肺组织结构的轮廓保存,但细胞核呈固缩、或碎裂、或溶解,大量红细胞充填于肺泡腔和支气管腔内。
这种病变区的中央或边缘见直径0.1cm、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区、光镜见组织结构破坏、代之以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查见革兰阳性球菌;心脏90g,右心室前壁脏层心包增厚,约2cm×2cm 大,呈灰白色;肝620g,表面和切面呈暗红色与淡黄*色相间,亦见多个直径0.1cm~0.3cm的黄白色、圆形或卵圆形病变,镜下见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呈空泡变,卵圆形病变区肝组织结构消失为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和细胞碎片所代替;脑1470g,蛛网膜下腔有黄白色渗出物,镜下见由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和细胞碎片等构成,脑组织内散在有大小不等的软化,血管内并查见细菌性(革兰阳性球菌)栓子;左膝局部皮肤急性炎症;急性脾炎;急性扁桃体炎;肾上腺充血和出血;局限性慢性心包炎;陈旧性肺结核。
讨论1.死者生前患有哪些疾病?其诊断依据是什么?2.其死亡原因是什么?3.本病例死者所患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参考答案:一、病理解剖诊断:(一)脓毒血症(G+球菌)1.化脓性脑膜炎和脑梗死2.双肺多发性出血性梗死伴脓肿形成3.肝多数性脓肿4.急性脾炎5.急性扁桃体炎6.肾上腺充血和出血7.左膝局部急性炎(二)局限性慢性心包炎(三)陈旧性肺结核。
一例脑膜炎病例分析脑膜炎是指蛛网膜、软脑膜和蛛网硬脑膜三层脑膜的炎症性疾病。
它通常由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
这种疾病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
下面我将描述一个脑膜炎病例进行分析。
病例:患者是一名16岁的男孩,名叫小明。
他于前一天晚上开始感到头痛和发热。
他的父母注意到他感到非常虚弱和疲乏,并且表现出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当他试图弯曲脖子时,他感到很痛苦。
因此,他的父母带他去了当地的医院。
临床分析:小明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虚弱和疲劳感、恶心和呕吐以及颈部僵硬。
这些症状与脑膜炎的典型表现相符。
头痛是由于脑脊液的压力增加,刺激脑膜引起的。
发热是身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
虚弱和疲劳感可能是由于感染过程中机体的病理反应和代谢紊乱所致。
恶心和呕吐可以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和胃肠道刺激。
颈部僵硬是脑膜受累的典型体征,可能是由于脑膜及其神经受到刺激引起的。
诊断和治疗:在医院,小明接受了一系列诊断测试,包括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关键测试。
检查结果显示,小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压力升高,并且培养显示细菌感染。
基于这些结果,小明被诊断为细菌性脑膜炎。
治疗方案是静脉输注抗生素。
小明开始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包括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
此外,为了缓解头痛和发热,他还接受了解热药物和止痛药物治疗。
为了控制恶心和呕吐,他被给予抗恶心药物。
治疗过程中,小明处于临床观察之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
预后和康复:小明在接受治疗后显示出较好的预后。
他的头痛和发热症状逐渐缓解,白细胞计数和脑脊液压力也恢复正常。
他的颈部僵硬也逐渐消退。
小明在医院停留了几天,以确保感染得到控制,并接受适当的康复护理。
结论: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能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症状。
早期检测和诊断对于提供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抗生素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康复期内的饮食调理、休息和心理支持也是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疑难病例分析报告范本
引言
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个
真实临床病例,详细分析其病情、病因、诊治过程和结果,为医生提供一个疑难病例分析报告的范本。
病例描述
患者为女性,45岁,主述头痛、恶心、视物模糊、颈部僵硬,症状持续2周。
之前曾在多家医院就诊,但症状未见好转。
神经检查发现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部无明显外伤。
头颅MRI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示淋巴细胞升高。
诊断过程
经过全面检查和综合分析,初步疑诊为病毒性脑膜炎。
但考虑到患者症状持续
时间较长且治疗效果不佳,进一步行脑膜活检。
结果显示小脑脑膜下有白细胞浸润和炎性反应。
结合临床病情和检查结果,最终确诊为隐匿性结核性脑膜炎。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确诊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抗结核药物联合激素治疗,辅以
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
同时,加强病人情绪疏导和家属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
治疗结果
患者开始治疗后逐渐症状缓解,头痛逐渐减轻,视物模糊明显改善,颈部僵硬
逐渐减轻。
经过6周治疗,复查MRI示病变范围明显缩小,脑脊液检查示炎症反
应逐渐减轻。
患者病情稳定,继续规范治疗并定期复查。
结论
本病例充分体现了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和意义。
通过综合分析、多学科协作及科学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疗效。
希望此病例分析能为类似病例的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对疑难病例的认识和处理水平。
结核性脑膜炎、浸润性肺结核-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患者,女,36岁。
因头痛、呕吐、发热急诊入院。
患者于20多天前因受冷感冒头疼,伴有寒战、高热(体温不详),以后头痛加重,呈刺跳痛,尤其前额部明显。
10天前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
当地医院诊断为“流感”,予以相应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2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乏力,急诊入院。
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
慢性病容,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
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部稍凹陷,全腹有压痛。
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直。
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化验检查:WBC 9.2×109/L,N:0.5,L:0.14。
脑脊液压力高,细胞数高,常见抗酸杆菌。
X线检查:双肺上部各有一结节状阴影,边缘见模糊的云雾状阴影。
分析题:
1、根据所学知识作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学知识解释相应症状、体征、化验结果。
参考答案:
1、结核性脑膜炎、浸润性肺结核。
依据:头痛、呕吐、发热;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脑脊液压力高、查见抗酸杆菌;X线所见。
2、脑脊液循环障碍→颅内压升→头痛、呕吐;结核累及脑膜→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浸润性肺结核→X线所见;感染、脑脊液中抗酸杆菌及中枢神经受损→发热。
一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使用地塞米松的病例分析化脓性脑膜炎是不同病原菌经血液循环侵入蛛网膜下腔后诱发的一系列软脑膜的炎性病理改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易激惹、嗜睡、肌张力低下,甚至抽搐发作。
前囟饱满或者隆起,亦可表现为项强直。
化脓性脑膜炎需早期、联合、足量、保证疗程、个体化给予抗感染治疗。
地塞米松血脑屏障透过率好,理论上可用于神经系统的感染[1],但化脓性脑膜炎能否常规使用地塞米松仍然不确定。
本文对在临床工作中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使用地塞米松的病例做一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一、病史摘要患儿徐梓洋,男,28天,因入院前2天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精神反应可,无咳嗽、咳痰,无喘息,无呼吸困难,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就诊于外院行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0.25×109/L,血清淀粉样蛋白A31.43mg/L,C反应蛋白22.37mg/L,故给予口服布洛芬、静脉滴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半天前患儿反应差,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7×109/L,血清淀粉样蛋白A75.96mg/L,C反应蛋白37.3mg/L,患儿仍间断性发热,入院查体:T39 ℃,P184次/分,R 52次/分,BP 94/64 mmHg,未吸氧下经皮血氧饱和度波动在94%,神清,精神反应尚可,全身皮肤粘膜略苍白,前囟略膨隆,睑结膜略苍白,吸气三凹征阴性,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少量痰鸣音。
四肢末梢循环可,肌张力可。
入院查血常规:WBC8.8×109/L,RBC3.33×1012/L,HGB103g/L,CRP96.72mg/L。
脑脊液常规:WBC-BF5116.00×106/L,RBC-BF1.00×109/L,多个核细胞百分比PMN%83%,脑脊液生化:脑脊液蛋白PROT2.92g/L,氯CL114.1mmol/L,头颅MRI提示:双侧额颞部脑外间隙增宽,DWI序列额叶脑表点状高信号影。
颅内感染性疾病病例分析患者李某,男,27岁主 诉:间断发热伴头痛10天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2℃,伴畏寒、乏力、头晕、头痛及咽部疼痛,头痛呈间断性胀痛,伴有颈部不适感及轻度恶心,无呕吐,当晚于家中自服退热药物自觉症状无缓解,先后就诊于外院及我院急诊,给予头孢呋辛钠、拜复乐、克林霉素等抗感染,及退热等对症治疗,仍有间断发热及头痛,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既往史:体健。
查体:T 37.6℃。
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右侧瞳孔较左侧稍大,左右=2.5:3.5mm,对光反射灵敏,余颅神经(-)。
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病理征阴性,颈抵抗,颏胸距两指,Kernig征阴性。
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增强:两侧大脑半球实质内未见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脑沟内见迂曲线条样异常强化,边缘较模糊,脑内未见异常强化灶。
脑室系统正常,小脑及脑干内未见异常。
提示软脑膜异常强化。
脑电图:示轻度广泛异常。
血常规及生化:大致正常。
腰穿:脑脊液初压200cmH2O,常规WBC:4x106/l,RBC:0;生化:总蛋白:56mg/dl,K:2.41mmol/l,Na:130.4mmol/l,Cl:111mmol/l;涂片找新型隐球菌、结核杆菌、脑膜双球菌均阴性;脑脊液病毒九项阴性;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 G g7.64 mg/dl;寡克隆区带阴性。
参考诊断:病毒性脑膜炎要求:请学生汇报病例特点,并分析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1、病例特点:1 青年男性,急性起病,既往体健。
2患者10天前出现发热,伴畏寒、乏力、头晕、头痛及咽部疼痛,伴有颈部不适感及轻度恶心,无呕吐,给予抗感染及退热等对症治疗,发热及头痛缓解不明显。
3 查体:T 37.6℃。
神清语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
右侧瞳孔较左侧稍大,左:右=2.5:3.5mm,对光反射灵敏,病理征阴性,颈抵抗,颏胸距两指Kernig征阴性。
[病例摘要}患儿,女,1岁8个月,主因"发热嗜睡5d,抽撞1次"入院。
入院前5d,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40°C,无寒战,精神弱,嗜睡,伴呕吐,进食后明显,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每日3或4次,无腹泻,无烦躁、激惹表现,无抽搐,无咳嗽、气促,无皮疹,在当地诊所给以"退热药、胃复安)、先锋霉素"等对症抗感染治疗2d后,患儿呕吐缓解,仍发热,随后继续予以上述治疗,入院前1d患儿出现轻咳,流涕,有痰,稍气促,无喘息,到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8.4X 109/L,中性粒细胞0.808,淋巴细胞0.169,血红蛋白93g/L,血小板357×109/L,血电解质无异常,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具体不详),患儿咳嗽无缓解,发热明显,最高达40"C,仍嗜睡,呕吐2次,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同时出现抽搐1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吊,牙关紧闭,双手握拳,四肢阵孪抽动,口周发青,无大小便失禁,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 0.1肌内注射,10%水合氯酶5.5m1灌肠,20%甘露醇30ml静推等"等急救处理后约1h,患儿抽搐停止,转来我院急诊,检查脑脊液异常,以"化脓性脑膜炎"收住入院。
患病以来,患儿精神、食欲较平时差,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无尿便失禁及排尿困难,大小便外观正常。
个人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反复耳流脓及耳鼻流清亮液体病史。
否认头颅脊柱手术史及头颅外伤史。
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
否认误服药物、毒物史,否认不洁饮食史。
否认癫痫、高热惊厥病史及家族史。
己接种卡介苗,近1个月无预防接种史。
体格检查体温38"C,呼吸24/min,心率136/min,血压90/60mmHg,体重12kg,头围45cm,营养发育正常,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差,嗜睡,面色略苍白,呼吸平稳,节律规整,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卡介苗瘢痕阳性,头颅外观无畸形,前囱已闭,额纹对称,眼裂等大,球结膜无水肿,双侧睡孔对称等大等圆,直径约O.3c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咽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糙,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腹软,不胀,肝脾无肿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脊柱中线皮肤未见皮毛窦及脊膜膨出,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正常引出,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膝腱反射正常引出,颈抵抗、布鲁氏斯基征阳性,凯尔尼格征阴性,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
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可由细菌、病毒、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以下将通过几个典型病例,对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进行分析。
病例一: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男,25 岁,因“发热、头痛 3 天,伴恶心、呕吐 1 天”入院。
患者 3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5℃,伴有头痛,呈持续性胀痛,以额部及颞部为著。
1 天前开始出现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体格检查:体温 392℃,脉搏 110 次/分,呼吸 22 次/分,血压120/80 mmHg。
神志清楚,精神差,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18×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85%。
脑脊液检查:外观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 2000×10⁶/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定量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
脑脊液涂片及培养均检出肺炎链球菌。
诊断:细菌性脑膜炎(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联合万古霉素。
同时给予脱水降颅压(如甘露醇)、对症支持治疗(如止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经过 2 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脑脊液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病例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女,18 岁,因“发热、头痛 5 天,全身乏力 2 天”入院。
患者5 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 385℃左右,伴有头痛,为阵发性刺痛,程度较轻。
2 天前开始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
体格检查:体温 380℃,脉搏 90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 110/70 mmHg。
神志清楚,表情淡漠,颈项稍强直,克氏征弱阳性,布氏征阴性。
心肺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略升高。
一例隐球菌脑膜炎的病例讨论基本情况:患者吴X ,男,24 岁,W 50kg, H 165cm, BMI 18.36kg∕m2o主诉:头痛半月余,伴呕吐14天,夜间潮热、盗汗10天。
现病史:半月余前出现头痛,为前额及两侧颍部疼痛,呈阵发性隐痛,持续约2小时后可自行缓解,运动时头痛可加剧。
1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头痛持续,呕吐前头痛无明显加重,院外治疗后呕吐稍缓解,头痛持续。
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潮热、盗汗,自感发热,具体体温不详,发热时头痛加居IJ,仍伴呕吐,于合川人民医院住院治疗7天后,患者未再呕吐,头痛程度稍缓解,但头痛呈持续性隐痛,伴反酸、恶心、心悸、乏力。
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
无特殊。
个人史:出生于重庆市,生长于重庆市。
未婚未育。
否认吸烟、饮酒史。
否认药物依赖史。
家族史:家人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过敏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T36.9βC, P 70次/分,R 20次/分,BP 121∕78mmHgo神志清醒,呼吸平稳,对答切题,口齿清晰,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颈软,无抵抗感,无颈静脉充盈,气管位置居中,扁平胸,无肋间隙增宽,叩诊双肺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叩诊无扩大,心率70次/分,节律齐,无杂音,腹部平坦,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无腹部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肝脾,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
双侧克氏征可疑阳性。
辅助检查:(2014-09-29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血常规:WBC 8.72×109∕L, N% 84.3% t o (2014-10-05合川人民医院)结核杆菌抗体阴性,血培养:无细菌及真菌;肝肾功未见异常。
GLU 7.3mmol∕L,电解质:Na+132.Immol∕L Cl- 92.8mmol∕L: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
胸片:1、右上肺结节,提示陈旧性结核可能。
2、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