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消费者行为
- 格式:pptx
- 大小:940.14 KB
- 文档页数:51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从上章的分析知道,需求规律是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规律,需求曲线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
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呈现这一形状呢?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明存在于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也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如何以现有的货币收入,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对可买到的商品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消费者行为达到最佳境界。
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
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一、欲望与效用(一)欲望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其购买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来自于他的某种欲望(Wants)。
欲望即需要,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
这种欲望或者从肉体产生,或者从精神产生,消费就是满足这种欲望的一种合乎目的的经济行为。
关于欲望或需要的学说,目前最流行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是按以上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最高层次需要的动力就是人们无限的欲望。
但是,人们的欲望或需要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
这是因为,(1)任何社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提供的产品也有限;(2)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只能满足部分欲望;(3)欲望或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来提供,而任何人所提供的劳动都有限,正因为资源、产品和时间有限,人们就必须在资源、产品和时间中加以最优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行为的理想境界。
(二)效用支配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力量是商品和劳务所提供的效用(Utility)。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一、填空1、个人从消费商品或劳务中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称为效用,它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是一种心理感觉。
2、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也在增加。
3、一个人从增加1单位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4、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经济分析中假设个人选择的消费量是要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6、如果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即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7、预算线说明了在收入与价格及定势,家庭所能进行的最大消费量。
8、如果用横轴表示A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B商品的数量,A商品价格上升将使预算线更加陡峭。
收入增加将使预算线向外(右方)移动。
9、无差异曲线表明了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
10、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替代效应意味着该商品的消费量减少,而如果该商品是正常商品,收入效应又会加强前一种效应。
11、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居民收入越高,对所有正常商品的消费量越多,这就是所说的收入效应。
12、当工资率上升时,替代效应鼓励减少闲暇,收入效应鼓励增加闲暇。
二、判断1、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需求的总和。
( T)2、一种商品的效用代表了它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多大。
( F )3、从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所得到的效用称为边际效用。
( T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递减。
( F )5、当消费者把自己的收入用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使总效用最大时,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 T )6、如果居民户用于所有商品的每单位货币支出的边际效用都相等,而且所有收入全部支出,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
( T )7、边际效用理论预测,如果X商品的价格下降,其替代品的消费就要增加。
( F )8、效用无法观察也无法衡量这一事实使边际效用理论基本是无用的。
( F )9、经济学家假设,居民户要使其边际效用最大化。
( F )10、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心理愿意支付得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差。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产生于消费,供给产生于生产。
因此,要说明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就应该解释消费与生产。
消费是由消费者(居民户)所进行的,生产是由生产者(厂商)所进行的。
本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和下一章生产理论正是要分别说明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和生产者的行为决定,从而进一步阐明需求与供给。
本章要介绍消费者行为理论。
消费者又称居民户,指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它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家庭。
居民户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获得相应收入,并把这种收入用于消费。
他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消费者实现最大幸福的行为就涉及到效用与欲望这两个概念。
第一节欲望与效用一、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这也就是说,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为欲望。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欲望是一种心理感觉。
欲望的特点是其无限性。
一种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其他欲望,永远也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
中国俗话所说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正是这个意思。
欲望的无限性正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人类正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断产生、永无止尽的欲望而不断奋斗前进的。
人的欲望尽管是无限的,但又有轻重缓急之分,有不同的欲望层次。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A·马斯洛(MASLOW)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把人的欲望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
包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需要。
这是人类的最基本欲望。
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
主要是指对现在与未来生活安全感的需要。
这种欲望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
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是一种人作为社会的人的需要,主要指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以及与别人建立友情。
这种欲望产生于人的社会性。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
包括自尊与来自别人的尊重。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
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第四章消费者⾏为理论例题讲解第四章消费者⾏为理论例题讲解:例1 名词解释:(1)效⽤:就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程度。
商品或劳务效⽤的⼤⼩,取决于它能够在多⼤程度上满⾜消费者的欲望与需要。
(2)边际效⽤:是指消费者在⼀定时期内,从每增加(或减少)⼀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量的增(减)量。
(3)消费者剩余:就是某商品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差额。
或者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根据⾃⼰对商品效⽤的评价所愿意⽀付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的差额。
正因为边际效⽤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
(4)⽆差异曲线:表⽰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同等满⾜程度的各种(或两组)不同商品组合点的轨迹。
⽆差异曲线也叫效⽤等⾼线。
(5)收⼊消费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收⼊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消费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6)价格消费线:是指在消费者偏好、收⼊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种商品的不同价格⽔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最⼤化的均衡点的运动轨迹。
(7)替代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因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动,使得消费者在保持原有效⽤⽔平不变条件下⽤较便宜的商品代替较昂贵商品⽽对商品需求量产⽣的影响。
(8)收⼊效应:指在收⼊不变的条件下,由商品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平变动,进⽽由实际收⼊⽔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例2某消费者消费X 、Y 两种消费品的效⽤函数为:U=XY ,X 、Y 的价格均为4,消费者的收⼊为144。
(1)求消费者的需求及效⽤⽔平。
(2)若X 的价格上升为9,该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需求有何变化?(3)X 价格上升为9后,若要维持当初的效⽤⽔平,消费者的收⼊最少应达到多少?(4)求X 价格上升为9后,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效应?解:(1)预算约束式为4X+4Y=144将Y=36-X 代⼊效⽤函数得:U=X (36-X )=-X 2+36X效⽤极⼤化的条件为:du/dx=-2X+36=0,故X=18代⼊预算约束式得Y=18,代⼊效⽤函数得:U=324(2)X 价格上升为9后,预算约束式变为:9X+4Y=144简化后得:Y=36-2.25X ,代⼊效⽤函数得U=X (36-2.25X )=-2.25X 2+36X效⽤极⼤化的条件为:du/dx=-4.5X+36=0,故X=8代⼊预算约束式得Y=8,代⼊效⽤函数得:U=144(3)假设X 价格变化后要维持最初的效⽤⽔平U=324所需要的收⼊为I ,那么其预算约束式变为:9X+4Y=I所有的已知条件为:9X+4Y=I 与 XY=324整理后得:I=9X+XX X 129693244+=?I 极⼩化条件为:du/dI=9-1296X -2=0,所以X=12代⼊效⽤函数及预算约束式分别得:Y=27,I=216也就是说,价格变化后,若能将收⼊提⾼到216,分别购⼊12单位X 和27单位Y ,可恢复到最初324的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