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劳动关系导论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22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是企业运转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员重要的社会关系。
它既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又关乎社会和谐和稳定。
因此,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和政府普遍关注的重要。
我国已经进入体制转轨、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传统的劳动关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重视劳动关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学习要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2.劳动关系的产生机制3.劳动关系理论的溯源第一节劳动关系概念与特征(一)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关系,包括劳动者的雇佣关系、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劳动保障关系等。
狭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以实现劳动为实质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关系,是用人单位或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作为最一般的社会关系,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
但是,由于各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因素各不相同,对劳动关系的称谓也不同,有的就直接称为劳资关系、雇佣关系,有的称为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也有的称为产业关系。
劳资关系本质上是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是统一的,资本所有者同管理方没有区别,这时劳资关系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资本所有者与管理方逐渐分离,劳资关系和劳动关系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定偏移。
劳资关系强调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关系(地位不平等),劳动关系则强调管理方与员工之间的分工关系(地位相对平等);劳工关系更加强调作为劳动关系其中一方的劳动者;劳使关系这一称谓来自日本,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产业关系,也称劳动一管理关系,源自美国,在欧美国家使用比较广泛。
《劳动关系学》课程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1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我国劳动关系的概念: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2 劳动关系的本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劳资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
3 劳动关系的主体——雇员、雇员团体、雇主、雇主组织、政府4 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的基本形态,是劳动者个人与雇主之间通过书面或口头的劳动合同,来确定和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
特点:第一,人格上的从属性。
主要表现为:①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工作规则;②劳动者要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和命令;③接受监督、检查的义务;④劳动者有接受制裁的义务。
第二,经济上的从属性。
劳动者的劳动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从属他人,为实现他人目的而劳动。
集体劳动关系——现代劳动法研究的重点集体劳动关系是劳动者通过行使团结权,组成工会来实现自我保护,并进而平衡和协调劳动关系。
其特点是:独立自主性。
明确的团体意识5 劳动关系的特点:个别性与集体性;平等性与隶属性;对等性与非对等性;经济性;法律性与社会性第二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1 合作的根源:“被迫”和“获得满足”2 冲突的根源: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背景根源: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作场所的不公平;工作本身的属性3 冲突的表现形式(1) 明显的冲突:罢工(2) 不太明显的冲突:各种“不服从”行为;怠工;辞职;权利义务的协商。
4 冲突与合作的影响因素文化因素非文化因素:“客观”的工环境;管理政策和实践;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冲突和合作的根源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第一节劳动关系理论五大理论学派及其观点与典型模式:新保守派也称新自由派或新古典学派,基本由保守主义经济学家组成。
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第一节概念一,劳动关系的定义1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产生的关系,以研究与雇佣行为为管理有关的问题为特殊对象。
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利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影响,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是加强和巩固伙伴关系为原则,以双赢为目标,使劳动关系良性发展。
1概念:劳动关系它是由雇员与雇主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统称,劳动关系在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下又称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雇员关系等。
1劳资关系: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含有对立意味,所展开的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2劳工关系:强调以劳动者为中心展开,以劳动者为本位进行思考,强调公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尤其是集体谈判。
3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之间的关系,中性温和的名词代替劳资关系这个具有对抗意味的概念。
4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的产业关系指的是:主要包括劳动者,公会与雇主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产业关系:指的是产业及社会中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关系,包含雇佣关系的所有层面,主体包括劳资双方和政府。
二,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者称为劳动主体,用人单位称为用人主体,狭义讲一方是雇员以及公会为主要形式的雇佣团体,另一方是雇主以及雇主协会。
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2,雇员:在就业组织中,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利并从属这种权利的工作者,又称为员工,劳动者,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获取报酬的工作者。
雇员范畴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和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劳动力。
3,雇员团体:因共同利益,兴趣目标组成的组织,。
主要目标是代表其成员争取利益和价值。
4,雇主:拥有法律赋予的对组织的拥有权,拥有经营决策权,雇佣他人并支付报酬的法人和自然人。
5,雇主组织: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任务是代表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支持在劳动争议中的组织成员,参与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政治,选举,理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