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预测方法(情况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90.52 KB
- 文档页数:8
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数据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已有的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一、基础资料表1 中国人口结构调查表表2 中国人口统计年签本文主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规律,主要考虑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人口总数的关系,即当出生率=死亡率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同时还分析了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男女出生性别比升高等新特点对人口的峰值及出现峰值的时间的影响,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增长趋势趋势做出了预测。
二、前提条件1、模型假设(1)、假设题目中所提供的数据真实可信。
(2)、人口的死亡率保持一定值基本不变,即:死亡率为一常数。
(3)、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内国家的控制人口政策不变,即:人口的出生率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持续减小势头。
2、符号定义t ………….从1980年起第t 年(对于1980年0t =)F(t)………第t 年的人口总数u(t)………第t 年的人口出生率(‰)R ………..人口的平均死亡率(‰)w(t)………..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由于 ‰1000⨯-=年平均人口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出生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所以 R -u(t)w(t)=3、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求解从求最大人口数及人口最大年份的问题出发,建立人口总数模型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模型。
第t 年人口的总数为:[][]R 1) t (u 1) 1-t F() t F(-⋅+⋅=建立人口的出生率模型:考虑到中国人口的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及最低不能低于0的条件,通过SPSS 软件对1980-2005的有关数据(出生率与死亡率的相关数据列于附录中)进行指数曲线拟合得出:-0.0243t e 24.3625) t u(⋅=拟合出的曲线如图1所示:图1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数曲线由于人口的死亡率在1980-2005的26年中保持在6.2‰~6.8‰,因此在假设中把死亡率考虑为常数R ,R 为26年的平均死亡率:R = 6.5738当人口的自然增长率0R -) t u() t w(==时,人口数就不会继续增长,即: 人口达到峰值,此时:R e 362524t u 0243t 0=⋅=-..)( 解得:t = 53.91 ,即在2033年人口达到极值。
城市人口预测的方法
姓名:王婷婷
学号:20130514008
专业:城乡规划
题目:预测重庆市綦江县2020年的人口规模。
綦江县2005年-2014年的人口数据如下表:
年份城市人口(万人)年份城市人口(万人)200583.32201084.31
200683.53201180.01
200770.962012107.59
200883.282013107.87
200983.92014109.15
方法一:(综合增长率法)
解:由方程式83.32(x+1)^5=83.9 和84.31(y+1)^5=109.15 可解得x=13.88‰,y=53‰,则可得綦江县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3.88‰和53‰.
中方案:按照10年的平均年综合增长率形成人口预测的中方案:
r中=(13.88‰+53‰)/2=33.44‰。
因此根据综合增长率法预测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如下:
城市人口规模=109.15×(1+33.44‰)^6=132.96万人。
方法二(时间序列法)
由綦江县2005-2014年的人口数据分析得到如下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图:
由时间序列拟合图得出R2=0.60863,则可以进行预测,拟合出方程
y=3.4945x-6932.9,由此可得出a=-6932.9,b=3.4945.
则:綦江县2020年的人口规模=3.4945×2020-6932.9=125.99(万人)。
现状需安置人口109552人。
本次规划,居住用地面积1339.24公顷上位总体规划工业用地面积4144.76公顷上位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二、人口规模古雷港口经济区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两大类1、就业人口规模本规划区内的就业人口主要是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
(1)就业人口密度指标的分类确定通过国内工业用地的经验数据类比分析,考虑到石油炼化工业的特殊性,其就业人口密度偏低,其中上游产业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占地规模大,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经验数据表明,一般石化产业就业人口密度为6-20人/公顷,本规划石油炼化产业就业人口密度取7人/公顷,中下游产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取20人/公顷。
经验数据表明,综合类工业用地就业人口密度一般为80人/公顷;高新工业园用地就业密度为120人/公顷。
(2)工业用地的就业人口规模本次规划的石油炼化产业用地(即三类工业用地)约为478公顷;石化中下游产业用地约为2536公顷;二类工业用地约为987公顷;一类工业用地约为12公顷。
综上,计算可得,规划期末东海岛新区可容纳的工业用地就业人口数量约为:478公顷X7人/公顷+2536公顷X20人/公顷+987公顷X80人/公顷+12公顷X120人/公顷=136886人,约为13.4万人。
(3)仓储、港口用地等就业人口规模考虑到仓储、港口用地的集约紧凑,仓储、港口用地均按10人/公顷用地指标计算。
仓储、港口用地297+1130=1427公顷,就业岗位约1.4万人。
(4)就业相关人口规模经济区内总就业人口还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0%,因此,计算可得,经济区总就业人口数量约为:(13.4+1.4万人/(1—20%)=18.5万人。
考虑到新区内就业人口部分带眷,取平均带眷系数为1.5,因此,可估算,就业相关人口为18.5万人X1.5=27.8万人。
2、根据本规划区功能组团的特点,文教科研功能是东部片区的重要职能之一,将吸收一定的人口,参照国内有关文教科研区的用地标准,并结合本规划区用地的实际情况及拟规划建设学校的特色,采用80人/公顷计算,规划文教科研用地为100公顷,考虑到部分学生可能是工业人口就读培训的职工,规划拟人口以总计人口的30%+算。
摘要:对苍南县“十二五”期间人口增长规模进行预测,认识全县人口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制定本县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治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运用综合增长率法和趋势外推法进行预测分析,趋势外推法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乘幂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回归分析采用PASW软件,得到苍南县“十二五”期间各年度的户籍人口总数、外来流动人口和外出流动人口总数。
关键词:综合增长率法;趋势外推法;人口增长;预测一、苍南县人口现状苍南县是浙江省第一人口大县,根据苍南县公安部门、计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苍南县总人口为132.2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27.59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2.67万人,外出流动人口约8.05万人(见表1)。
二、苍南县“十二五”期间人口增长规模预测对总人口规模的预测从三个部分来进行:户籍人口、外来流动人口、外出流动人口。
外来流动人口指外省、市、县流入到苍南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外出流动人口指本县流出到其他省、市、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
本次预测采用综合增长率法和趋势外推法对苍南县人口增长规模进行综合预测。
(一)户籍人口预测1、综合增长率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参考历年自然增长率及机械增长率,确定预测期内的年平均综合增长率,然后再根据相应的公式预测出目标年末的人口规模。
根据苍南县历年统计数据算得,2004-2009年间苍南县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7.47‰,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2007年以前呈现流出态势,近两年呈现流入态势,2008-2009年均增长率为1.71‰。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国家人口政策的稳定性以及苍南县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推断“十二五”期间苍南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将略有下降;同时,随着苍南县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区的建设,未来苍南县的机械人口增长将有所提高。
公式:P=P0×(1+α+β)N①其中:P为规划期末人口数;P0为基准年人口数,本预测方法采用2009年人口数127.59万;α为人口自然增长率,2011-2012年取7‰,2013-2015年取6.5‰;β为人口机械增长率,取2‰;N为规划年限。
1. 人口总量预测(1)人口总量趋势外推模型图 1 永康市1985年以来历年的人口变化(2)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是根据计划生育有关指标而进行的一种人口预测方法。
数学公式表示为:+1(=)+P n∆kPP(3-2)0式中: P表示规划期总人口(人),P表示规划基期总人口(人),ΔP表示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人),n表示规划年期,k表示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k可用出生率b和死亡率d表示:=(3-3)k-db图 2 永康市1989年以来历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 3 永康市1989年以来历年的户籍人口迁移数量(3)人口离散预测模型人口离散预测模型也即人口差分方程预测模型,又称“宋健模型”,是我国自行提出的比较成功的人口发展预测模型,能较好的运用人口普查资料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
该模型是根据分年龄的人口结构递推公式进行预测,模型的数学表达如下:1,...,2,1,0)()()](1[)1()()()()()](1[)(100021-=+⋅-=+⋅⋅⋅⋅-=+∑m i t f t X t t X t X t k t h t t t X i i i i r r i i i μβμ (3-6)式中:X 0(t)为t 年代0岁出生婴儿数,X 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人口数,μ00(t)为t 年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β(t)为妇女总和生育率,即社会人中平均意义下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时期的生育总数(r 2,r 1即为生育年龄的上下限),h i (t)为生育模式,反映某一地区某一个育龄妇女生育状态分布,k 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女性性别比,μ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人口死亡率,f 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净迁移数。
在模型的具体应用中,课题组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确定公式3-6中的各种参数。
①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数据是2000年11月1日的数据,而规划所需的数据是年末的数据,课题组将普查的户籍人口分龄人口数按比例修正到2000年底的统计人口总数作为X i (t);②从普查资料来看45岁以下的性别比比较稳定,为了简化模型,t 年代之年龄组女性性别比k i (t)用常量 k 表示,即采用普查资料中的45岁以下的男女性别比=104.85(女性=100)推算,故k= 0.488326;③根据普查资料,妇女总和生育率取2000年的数据β(t)= 0.8795;④模型中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μ00(t)假定与2000年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的80%,即采用μ00=3.88‰。
第1篇一、引言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地分析人口数据,准确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我国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二、我国人口现状分析1. 人口总量截至2020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4.1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8.1%。
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1%,比2018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深。
(2)性别结构:我国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女性人口为6.88亿,性别比为104.6。
这一现象对婚姻、生育、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3)城乡结构:我国城乡人口差距较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8.48亿,占总人口的59.6%;农村常住人口为5.62亿,占总人口的40.4%。
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人口压力增大,农村人口流失严重。
3. 人口素质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77年,比2018年提高0.16年。
然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人口素质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人口发展趋势预测1. 人口总量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数据,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8亿。
此后,人口总量将逐渐下降,预计2050年左右降至14亿以下。
2. 人口结构(1)年龄结构: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呈现“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预计2030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
城市人口预测方法人口预测就是指以人口现状为基础,对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控制要求与假定条件,即参数条件来获得对未来人口数据提出预报的技术或方法。
城市人口预测就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它既就是城市规划的目标,又就是确定总体规划中的具体技术指标与城市合理布局的前提与依据,因此合理预测城市人口对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含义城市人口预测(urban population forecast)就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人口数量与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所进行的测算。
2、传统人口预测方法传统的人口预测方法包括平均增长率法、带眷系数法、剩余劳动力转化法与劳动平衡法等。
1)平均增长率法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时,对人口规模预测的常见方法之一为平均增长率法,计算时应分析近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确定每年的人口增长率。
人口规模预测公式为: P = P0 (1 + K1 + K2)n。
式中, P为规划期末城市人口规模, P0 为城市现状人口规模, K1 为城市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K2 为城市年平均机械增长率, n 为规划年限。
这种方法适合初步经济发展稳定的城市,人口增长会逐步增加,人口增长率变化不大。
但就是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大,人口结构逐步趋于老龄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将会越来越慢,不可能都以平均的速度增长。
若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则可按预见的趋势改变人口增长率进行测算。
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它对人口增长率的精度要求较高。
2)带眷系数法带眷系数法就是根据新建工业项目的职工数及带眷情况计算的。
当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稳定的情况下,宜按带眷系数法计算人口发展规模。
计算时应分析从业人员的来源、婚育、落户等状况以及城镇的生活环境与建设条件等因素,确定增加的从业人员及其带眷系数。
具体预测公式为: P =P1 (1 + a) + P2 + P3。
式中, P为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P1 为带眷职工人数,a 为带眷系数, P2 为单身职工人数, P3 为规划期末城镇其她人口数。
人口规模预测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利用历史人口数据和相关预测模型,对未来人口规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通过分析人口数据中的趋势和模式,我们得出了未来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
本报告旨在为决策者提供一种预测人口规模的方法,以便制定和调整相关的政策和规划。
介绍人口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了解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对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决策和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人口预测成为了人口统计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本报告将通过分析历史人口数据和采用适当的预测模型来对未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和分析。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我们收集了过去几十年的人口数据,包括人口数量、出生率、死亡率和移民数据。
我们首先对历史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了解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和模式。
然后,我们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增长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等方法对未来人口规模进行了预测。
我们将按照时间序列的方式对模型进行训练,并使用历史数据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历史人口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历史人口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趋势和模式:1.人口数量通常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对人口数量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会导致人口规模的增长。
3.移民对人口数量的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移民流入会增加人口规模,而移民流出则会减少人口规模。
4.人口增长不均衡现象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通常更快。
未来人口规模预测结果基于对历史人口数据的分析和相关预测模型的应用,我们得出了对未来人口规模的预测结果。
根据我们的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
以下是我们的预测结果总结:1.全球人口数量将在未来几十年内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高于发达国家。
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较高和死亡率较低。
3.一些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面临人口爆发的挑战,特别是在资源和基础设施方面。
人口规模预测简介---文本资料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根据预测学一般分类方法,本文将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划分为时间预测分析、因果预测分析和定性预测分析三类。
一、时间预测分析法从人口增长与时间变化的关系中找出两者的规律,建立数学公式来进行推算。
这种方法要求城市人口要有较长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而且人口数据没有大的起伏。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封闭、历史长、影响发展因素缓和的城市。
1、回归模型通过选用某种适当的曲线或直线函数,拟合城市人口过去的发展变化,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城市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
如(1)直线模型法,(2)二次曲线模型法,(3)Logist曲线模型法。
评价:回归预测方法计算简单,便于使用,结论也有相当的可信度。
目前在规划中广泛应用。
但不足之处是假定人口变动模式始终比较稳定,而未来城市人口发展未必能满足这一前提。
2、综合增长率法将城镇发展分成若干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以及对人口发展影响因素的变化,分别确定增长率,逐段向前递推预测。
综合增长率的确定考虑人口增长的历史情况以及未来人口发展的政策性因素。
城镇总人口=基年人口数*(1+综合增长率)年数评价:综合增长率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关注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计算简单,但不如回归分析方法严密,目前在规划中广泛应用。
二、因果预测分析法在人口预测时,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相关因素对人口的影响。
1、社会经济单因素相关分析法根据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基本原理进行城市化水平预测。
在经济发展及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政策比较稳定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人口呈高度相关性。
一般可以选用GDP、人均GDP、投资总量或者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与城市人口进行曲线拟合。
尽可能收集比较长时期内历史数据,选择合适的曲线,如一元回归、二元回归、多元回归模型等,然后用历史数据对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修正。
2、劳动力需求法分析城镇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首先,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结构以及劳动生产率计算三次产业结构的就业岗位。
1. 人口总量预测
(1)人口总量趋势外推模型
图 1 永康市1985年以来历年的人口变化
(2)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
人口增长率预测模型是根据计划生育有关指标而进行的一种人口预测方法。
数学公式表示为:
+
1(
=)
+
P
P n∆
k
P
(3-2)0
式中: P表示规划期总人口(人),P0表示规划基期总人口(人),ΔP表示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人),n表示规划年期,k表示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k可用出生率b和死亡率d表示:
=(3-3)
k-
d
b
图 2 永康市1989年以来历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图3 永康市1989年以来历年的户籍人口迁移数量
(3)人口离散预测模型
人口离散预测模型也即人口差分方程预测模型,又称“宋健模型”,是我国自行提出的比较成功的人口发展预测模型,能较好的运用人口普查资料对未来人口进行预测。
该模型是根据分年龄的人口结构递推公式进行预测,模型的数学表达如下:
1
,...,2,1,0)
()()](1[)1()()()()()](1[)(10002
1-=+⋅-=+⋅⋅⋅⋅-=+∑m i t f t X t t X t X t k t h t t t X i i i i r r i i i μβμ (3-6)
式中:X 0(t)为t 年代0岁出生婴儿数,X 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人口数,μ00(t)为t 年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β(t)为妇女总和生育率,即社会人中平均意义下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时期的生育总数(r 2,r 1即为生育年龄的上下限),h i (t)为生育模式,反映某一地区某一个育龄妇女生育状态分布,k 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女性性别比,μ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人口死亡率,f i (t)为t 年代之年龄组净迁移数。
在模型的具体应用中,课题组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确定公式3-6中的各种参数。
①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的数据是2000年11月1日的数据,而规划所需的数据是年末的数据,课题组将普查的户籍人口分龄人口数按比例修正到2000年底的统计人口总数作为X i (t);②从普查资料来看45岁以下的性别比比较稳定,为了简化模型,t 年代之年龄组女性性别比k i (t)用常量 k 表示,即采用普查资料中的45岁以下的男女性别比=104.85(女性=100)推算,故k= 0.488326;③根据普查资料,妇女总和生育率取2000年的数据β(t)= 0.8795;④模型中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μ00(t)假定与2000年出生婴儿当年死亡率的80%,即采用μ00=3.88‰。
⑤从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看来,2000年分龄死亡率的数据波动较大,课题组结合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2000年分龄死亡率的数据进行移动平均处理,并采用死亡修正80%后作为死亡模式μi (t)1;⑥以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分龄生育率为生育模式h i (t);⑦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迁入人口2 032人,迁出人口5 777人,当年人口机械增长呈负增长,而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图6),2000年人口机械增长接近于零,故在本模型预测中先按封闭模型进行预测。
将上述确定的参数代入模型3-6,进行计算机模拟预测,得到如下结果:2007年人口总数为212 648人,2020年为200 600人。
另人口机械按增长率预测模型取2000~2007年间的人口机械增长数为ΔP =1 000 7=7 000,取2008~2020年间为ΔP=2 000 13=26 000。
则有2007年人口总数为219 648人,2020年为233 600人。
1
移动平均采用公式:μi =0.25μi-1+0.5μi +0.25μi+1
020000
40000
6000080000100000
1200001400001999
2000200120022003
年份
暂住人口(人)
图 4 1999年以来永康市暂住人口情况
城镇人口的计算
1、线性回归法
分析历年统计资料,发现人口与年份之间有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选用1985年至1996年12年间的各年总人口数减去乡村人口数与时间(年份)进行回归分析,方程为y=a+bx 。
其中:
相关系数:
计算过程和结果见表2-4
2、经济指标回归法
城镇人口的聚集主要是工业化进展的结果,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
带来城市相关行业的发展,导致城镇人口的不断增长。
经分析发现工业总产值与城镇人口之间也呈线性相关。
因此,我们可选用1990-1996年全市及各县(市、区)的工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与城镇人口作单元线性回归,拟合方程同前,即y=a+bx。
以全市及各县(市、区)政府“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2000年及2010年达到的工业总产值作为预测年依据,预测过程和结果见表2-5。
3、非农业人口预测推算法
(1)非农业人口的预测
选用1978—1996年19年间的非农业人口资料,作回归预测,方法同上。
全市及各县(市、区)预测模型和结果如下:
某某市:y=17.929+2.6289x
r=0.95555
y2000=77.97(万人)
y2010=103.99(万人)
咸安市:y=4.1402+0.7418x
r=0.960194
y2000=21.20(万人)
y2010=28.62(万人)
赤壁市:y=6.0095+0.4774x
r=0.971267
y2000=16.99(万人)
y2010=21.77(万人)
六县(市、区)合计:y2000=77.95(万人)
y2010=103.97(万人)
全市非农业总数预测结果与各县(市、区)预测结果之和相当接近,且七个相关系数均较高,说明此种方法较为可信。
(2)城镇非农人口计算
非农业人口中有少量居住在农村,根据调查和城建有关统计资料计算,全市城镇非农人口约占总非农业人口的67.13%,若保持此比例不变,全市城镇非农业人口2000年为52.34万人,2010年为69.81万人。
1978—1996年某某市非农业人口统计表
表2-6 单位:万人
(3)城镇人口的推算
城镇规模等级不同,非农人口所占比例就不同。
城镇规模越小,其自理口粮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越多,城镇非农人口所占比例越小。
根据湖北省城镇建设统计资料,某某市城镇非农人口占城镇人口的56.285%。
若照此比例推算,全市城镇人口2000年为92.99万人,2010年为124.03万人。
4、政府目标预测
根据原《某某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指标2000年和2010年分别为10‰和8‰。
统计分析全市1976—1996年21年间的机械增长情况取平均数为14376人/年,则2000年和2010年全市总人口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P=P0(1+K)n±△P
式中:P—规划期总人口
P0—规划基期总人口
K—规划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
n—规划年限
△P—规划期间人口机械增长数
则:y2000=269.51((1+10‰)4+1.4376(4=286.20(万人)y2010=286.20((1+8‰)10+1.4376(10=324.32(万人)该纲要中提出,到2000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另据原《某某地区国土规划》,我市城镇化水平2000年要达到30%以上,到2010年提高到35%(一说要达到近40%)。
据此计算:
286.20×30%=85.86(万人)
324.32×35%=113.51(万人)
324.32×40%=129.73(万人)
则全市城镇人口的发展目标为:
y2000≥85.86(万人)
113.51(万人)≤y2010≤129.73(万人)
5、县(市、区)预测汇总法
由各县(市、区)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收集相关部门资料,分别预测2000年和2010年各县(市、区)城镇人口数,汇总后得出全市城镇人口2000年为88.23万人,2010年为118.99万人。
综合分析以上各种方法,最终确定全市城镇人口1996年为72.63万人,2000年为89.54万人,2010年为122.3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