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志
- 格式:wps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6
我的家乡梅州初二作文
我从小在五华长大,自豪的以为我是五华人,不管如何我在五华也度过快乐的童年,广东流言说打架靠五华人,可我在五华没见过打架的,自己也没有打过,好了现我来说说五华县。
五华县位于广东东北部,属梅州市管辖,五华原名长乐县,在1914年因全国三县同名,老县城有座五华山所改名五华县,县城水寨镇,五华人多地少,土地面积3063平方公里,人口110万是广东的少数百万大县之一,五华也是广东15个纯客家县之一,经济较落后,五华县勤劳在工匠,木匠等都有较高的水平,誉为中国的“五匠之乡”人穷智不穷,五华识字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等,是中国的“文华之乡”五华有数以万计人在海外工作定居,是广东的“华侨之乡”五华人“世界球王”李惠堂使中国足球名誉世界一时,开创中国足球黄金一带,五华人酷爱足球,国脚也不计其数,誉为中国“足球之乡”!
本人我很喜欢五华从小就想带自己好友一起去五华旅行,五华还有很多的好的地方本人还不大清楚,望有知情人士给我补充一下,谢谢。
茶名:龙村鸟舌茶茶类:绿茶。
产地: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创制时间:明朝别名:鸟舌茶五华县是“茶叶之乡”,自民清期间就有种茶记载,2015年10月,五华县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民国】五华县志,有记载。
五华县福善楼种养专业合作社茶厂在2016年通过国家生产许可验收,按统一标准加工。
通过公司加农户加合作社的模式,农民认种、企业认购来做强做大。
现主要加工传统铁锅炒绿茶、老树红茶、铁锅炒鸟舌茶。
2013年注册了“福善楼”、“温师傅”品牌,现是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同时在广东省茶叶学会举办的全省茶叶评比中获得银奖。
一、品质特征:传统铁锅炒鸟舌绿茶具有清澈明亮的汤色、芳香爽口特有的铁锅炒的香气、浓厚甘醇的溢味,紧结光滑的外形等特点。
具备了“清、甘、香、滑”四绝佳茗之誉,并且耐冲泡。
二、历史文化:【民国】五华县志记裁,早在1000多年前,我县就有茶叶种植、加工出口的文字记裁。
鸟舌茶(雀舌茶)的简介,在明清时期,五华县龙村镇的“鸟舌茶”已久负盛名。
“鸟舌茶”是灌木型小叶种茶,是有性繁殖茶种,茶树高不超50厘米,生长速度极慢,一年才可采摘一次。
得名于其茶叶片形状和大小酷似小鸟舌头。
“鸟舌茶”具有味甘、醇、滑、香、入口圆润纯正,而名扬四海。
此茶是梅州市不可多得的客家茗茶,产自四面环山的龙狮殿,此处山高林密,云雾弥漫,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漫射光强。
此茶汤入口圆润纯正,一股甘醇厚重的芬芳立即沁入脾胃,回甘生津、茶香持久。
每天饭后常喝鸟舌茶更是我村老寿星们的长寿秘笈!三、发展沿革:福善楼茶厂于2015年8月建成多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及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企业,总部设在广州市罗岗敏捷广场。
公司与五华县福善楼种养专业合作社长期密切合作,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高山云雾茶。
公司与合作社先后在五华县龙村镇龙狮殿、先河村建立2个生态茶园,茶园面积约300亩。
乡村振兴视域下棉洋茶文化与茶产业初探潘思佳 廖欣茹 林琳 李瑜 黄俊辉 汪嘉怡 刘少群 郑鹏 王跻崭*(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42)[摘 要]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梅州市棉洋镇依托优势的地理环境与客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包括客家炒绿、擂茶、采茶戏等内容在内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体系。
茶产业作为棉洋的主导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文章梳理棉洋茶的发展历史与文化,认为深挖历史文化内涵可以带动产业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也看到了该镇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短板。
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改进的思路与对策,认为棉洋可以将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以科技赋能,构建现代茶产业发展体系,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茶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客家茶文化 茶产业 梅州棉洋 乡村振兴棉洋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最南端,全镇下辖26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
“棉洋”之称来自“古时广种棉花和生产土布,又因地处平坦开阔的河谷当地称为洋”。
截至2021年末,棉洋镇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58%,农业是其基础产业,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有茶叶、桃驳李(柰李)、柿花(柿饼)、金樱子、巴戟等,其中茶叶种植比较广泛。
棉洋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1.2℃,年降水量≥1500mm,且“其山自成冈嶂”,多丘陵山地(平均海拔≥500m),土壤主要呈酸性,如七畲径茶的土壤为赤红壤性土壤,pH值为5.4-6.7。
由于降水充足、山地环绕,常年多云雾缭绕,富含硒,松岗嶂、七目嶂、天柱山等高山地区都是茶叶的主要产区。
1996年,棉洋镇的优质单丛茶种植面积就已经发展到1500亩,投资兴建的茶叶加工厂基本实现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
2018年,棉洋镇在耕山致富和“茶叶产业带”政策带动下,全镇茶叶走上规模化和品牌化道路,茶产业成为棉洋镇的主导产业。
在政府的规划中,棉洋镇以“醉美茶乡”为定位,全力推进茶叶种植,扶持重点茶企,力图发挥茶叶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遥远的古城:五华县五华县是座古城,隶属广东省梅州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是粤东丘陵地带的一部分。
县域略呈三角形,东起郭田照月岭,西止长布鸡心石,南起登畲香炉山,北止新桥洋塘尾。
东西宽71.59公里,南北长87.99公里,总面积3237.8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1.47%。
1.五华县,旧名长乐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
赵佗是南征的秦朝高级将领。
秦朝灭亡后,赵佗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
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朝藩属国。
高祖遣汉使宣旨的那天,外出打猎的赵佗正好率部行到五华山下(即今华城北门外),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
以后设为长乐镇。
在北宋熙宁四年置县时,因县治在长乐台位置,取名为长乐县。
民国后,因存在“一国三长乐”的情况,一九一四年改名五华县。
(登城内华山峰,远望山丘像“五朵金花”)2.乾隆厚爱的武状元李威光李威光(1735~1793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李威光出生在长乐县的一个小康家庭。
从小喜欢习武,身材魁梧,臂力过人,勤于练习,武艺出众。
据《长乐县志》载:他身高七尺,臂力过人,25岁中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时年27岁)在京城会试被皇上钦点“状元及第”,即在京城任“头等侍卫”5年,旋被派为广西提标左营中军游击,后任闽安水师副将、福建南澳总兵官等,为抗击倭寇、守卫边陲,立下了汗马之功。
李威光是广东历史上知名的武状元,他精于海战,屡平海寇,抗倭保台,战功显赫,诰封四世武功将军。
李威光在会试中,刀、枪、棍、棒、箭等技压群芳,殿试夺魁,当之无愧。
在殿试时,李威光使用的一百六十斤的大关刀仍保留在其家乡。
3.长乐烧酒五华是农业大县,长乐烧酒是广东省五华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为广东省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罗径村和北源村现辖行政区域。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3月10日在五华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五华县人民政府县长余其豹各位代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后劲的五年,是我县发展环境日臻完善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五年。
五年来,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县委“三年打基础,五年大提速,强势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总目标,全面贯彻“工业立县、教育优先、民生为重、和谐五华”发展理念,有效应对了金融危机、社会矛盾集中凸显的严峻挑战,确保了全县社会稳定、民生改善和经济较快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加大投入中拉动增长,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发展,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显著壮大。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70.5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68.8%,年递增11.0%;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 33.2 :21.6 :45.2调整为29.6 :22.8 :47.6;县财政总收入16.27亿元、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亿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146.9%、169.2%,年均增长23.9%、21.9%,连续七年获得省财政新增转移支付奖励。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2.4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97.9 %,年递增14.6%;全县产值上亿元的企业8家,比“十五”期末增加6家;以制酒、制药、五金电器、汽车配件和工艺品为特色的产业初步形成,“工业立县”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2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7.8%,年递增5.0%。
隶属于原中央苏区的五华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源流》2014年第01期
五华县地处广东省东部、韩江上游,东南与丰顺县、揭西县、陆丰交界,西南与河源市紫金县接壤,西北与龙川相连,东北与兴宁毗邻,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隶属于广东省原中央苏区。
五华革命斗争历史源远流长。
在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中,五华人民高擎反封建、反压迫的大旗,向封建社会堡垒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期间虽屡遭失败,但革命的火种始终没有熄灭。
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五华县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渐宽裕。
但由于地域等因素,该县至今仍是广东的重点贫困县之一。
随着“原中央苏区”的被确认,五华掀起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发展热潮。
茶名:龙村鸟舌茶茶类:绿茶。
产地:梅州市五华县龙村镇创制时间:明朝别名:鸟舌茶五华县龙村镇具有悠久的产茶历史,尤其盛产“鸟舌茶”而闻名。
据五华县地方志显示,自民清期间就有种茶记载。
五华县福善楼种养专业合作社以种植生产鸟舌茶为主,于2016年通过SC许可认证,注册了“福善楼”、“温师傅”商标,“福善楼”鸟舌绿茶于2017年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在广东省茶叶学会举办的全省茶叶评比中获得银奖,“福善楼”红茶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2018年全国首届红茶比赛中获优秀奖。
2018年7月8日,五华县绿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汉威,携带“福善楼”鸟舌绿茶,跟随李克强总理出访中东欧,参加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活动的双边地方合作成果展等活动,向保加利亚共和国、中国与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联合会、英国客商等隆重推介了“福善楼”鸟舌绿茶,深受国际友人好评。
一、品质特征“福善楼”鸟舌绿茶,使用古法传统铁锅炒制,汤色清澈明亮,鲜爽含芳,炒米甜香浓郁,回甘生津,茶香持久,除腻去倦,余味干净,外形紧结光滑。
具备“清、甘、香、滑”四绝佳茗之誉,并且耐冲泡。
二、历史文化公元960年至1200年《惠州府志》有长乐(今五华县)生产土茶记载;据清《【道光】长乐县志》记载:登云山(今五华县龙村镇所辖区域)居人多种茶;《【民国】五华县志》也有记载曰:茶叶产于深山大嶂,如登云、玳瑁诸山,皆产茶,并行销各县。
五华县龙村镇鸟舌茶(又称“雀舌茶”)产区就位于上述县志所说的登云山及周边。
千百年来孕育形成了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等人文作品,并形成了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社交茶文化。
据2011年3月4日梅州日报《五华深山110岁老人长寿揭秘》报道,110岁的寿星名叫彭月香(女),据介绍,她长寿秘诀中除了性格开朗、讲卫生、爱自理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常饮鸟舌茶。
110岁的彭阿婆,身体健康,头脑清醒,除了耳朵较聋,她眼不花记忆好,口语清晰,全家子孙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楚。
作者: 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作者机构: 不详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年鉴页码: 63-64页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主题词: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出版;广州市天河区;《清远市志》;深圳市南山区;县区;《廉江市志》摘要:至12月,广东省共出版二轮市、县、区志104部,分别为《广州市志》《广州市越秀区志》《广州市东山区志》《广州市荔湾区志》《广州市芳村区志》《广州市海珠区志》《广州市白云区志》《广州市天河区志》《广州市黄埔区志》《番禺市志》《花都市志》《从化市志》《增城市志》《深圳市志·政党政权卷》《深圳市志·法制政务卷》《深圳市志·经济管理卷》《深圳市志·第一二产业卷》《深圳市志·第三产业卷》《深圳市志·教科文卫卷》《深圳市盐田区志》《深圳市宝安区志》《深圳市龙岗区志》《深圳市南山区志》《深圳市福田区志》《深圳市罗湖区志》《珠海市香洲区志》《斗门县志》《澄海市志》《潮阳市志》《南澳县志》《佛山市志》《佛山市城区志》《佛山市石湾区志》《南海市志》《高明市志》《韶关市志》《韶关市武江区志》《韶关市浈江北江区志》《曲江县志》《乐昌市志》《南雄市志》《仁化县志》《始兴县志》《翁源县志》《乳源瑶族自治县志》《新丰县志》《河源市志》《河源市源城区志》《东源县志》《连平县志》《龙川县志》《梅州市志》《梅州市梅江区志》《兴宁市志》《梅县志》《平远县志》《蕉岭县志》《大埔县志》《丰顺县志》《五华县志》《惠州市惠城区志》《博罗县志》《龙门县志》《汕尾市志》《汕尾市城区志》《海丰县志》《中山市志》《江门市志》《江门市江海区志》《江门市蓬江区志》《恩平市志》《台山市志》《阳江市志》《阳东县志》《湛江市志》《湛江市霞山区志》《湛江市赤坎区志》《湛江市坡头区志》《廉江市志》《信宜市志》《肇庆市端州区志》《肇庆市鼎湖区志》《广宁县志》《德庆县志》《怀集县志》《清远市志》《清远市清城区志》《清新县志》《连州市志》《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志》《连南瑶族自治县志》《潮州市湘桥区志》《潮安县志》《饶平县志》《普宁市志》《揭西县志》《揭东县志》《惠来县志》《云浮市志》《云浮市云城区志》《罗定市志》《新兴县志》《郁南县志》《云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