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教学规律和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3.01 MB
- 文档页数:48
第九章生命伦理学第九章生命伦理学教学时间安排: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生命伦理热点问题,掌握生命伦理的涵义及其基本原则,提出克隆人和安乐死的理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命伦理的涉及内容;克隆人的理由;安乐死的理由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节生命伦理学的含义一、生命伦理学(bioethics)的含义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试图把生命伦理学的内容局限于医生和患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认为它是调整医患伦理关系的学科。
一种观点认为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一系列与职业医疗活动有关的道德问题,即它是围绕改进生命质量而展开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概括,是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一种观点主张“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
(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1978年版)第三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观点。
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应用伦理学学科。
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医患关系、公共卫生(卖淫、吸毒、虐待等)、卫生保健(艾滋病等)、辅助生殖(人工授精、克隆人等)、精神卫生和行为问题、性和性别、死亡与安乐死、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研究、干细胞研究等等。
二、生命伦理学的产生生命伦理学是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并对传统伦理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人们对此采取积极态度。
第一,设立大量研究单位,出版一系列学术著作。
第二,产生了三次大的争论。
第一次是关于死亡标准的讨论。
1968年,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发表报告,把死亡标准定义为不可逆的深度昏迷或脑死,引起激烈争议。
第九章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现象,是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育规律。
教学原则是基于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法和准则。
本章主要介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
一、教学规律的概念和特点教学规律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现象,是教育活动中必然发生的结果。
教学规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独立于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教学环境,是存在于学生学习和教学活动中的事物本质。
2.内在性教学规律是学习和教学活动固有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随教师的主观愿望改变。
3.普遍性教学规律是在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均适用。
4.相对性教学规律具有相对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才能得以体现。
5.重复性教学规律是重复出现的,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同一条件下不断重复出现的。
二、教学原则的概念和意义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和准则,是教学实践的指导方针。
教学原则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学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规范,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促进学生学习教学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和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教学规律的应用和教学原则的运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原则,对于教学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规律,按照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活动。
具体应用和运用方法如下:1.遵循教学规律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教学规律,准确把握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规律性现象,根据这些规律性现象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1、教育内容:广义: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的总和2、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3、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雏形是:礼、乐、射、御、书、数近带学科课程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学科课程的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比较简约、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易于造成学科分离4、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如参观、实验等5、潜在课程:是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的,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学风、校风、校园的文化环境等6、七艺:古罗马时代的文化课程,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西方学科课程的原始形态,7、学科基本结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9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具体归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10、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1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2、体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文字中13、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肌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外,还必须在教育活动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正确地确立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概述一、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原则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为人们规定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标准或法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条件。
要正确把握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首先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立依据。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可以是多方面的,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反映,因而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主要依据就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归根结底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之所以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就在于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规律及规律体系规定了原则及原则体系。
只有符合实际情况,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的原则,才是正确可行的原则。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内在依据。
规律是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正如列宁所说:“规律就是关系……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1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过程中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者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所涉及的联系和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经济业务工作、行政管理工作、文化教育工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等各个平行系统之间的关系;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