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现代世界格局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339.5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世界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②丧失原因:a、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P48 )阶段特征2、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P52)欧盟3、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P54)4、西欧和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点:(P56)5、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2、表现:3、影响: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策略: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5)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的统治秩序。
世界格局的演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格局始终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
从古代文明的分散与独立,到近代以来的列强纷争与殖民扩张,再到现代的多极化趋势,世界格局的每一次重大转变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古代世界,各大文明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发展。
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
然而,随着交通和交流手段的逐渐进步,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开始加强。
进入近代,欧洲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
这使得欧洲列强迅速崛起,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资源。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法国、西班牙等国也纷纷加入殖民竞争的行列。
这种殖民掠夺和霸权争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和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列强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这场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也促使美国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试图维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公平性,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席卷全球,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兴起,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规模空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同时也推动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冷战格局。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
在这一时期,世界被划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美国虽然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经济领域,全球化进程加速。
国际贸易和投资不断增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升,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等迅速崛起。
然而,世界格局的演变并非一帆风顺。
地区冲突、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依然存在,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之中。
从古代的帝国兴衰到现代的民族国家崛起,从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到工业革命后的全球贸易,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而在当代,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演变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元。
二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重大的调整。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形成了冷战的局面。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西方世界占据主导地位;苏联则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这一时期,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对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的问题逐渐暴露。
经济结构的失衡、政治体制的僵化以及民族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这一重大事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但与此同时,多极化的趋势也在逐渐显现。
欧洲通过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欧盟的成立使得欧洲国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成为了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日本在战后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崛起,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也在不断提升。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俄罗斯在经历了初期的动荡后,逐渐恢复元气,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依然是国际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此外,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为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经济格局方面,全球化成为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通信手段的不断革新,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资本流动更加频繁,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们拥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资金和成熟的市场体系。
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出口资源和劳动力等方式,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专题十四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化内容导航01 阶段特征02 学问整合03 易错概念04 重难深化05 专题训练20世纪上半期(20世纪初至1945年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次世界大战、两种社会制度调整与创新的时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也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时期。
政治两次世界大战严峻冲击了世界秩序,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布满强权政治颜色,深刻影响了战后的和平与进展;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抱负变为现实;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取得巨大成果经济苏俄(联)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方案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冲击,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国经济渐渐恢复;经济大危机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指导思想文化列宁主义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过程中,民族民办法识觉醒(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一战及战后秩序1.第一次世界大战(1)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大事。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3)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4)结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2.一战后国际秩序(1)体系: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二战及战后秩序1.其次次世界大战(1)局部爆发: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斗。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制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3)全球阶段:1941年12月,太平洋战斗爆发。
(4)战斗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2.战后国际秩序(1)体系:建立雅尔塔体系。
世界格局的演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世界格局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从古代文明的兴衰交替,到近代殖民体系的建立与瓦解,再到现代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古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欧亚大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各自闪耀。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交通技术的落后,各大文明之间的交流相对有限,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格局。
但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逐渐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区的发展进程。
进入近代,欧洲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强大的经济实力促使欧洲列强纷纷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
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呈现出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平等结构。
殖民国家通过掠夺资源、剥削劳动力,积累了大量财富,而殖民地则陷入贫困和落后的困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
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标志着欧洲列强主导的世界格局开始动摇。
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试图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随着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混乱。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
战后,欧洲列强普遍衰落,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冷战格局。
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抗;在经济上,分别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在军事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
冷战期间,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直接战争,但局部冲突和代理人战争不断,世界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格局的演变近几十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世界格局也随之不断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等多个角度探讨世界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一、历史演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世界格局经历了多次重大变迁。
从古代文明的兴起到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出现,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每一次变迁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古代文明时期:埃及、中东和东亚等地区的古代文明兴起,形成了多个独立而发达的文明体系。
这些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和竞争为后来的世界格局演变奠定了基础。
2. 封建时代: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封建制度,各个封建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性。
但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各国格局相对封闭固化。
3. 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18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开始崛起,通过科技发展和殖民扩张逐渐形成现代国家体系。
这一变革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西方国家成为全球主导力量。
二、政治演变1. 冷战格局:二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阵营的对峙局面。
这种格局持续了数十年,并对全球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后冷战时期:冷战结束后,全球范围出现了剧烈的地缘政治调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南亚经济崛起等事件使得世界更加多极化、复杂化。
3. 新兴力量崛起:近年来,金砖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
这些国家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上的崛起,使得世界格局更加多元化。
三、经济演变1. 战后经济重建:二战后,废墟之上的欧洲迅速崛起,战后经济重建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欧洲经济社会一体化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2. 全球化进程:20世纪末,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信息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当今国际格局(政治结构)变迁当今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国际格局的变迁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着变化,国际关系也在不断调整和重塑。
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在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力和影响力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
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国际上出现了多极化的态势。
这些新兴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实力不断增强,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国际格局呈现出一种多中心的状态。
欧盟、非洲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地区性和次地区性组织的兴起也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使得国际事务更加复杂化,各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错综复杂,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国际关系中的权力转移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表现。
随着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传统大国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发生变化。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新兴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开始对国际经济体系和规则产生重要影响,对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在地缘政治上,新兴国家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不断探索和塑造适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和国际秩序。
这种权力转移加剧了国际格局的变迁,也给传统大国和国际体系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是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方面。
随着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国际恐怖分子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加,国际安全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化和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安全合作愈发成为各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方向。
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使得一些国家加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包括发展核武器、强化军事同盟等举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安全格局的不稳定性。
国际格局变迁中,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是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各国必须共同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苏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战。
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苏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苏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美苏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