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值与检测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5
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一种人体内的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部分以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二硫化物存在,微量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大部分通过二硫键与白蛋白结合而存在。
大量对Hcy的研究表明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Boushey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浆总Hcy水平每升高5umol/L,相当于胆固醇升高500umol/L。
伴有血浆Hcy升高(>10u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
二、影响血液Hcy水平的因素1、遗传因素:C667T点突变可引起Hcy升高。
CBS基因多态性。
蛋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
2、性别与年龄: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Hcy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且男性>女性。
女性在绝经前的水平较低,绝经后显著升高,认为其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3、营养因素:①VitB6、VitB12、叶酸等Hcy代谢辅酶摄入不足时,则Hcy升高。
②饮酒:长期饮酒可引起肝细胞蛋氨酸合成酶活性下降,从而造成Hcy血症。
③饮食中蛋氨酸过高:有报道认为高动物蛋白饮食可能是Hcy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三、同型半胱氨酸致病机理1、内皮毒性作用。
2、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3、致血栓作用:Hcy可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激活C蛋白和凝血因子Ⅻ、Ⅴ,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4、脂肪、糖、蛋白代谢紊乱:Hc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
5、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高氧化剂,它能防止很多细胞成分的氧化互相作用,对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Hcy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
6、影响体内的转甲基化反应:Hcy浓度的升高会影响体内许多物质的甲基化过程,甲基化能力的降低影响细胞的发育及分化,这可能是Hcy致病的关键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是一种人体内的含硫氨基酸,为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中间产物,部分以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二硫化物存在,微量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大部分通过二硫键与白蛋白结合而存在。
大量对Hcy的研究表明Hcy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
Boushey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血浆总Hcy水平每升高5umol/L,相当于胆固醇升高500umol/L。
伴有血浆Hcy升高(>10umol/L)的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
二、影响血液Hcy水平的因素1、遗传因素:C667T点突变可引起Hcy升高。
CBS基因多态性。
蛋氨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
2、性别与年龄: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Hcy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且男性>女性。
女性在绝经前的水平较低,绝经后显著升高,认为其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
3、营养因素:①VitB6、VitB12、叶酸等Hcy代谢辅酶摄入不足时,则Hcy升高。
②饮酒:长期饮酒可引起肝细胞蛋氨酸合成酶活性下降,从而造成Hcy血症。
③饮食中蛋氨酸过高:有报道认为高动物蛋白饮食可能是Hcy血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三、同型半胱氨酸致病机理1、内皮毒性作用。
2、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3、致血栓作用:Hcy可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激活C蛋白和凝血因子Ⅻ、Ⅴ,血小板内前列腺素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4、脂肪、糖、蛋白代谢紊乱:Hc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
5、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谷胱甘肽是一种重要的高氧化剂,它能防止很多细胞成分的氧化互相作用,对血管产生保护作用。
Hcy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从而对机体造成危害。
6、影响体内的转甲基化反应:Hcy浓度的升高会影响体内许多物质的甲基化过程,甲基化能力的降低影响细胞的发育及分化,这可能是Hcy致病的关键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概述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是人体内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的重要中间产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
临床上通常检测的是总Hcy。
血清中Hcy 的正常参考范围为5~15 μmo/L。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年修订版)》指出,人体空腹血浆Hcy > 15 μmol/L,则可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
根据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不同,可分为轻度(15~30 μmol/L)、中度(30~100 μmol/L) 和重度(> 100 μmol/L)。
01、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Hcy 在体内的代谢主要通过再甲基化途径与转硫化途径两条途径。
如下图所示。
两条途径互相补充,当一个途径活性下降时,另一条途径可以部分代偿Hcy 的代谢,从而维持Hcy 的稳态。
这两条途径各自依赖不同的辅酶和酶类参与催化反应,所以两者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如果一条途径发生严重阻滞,仅依靠另一途径很难完全满足Hcy 的代谢需求。
只有两条途径保持协调平衡,才能保证体内Hcy 浓度在正常范围。
图: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图02、Hcy 异常有何临床意义血液中积累的Hcy 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诱发疾病,Hcy 积累会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破坏血管壁的弹力层和胶原纤维。
Hcy 还可诱导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动脉内皮细胞脱落,加速粥样硬化。
Hcy 升高可促进血栓调节因子的表达,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粘附性与聚集性增高,破坏正常凝血机制,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Hcy 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
此外,体内Hcy 可干扰谷胱甘肽的合成,造成氧化损伤等。
1. 心脑血管疾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已被证实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启动子有关,冠心病患者空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无冠心病患者。
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值在5-15μmol/L之间。
但不同医院采用的不同检测方法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数值需要参考化验单上的标准。
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类含硫代谢产物,是人体维生素B6、B12及叶酸的代谢产物。
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增高,常可反映其相应的维生素缺乏,其在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中属于独立的危险因子。
具体解释如下:
-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饮食、生活习惯等。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会有所升高。
-性别也会影响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女性通常比男性略高一些。
此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如缺乏维生素B6、B12及叶酸等,会导致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正常值在5-15μmol/L之间,这是一个参考范围,具体的数值可能因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在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时,需要参考化验单上的标准。
-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不仅反映了维生素的缺乏,还可能成为高血压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因此,定期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血同型半胱氨酸的正常值在5-15μmol/L之间,但具体数值可能因检测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血同型半胱氨酸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及意义发布时间02年09月11日09时20分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肖飞郭健由于同型半胱氨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其研究逐渐深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同型半胱氨酸可以作为判断心务管疾病危险性的独立指标,并认为与传统的指标相比,同型半胱氨酸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综述了同型半胱氨酸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
1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过程人体内同型半胱氨酸作为蛋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本身并不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蛋氨酸分子含有S甲基;在与ATP作用生成S腺苷蛋氨酸后,可通过各种转甲基作用为体内已知的约50多种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物质提供甲基。
S腺苷蛋氨酸在甲基转移酶作用下将甲基转移至另一物质后,生成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后者进一步脱去腺苷,生成同型半胱氨酸。
而同型半胱氨酸则可通过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EC1.1.1.68)及其辅酶维生素B12的催化作用,接受N5甲基四氢叶酸提供的甲基,重新生成蛋氨酸。
而此过程又是已知的体内能利用N5甲基四氢叶酸的唯一反应。
故同型半胱氨酸与体内一碳单位代谢有着密切关系。
另外,同型半胱氨酸在胱硫醚-β-合成酶(EC4.2.1.22)催化下也可与丝氨酸缩合生成胱硫醚,后者近一步生成半胱氨酸和α酮丁酸。
2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因素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约70%与白蛋白结合,为结合型。
其余的游离型则主要以二硫同型半胱氨酸和以二硫键结合的同型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只有少量以还原型同型半胱氨酸存在于血浆中。
我们通常所指的是总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
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遗传与食物营养缺乏。
遗传因素主要包括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及胱硫醚-β-合成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引起酶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现在已经证明N5甲基四氢叶酸转甲基酶的缺陷,在体内叶酸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明显升高。
而根据Mudd等的研究,由遗传缺陷引起的胱硫醚-β-合成酶的活性降低,可导致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超过正常值的十倍左右。
同型半胱氨酸测定标准操作程序1. 摘要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用。
2. 适用范围程序适用于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血浆中HCY 的浓度。
3. 职责使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HCY 浓度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本SOP 程序进行,室负责人监督管理;本SOP 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生化室负责人、科主任签字批准生效。
4. 检测方法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同型半胱氨酸(HCY )试剂盒采用的是循环酶法。
5. 原理利用还原剂将结合型同型半胱氨酸还原成游离型后,通过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HMTase)与共价底物S-腺苷甲硫氨酸(SAM )作用,转化为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 )和甲硫氨酸(Met)。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SAHase)将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SAH)水解为腺苷(Ado)和同型半胱氨酸(HCY)。
生成的HCY 进入HMTase 催化的转化反应,形成循环反应。
检测信号在循环过程中被放大。
腺苷立即脱氨为次黄嘌呤核苷(Inosine)和氨,氨在谷氨酸脱氢酶(GLDH)作用下,引起NADH 还原成NAD +,从而引起340nm 处吸光度的下降。
OH NAD Glutam ate te Oxoglutara NADH NH NH e Ino Ado HCY SAH MetSAH SAM HCY GLDH ADA SAHase HMTase 2332sin ++−−→−-+++−−→−+−−→−++−−→−++6. 仪器日立7600自动生化分析仪7. 试剂7.1 试剂来源: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7.2 试剂瓶内主要成分:S-腺苷甲硫氨酸、三(2-羧乙基)磷化氢盐酸盐、α-酮戊二酸、谷氨酸脱氢酶、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腺苷脱氢酶、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NAN3、NADH、防腐剂7.3试剂稳定性:试剂避光保存于2-8℃,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本试剂有效期为12个月。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值与检测方法张曼孙宁玲. 北京世纪坛医院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十多年的研究证实,血液中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血浆的实验室检测正逐渐受到重视。
鉴于临床应用的需求在逐渐增多,临床医生对的病理生理意义和临床意义的理解也在逐渐提高, 但临床医师对目前血浆的检测及界定值的认识还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拟就相关内容作一述评。
. 概述是由蛋氨酸去甲基生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它在体内主要通过再甲基化、转硫作用两种途径进行代谢:其一,在蛋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以维生素为辅酶,以甲基四氢叶酸为甲基供体,被甲基化生成蛋氨酸。
此过程的关键酶是以维生素为辅酶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该酶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为甲基四氢叶酸,其作用非常重要;其二,与丝氨酸结合,在胱硫醚β合成酶()催化作用下,以维生素为辅酶,生成胱硫醚,后者再裂解为半胱氨酸和α酮丁酸,参与代谢,形成转硫化途径。
当上述代谢途径受阻时,在细胞内蓄积,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慢性病理损害。
参与代谢的酶(如和)如有遗传缺陷可导致严重的高血症,而由于营养因素导致的维生素、和叶酸的缺乏同样可产生高血症。
就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关系而言,营养因素(包括烹调、饮食习惯)在目前可能更为多见、更为重要。
除遗传、营养因素外,年龄、种族、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蛋氨酸食物等)、药物和某些疾病因素等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血浆水平。
血浆中约的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其余的则主要以二硫键结合的、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为游离型;只有~以还原型存在于血浆中。
通常测定的是血浆中所有形式总和,即总( )。
. 界值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一般认为,血浆正常值参考范围为~μ(高效液相色谱法),当血浆≥μ时,即为高血症();也有学者认为正常健康人血浆应小于μ【】。
当血浆>μ时即超出肾阈值,可出现同型半胱氨酸尿,这种情况主要见于遗传病。
同型半胱氨酸(HCY)一HCY临床意义1 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是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CHD患者中30%可见HHCY,危险度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血浆HCY 水平升高5UMOL/L,相当于胆固醇升高500UMOL/L,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高。
2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神经系统的疾病的关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唯一与脑中风相关联的独立血管危险因子。
随着HCY浓度升高,脑中风危险度增加7.87倍,HCY每增加5UMOL/L,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的危险分别增加1.6 ,1.8,6.8 倍。
大约50%的脑中分和动脉血栓患者有高HCY血症。
3 HCY与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10-20倍,是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因之一。
终末期肾衰(ESRD)患者CVD的高发原因仅用一些传统的危险因素和高血压贫血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等是很难完全解释的,CRF患者普遍存在高HCY血症,其发生率是正常人的33倍,血浆HCY 每增加1UMOL/L 血管通路栓塞的危险增加4.0%。
4HCY与妊娠高血症综合征(PIH)PIH患者早在胎盘形成时已经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这一特征性表现,有研究发现:妊娠中期血浆HCY水平升高发生PIH的危险性增加3.2倍。
因此,妊娠中期HCY水平可以作为早期PIH的指标。
5HCY与胎盘血管疾病胎盘血管病变患者体内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孕妇。
6HCY与胎儿畸形高浓度的HCY具有胚泡毒性,从而导致畸胎发生率增加。
7HCY与复发性早起流产;高浓度HCY引起绒毛细胞血管病变,造成胚胎死亡流产8HCY与相关疾病------老年痴呆A弗明汉医学研究中心对1092名平均年龄为76岁的老年人调查结果表明:HCY水平超过14UMOL/L 患老年痴呆的危险性增加一倍。
B血清HCY水平升高时患老年痴呆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与病程无光,但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指南一、概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通常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正常范围。
这种病症与多种疾病有关,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和妊娠并发症等。
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诊断和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指导原则。
二、诊断1、血液检查: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诊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主要依据。
正常情况下,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低于15μmol/L。
如果水平高于15μmol/L,应考虑诊断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其他检查:对于疑似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检查,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脂、血糖、肾功能等。
三、治疗1、饮食调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调整饮食,减少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
这是因为动物蛋白质中富含甲硫氨酸,而甲硫氨酸是同型半胱氨酸合成的重要原料。
同时,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补充营养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可适当补充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
这些营养素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然而,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甲氨蝶呤、阿卡波糖等。
四、预防1、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是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键。
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动物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2、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因此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值与检测方法2011-2-10 13:39张曼1孙宁玲21. 北京世纪坛医院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近十多年的研究证实,血液中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5】。
因此,血浆Hcy的实验室检测正逐渐受到重视。
鉴于临床应用的需求在逐渐增多,临床医生对Hcy的病理生理意义和临床意义的理解也在逐渐提高, 但临床医师对目前血浆Hcy的检测及界定值的认识还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拟就相关内容作一述评。
1. Hcy概述Hcy是由蛋氨酸去甲基生成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它在体内主要通过再甲基化、转硫作用两种途径进行代谢:其一,在蛋氨酸合成酶的催化作用下,以维生素B12为辅酶,以N5-甲基四氢叶酸为甲基供体,Hcy被甲基化生成蛋氨酸。
此过程的关键酶是以维生素B2为辅酶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该酶使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为N5-甲基四氢叶酸,其作用非常重要;其二,Hcy与丝氨酸结合,在胱硫醚-β-合成酶(CBS)催化作用下,以维生素B6为辅酶,生成胱硫醚,后者再裂解为半胱氨酸和α-酮丁酸,参与代谢,形成转硫化途径。
当上述代谢途径受阻时,Hcy在细胞内蓄积,并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慢性病理损害。
参与Hcy代谢的酶(如MTHFR和CBS)如有遗传缺陷可导致严重的高Hcy 血症,而由于营养因素导致的维生素B6、B12和叶酸的缺乏同样可产生高Hcy血症。
就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关系而言,营养因素(包括烹调、饮食习惯)在目前可能更为多见、更为重要。
除遗传、营养因素外,年龄、种族、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高蛋氨酸食物等)、药物和某些疾病因素等也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血浆Hcy水平。
血浆中约75%的Hcy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Hcy,其余的则主要以二硫键结合的Hcy-Hcy、Hcy-半胱氨酸化合物形式存在,为游离型;只有1~2%以还原型Hcy存在于血浆中。
通常测定的是血浆中所有形式Hcy总和,即总Hcy(total Homocysteine,tHcy)。
2. Hcy界值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预测一般认为,血浆tHcy正常值参考范围为5~15μmol/L(高效液相色谱法),当血浆tHcy≥15μmol/L时,即为高Hcy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也有学者认为正常健康人血浆tHcy应小于12μmol/L【6】。
当血浆tHcy>40μmol/L时即超出肾阈值,可出现同型半胱氨酸尿,这种情况主要见于遗传病。
单测一次空腹血浆tHcy会使55%高Hcy血症漏诊,故国际上采用蛋氨酸负荷试验增加高Hcy血症的检出率。
Boushey等人发现,男性血浆tHcy浓度介于~μmol/L者,其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低于μmol/L者的2倍,而高于μmol/L者,其危险性则增加6倍,因此Boushey于1995年建议理想的血浆tHcy浓度应低于10μmol/L【7】。
Guilliams【8】认为,Hcy不再是血管性疾病的一个标记物,而是一个致病因子。
作者列举下列基于临床资料的统计学模型来阐明血浆tHcy水平与冠心病风险的关系:当Hcy为μmol/L时,患冠心病的风险比已超过1,以后随着Hcy上升,特别是大于10μmol/L后,冠心病风险也几乎呈线性上升,直到Hcy水平达20μmol/L以上时才趋于效应平台,但此时风险比已近12。
2004年,在Toole等人【9】进行的著名“预防脑卒中的维生素干预RCT试验”(VISP试验)中,明确定义男性Hcy>μmol/L、女性Hcy≥μmol/L即为轻到中度高Hcy血症患者,并纳入为受试人群。
该试验虽未证实高剂量维生素较之低剂量维生素更有益于预防脑卒中,但明确显示脑卒中风险与血浆Hcy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后来,在排除了VISP试验中肾功能不全及维生素B12状态因素后的再分析结果表明,脑卒中风险降低21%。
Arauz等人【10】在39名由颈动脉剥离引起的脑梗塞患者中观察到血浆Hcy平均水平仅为μmol/L,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μmol/L。
2006年,美国高血压协会(ASH)和脑卒中协会(ASA)发布了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卒中预防指南【11】。
在该指南里,高Hcy血症被列为脑卒中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并定义Hcy>10μmol/L即为高Hcy血症,建议给予患者补充维生素B6、B12和叶酸。
2009年,我国台湾学者Sun等【12】为确定血浆Hcy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临界值,调查了总共2009人的队列,并已追踪随访13年。
结果发现,当Hcy>μm ol/L时,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倍,而当Hcy>μmol/L时,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倍。
因此,作者认为:血浆Hcy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有显著关联性,μmol/L和μmol/L可确定分别为Hcy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及死亡风险的界值。
综上所述,基于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第一”原则,对血浆tHcy正常值范围的界定应宜低不宜高,10μmol/L可视为Hcy预测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临界值,一旦血浆tHcy>10μmol/L,即应提倡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和“零级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如补充叶酸和/或其它固定复方制剂如依那普利叶酸片、和/或B族维生素等,从而有效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另外一旦合并高血压(即H型高血压),根据已有研究显示,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 高血压患者tHcy>10μmol/L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正常人增加10-30倍,如果同时为MTHFRC677T的TT纯合突变基因型携带者,风险可高达40倍以上,因此tHcy>10μmol/L即可视为高危,而tHcy>15μmol/L则可视为极高危。
3. Hcy检测方法(1)同位素法通过14C标记的腺苷与tHcy缩合后,经色谱分离,液体闪烁计数放射强度来测定tHcy浓度。
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由于操作繁琐且有放射污染,虽经改良也未能推广使用。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是目前比较成熟且可推广使用的方法,方法学包括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法,HPLC-柱后衍生-紫外检测法或荧光检测法和HPLC-电化学检测法。
目前已有tHcy全自动的HPLC-荧光检测仪问世。
Bartesaghi等人【13】建立的不用内标HPLC法同样具有良好的分离效果,测定精度和分析速度可用于大样本分析。
(3)荧光偏振免疫检测(FPLA)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但价格昂贵,故短时期内不易普及。
检测时,首先用二巯基苏糖醇将结合型Hcy还原出来,然后通过特异性的S腺苷Hcy合成酶催化Hcy转变为S腺苷Hcy,与作为示踪物的荧光素标记S腺苷Hcy类似物一起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竞争性结合,引起示踪物偏光性改变,从而检测出Hcy浓度。
(4)酶免疫测定法这种方法也需要将Hcy先转化为S腺苷Hcy,然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最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并在450nm 处检测。
加入蛋氨酸与半胱氨酸对检测结果均无影响,无交叉反应。
这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HPLC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达。
(5)循环酶法是近年发展起来、可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的一种技术,它使tHcy 检测更加快速、方便。
其原理是结合的Hcy(氧化形式)被还原成游离的Hcy,在胱硫醚-β-合成酶的催化下和丝氨酸反应生成L-胱硫醚,后者被胱硫醚-β-裂解酶分解成Hcy和丙酮酸,丙酮酸参与NADH显色反应,生成的Hcy再次参与第一步反应,如此循环。
该方法与HPLC法相关性良好,无需样本预处理,目前正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综上所述在Hcy的检测方法上,循环酶法(生化法)更简便、易行,有利于各医院的检测,可以在临床广泛采纳。
4. 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已知同型半胱氨酸的代谢与维生素和叶酸的代谢有关,当叶酸代谢异常或缺乏时可呈现高Hcy,高Hcy可通过炎症反应途径使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发生障碍,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最新文献研究陆续提示,高Hcy不仅与出生缺陷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且也与许多常见病如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症等有关。
已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部分的高Hcy现象,同时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肾功能障碍的患者(Hcy的排泄异常)均可使血浆中Hcy增高,因此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高Hcy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需要治疗的。
我国是高卒中发生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在逐年增加,在此背景下,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的危险因素外,对高Hcy现象,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给于重视,及早的检出,积极地综合干预,有利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防治。
参考文献[1] Herrmann W. Significance of hyperhomocysteinemia. Clin Lab. 2006, 52(7-8): 367-374.[2] Wald DS, Law M, Morris JK. Homocystei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idence on causality from a meta-analysis. BMJ. 2002, 325(7374): 1202.[3] Xiaobin Wang, Xianhui Qin, Hakan Demirtas, et al. Efficacy of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in stroke prevention: a meta analysis[J]. Lancet, 2007,369:1876-1882[4] Saposnik G, Ray JG, Sheridan P, et al. Homocysteine-lowering therapy and stroke risk, severity, and disability: additional findings from the HOPE 2 trial. Stroke. 2009, 40(4): 1365-1372.[5] 王拥军,刘力生,饶克勤,等. 我国脑卒中预防策略思考:同时控制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中华医学杂志, 2008, 88(47): 3316-3318[6] Castañon MM, Lauricella AM, Kordich L, 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cutoff values for venous thrombosis. Clin Chem Lab Med. 2007, 45(2):232-236.[7] Boushey CJ, Beresford SA, Omenn GS, et al.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 Probable benefits of increasing folic acid intakes. JAMA. 1995,274(13): 1049-1057.[8] Guilliams TG. Homocysteine –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s: Guidelines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J] J Am Nutra Assoc. 2004, 7(1):11-21.[9] Toole JF, Malinow MR, Chambless LE, et al. Lowering homocystein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o prevent recurrent strok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the Vitamin Interven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 (VIS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 291(5): 565-575.[10] Arauz A, Hoyos L, Cantú C, Mild 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low folate concentrations as risk factors for cervical arterial dissection. Cerebrovasc Dis. 2007,24(2-3):210-214.[11] Sacco RL, Adams R, Albers G, 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ouncil on Stroke: co-sponsored by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Radiology and Intervention. Circulation, 2006, 113: e409-449[12] Sun Y, Chien KL, Hsu HC, et al. Use of serum homocysteine to predict strok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death in Ethnic Chinese: a 12-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irc J 2009,73: 1423-1430[13] Bartesaghi S, Accinni R, De Leo G, et al. A new HPLC micromethod to measure total plasma homocysteine in newborn. J Pharm Biomed Anal. 2001,24(5-6): 1137-1141.【作者简介】张曼博士,女,北京世纪坛医院检验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