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530.00 KB
- 文档页数:23
虫害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该报告对某地区的虫害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为相关农民和农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建议,以应对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威胁。
调查结果将用于制定防治虫害的措施,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正文:1. 主要虫害种类1.1 田间作物主要虫害1.1.1 棉铃虫1.1.2 稻飞虱1.1.3 玉米螟1.1.4 大豆蚜虫1.1.5 小麦蚜虫1.2 果树及蔬菜主要虫害1.2.1 瓜果树上的蚜虫1.2.2 苹果上的青虫1.2.3 蔬菜中的菜蛾1.2.4 桃树上的梅蛾1.2.5 橘子树上的柑螟2. 虫害发生原因2.1 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2.1.1 过度的农药使用2.1.2 缺乏轮作和间作措施2.1.3 地块整地不彻底2.1.4 垃圾处理不当2.1.5 没有进行病虫害调查和监测2.2 气候因素2.2.1 暖冬导致虫害越冬数量增多2.2.2 干旱天气导致虫害生长迅速2.2.3 高温天气增加了虫害孳生的速度2.2.4 气候波动导致虫害迁移和传播3. 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3.1 减产和损坏3.1.1 蚜虫吸食植物汁液导致营养透支3.1.2 幼虫咬食叶片导致叶面积减少3.1.3 蛀食虫害导致果实损坏和腐烂3.2 传播病毒3.2.1 蚜虫传播病毒导致病害加重3.2.2 黄夜蛾传播水稻白叶枯病3.2.3 小菜蛾传播甜菜嵌纹病毒3.3 损害品质和商业价值3.3.1 果实被害后质量下降3.3.2 叶片被损坏后受光能力减弱3.3.3 食用部位被虫害污染影响销售4. 虫害防治措施4.1 生物防控4.1.1 引入天敌进行虫害防治4.1.2 使用生物农药对虫害进行生物防控4.1.3 发展友好微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4.2 化学防控4.2.1 合理使用农药进行虫害防治4.2.2 正确施药,遵守施药周期和剂量4.2.3 确保农药安全使用,避免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4.3 农业管理措施4.3.1 加强地块整地和清除垃圾4.3.2 合理进行轮作和间作4.3.3 定期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4.3.4 加强信息交流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虫害防治意识5. 积极应对虫害的建议5.1 建立虫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虫害发生情况5.2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增加农民防治虫害的知识5.3 推广有效的虫害防治技术和产品5.4 加强农业技术服务,提供专业的虫害防治指导与咨询5.5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制定出台虫害防治的政策和法规总结: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严重,但通过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虫害的发生和影响。
螟虫田间调查报告总结与反思1. 引言螟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严重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螟虫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次螟虫田间调查。
本报告总结了调查过程、结果以及所得到的启示,以期对农业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 调查内容和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水稻田的螟虫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调查内容包括螟虫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调查采用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调查点,通过人工抽样进行统计。
3. 调查结果在螟虫田间调查中,我们观察到以下主要结果:3.1. 螟虫种类调查中发现了多种螟虫种类,包括稻纵卷螟、稻纵卷螟、斜纹夜蛾螟等。
不同种类的螟虫在不同地区和生长阶段有着不同的发生规律。
3.2. 螟虫数量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定时期内,螟虫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
通常在水稻生长期间,螟虫数量逐渐增多,到了成熟期则逐渐减少。
3.3. 螟虫分布情况螟虫的分布主要受到温度、湿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位的水稻田中,螟虫的分布情况有所差异,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性。
3.4. 影响因素调查中发现,螟虫发生与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温度和湿度是螟虫大量繁殖的主要环境因素,而田间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则对螟虫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反思和启示通过本次螟虫田间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螟虫发生情况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4.1. 采样点选择不够全面本次调查采用了定点观察法和随机抽样法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在采样点的选择上,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可能没有涵盖到所有可能发生螟虫的区域,这可能对调查结果的完整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4.2. 调查指标不够全面本次调查主要针对螟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但对于与螟虫发生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田间管理措施等因素的调查并不充分。
学号:02106064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学院(系):植物保护专业年级:植保063班学生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完成日期: 2010年5月26日目录摘要Abstracts1 引言 01.1 杨凌地区概况 (1)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1)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 (2)2 螟蛾类害虫研究概况 (2)2.1 种类调查 (2)2.2 发生危害 (3)2.3 防治技术 (4)3 目的及意义 (6)4 试验材料及方法 (6)4.1 实验材料 (6)4.2 调查区域 (6)4.3 调查方法 (7)5 试验结果与分析 (7)5.1 亚洲玉米螟 (7)5.1.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7)5.1.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8)5.2 豆荚野螟 (9)5.2.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0)5.2.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0)5.3 豆啮叶野螟 (11)5.3.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1)5.3.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1)5.4 桃蛀螟 (12)5.4.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3)5.4.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3)5.5 甜菜白带野螟 (14)5.5.1 形态特征描述 (14)5.5.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5.6 稻纵卷叶螟 (15)5.6.1 形态特征描述 (15)5.6.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6 讨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摘要:本实验于2009年通过对杨凌地区的农作物、果树和蔬菜等的螟蛾类害虫的调查,采集并鉴定了6种螟蛾类害虫,隶属于螟蛾总科的六个属。
并对每一种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的描述。
其中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在玉米成熟期、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对于豇豆结荚期种群数量巨大,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类群。
水稻螟虫水稻螟虫是水稻主要的害虫之一,严重危害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在全球范围内,水稻螟虫的危害已成为重要的农业问题。
本文将介绍水稻螟虫的种类、生命周期、危害以及预防控制方法等内容。
一、水稻螟虫的种类水稻螟虫是一类以水稻为寄主的昆虫,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心螟和稻谷盗三种。
稻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心螟属于螟蛾科,成虫外形相似,但在翅膀上纹理和颜色上有所不同。
稻谷盗则属于稻小卷蛾科,是水稻产区常见的一种害虫。
二、水稻螟虫的生命周期水稻螟虫的生命周期分为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幼虫期是水稻螟虫的发育阶段,主要以破坏水稻叶片为食。
在幼虫期,它们会蜕皮多次,经过几个不同的龄期后才会变成蛹。
成虫期是水稻螟虫繁殖和传播的阶段,成虫通过飞翔将卵产在水稻植株上,再次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三、水稻螟虫的危害水稻螟虫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叶片损害:水稻螟虫在幼虫期主要以水稻叶片为食,会在叶片上咬出大片的窟窿,严重的话会导致叶片枯黄、凋萎。
2. 鞘膜螟危害:鞘膜螟是一种以幼嫩水稻茎鞘为食的害虫,会导致水稻鞘膜变黄、穿孔,严重的话会导致水稻植株生长不良。
3. 空心心螟危害:空心心螟是一种以水稻穗粒为食的害虫,会导致水稻穗粒成熟度降低,产量减少。
四、水稻螟虫的预防控制方法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螟虫的危害,有以下几种预防控制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水稻螟虫进行防治是一种环保且有效的方法。
一些昆虫如蚂蚁、蜻蜓、寄生蜂等是水稻螟虫的天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螟虫的危害。
2. 防治剂的使用: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合适的农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稻螟虫的数量。
然而,农药使用过量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
3. 种植抗虫品种:选择抗虫品种进行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通过选育和选择适应性强、抗虫性好的水稻品种,可以降低水稻螟虫对作物的危害。
4. 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水稻螟虫的繁殖和传播。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如何区别它们?水稻螟虫的幼虫能钻蛀稻株,取食叶鞘组织、穗花和稻茎内壁,形成多种为害状,其中最明显的和最重要的是枯心和白穗。
“枯心”是在水稻苗期、分蘖期和圆秆拔节期被稻螟幼虫咬断稻心而造成;“白穗”是在水稻抽穗期被稻螟幼虫咬断穗轴而造成。
为害水稻的螟虫有四种: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大螟,广东发生最多、最严重的是三化螟。
虽然它们都造成枯心和白穗,但各种害虫的为害症状还是有区别的。
三化螟:俗称“白翼仔”。
幼虫取食时有两个与其他稻螟不同的特点:一是仅取食叶鞘幼嫩而白色的组织,或穗苞内的花粉和柱头,或茎杆内壁,基本上不吃有叶绿素的部分,二是蚁螟蛀入后在大量取食之前,必先在叶鞘和茎节间适当部位作环状切断,把大部分维管束咬断,切口颇整齐,被称为“断环”,幼虫在断环上部取食。
断环形成后,由于水分和养分不能流通,稻株几天内就表现出青枯或白穗等被害状。
二化螟的幼虫侵蛀水稻的能力要比三化螟强,从秧苗期到水稻乳熟期均可侵蛀为害。
在本田期,蚁螟孵化后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1个叶鞘内有虫几头到百余头,被害叶鞘成水渍状枯黄,幼虫2龄以后才咬断稻心造成枯心苗。
台湾稻螟的初孵幼虫亦喜欢群集为害叶鞘组织,其后才钻到心叶或拔节后的茎秆内,在茎秆取食内壁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稻螟幼虫,特别是高龄幼虫的食量大,被害处组织损伤很厉害,被害株穿孔很多,且穿孔处往往排出大量黄白色虫粪和被害组织的混合物,有强烈的臭味。
大螟属夜蛾科,其初孵幼虫在叶鞘内群居取食。
其最大的特点是幼虫蛀食不过节,一节食尽即爬出转株。
大螟在田间为害的特点是靠近田埂5—6行水稻,虫口密度最大,为害严重,稻田中央虫口密度小。
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有哪几种?如何区别它们?为害水稻的钻蛀性螟虫主要有4种。
属螟蛾科的有3种:三化螟、台湾稻螟和二化螟。
属夜蛾科的有大螟。
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如下:关于成虫:三化螟雌成虫前翅近中央有1个极明显的黑斑,雄虫前翅这一黑斑不很明显,但从顶角有一条褐色斜纹走向后缘,外缘有一列7—9个小黑点。
甘蔗螟虫调查报告甘蔗螟虫调查报告一、引言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
然而,甘蔗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甘蔗螟虫的侵袭,给甘蔗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甘蔗螟虫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甘蔗种植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甘蔗螟虫的种类和特征甘蔗螟虫主要包括甘蔗红蜘蛛螟、甘蔗螟、甘蔗斑螟等多个种类。
这些螟虫在甘蔗生长期间会以幼虫形态为害,通过啃食甘蔗叶片和茎部来获取养分。
甘蔗螟虫的幼虫体型较小,身体呈白色或绿色,具有明显的头部和腹足。
成虫则呈现出不同的外观特征,如体色、翅膀形状等。
三、甘蔗螟虫的危害1. 甘蔗螟虫对甘蔗的直接危害甘蔗螟虫以甘蔗为食,通过啃食叶片和茎部来破坏甘蔗的组织结构。
这些螟虫的幼虫会在甘蔗内部挖掘通道,导致甘蔗受损并丧失养分。
长期以来,甘蔗螟虫的危害已经成为甘蔗种植者的头号困扰,严重影响了甘蔗的产量和质量。
2. 甘蔗螟虫对甘蔗生态系统的影响甘蔗螟虫的大量繁殖和侵袭不仅对甘蔗本身造成危害,也对甘蔗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这些螟虫会破坏甘蔗植株的平衡,导致甘蔗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
同时,为了控制甘蔗螟虫的数量,农民可能会大量使用农药,进一步破坏了甘蔗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甘蔗螟虫防治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如天蓟马、寄生蜂等,来控制甘蔗螟虫的数量。
这些天敌可以捕食甘蔗螟虫的幼虫,有效地减少害虫的数量。
同时,生物防治也可以保持甘蔗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农艺防治农艺防治是通过合理的甘蔗种植管理措施来减少甘蔗螟虫的侵害。
例如,合理选择甘蔗品种,增强抗虫能力;合理施肥,保证甘蔗的生长健康;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害虫的滋生地等。
农艺防治方法可以提高甘蔗的抗虫能力,减少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甘蔗螟虫防治方法,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甘蔗螟虫的数量。
然而,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常见叶部虫害—螟蛾类叶部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而螟蛾类则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螟蛾类通常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叶部,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螟蛾类虫害,包括其生物特征、危害特点和防治方法。
螟蛾类是一种昆虫,其幼虫主要以植物的叶部为食。
常见的螟蛾类有秆螟、蔓藤蛾和玉米螟等。
秆螟是一种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的害虫,例如水稻、小麦等。
蔓藤蛾则寄生在蔓生植物上,如豆类、瓜果类等。
而玉米螟是以玉米为食的虫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这几种螟蛾类在幼虫期主要以植物的叶部为食,以提取养分滋养自身的生长发育。
它们通常以叶片的表皮开始啃食,造成叶片脱皮和凋落。
叶部受损后,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导致养分供应不足,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螟蛾类幼虫诱发的叶部虫害还可能导致植物的叶片变黄、卷曲、凋萎甚至死亡。
为了解决螟蛾类虫害带来的问题,农民和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防治工作。
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例如,利用天敌来控制螟蛾类的数量。
许多种鸟类、蜘蛛和蜜蜂都是螟蛾类的天敌,它们会主动捕食螟蛾类幼虫,帮助减少虫害的发生。
此外,某些寄生蜂也可以寄生在螟蛾类幼虫体内,破坏其发育,从而减少幼虫数量。
这种生物防治方法可有效控制螟蛾类虫害的发生,并且对环境友好。
除了生物防治,农民还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例如,常用的农药有杀虫剂和驱虫剂。
这些化学药剂可以直接喷洒在植物上,或者通过种植带药物的植物来达到防治的效果。
化学药剂能够快速杀灭螟蛾类,但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需要谨慎使用,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此外,农民还可以采用农艺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螟蛾类虫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的种植布局和轮作制度可以减少螟蛾类虫害发生的机会。
同时,及时清除和销毁受虫害影响的植物部分,可以减少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培育抗虫品种来增强植物的抵抗力,降低叶部虫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螟蛾类是常见的叶部虫害,它们以叶部为食,给农作物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作者:朱丽艳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年第01期摘要:蛾类是以叶片为食的害虫,对园林植物多有危害,会降低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结合多年园林工作实践,阐述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园林植保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植物;蛾类;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1-0013-02蛾类是鳞翅目中最大的类群,占鳞翅目种类的90%左右,我国蛾类昆虫约有4 000种。
大多数蛾类夜间活动,体色黯淡;也有一些种类白天活动,色彩鲜艳。
蛾类昆虫是完全变态进化,即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期。
园林植物是指绿化效果好、观赏价值高、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在园林植物上形成危害的主要是蛾类幼虫。
幼虫多为咀嚼式口器危害,取食叶片,使叶面形成缺刻、孔洞等,严重时吃光叶片,使其失去原有的景观效果。
危害园林植物上的蛾类主要有螟蛾类、刺蛾类、螟蛾类、尺蛾类、蓑蛾类、斑蛾类、夜蛾类、舟蛾类、木蠹蛾类等。
1 园林植物常见蛾类1.1 螟蛾类1.1.1 黄杨卷叶螟黄杨卷叶螟主要危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卫矛等植物,其中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
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
严重时街道被害株率达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
1 a发生3代,5月上旬幼虫出现危害,6月下旬和8月上旬危害较为严重。
幼虫傍晚活动,白天隐藏。
1.1.2 樟巢螟樟巢螟以幼虫取食樟树叶片。
1~2龄幼虫取食叶片,3~5龄幼虫吐丝缀合小枝与叶片,形成鸟巢样的虫巢。
有的整株叶片几乎吃光,严重影响樟树生长;有的虽对生长影响不大,但树上虫巢多,影响绿化效果。
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
第一代从5月下旬至7月下旬危害,7月上中旬为危害盛期。
【鳞翅目害虫】草地螟(螟蛾科)草地螟图片,草地螟长怎么样?草地螟怎么防治,草地螟用什么药最有效?草地螟的危害是什么,有什么症状?草地螟的发生因素有哪些,什么时候发生?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中文名称:草地螟二、别名:黄绿条螟、甜菜网螟、网锥额蚜螟三、学名:Loxostegesticticalis Linnaeus四、分部地区: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宁夏、甘肃、青海、河北、山西、陕西、江苏等省。
五、危害作物:甜菜、苜蓿、大豆、马铃薯、亚麻、向日葵、胡萝卜、葱、玉米、高粱、蓖麻,以及藜、苋、菊等科植物。
六、危害方式:咀嚼式口器七、危害症状:幼虫经5个龄期,有增龄、减龄和滞肓现象。
初龄幼虫有吐丝结网和聚集活动习性。
低龄幼虫历期短,食量小,3龄以下食量占总食量的6.3%,4~5龄幼虫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占总食量的93.7%。
从啃食叶肉仅剩叶脉,暴増到咬梗茎,也蛀食一部分果实,短时间内可将叶茎掠食一光,毁坏农田和草原。
八、形态特征:1、成虫:体长8~12mm,翅展24~26mm;体、翅灰褐色,前翅有暗褐色斑,翅外缘有淡黄色条纹,中室内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黄白色斑;后翅灰色,近翅基部较淡,沿外缘有两条黑色平行的波纹。
2、卵:椭圆形,0.5×1(mm),乳白色,有光泽,分散或2~12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
3、老熟幼虫:体长19~21mm,头黑色有白斑,胸、腹部黄绿或暗绿色,有明显的纵行暗色条纹,周身有毛瘤。
4、蛹:长14mm,淡黄色。
土茧长40mm,宽3~4mm。
九、发生规律: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
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
成虫飞翔力弱,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
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
十、防治方法:1、鉴于草地螟幼虫的严重危害性,一要严密监测虫情,加大调查力度,增加调查范围、面积和作物种类,发现低龄幼虫达到防治指标田,要立即组织开展防治。
常见叶部虫害—螟蛾类螟蛾类是一类常见的叶部虫害,它们以植物的叶子为食,给农作物和园艺植物带来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叶部虫害螟蛾类,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普通螟蛾普通螟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以玉米、水稻等作物为食。
成虫体长约2厘米,翅膀呈灰褐色,常在夜间活动。
幼虫呈白色或淡黄色,寄生于叶片上,造成植物叶片部分或全部被蛀食,并且会导致减产。
防治措施:1. 植株清洁:及时清除作物周围的零散叶片和残茬,减少虫害孳生地。
2. 多样化种植:合理轮作,不要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这样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3. 生物防治:使用天敌如瓢虫、秋蛾等来控制螟蛾类的数量。
4. 化学防治:在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并按照说明书的建议使用。
二、棉铃虫棉铃虫以棉花和玉米为食,是重要的经济害虫之一。
颜色多变,幼虫从灰绿色到黄褐色,成虫体长约3-4厘米,翅膀呈灰色。
幼虫寄生在叶片上,造成叶片被蛀食,严重时会导致苗期生长迟缓、一年生产量减少。
防治措施:1. 培育抗虫品种:选育抗虫品种,培育棉铃虫的天敌如寄生虫和捕食性昆虫。
2. 早期监测:在虫害高发季节,及时检查作物叶片是否受到蛀食,用于判断虫害的严重性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机械防治:手动摘除受害虫的叶片,减少虫害的发生。
4. 化学防治:采用专业的农药进行喷洒,严格遵守使用剂量和频率,并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选择适当的防治时机。
三、稻纵卷螟稻纵卷螟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以水稻为食。
成虫体长约1.5厘米,翅膀呈淡褐色。
幼虫寄生在水稻叶片上,形成叶卷,造成叶片损坏和生长迟缓。
防治措施:1. 化学防治:对稻纵卷螟进行化学喷洒是常见的防治方法,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
2. 生物防治:利用凡纳滨圆蛾、细身舟蛾等天敌来控制稻纵卷螟的数量。
3. 田间清洁: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和秸秆,减少虫害的滋生环境。
4. 深耕法:在稻田育秧前,进行深耕处理,破坏虫卵的孵化条件。
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园林植物是城市中重要的绿化资源,但在园林管理中常常受到蛾类害虫的侵害。
蛾类害虫会危害植物的生长,影响园林绿化的美观和品质。
对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综合防治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将就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危害特点、防治策略和技术措施进行研究,以期为园林绿化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园林植物常见的蛾类害虫包括蛾、蚜虫、尺蛾、长卷蛾等。
这些害虫危害园林植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以吸食植物汁液为主要方式,会导致植物叶片变黄、干枯,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
2. 部分害虫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物,会导致植物叶片被啃食,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3. 害虫繁殖力强,易形成虫害暴发,给园林植物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管理压力。
以上特点使得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危害程度较高,亟需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昆虫天敌、寄生蜂等天敌生物,通过引进、放虫等方式来控制害虫数量的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可以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是一种比较环保的防治方法。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害虫数量的手段。
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可以有效控制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数量,但也需要注意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3. 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通过调整生态平衡,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的抗病抗虫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等方式来控制害虫数量。
生态防治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还可以提高园林植物的免疫力,是一种较为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园林植物的叶片、树皮等部位,及时发现害虫的存在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定期检查也有助于掌握害虫的种类、数量,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数据支持。
2. 合理修剪合理修剪园林植物,保持植株通风和光照良好,避免过密过密的树冠成为害虫繁殖的场所,有利于减少害虫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园林植物的生长力和免疫力,提高其抗病抗虫能力,减少害虫的危害。
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园林植物是我们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城市,还为我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和休闲的场所。
园林植物也面临着各种害虫的威胁,其中蛾类害虫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针对园林植物常见的蛾类害虫,综合防治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重要的课题。
一、背景介绍园林植物常见的蛾类害虫主要包括大螟蛾、小褐夜蛾、银纹夜蛾等,它们对于植物的叶片、芽和果实等部位进行食害,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害虫的数量,但也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并且容易产生抗药性。
综合防治研究对于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害虫防治是至关重要的。
二、综合防治方法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等天然生物控制因子,对蛾类害虫进行防治。
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同时也不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损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需要对环境和害虫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2. 植物抗性培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出对蛾类害虫具有抗性的园林植物品种,从根本上减少害虫对植物的危害。
这种方法需要对园林植物的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3.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与生物防治方法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对于害虫的综合防治效果更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化学农药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操作,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影响。
4. 理论研究:对于蛾类害虫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环境等进行深入研究,为综合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园林植物常见蛾类害虫的综合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生物防治方面,一些天敌和寄生性昆虫已经被成功引入,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控制效果。
植物抗性培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对于一些抗虫性强的园林植物品种进行了培育和推广。
对于蛾类害虫的化学防治方法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改进,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损害。
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学号:021060642010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学院(系):植物保护专业年级:植保063班学生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完成日期: 2010年5月26日目录摘要Abstracts1 引言 01.1 杨凌地区概况 (1)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 (1)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 (2)2 螟蛾类害虫研究概况 (2)2.1 种类调查 (2)2.2 发生危害 (3)2.3 防治技术 (4)3 目的及意义 (6)4 试验材料及方法 (6)4.1 实验材料 (6)4.2 调查区域 (6)4.3 调查方法 (7)5 试验结果与分析 (7)5.1 亚洲玉米螟 (7)5.1.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7)5.1.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8)5.2 豆荚野螟 (9)5.2.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0)5.2.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0)5.3 豆啮叶野螟 (11)5.3.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1)5.3.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1)5.4 桃蛀螟 (12)5.4.1 特征及害状特点描述 (13)5.4.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3)5.5 甜菜白带野螟 (14)5.5.1 形态特征描述 (14)5.5.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5.6 稻纵卷叶螟 (15)5.6.1 形态特征描述 (15)5.6.2 危害严重程度及发生量 (15)6 讨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杨凌地区螟蛾类害虫种类及发生危害初步调查姓名:郭振营指导教师:杨兆富(讲师)摘要:本实验于2009年通过对杨凌地区的农作物、果树和蔬菜等的螟蛾类害虫的调查,采集并鉴定了6种螟蛾类害虫,隶属于螟蛾总科的六个属。
并对每一种害虫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危害状况进行了的描述。
其中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在玉米成熟期、豆荚野螟Maruca vitrata (Geyer)对于豇豆结荚期种群数量巨大,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类群。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和豆啮叶野螟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 总体发生量相对较少。
但这四种害虫对于寄主危害都属严重+++。
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和甜菜白带野螟Spoladea recurvalis (Fabricius)没有在重要经济作物上发现其幼虫,危害及发生有待进一步调查。
最后结合各害虫发生特点对螟虫的防治做了讨论。
关键词:螟蛾; 害虫; 危害; 防治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nout moths Pest Varietiesand Its Occurrence and Harm in YangLing RegionsStudent: Guo Zhenying Tutor: Yang ZhaofuAbstract: Based o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snout moths of different field in 2009, such as corp plant, vegetable and orchards .We found six hazard species belong to six genera were occurred in our investigated field. Furthurmore, we describe the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and damaged rating of these species. The quantity of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which exist in maize maturation period and Maruca vitrata(Geyer) which exist in cowpea pod bearing period are very tremendous, which supposed to these two pest should be controled in this time.The quantity of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 is moderate while Omiodes indicata(Fabricius) is lower. the harmful level of them are all very serious+++ But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 and Spoladea recurvalis(Fabricius) have not been caught in economical crops, The occurrence and Harm of these two pest must be further investigated..In the end of thesis, we also preliminarily discussed the control method.Keyword: snout moths, pest, damage, control1 引言1.1 杨凌地区概况杨凌全区面积94 km2(耕地面积7066.7hm2),人口18.59万(农业人口11.9万),其位于陕西省关中腹地,东距中国历史名城西安82 km,西邻工业城宝鸡89 km,地势北高南低,呈三层台阶结构,最高海拔530.1 m,最低海拔403.2 m。
年平均气温摄氏12.9 ℃,日照2196 h,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35.1 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93. 2mm,四季分明, 具有春暖多风、夏炎热多雨、秋季凉爽而多连阴雨、冬寒干燥少雨雪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特征。
杨凌地区地面组成物质以黄土为主, 土壤比较肥沃,耕性良好, 灌溉方便。
农作物以小麦及玉米为主,分布面积广,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另外部分地块种有少量的高粱,面积十分有限。
蔬菜作物和果树资源十分丰富,主要于杨凌西南方五星村及其周围,大田种植的蔬菜作物包括豇豆,茄子,西红柿,黄瓜,青椒,大豆等,大棚中除上述几种,还有丝瓜,彩椒等种类。
果树资源有柿树, 葡萄, 核桃, 枣树,梨, 苹果, 猕猴桃, 桃, 无花果, 石榴, 樱桃,等[2],但以桃树和苹果树数量最大。
部分试验田中,还种植有中草药和外地引进植物。
1.2 螟蛾类昆虫研究概况及经济意义螟蛾总科(Pyraliodea)是鳞翅目第三大总科,包括螟蛾科(Pyralidae)和草螟科(Crambidae)。
该类群全世界目前已知16, 000种,尤其在热带区分布丰富。
螟蛾为双孔类,形态识别特征为第2腹节具有一对鼓膜听器,下唇须一般存在,喙基部具鳞片,前翅R3和R4共柄或合并,后翅Sc+R1和R s在中室端共柄。
很多种类的幼虫是农作物、贮粮的重要经济害虫。
螟蛾总科幼虫生物学习性多样,有些为隐藏取食,如包叶、卷叶、织叶、缀叶形成居所。
其他可钻蛀为害单子叶植物的茎秆、根部、幼苗、果实及果穗。
有些潜叶、造虫室或者寄生于蚂蚁、蜜蜂和胡蜂的巢内。
一些类群适应水生环境(Lange 1956; Munroe 1972),大多数植食性,但也有一部分以其他昆虫为食,为捕食者。
螟蛾有些种类幼虫为清道夫,以贮藏产品为食或者取食树懒(Waage & Montgomery 1976)和蝙蝠(Solis & Mitter 1992)的排泄物。
螟蛾取食各种植物,包括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及藻类(Solis),其中一个亚科专食蕨类植物(Solis et al. 2004b, 2005 et al.; Yen et al. 2004)。
螟蛾幼虫可以用以下特征与其他鳞翅目幼虫鉴别:1)前胸气门刚毛2个;2)腹足趾钩环式或缺环式(除水生幼虫为二横带式);3)第3-6腹节侧腹区刚毛各3个。
鳞翅目夜蛾和蛀果蛾幼虫前胸气门刚毛也为2个,但是夜蛾腹足趾钩为中带式,蛀果蛾第3-6腹节侧腹区刚毛为4个或更多(Solis 1999a)。
有关螟蛾幼虫形态和生物学的资料分散,但是Allyson (1981, 1984)对于Spilomelinae和野螟亚科Pyraustinae的幼虫做了研究,Neunzig (1987)对新北区的螟蛾幼虫也做了研究,而对于蛹的研究很不充分(Mosher 1916;Patocka & Turcani 2005)。
1.3 螟蛾类昆虫生物学习性螟蛾类昆虫属全变态类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喜欢再被害物周围产卵,卵粒分散或集中,形状扁平椭圆如鳞片状,覆瓦状,表面光滑或多角形网状有罗纹。
螟蛾的卵期没有滞育现象,受精卵的孵化率很高,卵的发育天数随温度的高低而变化,高温缩短孵化期,低温延长孵化期,在亚热带地区一般经过3-6天变为幼虫。
螟蛾类幼虫从卵中孵化后向四周爬行,蛀果危害的咬破果皮向果内穿隧道,危害叶片的直接咬破哦表皮取食叶缘部分。
危害水稻的种类多数有扩散习性,常常吐丝随风漂泊到其他植株上或浮于水面上再扩散。
做虫苞躲避的幼虫则咬断叶片吐丝卷叶成筒,有蛀食习性的多向茎鞘内部蛀食隧道。
螟蛾类幼虫与其他科幼虫不同,大多并非自由裸露生活,经常吐丝缀叶在叶片中间取食,幼虫还常常吐丝在叶片、花朵或茎秆枝杈中间做成丝质通道,以通道作为藏身场所,经常出入取食。
幼虫食性大致归纳为多食性、寡食性和单食性。
多食性的幼虫对植物的选择范围很广,由于生活所需的食物容易获得,生存适应性很强。
如玉米螟是玉米、高粱的大害虫,取食种类十分广泛,我国已知的有玉米、高粱、粟、麻、豆类等20 种作物以及蓼科、菊科杂草20 种。
寡食性的幼虫所取食的植物种类比较狭窄,食料局限于一科或邻近的各科的种类,或范围更窄,仅危害一科或一属的植物。
如菜螟,幼虫危害萝卜、白菜、甘蓝、黄芽菜、雪里红、榨菜等蔬菜嫩叶及心叶,寄主大都属于十字花科。
单食性的螟蛾幼虫只选择一种特殊的植物进行取食,例如水稻三化螟幼虫食性单一,只为害水稻。
幼虫发育到老熟即寻找合适的场所吐丝结茧准备化蛹。
如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在北方危害谷子,越冬前幼虫在植株下部准备越冬。
化蛹前向上下活动,预先咬一个羽化孔以便成虫羽化。
螟蛾成虫属于夜出性蛾类,一般多在夜间羽化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