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音乐教案《苗家乐》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3
苗家乐教案教案标题:苗家乐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苗族文化;2.了解苗家乐的基本特点;3.学会苗家乐的一些基本舞蹈动作;4.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音乐设备、苗族服饰、苗族文化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苗族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Step 2:了解苗族文化(15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源向学生展示苗族的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苗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Step 3:介绍苗家乐(10分钟)简要介绍苗家乐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苗家乐的舞蹈和音乐表现形式产生兴趣。
Step 4:学习基本舞蹈动作(20分钟)教师示范一些苗家乐的基本舞蹈动作,让学生跟着动作一起练习。
重点教学蹲跳、摆臂、转身等动作,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舞蹈技巧。
Step 5:分组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组合所学的舞蹈动作,编排一个小舞蹈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个性。
Step 6:展示和评价(15分钟)请各小组轮流表演他们编排的舞蹈,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观摩和评价。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分享,提高舞蹈表演的积极性和水平。
Step 7: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苗家乐的特点和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保持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在家里继续练习苗家乐的舞蹈动作,互相交流和分享;2.学生可以自行调研其他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舞蹈,扩大对民族文化的了解;3.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文艺活动,展示自己学到的苗家乐舞蹈作品。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多媒体资源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和苗家乐的特点。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苗家乐的艺术魅力。
在评价环节,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指导。
《苗家乐》教学设计三年级。
《苗岭的早晨》。
1、学生能清晰地区分出口笛和小提琴发出的的声音和特点。
2、初步了解苗族的文化习俗。
3、能在欢快的乐曲中和老师一起完成舞蹈律动。
1、学生对乐器音色的准确区分。
2、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3、运用苗族简易舞步表达作品欢快的情绪。
1、课前播放《苗家迎客曲》学生进入教室做上课准备,衬托课前气氛,营造一个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
待学生全部坐端正准备完毕后正式进入课堂。
2、导言:音乐是一条神奇的纽带,它可以抒发出我们的欢乐与悲伤;可以表达我们想要流露的真情实感;可以带着我们去领略世界各地的怡人风光。
世界各地的音乐有着其自身显著的特征,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有着它们自己的音乐文化瑰宝。
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乘着音乐的列车去到一个热闹的寨子——苗寨,去感受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带给我们别具一格的美感。
3、师问:同学们,咱们班有没有少数民族的同学呀?那你们还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吗?还会唱自己民族的歌曲吗?如今呀,五十六个民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不少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都已经汉化了,那是一种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现象。
4、接下来,老师要代表苗家的朋友欢迎同学们跟随音乐的列车来到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苗家寨子,我们苗家人呀热情好客,当客人走进寨子一定要为他们斟上一杯美酒,盛情款待他们,请允许老师为我们的小客人们唱上一曲咱们苗家的敬酒歌吧,(师分别唱《苗家敬酒歌》苗语和汉语版,有助于学生理解歌词大意)欢迎大家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去充分感受苗家儿女的热情。
5、出示苗寨图片,苗寨简介:苗寨,即苗族人民住的村寨。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泼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家的古楼主要是由木质的吊脚楼组成,通常是依山伴水的)6、早晨的苗岭静悄悄,阿哥阿妹们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声刚起床,随着鸟叫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急促,整个苗寨顿时热闹起来。
欣赏苗家乐-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引言苗族是中国原住民之一,其音乐和舞蹈文化博大精深。
本文是一份教师针对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中《苗家乐》这一乐曲的欣赏教案。
通过学习本教案,可以了解苗族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及音乐的欣赏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苗族音乐文化。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3.掌握《苗家乐》的基本元素。
4.学习拍子和节奏。
教学过程1.引入让学生听一下苗族音乐,并观看一下苗族舞蹈的视频。
让学生对苗族文化略知一二,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歌曲《苗家乐》是苗族的传统音乐。
2.学习歌曲(1)老师播放《苗家乐》音乐,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感受旋律和节奏。
(2)老师向学生介绍《苗家乐》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老师分段播放歌曲,让学生跟着拍拍子。
(4)老师给学生发放《苗家乐》的乐谱,让学生跟着乐谱一起学唱。
3.欣赏乐曲(1)老师再次播放《苗家乐》。
学生不要跟着唱,只需要静静地听歌。
(2)播放完毕后,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首歌曲有哪些地方让你们印象深刻?”(3)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歌曲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者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4.活动(1)老师让学生自由发挥,模仿苗族舞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2)老师辅导学生,帮助他们找到乐曲中的节奏,并带领学生敲击乐器。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了解了苗族音乐文化,并学习了苗家乐这一传统乐曲。
同时,在活动环节中,学生在模仿苗族舞蹈中加强了对苗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
在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音乐。
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苗家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苗家乐》是一首苗族芦笙调,由西南地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芦笙与乐队合奏,具有浓郁的苗族音乐特点。
乐曲旋律简单,节奏明快,情绪欢快热烈,有较强的舞蹈动感。
乐曲直接由主题进入,芦笙演奏主题旋律,并反复一遍,清脆、明亮的芦笙音调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苗寨的芦笙会。
接着是弦乐演奏的主题音乐,仿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芦笙表演的队伍中,翩翩起舞,尽情欢乐。
紧接着弦乐低音也奏响了动听的主题,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
随后芦笙与弦乐交替演奏主题音乐,乐曲最后以突然变慢的弦乐合奏的旋律作为尾声结束。
二、学情分析《苗家乐》是一年级的一首欣赏曲。
关于苗族,对刚入学不到一年的孩子而言,了解还很少。
怎样把相关的民的东西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也是我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思考的问题。
再者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年级的课堂,生成性的东西很多,预设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班级的反应差别非常大。
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具备抓住课堂“碰撞点”的眼光和巧妙处理生成性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思想与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乐曲《苗家乐》,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和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知识目标:认识芦笙、熟悉《苗家乐》的芦笙主题旋律,了解相关音乐知识。
3、能力目标:能用声势参与到音乐表现。
四、学习重点难点:芦笙主题旋律的熟练掌握。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六、教学活动(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开始了你们都知道哪些些少数民族?(孔雀之乡的傣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火把节的彝族……)师:同学们知道的民族可真多。
2、介绍苗族师:这个民族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同到苗族山寨去领略那里的民族风情。
(播放苗家风俗人情视频)3、从画面中,你感觉苗族人们特别喜欢的哪一种乐器?(出示PPT)生:芦笙芦笙是苗族人最喜欢的乐器,每到逢年过节时,苗家人总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会。
欣赏苗家乐-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 教材背景苗家乐是一种民间音乐,是苗族婚礼、节日、仪式等重大场合的必备乐器。
苗家乐包括木鱼、大锣、小锣、高脚鼓、马头琴、芦笙等乐器,其中木鱼被认为是苗家乐的灵魂。
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以“开创与成就”为主题,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接触到中国文化的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苗家乐的特点;2.了解苗族文化的魅力,并对苗族乐器有初步认识;3.在欣赏苗家乐时,能够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听力表达和表演能力;3.关注团队合作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让学生体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1.苗家乐的基本概念;2.苗家乐的乐器演奏特点;3.苗家乐演奏视频欣赏。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介绍苗家乐的基本概念和乐器演奏特点;2.视频欣赏法:观看苗家乐演奏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苗家乐的声音和节奏;3.互动交流法: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深化对苗家乐的理解。
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在开始教学之前,通过展示苗族的服饰和瑶族的手绣,引起学生对苗族文化的关注,让学生学习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美丽和多彩。
讲授1.介绍苗家乐的基本概念和乐器演奏特点;2.详细介绍苗家乐中常见的乐器,如木鱼、马头琴、芦笙等。
教学过程二:观看视频1.教师播放苗家乐演奏视频,让学生聆听苗家乐的声音和节奏;2.让学生注意,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特点,尤其是木鱼的声音。
模仿演奏1.让学生分组,模仿苗家乐演奏;2.学生可以使用小肚皮、桌子等物件代替苗家乐的乐器进行模拟演奏。
教学过程三:学生交流1.让学生就苗家乐的表演特点进行分享交流;2.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音乐体验和感受。
教学过程四:总结1.通过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苗家乐的特点,加深学生对苗族文化的理解;2.让学生深入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通过团队合作和个人表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
欣赏苗家乐-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苗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乐器;2.能够听懂苗族乐曲,感受其独特的韵味;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性。
二、教学内容苗家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苗籍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2.学习苗家民间舞蹈舞曲的基础知识;3.了解苗族传统音乐文化及其特色。
四、教学方法1.听力教学法;2.听觉与视觉同步教学法;3.群体教学法。
五、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听苗族舞曲短片,介绍苗族舞蹈和音乐,培养学生对苗族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唱《新疆维吾尔族歌曲-雪山草原》(10分钟)通过学唱维吾尔族歌曲,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并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
3. 听苗族乐曲《梅花香》(20分钟)播放苗族乐曲《梅花香》,了解苗族乐曲的基本结构,并重点介绍苗族竹笛、梆子、芦笙等乐器。
4. 小结(5分钟)复述今天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苗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乐器的认识。
第二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绘制苗族乐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苗族乐器的外形和名称。
2. 听苗族乐曲《战马奔腾》(20分钟)播放苗族乐曲《战马奔腾》,了解苗族的传统舞蹈和舞曲,并感受苗族独特的韵味。
3. 分组编舞(2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行编排苗族舞蹈动作,通过编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和欣赏(10分钟)每组表演自己的编舞作品,并互相欣赏,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和舞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小结(5分钟)复述今天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苗族传统舞蹈和音乐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编排和表演苗族舞蹈,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听苗族乐曲和欣赏舞蹈,评价学生的音乐和舞蹈审美能力;通过小结和复述,评价学生对苗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乐器的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群体编舞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苗族音乐文化和传统乐器,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和舞蹈审美能力,并通过制定小结和复述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苗家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教材《苗家乐》。
教材描绘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场景,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了解苗族的文化特点和音乐风格。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苗族姑娘在田间劳作的情景,第二部分展现了苗族人民丰收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苗家乐》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2. 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了解苗族的文化特点和音乐风格。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苗家乐》的旋律和歌词的记忆与演唱。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教学投影仪、音响设备、乐谱。
学具:乐谱、歌词卡片、课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首苗族音乐,让学生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然后简要介绍苗族的文化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歌曲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苗家乐》的旋律,教唱第一部分,让学生跟唱;然后教唱第二部分,让学生独立演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3. 歌词学习:教师逐句教授歌词,让学生跟读。
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教师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歌词的含义。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一名指挥,其他学生跟随指挥演唱歌曲。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纠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歌曲《苗家乐》第一部分:描绘苗族姑娘在田间劳作的情景第二部分:展现苗族人民丰收的喜悦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复习歌曲《苗家乐》,熟悉旋律和歌词。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歌曲《苗家乐》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苗族的文化特点和音乐风格,能够独立演唱歌曲。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的把握,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拓展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其他苗族音乐作品,进一步了解苗族的音乐文化。
《欣赏苗家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苗家乐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苗族音乐文化的特点,增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苗族音乐的韵律和情感,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苗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感受苗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并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音乐素材,包括苗族音乐录音带、CD等。
2. 制作PPT课件,用于展示苗族音乐文化及欣赏过程。
3. 安排教室,确保音响设备良好。
4. 邀请苗族文化专家或音乐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四、教学过程:1. 课堂组织:有序组织学生进入教室,确保课堂纪律,防止学生随意走动和喧哗。
2. 引导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认真听音乐,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增强师生互动和交流。
5.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欣赏苗族音乐,尝试演奏苗族乐器,加深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音乐活动,如音乐比赛、音乐会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音乐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具体的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比赛:可以组织校内或跨校的音乐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竞争意识。
比赛可以包括独唱、合唱、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展示机会。
2. 音乐会:可以邀请专业的音乐团体或音乐家来学校举办音乐会,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音乐的魅力,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表达方式。
欣赏《苗家乐》教学时间:班级: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苗族芦笙调《苗家乐,》认识苗族的民族乐器——芦笙,逐步培养学生的身体动作的音乐韵律感,体验声音世界的美妙。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的道德观念。
3.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为乐曲伴奏。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能够哼唱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难点:够用打击乐器和着音乐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节奏练习: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X X 0 ︱师:谁能够把这条节奏读一读?师:一起读一遍!师:请注意最后一小节的节奏,有两个音读的比较快,知道是哪两个音吗?大家一起把第四小节的节奏读一遍!2.认识苗族的代表乐器——芦笙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不错,那你们的知识面广不广啊?我要考考大家!请看!(课件展示一位穿着苗族服饰的小姑娘图片)师:你们知道这位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吗?师:大家想不想到她的家乡去看看?(课件展示苗族风情的图片,民族乐器——芦笙,背景音乐《苗家乐》)师:从以上图片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师:有一种乐器,大家看见了吗?谁能说出它的名字?(芦笙)师:芦笙是苗族的代表乐器,是由多根竹管插在笙斗里组成的。
你们想不想听听芦笙的音色啊?(课件出示一段芦笙的乐曲)师:芦笙的音色是清脆的还是浑厚的呢?(清脆的)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芦笙和其它乐器合奏的乐曲,听听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二、欣赏乐曲《苗家乐》1.初听乐曲《苗家乐》,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欢快地、快乐地)师:你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呢?(欢乐的芦笙……)师:看看作曲家给它起了一个什么名字?我们一起读一遍!2.再听乐曲,随着琴声慢速哼唱前两个乐句。
师:再来听一遍乐曲,听听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能够把它哼唱出来!(播放音乐)师:谁起来唱一唱喜欢的乐句?(第一二乐句)师:大家一起以来跟着老师琴声唱一唱。
3.再听乐曲,为乐曲打拍子。
《苗家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的观念。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身体动作的音乐韵律感。
3、思想目标:感受音乐的不同节奏并认识休止符。
4、情感目标:体验声音世界的美妙。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难点
能够说出歌曲所属于的曲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视唱法、演示法、比较法、游戏法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口风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歌
1- 3- 5-起立
5 3 3|4 2 2 |1 3 5 5 | 1 - |5 3 3 |4 2 2|
上课了上课了1 2 3 4 |5 5 5 |5 3 3 | 4 2 2 |1 3 我们回到座位上老师好老师好大家
5 5 3 | 2 2 2 2 | 2 3 4 |3 3 3 3 |3 4 齐欢笑努力用功学习每天都有进
5 | 5 3 3 |4 2 2 |1 3 5 5 |1 - ||
步精神爽乐陶陶老师上课好。
5-3-1-坐下
1、发声练习
1 2 3 4 | 5 4 3 2 |1- ||
啊
6 - - -|5 - - - |4 - - -|5 - - - ||
呜
2、用科尔文手势唱音阶
3、复习导入
老师范唱,让学生熟悉旋律。
老师教唱,引导学生唱准
学生随琴模唱主旋律。
用唱名唱歌曲的曲调。
二、创设情境导入
1、导入
(1)教师播放苗族芦笙舞图片或视频资料片(背静音乐为《苗家乐》)。
(2)教师简单介绍苗族的风俗人情,尤其是苗族的芦笙舞(背景音乐为《苗家乐》)。
2、模唱主题
(1)教师用琴弹奏乐曲主题,学生聆听。
(2)教师弹琴(慢速),学生随琴模唱主题(第三、第四乐句可降低八度模唱)。
(3)教师指导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为主题伴奏。
3、聆听乐曲
(1)教师播放乐曲《苗家乐》并提问:这首乐曲有什么特点?(这首乐曲是由刚才模唱的主题反复多遍构成的)
(2)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
(3)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首芦笙与乐队合奏的乐曲。
4、简介芦笙
(1)教师展示芦笙图片或实物,简要介绍芦笙的形状、结构特点。
(2)教师播放芦笙音响片段,提示学生注意听辨芦笙的音色特点。
5、再次聆听乐曲
(1)教师播放乐曲,当听到芦笙演奏的片段时,请学生用动作表示出来。
(2)聆听乐曲,教师请学生想象苗族芦笙舞的盛大场面。
6、参与表现
(1)教师播放乐曲,学生随音乐用打击乐器伴奏。
(2)师生共同讨论,编创声势动作参与音乐表现。
(3)教师将学生分组,一部分用打击乐器,一部分用声势,共同参与音乐表现。
7、小节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