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东盟间机电产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间机电产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间机电产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机电产品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技术,开始推行开放政策,逐渐吸引了许多来自东盟国家的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以加工贸易和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两地之间机电产品的贸易合作。此后,双方互信合作不断加强,合作模式由简单的加工贸易逐渐向技术合作、产业链合作、创新合作等多元化发展。

在机电产品领域,中国和东盟国家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其中机电产品是主要贸易商品之一。机电产品领域的贸易合作主要涉及电器、交通运输、通讯设备、机械等行业。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以电器为主,东盟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以机械为主。

随着双方合作日益加深,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关注双方机电产品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交流。双方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技术合作、创新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机电产品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两地通过人才交流和培训,促进了机电产品领域的人才流动和创新能力。

在贸易和技术合作的推动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机电产品产业链也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将产业链外的环节转移到东盟国家,利用当地的人力和资源成本优势,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东盟国家企业也开始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打造自身的产业链。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双方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了整个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机电产品领域的合作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的发展,包括技术合作、产业链合作、创新合作等。这种合作模式为双方的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机电产品领域的共同发展,并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全面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和东盟间机电产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间机电产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机电产品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和技术,开始推行开放政策,逐渐吸引了许多来自东盟国家的外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以加工贸易和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两地之间机电产品的贸易合作。此后,双方互信合作不断加强,合作模式由简单的加工贸易逐渐向技术合作、产业链合作、创新合作等多元化发展。 在机电产品领域,中国和东盟国家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额逐年增长,其中机电产品是主要贸易商品之一。机电产品领域的贸易合作主要涉及电器、交通运输、通讯设备、机械等行业。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以电器为主,东盟国家的机电产品出口以机械为主。 随着双方合作日益加深,中国和东盟国家开始关注双方机电产品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交流。双方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中国和东盟国家通过技术合作、创新合作等方式,共同推进机电产品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同时,两地通过人才交流和培训,促进了机电产品领域的人才流动和创新能力。 在贸易和技术合作的推动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机电产品产业链也得以进一步拓展。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将产业链外的环节转移到东盟国家,利用当地的人力和资源成本优势,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一些东盟国家企业也开始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打造自身的产业链。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双方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提高了整个机电产品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机电产品领域的合作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加工贸易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的发展,包括技术合作、产业链合作、创新合作等。这种合作模式为双方的贸易合作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机电产品领域的共同发展,并成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全面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机电制造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场规模进行调研摸底,同时还要对未来五年行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市场规模大小可能直接决定企业对新产品设计开发的投资规模;此外,市场规模的同比增长速度,能够充分反应行业的成长性,如果一个产品或行业处在高速成长期,是非常值得企业关注和投资的。本报告的第三章对机电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同比增速有非常详细数据和文字描述。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被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构成成份,本报告主要从三个角度来研究消费结构,即:产品结构、用户结构、区域结构。1、产品结构,主要研究各类细分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情况,以及细分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2、用户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给哪些用户群体了,以及各类用户群体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3、区域结构,主要研究产品或服务都销售到哪些重点地区了,以及某些重点区域市场的消费规模在整个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企业更为精准的把握目标客户和细分市场,从而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服务客户和应对市场竞争。 市场份额(Market shares) 市场份额,又称市场占有率,指一个企业的销售量(或销售额)在市场同类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市场份额是企业判断自身市场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无数大中型企业讨论和制定市场战略的重要依据。对市场份额的研究,又分为总体市场市场份额和目标市场市场份额,本报告以中国市场为研究对象,中国市场即为总体市场,而某些特定的省、市则为目标市场。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 市场集中度(Market Concentration Rate)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是决定市场结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体现了市场的竞争和垄断程度,经常使用的集中度计量指标有:行业集中率(CRn)、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Index,缩写:HHI,以下简称赫希曼指数)、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逆指数和熵指数等,其中集中率(CRn)与赫希曼指数(HHI )两个指标被经常运用在反垄断经济分析之中。本报告对市场集中度的研究采用的计量指标是行业集中率(CRn),CRn指该行业的指定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例如,CR4是指该行业四家最大的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CRn的值越大,表明该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大多数客户都集中到有数的几家企业去了。

中国和东盟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发展历程 中国和东盟是地理相连、血脉相亲的好邻居,两国之间的友谊在历史长河中可溯源到几百年前。但直到20世纪初,中国和 东盟的发展存在不同的道路和不同的发展程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世界的变化,中国和东盟确立了发展伙伴关系,双方开展了全面合作,为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在 那个时候正处于清朝的辗转之间,国家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而东盟的成员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在殖民主义的影响下也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然而,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双方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为相互提供支持和援助。 其次,中国和东盟在二战后的发展过程中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逐渐形成。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东盟也积极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这为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促使双方签署《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协议,建立起经贸合作机制。 再次,中国和东盟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例如,在南海争议问题上,双方存在不同的立场和利益。然而,双方经过多次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议,维护了当地的和平与稳定。双方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欧互联互通”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和发展合作。 最后,中国和东盟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丰富的合作历程。双

方通过互访、文化艺术交流等方式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和东盟的人文交流也为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总而言之,中国和东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两国共同经历了战争、动荡和经济改革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今天,中国和东盟已经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东两方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浅谈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

浅谈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 引言 中国与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之间的区域贸易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快速发展,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区域经济合作之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本文将简要探讨中国与东盟区域贸易合作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 现状 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并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快速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 易额为5877亿美元,较1991年的84亿美元增长了70倍。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重点在于商品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国向东盟出口电子产品、机械设备、钢铁、化工产品等制成品,并从东盟进口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等资源产品。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东盟基础设施建设、产能合作及金融合作等领域,扩大双方的互利合作。 影响因素 地缘政治因素 中国与东盟地缘位置相近,这是双方进行贸易合作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 间的地理接近使得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更加便利。此外,中国积极参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东亚峰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进一步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 互补性经济结构 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为双方贸易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在制造业和工业化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东盟国家在农产品、矿产资源等领域具备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对东盟出口制成品,同时从东盟进口资源产品。这种互补性经济结构使得双方能够从对方获得所需资源和产品,实现互利共赢。 自由贸易区协议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为双方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法律框架和政策支持。该协议于2010年生效,旨在建立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通过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该协议鼓励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往来,并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中国发展历程及前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中国发展历程及前景分析 摘要 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极其广泛的的应用。特别是乡镇企业及家用电器的迅速,更需要先进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支撑。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 一、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式以及对策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当时及70年代,人们一直把机电一体化看作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国内早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子学”并用,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更流行使用。 80年代,信息技术崭露头角。微处理机的性能提高,为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采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微机作为关键技术引入了飞行器系统后,使机械-电子系统在高度控制、排气控制、振动控制和保险气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驱使机械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数据库,连洗衣机和其他消费品也用上了数据库驱动系统。这样,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探索、成型和系统集成以及并行工程设计和控制的实施日显重要。此外,光学也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领域。 进入90年代,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系统那样遥控和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日益普及。有些机电一体化机械可两用,有的在性能上更是多用途的,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发展,和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的方法以及和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方法的结合,开创了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虽然微加工方法尚未成熟,但将逐渐成为集成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机电一体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稳步进入了21世纪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附趋势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专科毕业大作业 学习中心:铁岭电大学习中心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评定成绩:评阅教师: 浅谈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要1 1.1 基本概要2 1.2 机电产品的优越性2 1.3 机电产品的分类3 二、机电化产品的构成及特点4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5 3.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5 3.2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6 3.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7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9 4.1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9 4.2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10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趋势10 5.1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10 5.2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12 5.3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13 结束语14 内容提要: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复合技术,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互相渗透的产物,是机电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走向整体化、交叉化和数字化以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跨学科技术,其发展趋势是光机电一体化、柔性化、智能化、仿生物系统化、微型化。其产品功能是通过其内部各组成部分功能的协调和综合来共同实现的。 文章简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结构组成和主要应用领域,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基本要素;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要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和电气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技术体系。它将机械设备、传动、传感、控制、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实现了机械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机电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关注。他们开始将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相结合,尝试用电气控制来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 一体化开始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电气控制系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使得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出现,使得机械设备的控制变得更加灵活和精确。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传感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实时性和互连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计算机的智能化和集成化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带来了更高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兴起, 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使得各种设备和系统能够进行远程监控和交互,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和智

能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的能力,实现更高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涌现出了众多的技术和产品,还深刻地改变了很多行业和社会生活。例如,在制造业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工业制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家庭生活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使得家电设备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提高了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经历了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机电一体化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利。

中国与乌克兰机电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与乌克兰机电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 问题分析 摘要:自中国和乌克兰建交以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双边贸易额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机电产品领域。本文首先分析了双边机电贸易的规模,发现中国对乌机电产品的出口在两国的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双边的进出口贸易额也持续增长,但是发展并不平衡。这导致两国在机电产品贸易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不过仍然有着发展的前景。相信在疫情和战争之后,两国机电贸易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乌克兰;机电产品;贸易 引言 自乌克兰从苏联独立之后,中国与乌克兰于1992年正式建交。进入本世纪以来,两国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双边贸易额也发展迅速,尤其是在机电产品领域。根据乌克兰官方发布的数据,机电产品在中乌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连续多年成为乌克兰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产品。从乌克兰方面来看,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已经成为了乌克兰的必需品。尽管2012年2015期间双方机电商品的出口贸易额比例在不断降低,但是从2016年开始,机电商品的贸易额开始出现逆势增长。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2019年中国对乌克兰出口的机电产品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中国与乌克兰在机电商品的贸易往来还具有极大的扩展空间,这点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虽然目前乌克兰战争还没有结束,但是乌克兰作为“一带一路”政策号召的下的重要角色,两国之间机电商品贸易往来充满了巨大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中国与乌克兰机电商品贸易往来带来巨大机会。 一、中乌机电产品贸易规模 (一)中国机电产品贸易规模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业实力迅速发展,尤其是机电产品类产品。导致长期以来,机电产品一只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之一,自 1996 年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中国机电产品贸易发展比较平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2019年中国的机电产品贸易额为22483 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 47%,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13034 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额为52.3%,机电产品进口额为9449亿美元,占总进口额为 44.3%,中国机电产品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最佳。 (二)乌克兰机电产品贸易规模 机电产品贸易规模在乌克兰总体贸易中所占比重也较大,但是与中国相比贸易规模较小,而且贸易规模很不稳定。根据最近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10-2012年出口额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 年乌克兰机电产品出口规模最大,出口额为 132 亿美元,占乌克兰总出口额 19.3%。2013-2016年期间由于乌克兰政治危机的原因机电产品出口额出现下降,四年平均下降率为 23.7%。在2019年乌克兰机电产品出口逐渐恢复增长,出口额为 54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9%。自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乌克兰的机电产品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进出口贸易额更是有大幅度的降低。 (三)中乌机电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机电产品贸易一直是中乌贸易间,双方十分重视的领域之一,随着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越来越大,双边机电产品贸易额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数据来看,中国对乌克兰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一直比较大。在1996-2000年间,中国对乌克兰机电产品出口额小于进口额。自2001年起出口额超过了进口额,从此出口额开始快速增长的趋势。2000-2008年期间,中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0.2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30亿美元,是两国机电产品贸易最发达的阶段。在疫情爆发之前,中国从贸易额比较小的伙伴已成为乌克兰机电产品进口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两国间的机电商品的贸易越密切,随之而来就促进了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蓬勃发展。中国从乌克兰机电产品进口规模不大,贸易额比较小,发展不平衡,但是一定有增长的趋势,到2001年中国从乌克兰机电产品进口额超过出口额。在1997年期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的机电产品进口额为5000万美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机械、电子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设备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本文将从提出机电一体化概念的初期阶段到现代机电一体化应用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早期机电一体化发展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概念开始浮现。当时,人们意识到通过将机械与电子结合,可以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然而,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和应用范围的狭窄,早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并不广泛。 二、数字化技术的崛起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崛起,机电一体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机电系统的控制更加精确和灵活。199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进步。人们能够使用计算机程序来控制和监测机电系统的运行,从而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三、智能化技术的兴起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智能化阶段。智能化技术的引入使得机电系统能够更好地感知和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传感器的应用使得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各种参数,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智能判断和决策。

四、应用领域的拓展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制造业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 能交通、医疗器械等领域。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通过感应器和自 动化装置实现家电设备的自动控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总结: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随着 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创新和应用, 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发展。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 机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概况

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概况 [摘要]东盟与中国的贸易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步以来,成为双方互利往来的重要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中国和东盟已互为彼此十分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本文将从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历史以及现状对双方贸易的整体情况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 一、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历史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外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双方贸易真正的发展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从1975年起中国与东盟各国相继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一系列双边或多边协定,相互给予了最惠国待遇,并与东盟国家建立了经常性的双边经贸合作协商机制,从而使双方贸易自70年代中期以来,呈现出健康、快速的发展。 从双边贸易额来看,1975年的贸易额达到5.24亿美元。从1975年到1999年,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了18.32%的较高速度。其中1975年~1988年,双边贸易额从5.24亿美元增长到49.2亿美元,年平均递增18.8%;其中中国的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14.9%,东盟的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25.9%;十四年间双边贸易额增加了12倍。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突飞猛进,开始进入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1988年~1997年,年均增长19.88%,增长到251.6亿美元,1997年以后,由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贸易增长波动较大且年均增长速度有较明显的下降,1998年出现了负增长,下降至206.4亿美元,1999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回升至2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90年代中每一年的贸易额都是80年代年度贸易额的2倍以上,中国已逐渐成为东盟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从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轻纺产品,从东盟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90年代以后,双方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的数量和比重逐年上升,2000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机电产品达89.43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的51.5%,对东盟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达37.71亿美元,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21.7%,而我国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2000年分别达到95.31亿美元和90.8亿美元,占自东盟进口总额的43%和32%。 二、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国别集中度较高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将机械结构、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技术,通过控制系统实现机械系统的自动化。该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 60年代,现已逐渐成为各行业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手段。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初步探索。当时的机械加工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效率低下,精度不稳定。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使得机械自动化加工成为可能,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机电一 体化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控制系统由电子控制演变为计算机控制,实现了对更复杂的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同时,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出现,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应用于机械加工、装配、焊接等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8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继续快速发展,机电一 体化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广泛应用。各行业纷纷引进机电一体化设备,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工厂中的生产线可以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操作,自动检测故障并报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进入21世纪,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 一体化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实现了更多新的应用场景。例如,智能家居中的智能门锁、智能家电等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此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能源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例

如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的利用,都离不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支持。 总的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当今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机械结构和电子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和自动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相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将继续推动工业领域的进步,并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随着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结合使用开始出现的,但是在发展的初期,在规模和技术上是很薄弱的,只是在半导体等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但是随着微处理技术的出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使用的途径更广泛,使用中会取得更显著的结果。而随着数控机床、电子编程、逻辑控制器的出现,更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际的生产中得到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逐步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进行融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逐步上升到更高层次。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20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的,最初是通过电子技术在机械行业中的应用来提高机械性能,以满足对产品的更高需求,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初的雏形;到了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以及微型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转向智能化领域,在这一阶段,利用光学通信技术等可以实现微细加工技术,而且对机电系统可以进行分析、集成。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成为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技术集成,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也需要依赖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促进自身技术的发展和 进步。按照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际需要,在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2.1 向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机电系统开始陆续采用,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程度逐渐提高。而这些成功的应用,更显示出智能化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优越性,使科研人员对智能化的应用会逐步增多。利用智能化的模拟功能、逻辑思维、独立的决策能力,可以实现对机电设备的高性能、高速的处理能力,可以利用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低级的智慧决定,并逐步完善,这在今后的生产中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2.2 实施模块化集成 要想使机电企业实现共赢,就要对国内的机电生产企业进行模块化的集成,让这些具有多种类型的机电生产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具有统一的机械标准接口、电气接口、电源接口、环境接口,打破原有的自有生产模式,使机电企业的产品形成统一的模块,使这些机电生产企业在智能控制、电气水平、视觉图像处理、图像识别和定位功能等方面采用标准的单元模式。这样进行规范后,可以使机电企业有一个

概述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概述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技术,是机械、微电子、信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今天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飞速,机电一体化产品更日新月异。 一、机电一体化基础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现代化的自动生产设备几乎可以说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设备。 中国机电设计迈入PLM全新阶段,正挑战着了前所未有的,不可预测的难题,一个个久战沙场经久不衰精兵良将正褪去了昨日英雄的光环,唯有CAMEL VIEW 能够胜任军统三国,光复旧业的重任,此时数系科技与德国iXtronics GmbH公司携手共同开拓机电设计领域的新篇章,CAMEL VIEW 作为机电一体化设计系统,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到产品性能的测试、验证、通过都是一体化的,流程化的、规范化的,在满足用户设计的前提下,数值实验的仿真与结果的验证无不精确化,支持复杂环境下,多工况,多耦合场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机电一体化 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2、电脑技术 其中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技术即以整体的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

我国电机发展历史与现状讲解

我国电机发展历史与现状讲解 一、我国电机的发展史 1、我国大功率电机的发展 中国电机的生产和应用起步很晚,但发展很快。 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生产和应用,例如江苏、浙江、北京、南京、四川都生产,而且都在各行业使用,驱动电路所有半导体器件都是完全国产化的,当时是全分立元器件构成的逻辑运算电路,还有电容耦合输入的计数器,触发器,环形分配器。中等耐压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也完全国产化。当时应用最多的是线切割机,都是快走丝的。线切割机的X-Y平台丝杆就用步进电动机驱动。当时的图纸是全国公开,给个晒蓝图的费用就行了。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方针的实施,80年代我国电机发展很迅速。 步进电机的细分控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就已经基本掌握,这与交流电动机的矢量控制相比,难度要低得多。在卫星、雷达等应用场合,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就生产了力矩电机,就生产了环形力矩电机。 我国直线电机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1972年,浙江大学在国内首先翻译了一本《直线感应电动机》译文集,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尔后,上海大学、上海 1/ 7

电机厂、中科院电工所等又编译了一些直线电机的书籍并出版,近两年来,浙江大学又连续出版了3本直线电机著作,国内开展直线电机应用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中科院电工所、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太原工业大学、焦作矿业学院等。主要成果有工厂行车、电磁锤、冲压机、摩擦压力机、磁分选机、玻璃搅拌、拉伸机、送料机、粒子加速器、邮政分拣机、矿山运输系统、计算机磁盘定位系统、自动绘图仪、直线电机驱动遥控(电动)窗帘机、直线电机驱动门、炒茶机等,我国直线电机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国外相比,其推广应用方面尚存在很大差距,目前,国内不少研究单应已越来越注意到这点。 90年代至今,我国的大功率电机已在重工业上应用很广,技术相对成熟。 2、小功率电机的发展 我国小功率电机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小功率电机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顺应我国家电业发展的需要,应用于风扇、空调器、冰箱、洗衣机、排油烟机、小家电、保健器具等产品的小功率电机,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引进、设备引进吸收,已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部分产品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具有了很强的自主研发能力、自主知识产权,也形成了一些具有广泛市场知名度的产 2/ 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