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卫生部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心血管相关1)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医院单病种质量指标医疗质量是指医疗服务提供者为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针对不同的病种,医疗质量指标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将以常见的几种病种为例,介绍医疗质量指标。
1.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疾病。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质量指标包括手术风险评估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依从性、血压控制水平等指标。
2.肿瘤疾病:肿瘤疾病是指由于细胞异常增生或分化失调导致的疾病。
常见的肿瘤疾病包括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
针对肿瘤疾病的医疗质量指标包括早期诊断率、手术切除率、放疗和化疗的规范化、复发率和生存率等指标。
3.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指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在内的疾病。
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质量指标包括诊断准确率、抗感染药物选择的合理性、持续氧疗的依从性、疗效评价和预后等指标。
4.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针对糖尿病的医疗质量指标包括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水平、血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的监测等指标。
5.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减少和骨质变异导致骨骼脆弱易碎的疾病。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医疗质量指标包括骨密度的测定和评估、骨折风险评估和预防、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运动和骨建模药物的应用等指标。
总的来说,医院单病种的质量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案的规范性、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疾病监测和预后的评估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评估和改进医疗质量,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概述: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为了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治疗效果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
本文将介绍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并以五个主要大点详细展开讨论。
正文:I. 病种选择1. 根据社会需求和医院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病种范围。
2. 考虑病种的病情复杂度、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医院的医疗资源,选择适合进行单病种质量控制的疾病。
II. 制定治疗方案1. 根据国家相关指南、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制定符合科学证据的病种治疗方案。
2. 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特点和经济因素,制定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III. 质量评估指标1. 确定适合评估病种质量的指标,如疗效、安全性、患者满意度等。
2. 设定合理的指标阈值,以评价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和患者治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IV. 质量控制手段1. 引入临床路径管理、标准化操作和团队协作,确保治疗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和质量检查,及时纠正和预防潜在的医疗错误和事故。
V. 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1. 通过定期的质量绩效评估,检查和分析医疗服务的质量水平。
2.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并跟踪执行效果,持续优化和完善单病种的质量控制标准。
总结: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是医院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病种选择上,需结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进行筛选,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质量评估指标和控制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而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则是实现长期质量控制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单病种质量控制标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提升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AMI-1到达医院后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的时间☆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的环氧化酶凝血烷A2(血栓素A2,TXA2)合成减少,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AMI-2达到医院首次心功能评价的时间与结果☆AMI-2.1左心室功能评价:在病历记录中患者入院24小时内、出院前均有左(右)心室功能评估。
包括X线胸片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内径和射血分数(LVEF),并说明左(右)心室功能障碍程度。
AMI-2.2危险评分:STEMI危险评分方法。
AMI-3 实施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再灌注治疗适应证:仅限于心电图(ECG)有ST段抬高或左束支阻滞(LBBB)的AMI患者。
AMI-3.1到院后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有适应证,无禁忌证)来医院(急诊室)至溶栓的时间在(door-to-needletime<30,)30分钟以内。
AMI-3.2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转院的时间确保患者能获得规范性的诊疗服务。
AMI-4到达医院后使用首剂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体循环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对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塞面积,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
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5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有适应证,无禁忌证)☆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6住院期间有血脂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与评估,对于LDL-C(≥100mg/dL)升高的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
AMI-7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有适应证者,无禁忌症者)☆未使用者,病历中对具体禁忌证有记录。
AMI-8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手机戒烟健康指导、再灌注治疗的护理与教育、控制危险因素、坚持二级预防。
单病种质量监测信息项(2020年版)一、心血管系统疾病/手术(一)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首次住院)(STEMI)主要诊断ICD-10编码:I21.0至I21.3、I21.9的出院患者。
1.质量控制STEMI-1到达医院后首剂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STEMI-2左心室射血分数STEMI-3.1急诊心电图确诊STEMI时间至溶栓药物注射时间(分钟)★STEMI-3.2急诊心电图确诊STEMI时间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导丝通过梗死相关动脉时间(分钟)★STEMI-4到达医院后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STEMI-5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STEMI-6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双联抗血小板药物、ACEI或ARB、他汀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情况★STEMI-7血脂评价实施情况STEMI-8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与出院时提供教育告知五要素情况STEMI-9离院方式STEMI-10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2.资源消耗STEMI-21住院天数STEMI-22住院总费用(元)STEMI-23其中,药费(元)STEMI-24其中,手术治疗费用(元)STEMI-25其中,手术用一次性医用材料费用(元)(二)心力衰竭(HF)主要诊断原发病ICD-10编码:I05至I09、或I11至I13、或I20至I21、或I40至I41、或I42至I43伴第二诊断为I50的出院患者。
1.质量控制HF-1左心室射血分数与B型利钠肽检测实施情况★HF-2到达医院后利尿剂及钾剂使用情况HF-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使用情况★HF-4到达医院后β受体阻滞剂情况HF-5到达医院后醛固酮拮抗剂使用情况HF-6住院期间利尿剂+钾、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使用情况★HF-7出院时利尿剂+钾、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使用情况★HF-8离院方式HF-9住院期间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与出院时提供教育告知五要素情况HF-10患者对服务的体验与评价HF-11心衰的非药物治疗2.资源消耗HF-21住院天数HF-22住院总费用(元)HF-23其中,药费(元)HF-24其中,手术治疗费用(元)HF-25其中,手术用一次性医用材料费用(元)(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主要手术ICD-9-CM-3编码:36.1的手术出院患者。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1. 指标定义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针对特定疾病或病种,用于评估医疗机构或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水平的一种定量指标。
通过设立合理的质量控制指标,可以对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
2. 重要性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在医疗质量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对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测,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避免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比较不同医疗机构或医生的指标表现,可以找出最佳实践,为其他机构或医生提供参考。
在评估医疗机构绩效以及制定医疗政策时,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常见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下面了一些常见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3.1 门诊和住院率该指标衡量了特定病种的门诊和住院人次占总人次的比例。
较高的门诊和住院率可能意味着该病种的预防或早期治疗不足,或者诊断和治疗不够规范。
3.2 死亡率和再入院率该指标衡量了特定病种的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
较高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可能意味着该病种的诊断和治疗不够及时有效,或者存在不良预后因素。
3.3 手术并发症率该指标衡量了特定病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较高的手术并发症率可能意味着该病种的手术技术或操作不够规范,存在术前准备不足或术后护理不当等问题。
3.4 康复率和生存率该指标衡量了特定病种的患者康复率和生存率。
较高的康复率和生存率表示该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良好,患者能够及时康复和生存。
3.5 治疗满意度该指标衡量了患者对特定病种的治疗过程和效果的满意程度。
较高的治疗满意度意味着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服务和治疗效果感到满意。
4. 应用范围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以及临床医生。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监测和评估这些指标,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医疗质量。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指标表现进行评估和比对,找出改进的方向,提升专业水平。
5.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估医疗机构和医生在特定疾病或病种中的质量水平的重要工具。
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一、急性心肌梗死(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EMI)。
1、到院30 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2、到院90 分钟内实施PCI治疗;3、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无禁忌症者)。
(五)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六)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示(无禁忌症者)。
(七)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AMI)健康教育。
(八)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钾剂。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阻滞剂。
(五)醛固酮拮抗剂(重度心衰)。
(六)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七)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ARBs、β-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适应症,若无副作用)有明示。
(八)非药物心脏同步化治疗(有适应症)。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HF)健康教育。
(十)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
三、住院病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一)判断是否符合入院标准。
(二)氧合评估。
(三)病原学诊断。
1、住院24 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2、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培养。
(四)抗菌药物时机。
1、入院8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2、入院4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3、入院6小时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五)起始抗菌药物选择。
1、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2、非重症患者起始抗菌药物选择;3、目标抗感染药物的治疗选择。
(六)初始治疗72小时后无效者,重复病原学检查。
(七)抗菌药物疗程(平均天数)。
第十二节卫生部心血管疾病单病种质量
控制指标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版。
一、急性心肌梗死(ICD-10 I21.0-I21.3,I21.4,I21.9)
(一)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证者应给予氯吡格雷) 。
(二)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三)再灌注治疗(仅适用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 到院30分钟内实施溶栓治疗;
2. 到院90分钟内实施PCI治疗;
3. 需要急诊PCI患者,但本院无条件实施时,须转院。
(四)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六)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ACEI/ARB、他汀类药物,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血脂评价与管理。
(八)为患者提供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九)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二、心力衰竭(ICD-10 I50)
(一)实施左心室功能评价。
(二)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利尿剂和钾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三)到达医院后即刻使用ACEI或ARB。
(四)到达医院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五)重度心衰使用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适应证,无禁忌证者)。
(六)有证据表明住院期间维持使用利尿剂、钾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七)有证据表明出院时继续使用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阻滞剂,有明确适应证,无禁忌证。
(八)非药物治疗临床应用符合适应证。
(九)为患者提供心力衰竭的健康教育。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三、脑梗死(ICD-10 I63)
(一)接诊流程。
1. 按照脑卒中接诊流程;
2. 神经功能缺损评估;
3. 完成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ECG)等项检查。
(二)静脉应用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或应用尿激酶的评估。
1. 实施静脉t-PA或尿激酶应用评估;
2. 应用静脉t-PA或尿激酶治疗。
(三)到院48小时内抗血小板治疗。
(四)吞咽困难评价。
(五)血脂评价与管理。
(六)住院1周内接受血管功能评价。
(七)预防深静脉血栓。
(八)康复评价与实施。
(九)为患者提供戒烟咨询与脑梗死的健康教育。
(十)出院时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十一)出院时伴有房颤的脑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如华法林)的治疗。
(十二)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
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 9-CM-3 36.1)
(一)实施手术前的评估与术前准备。
(二)手术适应证与急诊手术指征。
(三)使用乳房内动脉(胸廓内动脉)。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机。
(五)术后活动性出血或血肿的再手术。
(六)手术后并发症治疗。
(七)为患者提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健康教育。
(八)切口Ⅰ/甲愈合。
(九)住院21天内出院。
(十)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