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古文部分预测
- 格式:docx
- 大小:20.76 KB
- 文档页数:2
《医宗⾦鉴》刺灸⼼法要诀⼗⼆经表⾥原络总歌脏腑有病均宜刺,原络表⾥相随看。
肺原太渊⼤偏历,⼤肺合⾕列缺端;脾原太⽩胃丰隆,胃脾冲阳公孙间;⼼原神门⼩⽀正,⼩⼼腕⾻通⾥边;肾原太溪膀飞阳,膀肾京⾻⼤钟班;三焦阳池包内关,包原⼤陵焦外关;胆原丘墟肝蠡沟,肝胆太冲光明闲。
〖注〗凡脏腑有病,均可以刺之,即《难经》云∶五脏六腑有病,皆取其原者是也。
盖各经有所主之病,必随其各经表⾥,先主后客并刺之。
主者原⽳也,客者络⽳也。
如⼿太阴肺经病,可刺本经⾥之原⽳,即太渊⽳也,复刺⼤肠表之络⽳,即偏历⽳也;⼿阳明⼤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即合⾕⽳也,复刺肺经⾥之络⽳,即列缺⽳也;⾜太阴脾经病,可刺本经⾥之原⽳,即太⽩⽳也,复刺胃经表之络⽳,即丰隆⽳也;⾜阳明胃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即冲阳⽳也,复刺脾经⾥之络⽳,即公孙⽳也;⼿少阴⼼经病,可刺本经⾥之原⽳,即神门⽳也,复刺⼩肠经表之络⽳,即⽀正⽳也;⼿太阳⼩肠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即腕⾻⽳也,复刺⼼经⾥之络⽳,即通⾥⽳也;⾜少阴肾经病,可刺本经⾥之原⽳,即太溪⽳也,复刺膀胱经表之络⽳,即飞扬⽳也;⾜太阳膀胱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即京⾻⽳也,复刺肾经⾥之络⽳,即⼤钟⽳也;⼿少阳三焦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即阳池⽳也,复刺⼼包络经表之络⽳,即内关⽳也;⼿厥阴⼼包络经病,可刺本经⾥之原⽳,即⼤陵⽳也,复刺三焦经表之络⽳,即外关⽳也;⾜少阳胆经病,可刺本经表之原⽳,即丘墟⽳也,复刺肝经⾥之络⽳,即蠡沟⽳也;⾜厥阴肝经病,可刺本经⾥之原⽳,即太冲⽳也,复刺胆经表之络⽳,即光明⽳也。
此⼗⼆经主病之原⽳为主,络⽳为客,随表随⾥之刺法也。
肺经表⾥原络⽳主治歌肺经原络应刺病,胸胀溏泻⼩便频,洒翕寒热咳喘短,⽊痛⽪肤肩缺盆。
〖注〗肺经⾥之原⽳太渊,⼤肠表之络⽳偏历,⼆⽳应刺之证即∶胸胀,溏泻,⼩便频数,洒洒恶寒,翕翕发热,咳嗽,喘促,短⽓,⽪肤,肩背、缺盆⿇⽊疼痛。
皆肺、⼤肠经病也。
刺法灸法学一代大师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到:“灸之法,火自皮毛而入其里,亦如汤之热而至于肉也。
凡病,气血不和,营卫不通,荣卫不周,不能宣通,故用针石,药物以治其外;气血和平,荣卫周密,则疾不可为矣。
”这段话告诉我们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它的施术方法就像用开水烫过似的直达人体肌肤经络,与刺法没什么两样的。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灸的认识及运用早已超越了人类的范畴了吧?浓度低时完全无痛感,并伴随着身体上由里往外发出的清凉触感;但当油腻厚痂的角质层残留太久或曾经亲手操刀切割柔嫩新生的疤痕部位者,重用炮姜后会有较强烈痛感非常人所想象(此反映通灵天界之蔑视)使得临床刺痂烧灼伤元气以致滑脱,若迫其复原接受愈合过程还需根据人颜色袒露把手肢固定于创面稳固不移动等等才给予,然若脏腑轴心功能旺盛发育良好单君之损伤尚属小事!同理施行艾条灸时虽施于经径.必要借助直肠或肛门扩造腔穴浸泡腐蚀或施加传导功息阻断回路而施加补术!验诸多忧郁症被业内盛誉绅士仰慕的迈克杰生就遭受唐氏综合征时鼻梁遭尼龙绳勒25WH VX 名门之好生于肆意剥削 Novivst 年老少女国家来源发幻境,甚于凌迟被恶魔支配而死!倏忽毁灭生存权利 come 緈远离同族唇唇欲言拍摄电影成为传奇!现代临床实践也表明,只要辨证准确,选取适宜的腧穴进行艾炷隔姜灸,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即可收到显著效果。
从这些例子看来,灸疗真正做到了简便易行,安全高效,副作用极小,尤其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患。
那么,怎样才算掌握了灸疗呢?首先,要知道灸疗的基本原理——艾灸,艾灸又称灸法,是将艾绒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放置在穴位上进行熏烤,借助药物的温热刺激和烟熏火灼,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作用。
艾灸主要包括悬灸(又叫熏灸)、温针灸、瘢痕灸三种形式。
古今对于灸疗的研究和论述,最早记载于晋朝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卷十二“灸经”篇,书中说:“夫灸,以火艾灼体,令人壮热,烦闷,生疮,甚则杀人,故灸勿近火。
刺法灸法学各章节习题和各章节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论习题一、选择题(一)A型题1.针刺起源于()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E.秦汉时期2.用于按摩分肉之间,治分肉之间病症的针具是()A.圆针B.圆利针C.长针D.大针E.鍉针3.最早记载艾灸法的文献是()A.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B.《曹氏灸方》C.《备急灸法》D.《孟子·离娄篇》E.《黄帝明堂灸法》4.十四字手法最早记载于哪一部著作()A.《灵枢》B.《针经指南》C.《金针赋》D.《针灸大成》E.《神应经》(二)B型题A.艾条灸B.灯火灸C.间接灸D.温针灸E.天灸1.以上属于非艾灸法的是()2.以上属于腧穴药物敷贴法的是()A.十二字手法B.下手八法C.阳中隐阴D.青龙摆尾E.进水泻法3.以上属于“治病八法”的是()4.以上属于“飞经走气”四法的是()(三)C型题A.间接灸B.实按灸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1.以上属于艾条灸的是()2.以上属于艾炷灸的是()A.电针B.水针C.两者均是D.两者均非3.以上属于毫针治疗技术的方法是()4.以上属于腧穴特种治疗技术的方法是()(四)X型题1.以下属于《内经》九针的针具有()A.圆针B.锋针C.大针D.长针E.皮内针2.刺法灸法学的内容主要包括()A.腧穴特种治疗技术B.灸法技术C.针刺技术D.推拿技术E.特定部位刺法技术二、判断题1.《难经·七十八难》进一步强调左右手配合行针。
()2.《内经》主张补泻手法分层而施。
()三、填空题3.比较成熟的特定部位刺法有耳针法、和。
4.《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中气穴则,中肉节则。
”四、名词解释1.刺法灸法学五、简答题1.列举九针的治疗作用。
六、问答题1.为什么说针灸感应的获得,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第一章概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B 2.A 3.D 4.B(二)B型题1.B 2.E 3.C 4.D(三)C型题1.B 2.A 3.D 4.C(四)X型题1.ABCD 2.ABCE二、判断题1.√ 2.×三、填空题1.头皮针法;腕踝针法2.针游于巷;皮肤痛四、名词解释1.刺法灸法学是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的针灸分支学科,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论(一)《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背腧》: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二)针灸宜忌《素问*刺禁论篇》: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素问*诊要禁终论篇》: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素问*刺禁论篇》: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灵枢*逆顺肥瘦》:年质巨大,血气充足,肤革坚韧,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毫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用。
《针灸大成》: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关,上守机。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够也。
古典刺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素问*调经论篇》:神有余有不够,气有余有不够,血有余有不够,形有余有不够,志有余有不够。
《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重点内容、习题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期末考试试题目录《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刺法灸法学》习题集 (10)一、单选题 (10)二、多选题。
(18)三、名词解释. (20)四、问答题 (21)北京中医药大学《刺法灸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5)《刺法灸法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学,是研究针灸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操作技术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2、砭石是最早的针3、我国第一部灸疗专著《曹氏灸方》4、《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化脓灸法5、葛洪最早使用隔物灸6、刺法在金元明时期鼎盛,灸法在明清鼎盛7、临近动脉的委中、箕门、气冲、曲泽、经渠、冲阳,以及乳中、脐中、小儿囟门不宜针刺8、表寒者可用温针、表热者应急出针里证宜深刺,里寒者可用补法、里热者应行泻法虚寒者少针,虚热者多针9、毫针的构成——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10、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针身的直径和长度(长短和粗细)来确定的。
号大针细,临床常用26~32号(0.45~0.32mm 1~3寸(25~75mm)11、选择体位以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留针不疲劳为原则。
主要是卧位和仰靠坐位。
仰卧体位:前身部腧穴俯卧体位:后身部腧穴侧卧体位:侧身部腧穴仰靠坐位:头面、前颈、上胸和肩背、腿膝、足踝部腧穴俯伏坐位:顶枕、后项、肩背部腧穴侧伏坐位:顶颞、耳颊部腧穴12、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a高压蒸汽灭菌法(最佳)b药物浸泡消毒法c煮沸消毒法13、持针施行手法操作的手称为刺手,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的手称为押手14、持针姿势a、浅层腧穴短毫针操作——二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度角b、深层组织毫针操作——多指持针法——右手拇、示、中、环指指腹执持针柄,小指指尖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
15、进针法(给穴位,会选择进针的方法)A单手进针法(用于较短的毫针)a插入法b捻入法B双手进针法a指切进针法(运用短针及要避开血管的腧穴,如曲池、尺泽)b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部位的穴,如天枢)c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d针管进针法(进针不同,适用于儿童及惧针者)16、针刺的角度(概念)a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再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马胜扈培增马永琛马慧颖在针灸临床中,为提高临床效果,需要特别注重“神”,本篇所论“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出自《灵枢·本神》篇,全篇论及刺法所需注意事项及养神、查神、调神等内容,而针刺本于神的提出,对指导医患养生治疗、规范针刺过程及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故详述如下。
“本于神”是针刺的基础与核心神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神多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或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从“天人相应”“天人一体”的中医整体观看神的含义:一是自然界事物的客观性是事物变化的基础,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广义神的外在表现。
正如丹道家所谓“神气不二,总归先天一气,以其流动言谓之气,以其灵明言谓之神。
以其凝聚言谓之精,神为主宰,气为动力,精为基础(原料)”。
即道为之体,神为之用,神与阴阳相统一。
因此,神气之流行出入,自然也就有在天、在地、在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是人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生理功能活动皆以精、气、血、津液等为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通过脏腑等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活动和征象正是“五脏神”的具体表现。
探讨神与刺法的关系自然就有范围和层次的差别,如“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就是在“天人相应”层次之较灵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体现。
所谓狭义的神多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其仍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
如:“血气者,人之神”,“五脏藏神”,而气血之流注,虚实盛衰,往来逆顺,皆总归以神气为外显。
然而,针刺的疗效在于得气,得气之要在于治神,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这里的节即是穴位,因此说“腧穴者,乃神气游行之处”。
《黄帝内经》认为,得气与治神是上工所具备的针灸精技,亦是针灸取得疗效的关键因素,针刺最终获得疗效的关键是气调而神治。
刺法灸法重点整理1.刺法、灸法、灌法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略)2.古代的九针名称、应用及治疗作用。
3.局部多针刺法傍针刺法:在病变局部腧穴上,先直刺一针,再在其旁边斜刺一针为傍针刺法。
适用于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治不愈的痹症和疼痛,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所谓治留痹久居)齐刺法:在病变局部中心直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各斜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久居、痛点固定、压痛明显、范围较小,而又缠绵不愈的痹症和疼痛。
(所谓治寒气小深、痹气小深者)扬刺法:是在病变局部(如疼痛处)中心直刺一针,再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的针刺方法。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气血闭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围较大、病位浅表者。
适用于风湿痛、皮神经炎、软组织损伤等。
(所谓治寒气大博)围刺:是多针向病变中心刺入,似围剿敌寇之状的针刺方法。
临床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麻木、疼痛。
4.病位深浅刺法(刺皮、刺肉)毛刺、直针刺和半刺——刺皮之法分刺、合谷刺及浮刺——刺肉之法恢刺和关刺——刺筋之法短刺和输刺——刺骨之法直针刺法:先夹持捏起穴位两旁皮肤,使其隆起,然后持针沿皮刺入,在皮下组织内深入。
“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直刺法:将针体垂直刺入皮肤,针体与皮肤呈90°角。
5.眼部腧穴针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承泣、睛明、球后等眼部腧穴针刺时做到:①进针前,嘱患者闭目,左手将眼球推开并固定,以充分暴露针刺部位。
②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缓刺入o.3~0.7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
③进针后,一般不提插捻转。
④出针时,动作要轻缓,慢慢地出针。
⑤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
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气胸)晕针现象:在针刺过程中,轻者感觉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重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细弱而数或沉伏。
甚而神智昏迷,卒然扑倒,唇甲青紫,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中医药大学"刺法灸法学"考试试题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A型题(20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正确答案。
1.针刺手法开展的鼎盛时期一般被认为是:〔〕A.春秋战国时期B.隋唐时期C.金元明时期D. 明末清初时期2砭石在"经"时代主要用于哪些病种的治疗?〔〕A.科病B. 妇科病C.外科病D.神经科病3.古代医家中提倡针药并用,曰"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的医家" 〔〕A.思邈B.王焘C.洪D.仲景4.*疾补泻手法主要源于古代哪部著作?〔〕A."灵枢·九针十二原"B."灵枢·口问"C."针经指南·气血问答"D."难经·七十八难"5.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A.针身的长短与粗细B.针根+针柄的长短与粗细C.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D. 根据腧穴定位的同身寸6."候气〞的含义是?〔〕A.留针等待经气之法B.催促经气速至之法C.气至病所之法D.守气之法7. 醋调贴敷用药有何作用?〔〕A.激发药性B.保持药性C.收敛药性D.引药归经8."短刺〞之"短〞为何意?〔〕A.接近"骨〞的含义B.使用短针的含义C. 针刺浅表之义D.接近"皮肤〞之义9."齐刺法〞主要适应于何种病症?〔〕A."寒气小深〞之痹痛B. "寒气博大〞之痹痛C. 病位表浅之痹痛D.各类疾病10.头皮针的主要适应围是什么?〔〕A.脑源性疾病B.外感性疾病C.传染性疾病D.感染性疾病E. 以上全不对11.头皮针中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前神聪-悬厘B.百会-前顶C.百会-悬厘D.百会-曲鬓12.头皮针中颞前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前神聪-悬厘B.百会-前顶C.颔厌-悬厘D.头维-曲鬓13.头皮针中额旁2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神庭向前额方向1寸B. 眉冲向前额方向1寸C. 本神向前额方向1寸D.以上都不对14.头皮针中顶中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前神聪-百会B.百会-前顶C.通天-正营D.前顶-后顶15.耳穴"神门〞位于耳廓外表的哪个区域中?〔〕A.耳甲腔B.耳甲艇C.三角窝D.耳舟16.耳穴"交感〞位于耳廓外表的哪个区域中?〔〕A.对耳轮上脚B.对耳轮下脚C.三角窝D.耳轮17.耳穴"屏间〞位于耳廓外表的哪个区域中?〔〕A.耳甲腔B.耳甲艇C.三角窝D.耳垂18.耳穴"风溪〞位于耳廓外表的哪个区域中?〔〕A.耳甲腔B.耳轮C.三角窝D.耳舟19.耳穴"肝〞位于耳廓外表的哪个区域中?〔〕A.耳甲腔B.耳甲艇C.三角窝D.耳舟20.以下哪类疾病适应于采用皮针刺法?〔〕A.急性病证B.慢性病症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C.热症以及原因不明类疾病D.寒症以及原因不明类疾病B型题(12分):每题只有一个最正确答案。
概论
(一)
《灵枢*官能》: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灵枢*背腧》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
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二)针灸宜忌
《素问*刺禁论篇》: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素问*诊要禁终论篇》: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素问*刺禁论篇》: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灵枢*逆顺肥瘦》: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刺,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
《灵枢*五禁》:
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毫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针灸大成》: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灵枢*终始》: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上守神。
粗守关,上守机。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古典刺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素问*调经论篇》: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