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前景的思考与展望(精)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琼戏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琼戏,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海南省琼山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自诞生以来,琼戏在当地乡村和城市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本文将对琼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琼戏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
按照传统的剧目划分,琼戏可以分为二人台、三人台和大戏三大类,其中以二人台最为典型。
琼戏二人台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独特的编曲手法,表达了琼戏的独特魅力,成为琼戏的代表性剧目。
琼戏的演出形式主要为“二人一台、三人一散”,即两位演员共用一台、三位演员共用一散,展现了琼戏独特的合作演出模式。
其次,琼戏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海南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琼戏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提升琼戏剧团的演出水平和艺术质量。
政府还积极推动琼剧剧目创新,鼓励演员创作新的作品,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此外,琼戏也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和欢迎,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琼戏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琼戏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人对琼戏的兴趣和了解度有所下降。
同时,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艺术面临着寻找传承和发展方向的困境。
因此,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创新传统戏曲剧目成为琼戏发展的重要课题。
未来,琼戏的发展将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琼戏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拓展其宣传和传播渠道。
通过在线直播、网络演出和社交媒体平台,琼戏可以更好地吸引年轻观众,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琼戏需要注重剧目的创新和改革。
通过重新编排经典剧目,加入现代元素和元素,琼戏可以与当代观众建立更深入的情感联系,以适应当代生活的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等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舞台作品。
此外,琼戏还可以进一步开拓市场,走向全球。
海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在景区、酒店等场所推出琼戏演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一、基本情况1、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保存着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保存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州级民族村寨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个。
**县从2006年开始“非遗”普查工作至今,已普查到资源总量120项,其中:民间文学27项,以苗族《刻道》歌、苗族《古歌》、苗族十二路《大歌》和苗族十二酒歌等高坡苗、河边苗等传统的叙事民歌为主,忠实记录了古代苗族的历史风貌、风俗和进化过程;民间音乐19项,最有代表性的是苗族的“飞歌”、“情歌”和“游方歌”,其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歌动人、以歌传情,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舞蹈8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的芦笙舞、板凳舞、踩鼓舞和捞虾舞,是集祭祀性、欢乐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舞蹈,是苗族群众精神上的释放和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民间美术5项,分别是苗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和剪纸;民间手工艺15项,以苗族服饰制作、苗族银饰制作和苗族织锦制作为代表,代表苗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民间曲艺2项,分别是苗族便哦和苗族嘎百福;传统戏剧1项,是当地汉族群众在春节前后表演的一种传统剧花灯;民间竞技5项,目前保存较好的端午节龙舟竞赛和苗族斗鸡、斗牛、斗鸟;民俗29项,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二月二架桥和祭桥、丧葬、****地区玩水龙等5项,展现了**祭祀文化和民间崇尚;传统知识11项,主要是***境内民族医药,多数具在自己的特色。
2、传承与保护现状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非物质文化也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
首先在民文学方面,除苗族《刻道》歌已得到专项保护外,其余的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海南省非遗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和地区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传承价值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生产技艺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和建筑群落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海南省的非遗文化,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旨在了解海南省非遗的种类、传承现状以及保护措施,为海南省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1. 调研内容(1)非遗种类:调查、收集和整理海南省的非遗项目,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生产技艺等多个方面。
(2)非遗传承现状: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包括传承人数量、传承方式以及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3)保护措施:调查和研究海南省非遗保护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效果,分析其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和作用。
2. 调研方法(1)实地考察:走访海南省的非遗项目传承地,与传承人进行交流,观摩非遗表演和工艺制作等活动。
(2)访谈调查:采访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专家学者,了解他们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看法,询问他们对当前现状的评价和建议。
3. 调研时间和地点调研时间:2022年5月至2022年8月调研地点:海南省各地非遗项目传承地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 非遗种类和传承现状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海南省有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主要包括儋州木偶戏、琼剧、琼剧二胡伴奏、礼乐、侗乡秧歌、古琴、剪纸、扎染等。
然而,由于传承人数量逐渐减少,一些非遗项目正面临着传承中断的风险。
2. 保护措施海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设立非遗传承基地,培训传承人,开展非遗展览和演出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
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传承人培养不足,年轻一代缺乏对非遗传统的传承意识。
其次,资金和资源支持不足,限制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最后,宣传推广不足,限制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和认知度。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观。
传统工艺市场发展海口的传统工艺品市场传统工艺市场:发展海口的传统工艺品市场传统工艺品代表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海口作为中国的旅游城市,应该充分发展和推广传统工艺品市场,以展示海南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和促进经济发展。
本文将探讨传统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前景,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传统工艺品市场的现状当前,海口的传统工艺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市场规模较小,种类有限,商家经营模式单一,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工艺品市场在设计、展示和销售方面亟待提升,以更好地展现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二、发展传统工艺品市场的意义1.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品是海口宝贵的文化遗产,发展传统工艺品市场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工艺技艺。
2. 激发旅游市场活力:提供多样化的传统工艺品市场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增加旅游消费,促进旅游市场的发展。
3. 促进经济发展:传统工艺品市场的兴起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
三、提升传统工艺品市场的策略1. 支持优秀传统工艺品商家:鼓励和资助具有潜力的传统工艺品商家,提供优惠政策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他们扩大业务规模。
2. 加强市场管理和规范:建立健全传统工艺品市场的管理制度,明确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3. 增加市场投资:增加对传统工艺品市场的投资,改善市场设施和环境,提升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4. 与旅游景点相结合:传统工艺品市场可以建立在重要的旅游景点附近,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
与景区的协作可以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曝光度。
5. 创新工艺品设计和展示方式:通过设计创新和多元化的工艺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同时,通过增加互动性和展示效果,提升工艺品的观赏性和购买欲望。
四、市场推广和营销1. 建立专业的推广团队:组建专业的市场推广团队,制定推广计划,结合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宣传推广,提高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制作精美的宣传物料:制作具有海口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宣传册、海报等物料,通过展会、活动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策略摘要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南旅游的火热程度也逐渐升温。
而文化旅游也逐步成为蓬勃发展的旅游趋势中重要的一部分。
黎族作为海南的本土民族,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创造出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在现代化发展的不断冲击下,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步消亡,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的进行开发,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概念出发,就当前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现状着手,分析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运用本科阶段相关文化学,资源保护学相关知识,针对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策略Abstract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 tourism Island and the constant advancemen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 the tourism in Hainan has become more popularity .And the rulture tourism has aiso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lourish tourism trends. In nationality as the mainland nation in Hainan has created splendi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uring the long history development river However,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develo[ment,these valuab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en disappearing.How ti rational utilize these excell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exploit it under the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 appeared to the people .This passage is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far as our current cocumstances are concenrned ,we should paotece and exploit li nationalit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 may exsit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make some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Keywords: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Li ;protect; exploit; strategy目录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1)(一)传统技艺 (2)(二)节日文化 (2)(三)口头传说 (2)(四)表演艺术 (3)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3)(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探索 (3)1、海南黎族文化村的建设 (3)2、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建设 (4)3、民族聚居区的建设 (4)4、黎族传统文化中商业性元素的加入 (4)(二)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4)1、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性保护 (4)2、经济环境下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5)3、人民的文化水平对保护工作的影响 (5)三、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6)(一) 缺乏合理的规划 (6)(二)缺少技术支持 (6)(三)缺少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6)(四)政策、法规落后 (7)(五)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7)(六)宣传力度不够 (8)(七)错误的市场引导 (8)四、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策略 (9)(一)做好合理规划,统一开发 (9)(二)加强技术引进,推动旅游开发 (9)(三)加大资金投入 (9)(四)强化文化氛围 (10)(五)完善保护政策和法规 (10)(六)加强宣传力度 (11)(七)合理正确的进行市场引导 (11)五、总结 (11)致谢 (13)参考文献 (14)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群体、团体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前景分析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代代相传的、与特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群体紧密相连的无形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旨在指导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决策。
市场现状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涉及的领域日益多元化。
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民间组织和企业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成为市场亮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
市场机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人类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认知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需求。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需要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相关服务和产品的开发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商机。
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长期的正面影响。
市场挑战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长期投入和专业支持,这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协调,避免文化传统与商业化之间的冲突。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这对于相关机构和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展趋势为了应对以上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政府和组织将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其次,科技和数字化的发展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手段,如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
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旅游产品将更加注重文化传统的展示和体验。
海南省文化市场前景分析引言海南省作为中国的国家级经济特区和自贸试验区,文化产业在其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海南省文化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一、海南省文化市场发展现状海南省的文化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于一线城市,但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
目前,海南省的文化市场以旅游文化、体育健身、艺术表演和娱乐活动为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产业在带动当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吸引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海南省文化市场的发展潜力1.旅游文化的发展潜力:海南省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进一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提高海南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体育健身的发展潜力: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体育健身产业在海南省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建设更多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场地,举办更多的体育赛事,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3.艺术表演和娱乐活动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艺术表演和娱乐活动的需求也在增加。
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将为海南省的文化市场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三、海南省文化市场面临的挑战1.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海南省的文化市场以旅游文化为主导,其他文化产业较为薄弱。
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以降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性。
2.人才匮乏:海南省的文化市场缺乏专业人才和创意人才。
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法律体系不完善:海南省的文化市场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制度。
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4.市场需求不足:海南省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限。
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更多的文化消费者。
四、海南省文化市场的发展策略1.多元化发展:在不同文化产业间建立良好的协同关系,推动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例如,在旅游文化基础上,引入更多的文化表演、艺术展览等活动,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浅析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者:王子文来源:《祖国》2018年第16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非物质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方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代代相传。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成效海南既是全国最年轻的省份,也是全國最大的经济特区,基础差,经济总量小。
海南虽然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保护、传承较晚,但近些年来海南多举措宣传、挖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可喜成效,进一步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有效鼓励传承人创新和发展,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韵与魅力。
完善且实施制度政策。
2005年以来,启动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海南省先后制定且实施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办法》、《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保护培养暂行办法》、《关于开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村申报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有效地依法依规依策开展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
开展评审和抡救工作。
海南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全省开展评审认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
到目前为止,海南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4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6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其中逝世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7人(其中逝世12人、退出2人);海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布于中、西、南部。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创新发展海南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地之一。
海南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不乏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如琼州古城和海南蜈支洲砂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非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思想、知识、信仰、习俗和技能等传统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合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到了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海南省内新兴的大型商业和娱乐场所的出现给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压力;二是由于年轻人的接受程度下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转型升级;三是国家相关政策的缺失,没有出台符合海南实际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需要创新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档案建设。
记录和档案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对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和科学分类,对遗产进行细致的整理和资料的留存,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二、通过非遗、厨艺和美食等方式传承历史。
非遗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琼剧、海南南海鼓、亚东胡琴、黎锦、苗瑶竹器等固有文化。
厨艺和美食方面,海南特有的小黄牛火锅、文昌鸡饭、咖喱海鲜等多个品种,可以通过餐企的方式,传承非遗的历史和文化。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
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地民间文化和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社区文化结合在一起,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民族意识和社区意识。
四、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和志愿者。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传承人才和积极的志愿者,鼓励他们投入到传承与保护事业中。
2024年椰雕工艺品市场发展现状概述椰雕工艺品是利用椰壳、椰柄等椰树部位进行雕刻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和手工制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椰雕工艺品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对椰雕工艺品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市场规模椰雕工艺品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庞大。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每年全国范围内椰雕工艺品的销售额逐年递增,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人们对椰雕工艺品的热爱和追捧。
2. 消费者需求椰雕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受到消费者需求的驱动。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和对艺术品的追求,椰雕工艺品得到了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尤其是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更加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
3. 生产技术椰雕工艺品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传统的手工雕刻方式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取代,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也为椰雕工艺品的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4. 市场竞争椰雕工艺品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椰雕工艺品生产企业,产品种类繁多。
优秀的设计和高品质的产品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点。
同时,市场上也存在一些低质劣质产品,影响了整个市场的形象和发展。
5. 市场发展趋势椰雕工艺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可展望如下:•多样化设计:消费者对椰雕工艺品的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市场将出现更多个性化、创意化的设计产品;•国际化发展:椰雕工艺品市场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椰雕工艺品的生产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环保健康:市场将倾向于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注重产品的健康与环保属性。
结论椰雕工艺品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对于高品质设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然而,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需要提高产品品质和设计水平,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
未来,椰雕工艺品市场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创新发展。
202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市场前景分析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涵盖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国家和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
本文旨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市场前景,希望对此感兴趣的人有所帮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市场现状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各地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文化节等相关活动逐渐增多,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2.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
目前市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公司数量众多,主要竞争环节在于品质、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企业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3.市场趋势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市场趋势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未来,随着新的技术、新的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需要企业们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拓展市场渠道,才能赢得市场的机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市场前景1.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市场前景广阔。
未来,该行业将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等待企业去发掘和应对。
2.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开发与更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加强技术开发与更新。
可以通过提升保护技术水平、进行创新研究等方式,把握市场机遇,扩大市场份额。
3.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文化素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高质量的服务与文化素养是竞争的核心,随着社会对文化消费的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只会增多。
企业应加强人员队伍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才能不断提升行业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综述作者:王华琴韩玄武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特征以及目前的保护现状,通过国外经验的借鉴,探讨目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更加彰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重要旅游价值。
本文从海南旅游业的特点,目前的保护现状,探讨适合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方法。
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繁多体现出海南人民的特色风格、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独特的生活环境下,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素养以及思维方式,而且这种文化遗产是海南民族文化的生存基地,是海南民族文化的灵魂,因此应该加强保护措施。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含有传统技艺:琼剧、临高人偶戏;传统技艺:海盐晒制技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民俗:黎族苗族“三月三”;传统医药:黎族医药等。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及价值研究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是由当地的民族文化价值所体现出来,文化价值越高,其带来的经济价值就越大。
主要表现为:1.经济价值: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结合,使得其经济价值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
海南可以从传统舞蹈、音乐、戏剧,也可以是纺织、制陶、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带动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
2.文化价值:每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蕴含着本地民族特色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生活的智慧结晶,有的以活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展示出来。
3.社会价值:海南谚语、海南苗族民歌。
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祖辈遗传,是过去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艺术化表现,同时也记载着某一特定时期人民文化生活发展的历史。
二、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认定、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梁淑平邓琼飞方礼刚来源:《老区建设》2018年第14期[提要]海南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拥有丰富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通过调查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阐释保护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现实意义,从加强原生态海洋社区保护、社区教育、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作为海岛型省份,沿海居民多以渔业为生,千百年来,海南渔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耕海,接受大海的馈赠。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省申报的与海洋相关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明显不足,社会大众的海洋意识淡薄,缺乏保护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意识。
因此,海南亟待加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一、海南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通过浏览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分析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海南省仅有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含麻纺织、絣染、双面绣、龙被织造),该项目属于传统技艺类;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海南八音乐器、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临高渔歌、苗族民歌、黎族打柴舞等28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以及其它等7个类别。
其中海盐晒制技艺、南海航道更路经两项与海洋相关,占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7.1%;海南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2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技艺、民俗以及其它等10个类别。
其中海南谚语(临高渔谚)、海螺姑娘传说、临高渔歌、疍歌、海盐晒制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海口天后祀奉、南海航道更路经,共8项与海洋有关,占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1.1%,占比相对较低。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中,针对海南黎、苗、回族等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针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文献比较少。
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研究作者:***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基于对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实地调研,在分析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的基础上,对其保护与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建议,对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关键词:旅游发展;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海南州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因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南岸,故名海南,总面积4.4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为5305米,最低海拔为2168米。
海南州辖共和、贵德、同德、兴海和贵南5县、36个乡(镇)、422个行政村,自治州首府设在恰卜恰镇。
海南州作为青海省六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农牧业较发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
一、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截至2019年,青海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国家级73项,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7项。
海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6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
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等10种类型。
归纳起来,海南州目前涉及非遗项目类型除曲艺外,全部覆盖。
包括: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以及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9种不同类型。
从空间分布上看,海南州38项,其中贵德县占了15项,共和县6项,同德县4项,兴海县2项,贵南县2项。
从民族分布上看,以藏族文化为主体。
从类型上看,民俗类最多达38项,其次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占9项,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分别为6项和4项,其他类型偏少。
总体来说,海南州非物质文化资源内涵丰富,涉及类型较多,民族文化成分单一(藏文化为主体)。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和对策探究作者:李婷婷董国皇来源:《收藏与投资》2020年第08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尤其在文物的保护、复原等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可以为其传承提供支撑。
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对策,为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保障。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保护现状;保护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逐渐引进了很多高新技术,以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和质量。
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相对比较广泛。
科学合理地应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信息進行采集、储存、处理,还能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便利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效率的提升,使年轻人更容易接受。
一、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尤其是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及自由贸易港后,海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形势非常好。
当地的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一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得到深入开发,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更多人可以对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了解和认识,也愿意融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
这对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宣传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海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流量持续增加,黎族的原始文化环境将会受到旅游行业的影响,进而遭到一系列不可逆的破坏。
这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的依赖性而言,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海口非遗馆建设情况汇报自2018年确定在海口市建设非遗馆以来,我们始终秉承着“传承非遗文化,展示海南风采”的宗旨,不断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建设成果。
现就海口非遗馆建设情况向各位汇报如下:一、场馆规划设计。
海口非遗馆位于市区中心地带,总建筑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整体建筑风格融合了海南传统建筑元素,外观设计独具特色。
馆内分为展览区、活动区、体验区等多个功能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非遗文化体验。
二、展品收藏整理。
自建设以来,我们积极开展非遗展品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已经收藏整理了包括海南椰雕、海南刺绣、海南民间音乐等在内的上千件非遗展品,其中不乏珍贵稀有之物。
同时,我们还通过专业的保护修复工作,确保了这些宝贵文物的完好保存。
三、文化活动举办。
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展示非遗文化,海口非遗馆定期举办各类非遗文化展览、讲座、体验活动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学习,有效地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宣传推广工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海口非遗馆的建设情况,我们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开展网络宣传、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多种途径,积极向社会宣传推广。
同时,我们还与各大旅行社合作,将海口非遗馆纳入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五、未来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海口非遗馆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丰富馆内展品,丰富文化活动,提升服务水平,打造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非遗文化展示中心。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促进非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六、结语。
海口非遗馆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心,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为传承和弘扬海南非遗文化而不懈努力。
以上就是海口非遗馆建设情况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各位朋友们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推动海南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
关于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前景的思考与展望
陈惠玲范祎祎秦美霞文宇萌指导老师:王京
内容提要:了解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现状保护对策
我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许多历史文化的见证正遭到破坏。
目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面临许多问题,为了提高公民的保护意识,使长期被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特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献计献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的遗产,它蕴含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目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对滞后,我们有必要保护这项人类的伟大精神,人类的伟大的精神创造,用人类的力量让他们得到有效保护并世代相传。
本次社会实践,我们走进富有黎苗风情的槟榔谷,与黎苗人民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深刻体验了黎苗各种特色文化形式,感受到了历史所沉淀下来的民族风情。
如拉龟、射箭、荡秋千、攀藤摘花、挑山栏过河、过独木桥等体育项目,鼻萧、椰乌、吹树叶等乐器表演,唱歌、跳竹竿舞等娱乐项目,射鱼、贵屋等生活方式,织锦等手工技能。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绣面纹身。
黎族织锦是黎族同胞最值得骄傲的中国之最,因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而享誉海内外。
这里至今珍藏着世界级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绝版明代特大麒麟双凤龙被。
纹脸、纹身是黎族至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遗迹,被誉为“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
它不仅展现了黎族的文化发展史,也表现了黎族同胞的民族信仰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濒临失传的黎族传统技艺和正在消失的文化现象,被槟榔谷人呕心沥血地保护着,坚持着,必将使其在新的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民族的精髓得以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
这一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保护海南省独特的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传承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据史料记载,黎族先人懂得从自然木棉中提取棉絮并进行纺织则要追溯到殷商时期。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禹贡》就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
经专家推断,其中的“岛夷”就是黎族先民,而“织贝”就是古代的棉纺织手工业。
由此可见黎族纺织历史悠久。
然而,自民国开始,由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巨大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国传统手工业普遍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依然处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的黎族地区地处偏远,灾害不断,加上战争频繁,黎锦处境自然每况愈下。
同时,黎锦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母女相传的家族式传承,当衣饰等必需品不再像从前那样必须自己亲手完成的时候,喜欢和愿意学习传统织锦工艺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化大革命”时期黎锦被视为“四旧”被大量烧毁,这使黎锦蒙受了空前的灾难。
之后,黎锦就走向了面临失传的边缘。
因此,保护黎锦,复制“龙被”无疑是件困难的事情。
而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形形色色、款式多样的服装充斥市场,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加上年青人追求时尚,基本不穿传统服装了,因此黎族家庭棉纺织业基本消失。
黎锦的现状不容乐观,现在海南仅有一家从事黎锦遗产开发的企业——海南锦绣织
贝实业有限公司。
从海南黎锦放眼整个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近几年,国家加大了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
解决问题
受此影响,海南省文体厅与省财政厅2004年共同下发《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制定了《海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我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设立了保护工程省中心。
2004年12月,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审核,确定“儋州调声”等9个项目为我省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业性试点。
我省“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项目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试点。
省政府发文要求各市县、省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制定保护计划,明确责任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宏扬。
省非遗保护专家王海昌说,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普查、记录、拍摄、整理民间的口头文化与技艺流程,调查其传承方式和各种民俗活动资料,保存相关器具。
当然,也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保护,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生存环境、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的立体空间。
传承和开发我国优秀的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对于我们中学生,应该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大力宣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面临着众多难题,但相信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总有一天它会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