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分析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20
农业区位因素的若干分析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昼夜温差、水分等。
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光热水条件不同,所以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山地丘陵地区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
不同土壤的酸碱度、肥力、土层厚度、質地等特性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不同。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分析某地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既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还应找出不利因素。
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例1:【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36题第(1)小题】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轮台(位置见下图)盛产小白杏。
原来,杏肉食用,杏核弃之。
某年,浙江义乌某瓜子商经反复试验,研究出炒制此种杏核的方法,其杏仁口味上佳。
此后,该瓜子商从轮台大量收购杏核,在义乌炒制后出口美国。
由此,小白杏成为轮台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评价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
解析:首先应明确轮台种植瓜果的自然条件包括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还应明确“评价”的含义,就是既要分析该地的有利条件,也要找出不利条件。
三、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得出哪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因素,哪些是限制因素,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对局部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这两个最富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例如,地价的高低与距离城镇的远近关系密切。
例2:【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26题第(4)小题】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
农业与区位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业分布在国土的西南和东南部等地区;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热量、水分)——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2)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3)土壤(肥力、盐碱性,酸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4)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2.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影响实例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订单农业”的发展;城郊乳、肉、禽、蛋、菜、花农业生产基地的发展交通运输交通便利有利于商品农业的发展,扩大了生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粮食输出国;阿根廷、丹麦、新西兰等国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东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政策通过政府对农业补贴或给出收购指导价格等手段,影响作物种类、播种面积、产量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化肥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手段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农业区位分布。
①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②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③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生产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考虑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类型的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
高中地理教育对于农业的教学尤为重要。
而农业区位选择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关键步骤,其重要性势必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区位选择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分析三个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地域优势和发展潜力作出评估。
案例一:种植水果第一个案例是以水果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区位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优质耕地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区位选择的最佳地理位置应在土地丰富的东南亚地区。
除了大量的可利用土地外,东南亚地区还有充足的雨水和温暖的气候,使得水果的生长环境更加理想。
同时,该地区与许多国际港口相邻,这为出口农产品提供了便利。
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和泰国是优秀的目标种植区域。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适宜水果生长,而且还有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地、良好的交通网络和方便的出口渠道。
这两个国家的政府也十分看重农业发展,为此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如补贴、税收减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从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泰国是最佳的水果种植地点。
这样选择区域的农业园区将会得到丰收的收成以及更大的发展前景。
案例二:畜牧业第二个案例的主要产品是畜牧业,例如奶牛奶的生产。
对于畜牧业来说,主要的考虑因素是水、草和放养空间。
我们需要选择一些适合牧场发展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巴西是值得考虑的国家。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天气和自然环境条件优异,这为草地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这两个国家也是发达的畜牧业国家,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和资源,如肉制品处理厂、奶牛饲料工厂、畜牧业科研机构等等。
另一方面,巴西和阿根廷拥有广阔的土地和良好的天气条件,这使得供应牛和羊的草和水成为可能。
南美洲国家的畜牧业主要是天然放养,可以让畜牧动物吃到天然草,从而生产出更好的奶品和肉质。
对于畜牧业区位的选择,以上四个国家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在考虑之后,最终选择的区位应该是从日常带动、潜力增长、品质稳定、环保等多个方面考虑分析的结果出炉。
农业区位一、引言农业区位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位置。
农业区位的选择对于农业生产的成败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农业区位规划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本文旨在探讨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1. 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要求不同,例如寒冷的气候适合小麦和玉米的种植,而温暖湿润的气候则适合水稻和茶叶的生长。
因此,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必须考虑气候条件的适宜性,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 土壤条件土壤条件对于农业生产同样至关重要。
不同的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例如,酸性土壤适合种植黄瓜和番茄,而碱性土壤则适合种植大豆和花生。
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必须评估土壤的肥力、pH 值以及排水情况,以确定适合种植的作物种类。
3. 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充足的水资源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灌溉的需求,还可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必须考虑附近水源的情况,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4. 交通条件交通条件对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市场销售具有重要影响。
较发达的交通网能够连接农村地区与城市以及其他农业生产区域,便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因此,在选择农业区位时,必须考虑交通条件的便利性,以确保农产品能够及时有效地流通到市场。
5.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驱动力之一。
选择农业区位时,必须考虑附近市场的需求情况,以避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发生。
此外,还要考虑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因素,以确保农业生产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能够获得良好的回报。
三、农业区位的重要性1.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选择农业区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条件,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选取合适的农业区位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业区位》讲义一、什么是农业区位农业区位,简单来说,就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以及该位置与周围地理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农业生产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展的,它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比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效益。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气候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自然因素之一。
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等方面。
光照充足的地区,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比如新疆的长绒棉,因为那里光照时间长,棉花的品质就非常好。
热量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熟制。
在热带地区,可以种植一年三熟的作物;而在寒带地区,可能只能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
降水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作物是否能够得到充足的水分。
像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适合种植水稻;北方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就更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耐旱作物。
昼夜温差大的地方,有利于农作物积累养分,提高品质,比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大。
(2)地形地形的起伏、海拔高度等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便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适合发展种植业。
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通常适合发展林业、畜牧业或者立体农业。
(3)土壤土壤的肥力、酸碱度、质地等特性决定了适合种植的农作物种类。
比如黑土肥力高,适合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酸性的红壤则适合种植茶树等耐酸的植物。
(4)水源水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
靠近河流、湖泊等地,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灌溉。
在干旱地区,有水源的地方才能发展农业。
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如果某个地区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大,价格高,农民就会倾向于种植这种作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
(2)交通便利的交通可以使农产品及时运输到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政策政府的政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俗话说“无农不稳”。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
因此,农业在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本课题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另外,关于“农业区位”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本观念。
3、重点与难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二、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
主要采用了图导图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读图分析法2、案例分析法3、总结归纳法四、设计思想本节课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采用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让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了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整体地理素质。
五、教学程序:教学纲要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以朱总理提出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区位的含义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②社会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地理景观图,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引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选择对于农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策略。
二、案例分析1. 区域要求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区域的要求。
每个农作物都有不同的生长环境要求,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
例如,在选择种植水稻的区域上,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另外,一些蔬菜类作物对于土壤的要求也较为严格,需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进行种植。
2. 市场需求除了区域要求,农业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市场需求。
农产品的消费市场通常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因此选择靠近这些市场的区域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物流成本,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
例如,在选择种植蔬菜的区域时,可以考虑选择靠近城市的农田,方便产品的销售和配送。
3.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农产品需要及时运输到市场,选择交通便利的区域可以减少物流时间和成本。
同时,交通便利的区域还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业务。
因此,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和运输成本。
4. 劳动力资源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选择人口较多、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区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业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当地劳动力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例如,在种植果树的区域中,需要具备果树栽培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5. 政策支持最后,政策支持也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
各级政府在发展农业方面通常会提供各种扶持政策,包括土地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
因此,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需要了解当地的农业政策,选择受到政府支持的区域进行农业生产。
三、结论农业的区位选择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合理的区位选择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区域要求、市场需求、交通便利性、劳动力资源和政策支持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