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13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条件:土壤质量、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等是农业
区位的重要因素。
优质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地貌则会影响农业活动的实施和效
率。
2.气候条件: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降水、温度、
日照、风速等。
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
适宜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3.水资源:水是农业的基本要素,影响农业的灌溉、养殖、
种植等活动。
农业区位选择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获得性和
利用效率。
4.劳动力与人口因素:农业的区位还与劳动力的可获得性和
人口密度有关。
足够的劳动力和适宜的农村人口分布对农
业生产和发展至关重要。
5.市场与交通因素:农业区位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和交通条件
密切相关。
如果农产品远离市场或交通不便利,会增加运
输成本和时间,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
6.政策支持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
是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方面。
有差异的政策措施和农村基
础设施的建设会对农业生产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的产量、品
质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区域规划和发展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目标。
从水源的角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从水源的角度来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资源丰度: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选择农业区位时需要考虑水资源的丰度和可利用性。
水资源的丰度可以通过年降水量、地下水资源储量等指标来评估。
2. 水质状况:农业需求的水源不仅仅要求数量充足,还要求水质良好。
水质受到污染的地区不适宜作为农业区位,因为污染的水源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3. 水资源分布: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源供给。
因此,农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确保农业用水的稳定供应。
4. 整体水管理能力:农业生产需要综合的水管理能力,包括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分配等环节。
选择农业区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水资源管理情况和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总之,水源是农业区位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项,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丰度、水质状况、水资源分布和整体水管理能力。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是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首先,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之一、自然因素包括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好的土壤质量和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比如日照、温度和降水等影响着种植作物的选择和产量。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缺水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其次,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区位因素。
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和劳动力等。
市场需求是农业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将决定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和销售范围,影响产品市场的开拓和销售渠道的选择。
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素质水平将影响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和质量。
再次,社会因素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包括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和农村发展等。
政策扶持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国家对农业提供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推动力,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农村发展是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水平将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行。
综上所述,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因此,在农业发展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¹º» ¼———以水资源为例◇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张海潮地理学科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水源、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地理因素和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法规等人文地理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众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农业区位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近两年出现了这样一种试题,以水资源为线索,融合水资源的分布特征、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农业生产活动,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
这种试题综合性强,同学们需要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知识进行解答。
一、答题模板答题模板:农业区位因素+水资源的作用。
(1)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征。
区域气候、地形、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存在差异,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所选择的对象和生产方式存在差异。
这些影响因素被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交70··通的日益发达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产品容易储存,扩大了销售范围;优良的育种技术提高了产量,扩大了种植范围;等等。
(2)水资源的作用。
水是发展农业的前提条件,农业活动与水资源关系密切。
水源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需。
有灌溉水源的地方,农作物的收成就有保证;缺乏水源的地方,农作物生长受限,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来讲,不宜种植农作物。
二、试题例析【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流经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一个课外学习小组对右图所示的?河流域局部地区开展研究活动。
(1)活动1:探访?河发源地山楂产业兴隆县是?河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的“山楂之乡”,具有悠久的山楂栽培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楂文化。
山楂的用途广泛,既可以入药,也能够制作各种食品。
兴隆县一直致力于山楂产业的发展,并建立山楂产业技术研究院,聘请相关专家开发有关山楂产品,改良种植技术,举办“中国71兴隆山楂”产品发布会。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1)气候。
包括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分配的均匀与否、热量的多少、光照的强弱以及热量和水分的配合程度等。
(2)水源。
水源的多少对于干旱地区显得特别重要。
(3)地形。
其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
地形的高度。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
地形的坡度。
坡度大于25度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
山脉的坡向。
迎风坡的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4)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
2、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2)交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
(3)政策。
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都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4)科技。
科技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科技往往是通过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影响农业区位的。
通过科技改造自然因素。
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等。
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
(5)工业基础。
(6)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7)风俗习惯。
比如亚洲水稻种植业就是跟此有关。
、农业1)、农业区位选择:①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
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微专题】农业区位因素评价(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云南蒙自市是我国主要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该市种植的早熟葡萄品种第一茬在每年5、6月份上市,而通过盖棚、摘心、促花等措施改变了露天葡萄一年一收的现状,实现了第二茬上市,上市时间在11月份到次年1月份。
第二茬葡萄产量比第一茬略低,但甜度较高,经济效益是第一茬的3倍左右。
进入11月份,该地的葡萄主要依托电商平台销售,快递企业采用真空充气袋包装后运往全国各地。
下图示意蒙自市所在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蒙自市能够实现葡萄一年双收的原因有( )①热量条件好,生长周期长 ②市场需求量大 ③通过盖棚提高温度,延长生长周期④采用农业技术保证了第二茬葡萄的成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2.与第一茬葡萄相比,蒙自市第二茬葡萄甜度高的气候条件是( )A .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B .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C .气温较高,糖分积累多D .灌溉水源充足3.蒙自市第二茬葡萄依托电商平台销往兰州时采用真空充气袋包装,主要是因为( )①保鲜效果好 ②节约运输成本 ③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磨损 ④缩短运输时间A .①③B .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1.D 2.B 3.A解析第1题,作物熟制主要受热量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影响。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纬度较低,热量条件好,生长周期长;通过盖棚提高温度,延长了生长周期;采用摘心、促花等农业技术保证了第二茬葡萄的成熟。
市场与作物熟制没有关系,选D。
第2题,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晴天多,光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气温较低,生长周期长,糖分积累多;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是第一茬和第二茬葡萄种植共同的区位条件;灌溉水源不属于气候条件。
故选B。
第3题,真空隔绝空气,利于保鲜;充气袋可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磨损。
故选A。
兰州高原夏菜具有很高的质量安全水平,在国家农业农村部进行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夏菜外调基地之一,热销全国多个城市,其中兰州市榆中县是我国重要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菜花、娃娃菜等产品大量供应上海、广州等地。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
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不同作物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农作物种植的适宜区域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2. 土地条件:包括地形、土壤质量等。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区更适宜农业发展。
不同作物有着不同的土壤要求,如稻米适宜生长在河流湿地上,而玉米适宜生长在丘陵地区。
3. 水资源:农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养殖等。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例如,农作物在水源充足的地区可以更好地生长,养殖业在水域面积广阔的地区更有利于发展。
4. 交通和市场条件: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需要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市场网络。
农业发展更有利于位置靠近交通主干线和城市的地区。
农产品的出口需要海港或机场等出口通道。
5. 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农业的地理区位因素也与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阶段和政策支持有关。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可能更依赖于农业劳动力的相对丰富,而发达国家则更注重高效农业科技的引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这些地理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农业在选择种植作物、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农业的区位因素总结
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土壤的肥力、排水情况、酸碱度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因此,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一般会有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 气候条件:气候对农业产出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适宜的气候条件可以使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缩短,增加产量。
3. 水资源: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特别是灌溉农业。
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可能有丰富的水资源,确保农作物的灌溉需求得到满足。
4. 地理要素:地理环境对农业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例如,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土地利用等因素均会影响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发展。
同时,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和速度,比如临近交通要道的农业地区可以更快更便捷地将产品运送到市场。
5. 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农业的区位也受到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便捷的交通网络、仓储设施和市场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运输到消费者手中。
因此,区位相对较好的农业地区一般会有完善的基
础设施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总而言之,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资源、地理要素、市场需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气候(光照、降水、热量、昼夜温差),土地(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工业基础,生产历史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红壤)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社会经济条件)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⑻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世界和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分析⑴热带种植园农业——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可分为两大因素:一是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
1、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要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①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②山区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③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
如我国东南丘陵为广布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油茶、马尾松)等,粮食低产。
4、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5、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6、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
二、季风水田农业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
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
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大力投资,兴修水利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
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
2.农作物:小麦、玉米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
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坡度过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变化有所不同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壤的酸碱性、肥力、质地及土层的厚度等影响农业生产。
(土壤的肥沃程度,土壤的酸碱性,土地的面积)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在年降水量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与素质)、技术装备(农机)---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良种的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
种植方式------单、间、套、混连作。
耕作制度-------熟制比如: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一年一熟;南方—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光照①通过铺垫反射率大的物体使光照增强,如反光薄膜、鹅卵石等,如西北地区的瓜果;②通过分层套种减少对喜阴作物的光照,如东北地区的人参种植热量①建温室、大棚等增加室内热量,如种植反季节蔬菜;②通过盆栽减少地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如帕米尔高原种植蔬菜日温差①通过铺垫热容量小的物体增强日温差,如鹅卵石、砂砾等,从而增加作物的养分积累,如法国罗讷河的葡萄种植;②通过增加水面等热容量大的物体减小日温差,或在土壤表层铺垫稻草等减小日温差,从而避免冻害,如我国北方地区种植大蒜降水①降水少,则采取人工增雨、抽取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等,以及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等,如以色列地区;②降水多,修建排涝设施,如南美奥里诺科平原;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则修建具备蓄水、灌溉、排涝功能的水利工程,如我国南方地区风营造防护林等,减少大风对农作物的损害地形①通过修建梯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平缓;既增加耕地面积,也减少水、土、肥流失,如东南丘陵地区;②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通过修筑台田等改造地形,使之减少土壤盐碱化,如华北平原;③湿润地区通过修建花基鱼塘等改造地形,充分利用当地的水热资源发展混合农业,如珠江三角洲;④高海拔地区在湖区修筑台田,既提高了夜晚气温,又获得较便捷的河运,如南美的的喀喀湖周边;⑤平整土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壤①增施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②覆盖薄膜、稻草、鹅卵石等,有利于保湿、保温,并能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保持地力;③轮耕、休耕等,保持地力(注:河流洪水泛滥会给两岸耕地带来肥沃的土壤,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面积①扩大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利于大型农业机械操作,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规模效应;②退耕还林还草等,减少耕地面积,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灌溉水源①一般是强调有河流、淡水湖泊等;②通过修建水利工程等措施确保灌溉水源的稳定供应交通①鲜奶、普通鲜花等要求高速公路等速度快的运输方式;②距市场较远的高档鲜花强调航空运输;③大豆等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农产品可以选择运输量大的铁路、水运等方式3、农业区位条件评价分析术语理解记忆区位因素关键词答题术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气象灾害纬度低(高),(海拔高低),气温高(低),热量充足(不足),影响熟制、病虫害,生长期长(短);距海远(近),降水多(少),(海拔高(低)空气稀薄),晴天多,云量少,光照充足(不充足),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白天有利于有机质的合成,晚上呼吸作用弱,消耗少,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一、农业生产:一一般方法:1.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5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③政策④劳动力⑤科技⑥工业基础二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1、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2、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3、从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三几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热带雨林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旱地直播技术;埃及等国家..我国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冲积平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单产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人们喜食大米;国家政策扶持..不足: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商品率低;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水利工程量大;酸雨危害;机械化水平不高;总体科技水平较低..2.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离海港近;③交通条件改善;④冷藏技术的进步..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量低;效益低..我国牧区借鉴:人工草场建设;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及加工体系的发展.. 3.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开阔;③耕地面积广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②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工业比较发达;⑥国家政策扶持..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⑤能耗高美等..我国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场广阔;⑥工业比较发达;⑦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为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③专业化水平不同;④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⑤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区域的纬度和气候存在一定差异..4.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我国珠三角的基塘农业、黄淮海的鱼塘——台田农业、千烟洲的“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模式..优点:①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立体开发;综合利用;②农民可以灵活、有效的安排农事活动;③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不足:水源缺乏.. 解决方法:东水西调..混合农业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农业多样化发展:①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生产:A、区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广人稀;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邻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B、生产特点:机械化水平高;农牧生产活动交替进行;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生产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多供出口..②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农业:A、区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光热水充足;气象灾害多发;生物物种丰富;土地类型多样;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贫瘠;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地少人多;开发较早..B、整治和发展方向:综合开发;发展立体农业;系列开发优势资源;生态建设;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持水土;根据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变化;有侧重地发展山区特色农业..5.乳畜业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6.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7.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8.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9.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分析区位: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消费量大;②交通方便;③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④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四其他:1.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5.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6.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7.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8.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9.复种指数问题: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10.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11.农业区位的区域分析: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华北平原旱地种植业:优势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南方平原地区水田种植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但洪涝灾害严重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条件是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制约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云贵高原坝子农业和彩色农业:优势是纬度低;水热充足;劣势是地表崎岖;地表缺水;土壤贫瘠二、工业区位专题一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政策..环境因素:主要用于微观布局..工业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区位因素中;某种工业的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因此;在现实的区位选择中;要首先考虑其主导因素或具有明显优势的条件..注: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原因是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②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③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④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越来越重要;⑤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二工业主导区位分类: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的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加工厂——原料影响在减弱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的成本较高——接近市场——饮料厂、家俱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市场影响在加强动力指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有色冶金——动力影响在减弱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纺织厂、电子装配厂、服装厂——劳动力数量影响在减弱;劳动力素质影响在加强..技术指向型:对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飞机制造、核电、精密仪器仪表厂人才和知识的影响力在加强..三区域工业发展条件分析:㈠分析思路: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注: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㈡举例:例1: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①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②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③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④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海南为何目前仍没有建立钢铁企业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①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②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③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④技术力量信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海南岛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富铁矿;但由于能源短缺;开发较晚;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目前还没有建立大型钢铁企业..自从1986年成立海南省以来;它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海南的钢铁工业也会兴起的..四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集聚:①传统工业区: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②新兴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美国工业向西部和南部迁移原因:西部和南部新兴工业发展快;就业机会多;环境优美;污染少..五传统工业区典型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等区位分析: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丰富水源..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开发早;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业资源支持;广阔的市场..特点:煤铁资源丰富;以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中心整治措施:省略鲁尔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五个工业区区位条件:有利—-岛国;多优良港口;工业基础好;不利—-矿产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促进发展的原因:深刻的历史原因;重视科技;发展教育..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六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相同点:同上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2.“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社会经济因素: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军事定货美国硅谷..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七我国重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带1、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田、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靠近山西能源基地..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3、沪宁杭工业基地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位分析:1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发展方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结构轻型化..4、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轻工业为主区位分析:1地理位置: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南海;靠近港澳地区..2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社会经济因素: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管理;地处侨乡;借助华侨和华人引进外资和技术;市场经济发达..不足:能源、资源不足5、东部沿海工业地带范围:5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14个沿海开放城市江苏:连云港、南通、四个工业基地优势条件:有众多优良港口和通达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国家的海运航线;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经济发达、技术雄厚、基础好..发展:大秦铁路、神黄铁路;秦皇岛港煤炭输出港;秦山、大亚湾、田湾、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6、长江沿岸工业地带范围:以沪宁杭为中心工业区;以武汉为中心钢铁、轻纺工业;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电力、金等工业发展;以攀枝花为中心钢铁工业;以西昌为中心的火箭发射基地;湘赣地区多种有色金属工业等..优势条件: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水运得天独厚;经济腹地广阔7、陇海-兰新铁路工业地带范围: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兰州、新疆乌鲁木齐优势条件:能源丰富、资源丰富;第二条欧亚大陆桥8、沿江大开发区位因素:工业制造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靠近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上海可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等..意义:为提升江苏制造业水平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带动两岸经济尤其是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整个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开发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江苏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八城市工业布局区位因素:①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②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靠近水源;③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④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⑤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⑥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⑦交通――沿交通线分布;⑧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⑨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⑩工业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等..。
农业主要区位因素一、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比较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可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种植范围,改造不利的自然因素,使之有利于农业生产,但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
(1)气候:①光照,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②热量,积温多少直接限制作物的生长期和耕作制度③降水,过干或过湿都不利于作物生长(2)地形:①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和机械化作业,缓坡(小于250)适宜发展梯田②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农作物分布有垂直变化。
(3)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
2.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需求量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推动商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牛产的区域化、专业化;③政策,鼓励或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农产品种类;④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高低影响着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⑤科技,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二.中国农业的发展1.调整农业结构,与国际市场接轨:各地农业在发展中,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农业灾害比较频繁,抗灾能力较差。
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我国农产品优质化程度还不高,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适应,必须加快品种的改良和科技推广,实现无公害生产,使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4.加强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加快专业化经营的步伐: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各地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在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加强协作。
充分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5.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实现农产品增值: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