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和简答
- 格式:doc
- 大小:36.80 KB
- 文档页数:11
名词解释1、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2、会计分录:是表明某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
3、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
的项目。
4、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的工具,它以会计科目为名称,并具有一定的格式,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工具。
并具有一定的格式,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工具。
5、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的以备销售或耗用的各种实物性资产。
的各种实物性资产。
6、复式记账法:指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 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7、未达账项:是指银行与企业之间,由于凭证传递上的时间差,导致一方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
致一方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项目。
8、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银行借款利息支包括银行借款利息支 出(减存款的利息收入)出(减存款的利息收入) 、汇总损失(减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
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
9、贴现:指 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贴付一定利息将 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权利转让给银行的 票据行为,是持票人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10、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分摊。
的方法对应计提折旧额进行的分摊。
11、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有者权益中的主要部分。
简答题会计的六大要素及其特征:一、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式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 带来经济利益。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1、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内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内容进行归类而形成的具体项目。
2、复式记账法:是指将每笔经纪业务都在两个过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记录的方法。
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复式记账法。
3、会计对象:是对主体从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价值运动。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又称会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构成了会计报表的基本内容。
两者关系: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4、平行登记:是指企业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又要在相应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详细登记。
5、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指企业对各项存货的收入数和发出数,都要根据原始凭证逐笔地在有关账簿中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接触各种存货的账面数额的一种方法。
6、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的分摊,是对固定资产被消耗价值进行转移并予以补偿的方式。
7、投入资本:是所有者投入企业资产的索取权表现形式,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
8、期间费用:是指那些仅仅有助于当期收入的实现但与收入没有直接联系的费用。
(P112)9、未达账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起的凭证的时间不同,导致记账的时间不一致而造成的账项,也就是一方接到结算凭证已经入账,而另一方由于时间的原因未收到结算凭证所以尚未入账的款项。
(P224)10、会计报表:是对企业或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
会计学原理简答1、会计等式、会计账户、复式记账法之间的关系。
P34会计恒等式是账户设置、复式记账法等基本账务处理方法的基础。
第一,会计恒等式决定了会计体系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或者说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
会计的定义会计应该理解为经济信息系统,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它在企业和各单位范围内,主要用于处理价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于此有关的信息,反应的是及其基本只能,上述数据进一步利用,又能起到控制作用,会计的子系统分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所依存的客观环境中与会计相关的因素进行的抽象与概括,是会计信息系统运行和发展到基本前提与制约条件。
它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缺乏或违背这些假设,就无法提供公允的信息,同时,会计信息系统时刻都处于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的状态,在来自于客观环境的前提尚未得到完全证实之前,才冠以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会计核算的空间与界限,会计信息系统所加工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应该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具有独立性或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一个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则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和提供的信息都必须是与企业相关的,此外,要求对主体与主体所有者的利益界限进行明确的区分。
持续经营假设,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
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指出将不能应用。
另外,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
会计分歧假设,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活动人为的分为一个个等距离的区间,以便能够及时的报告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
一般以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也有半年、季度、月度作为会计期间。
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货币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否问题。
我国规定,人民币是我国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企业平时经营业务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采纳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年末编制财务报表时,必须将外币折合为人民币反应,同时,做出币值稳定不变假设。
会计目标三方面内容: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1.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的对称。
对每项经济业务按相等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同时进行登记的方法。
2.权责发生制也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是指以经济的权益和责任的发生,即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
3.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有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损益表又称利润表, 是用以反映公司在一定期间利润实现(或发生亏损)的财务报表。
5.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规定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
6.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做的分类,是会计对象按经济特征所作的最基本分类,也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可以划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个方面。
7.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营业成本,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费用。
包括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8.资产资产是企业,自然人,国家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来计量收支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收入、债权和其他。
9.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对称。
记载商主体营业交易和财产出入事项的会计记录文书。
为商业帐簿的一种。
10.红字冲销法红字冲销法又称红字更正法也称红字调整法,即先用红字编制一套与错账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予以冲销,然后再用蓝字编制一套正确的会计分录。
1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机关、团体、深圳齐创辉财务代理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计算、控制、分析、报告,以提供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工作。
12.产品成本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在一部分产品生产完毕成为产成品后,还有一些产品尚未完工而形成在产品,这样就需要在一定时点(一般为月末),将生产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分配后,产成品所分担的生产成本,即为“产品成本”,而在产品所分担的部分,继续留在生产成本中,待其完工后比照上述办法处理。
13.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会计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第一篇:会计名词解释与简答题会计名词解释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表。
3、会计科目: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科目。
4、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来全面、系统、连续的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工具。
5、资产: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6、负债: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7、所有者权益: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8、留存收益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
9、盈余公积:企业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内部的积累。
10、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11、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
12、费用: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3、利润: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14:、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期间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15、会计主体假设:凡能独立核算盈亏和收支,独立编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经济组织。
16、持续经营假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发生停业和破产清算等情况。
17、会计期间假设:把持续经营的期间认为的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首尾相接的时间段落。
18、货币计量假设: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尺度对会计要素进行计价。
19、复式记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以相等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进行登记,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式。
20、权责发生制:指凡是在本期内已经收到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一切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基础性理论,它用来解释会计实务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则。
下面是会计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1.核算主体:核算主体也叫会计主体,指的是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组织、个人或其他经济单位。
核算主体可以是企业、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
2.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指会计报告中所包含的主要元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这五个要素是会计报告的核心内容。
3.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是一种重要的会计原理,表达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关系。
会计等式的公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反映了经济实体资源的来源和运用。
4.货币计量原则:货币计量原则是会计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规定会计报告中的各种经济事项必须以货币单位来计量和表达。
这种计量方式能够确保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5.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原则也叫连续经营原则,是指会计假设中的一条基本假设,它规定核算主体将会持续经营并保持其活动的正常状态。
根据这一原则,会计报告应当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进行编制。
6.主体内容一致原则:主体内容一致原则是指会计报告应当展示核算主体的全部经济实质和财务状况,不能遗漏或夸大重要信息。
这一原则强调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7.成本原则:成本原则是会计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规定会计报告中的各种资产应当以其购置成本或成本价值进行核算和评估。
这种原则能够提供资产真实价值的信息。
8.分期核算原则:分期核算原则是指会计报告应当根据时间周期进行编制,即将长时间期限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划分,确认为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和报告。
以上是会计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
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会计学原理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知识。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会计的涵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和行政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参与决策,并对外提供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以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对象:指会计所反映、监督和分析、预测、控制的内容。
各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营利组织是经营资金的循环周转运动。
非营利组织是预算资金的收支运动。
权责发生制:以收入费用的归属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费用的一种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会计的方法:会计核算(最基本,最主要)、会计分析、会计考核、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核算: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的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估价、编制财务报告会计学按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学等。
会计要素:又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是财务报表借以构成的“积木”。
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所有者权益: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实质上是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
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会计学原理名词解释
会计学原理是指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会计实体:指企业、组织或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单位。
2. 会计要素:指会计核算中具体反映会计实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3. 记账:指将经济交易和事项记录在会计簿中,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
记账应遵循借贷规则,即每一笔交易都有相应的借方和贷方。
4. 会计凭证:指原始凭证和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制作的会计凭证,用于记载和证明经济交易的发生和真实性。
5. 会计账簿:指用来记载和分类会计凭证的簿册,包括总账、明细账和资产负债表等。
6. 会计报表:指会计核算结果的定期总结和呈现,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
7. 会计原则:指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会计实体主体性原则、会计周期性原则、货币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持续经营原则等。
8. 会计伦理:指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包括诚信、保密、独立和专业行为等。
这些原理和概念构成了会计学的基本框架和规范,是进行会计核算和分析的基础。
《会计学原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5′)1.会计与会计学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借以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它既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系统。
会计学: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是用其特有的概念和逻辑形式,阐述如何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规律性的科学。
即它是一门研究会计的科学或学问。
2.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总分类账户:亦称一级账户或总账账户,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账户。
明细账户:简称明细账户,根据明细科目设置、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户。
3.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它由具有专门格式而又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若干账页所组成。
4.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会计确认:是指把某个项目认定为某个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
会计计量:是指对会计要素按货币量度进行量化的过程,即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5.利得与损失利得: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6.权债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权债发生制:是以款项的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各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处理基础。
7.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永续盘存制:是指在账簿中对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加和减少进行连续登记,并随时结出账面余额的盘存制度。
实地盘存制:是指平时在账簿中只登记财产物资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期末根据实地盘点的实存数来倒挤减少数,再据以登记有关账簿的盘存制度。
8.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季末、年末)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名词解释1.Accounting: An information and measurement system that identifies, records, and municates relevant, reliable, and parable information about an organization’s business activities.(P2)2.Double-entry bookkeeping: each transaction affect, and are recorded in, at least two accounts. It also means the total amount debited must equal the total amount credited for each transaction.(P32) 3.Business entity assumption: a business is accounted for separately from other business entities, including its owner.(P7)4.Going-concern assumpti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reflects a presumption that the business will continue operating instead of being closed or sold.(P7)5.Moary unit assumption: we can express transactions and events in moary, or money, units.(P7)6.Time period assumption: the life of pany can be divided into time periods, such as month and years,and that useful reports can be prepared for those periods.(P7)7.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 provides guidance on when a pany must recognize revenue. (1.Revenue is recognized when earned. 2. Proceeds from sell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 need not be in cash. 3. revenue is measured by the cash received plus the cash value of any other items received.) (P7)8.Matching principle: a pany must record its expenses incurred to generate the revenue reported. (P7)9.Full-disclosure principle: a pany to report the details behind financial statements that would impact users’ decisions.(P7)10.Consistency concept: a pany use the same accounting methods period after period so that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parable across periods-----the only exception is when a change from one method to another will improver its financial statements.(P152)Conservatism constraint: the use of the less11.optimistic amount when more than one estimate of theamount to be received or paid exists and these estimates are about equally likely.(P153)12.Materiality constraint: an amount can be ignored if its effect o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is unimportant to users’ business decisions.(P232)13.Asset: resources owned or controlled by a pany and that have expected future benefits.(P29)14.Current Asset: cash and other resources that are expected to be sold, collected or used within one year or the pany’s operating cycle, whichever is longer(P97)15.Liability: a probable future payment of assets or services that a pany is presently obligated to make as a result of past transactions or events. (P281)Current liability: also called short-term16.liabilities, are obligations due within one year or the pany’s cycle, whichever is longer.(P282)Long-term liability: a pany’s obligations not17.expected to be paid within the longer of one year or the pany’s operating cycle.(P282)Equity: the owner’s claim on a pany’s assets.18.(P31)19.Retained Earning: the cumulative ine (and loss) not distributed as dividends to its stockholders.(P348)20.Gross Profit: also called gross margin, which equals sales less cost of goods sold.(P113)sales = Sales –Sales discounts –Sales returned and allowances简答Steps involved in Accounting cycle (P95)1.Step 1 analyze transactionsStep 2 JournalizeStep 3 postStep 4 prepare unadjusted trial balanceStep 5 adjustStep 6 prepare adjusted trial balanceStep 7 prepare statementsStep 8 closeStep 9 prepare post-closing trail balance(step 10 reverse)2.Introduce basic financial statement(P14)1.ine statement——describes a pany’s revenues and expenses along with the resulting ine or loss over a period of time due to earning activities.statement of owner’s equity——explains2.changes in equity from ine ( or loss) and from any owner investments and withdrawals over a period of time.3.balance sheet——describes a pany’s financial position (types and amounts of assets, liabilities and equity) at a point of time.3.Accrual basis VS cash basis (P60)Accrual basis accounting uses the adjusting process to recognize revenues when earned and expenses when incurred ( matched with revenues) .Matching principleCash basis accounting recognizes revenues when cash is received and records expenses when cash is paid.4.Principles of internal control (P202)1.Establish responsibilitiesmaintain adequate records2.3.separate recordkeeping from custody of assetsdivide responsibility for related4.transactions5.perform regular and independent reviews 5.Principles of cash control (P205)handling cash is separate from recordkeeping1.of cash2.cash receipts are promptly deposited in a bank3.cash disbursements are made by check..6.Capital expenditures VS revenue expenditures (P252)Capital expenditures are additional costs of plant assets that provide benefits extending beyond the current period. They are debited to asset accounts and reported on the balance sheet. Capital expenditures increase or improve the type or amount of service an asset provides.Revenue expenditures are additional costs of plant assets that do not materially increase the asset’s life or productive capabilities. They are recorded as expenses and deducted from revenues in the current period’s ine statement.7.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rporation (P345)Advantages: 1.separate legal entity2. limited liability of stockholders3. transferable ownership rights4. continuous life5. lack of mutual agency for stockholders6. eas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Disadvantages: 1. government regulation 2.corporate taxation。
第一章总论1.会计:会计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描述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以及协调、维系委托经济责任顺利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
2.会计职能: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基本职能为核算和监督职能,还具有控制经济过程、分析经济效果等职能。
3.会计核算: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
4.会计监督: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评,使其达到预期目标。
5.会计目标: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决策,总体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目标是提供决策信息,反映受托责任。
6.会计对象:特定主体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7.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对会计对象进行的最基本的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
构成会计报表的骨架。
8.资产: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按其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9.负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0.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股东价值的账面体现,表面企业归谁所有。
11.收入: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增加股东价值的源泉。
12.费用: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增加股东价值的代价。
13.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的结果就是利润(负数为亏损)。
企业经营的会计成果。
14.会计恒等式: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也称会计平衡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扩展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15.会计确认:会计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加以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包括初次确认和再确认。
信息变换的关键环节。
基本标准有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
16.初次确认: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
17.再次确认: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入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确认。
18.会计计量:对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金额加以认定的过程。
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
19.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20.会计主体:或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对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界定。
21.持续经营: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明确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和内容。
22.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连续、长短相同的期间。
23.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辅之以实物量、劳动工时等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4.权责发生制: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按照交易或事项是否影响各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受益情况,确定其归属期。
又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25.收付实现制:收入和费用按照收付时间确定其归属期。
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26.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27.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8.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
29.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30.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进行不同期间的纵向可比和同一期间的横向可比。
31.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32.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33.谨慎性:又称稳健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不应低估负债或费用。
34.及时性:企业对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得提前或延后。
一.所有者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区别(1)是否偿还上的区别:后者需要偿还;前者不需要归还。
(2)享有权利上的区别:后者有按期收回本息权;前者具有参与利润分配和企业经营管理双重权利。
(3)清算时求偿权上的区别:后者拥有优先求偿权;前者则没有。
二.再确认有四个特点:1. 它的数据来自于日常记录;2. 对会计要素的表述既有数字表述,也用文字表述;3. 把账簿记录转化为报表的要素,有一个挑选、分类、汇总或细化的加工过程;4. 财务报表中的表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1.会计科目:对各个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标志或项目。
2.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3.经济交易:实际发生在机构单位之间或机构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
4.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
5.本期发生额:一定时期内账户所登记增加或减少金额的合计。
6.期初余额:期初已存在的账户余额,将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期,就是下期的期初余额。
7.期末余额:期初余额与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的和。
一.会计科目与账户之间的关系(1)相互联系,会计账户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会计账户的名称。
反映的经济(会计要素)内容相同,会计科目规定了核算的内容及方法;会计账户则用以具体反映特定的经济内容(2)相互区别。
外表形式不同,会计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格式;会计科目则没有。
发挥作用不同,会计账户则是用来具体记录经济业务的工具(手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分类形成的项目(标志)。
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1.复式记账: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以相等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2.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3.会计分录: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对交易或事项列示应借、应贷的账户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4.试算平衡:在期末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进行汇总,以确定借贷是否相等,检查记账过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有会计分录试算平衡,发生额试算平衡,余额试算平衡三种公式。
一.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1)任何一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必然会同时导致至少两个账户发生变化(2)每笔经济业务发生后,必须至少记入一个账户的借方和一个账户的贷方(3)所记入账户的金额,借方和贷方必须相等第四章制造业经济活动及会计处理1. 投入资本:指所有者在企业注册资本的范围内实际投入的资本,在股份有限公司称为股本,在非股份公司称为实收资本。
2. 资本溢价:投资者的出资额大于其在企业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3. 资本公积: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接受捐赠、股本溢价以及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原因所形成的公积金。
4.实收资本:反映企业实际收到的投资者投入的资本5. 银行借款:反映各项借款的取得、偿还及结欠的情况,按借款的种类(短期借款、长期借款)设置明细账。
6.银行存款:反映企业存放在金融机构货币资金的增减及结存。
7.材料采购:核算企业购入各种材料的价格和采购费用8.原材料:核算企业库存材料的收入、发出和结存情况9.预付账款:核算企业因采购材料和接受劳务而预付给供应商的款项10. 应付账款:核算企业因采购材料和接受劳务而应付给供应商的款项(债务)11.存货: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
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低值易耗品等。
一.原材料采购实际成本的构成(1)材料购买价格(2)采购费用,包括运输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
二.生产费用的组成内容(1)直接材料(生产产品消耗的材料费等),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2)直接人工(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等),直接计入产品生产成本(3)制造费用(生产产品消耗的设备费等),分配计入产品生产成本三.生产费用与生产成本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生产费用的发生过程也是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费用是产品成本形成的基础。
区别生产费用与发生的期间相关,研究费用强调“期间”。
生产成本是指为生产某一种产品所产生的消耗,研究生产成本强调“对象”。
四.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区别制造: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生产活动而发生的费用,厂部各职能部门管理:为组织和管理全厂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各种费用,生产车间五.营业收入的确定条件①所有权上的报酬与风险的转移②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管理权与控制权的丧失③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④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⑤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第五章会计凭证1. 会计凭证: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登记账簿的依据。
2.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原始依据。
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
3.外来原始凭证:同外部单位发生经济往来关系时,从外部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
4.自制原始凭证:由本单位内部经办经济业务的部门或人员,在办理经济业务时所填制的凭证。
5.一次凭证:一次填制完成,只记录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
6.累计凭证:在一定时期内多次记录发生的同类型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7.汇总原始凭证:对一定时期内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相同的若干张原始凭证,按照一定标准综合填制的原始凭证8.记账编制凭证:根据账簿记录填制的原始凭证9.记账凭证: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的内容加以归类,并确定会计分录而填制的,直接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作用A 提供经济业务原始资料的重要载体B 登记账簿的必要依据C 明确经济责任的主要手段D 实行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二.第六章会计账簿1.会计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连接的账页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连续、系统地记录经济业务的簿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