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查起诉与审查批捕有什么不同?
- 格式:doc
- 大小:16.94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刑事诉讼法》中“捕诉合一”制度的利弊捕诉合一制度就是指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由检察机关内部同一个职能部门依法承担批捕和审查起诉工作并履行相关法律监督的工作机制。
其实质是检察机关内部职权的重新组合;其目的是建立起一种起诉统帅侦查,侦查服务于起诉的新型追诉犯罪的机制。
它是相对现行追诉体制中捕诉分立而言的。
现行追诉体制中一个刑事案件的流程大致经过“侦查部门立案—批捕部门批捕—侦查部门侦查预审—起诉部门决定起诉”等4个阶段。
在这里批捕和起诉分别由检察机关内部两个不同的部门行使;捕诉合一制度中则将批捕和起诉两项职能集中由检察机关内部一个部门统一承担。
对于“捕诉合一”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其利大于弊,也有学者认为弊大于利。
总的来说,专家学者们各有各的说法。
“捕诉合一”之利:(一)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众所周知,刑事诉讼是由一道道前后相继、没有间断的程序组成的,每增加一道工序,就意味着一定数量的司法资源的投入,而工序的相对增加却并不必然导致案件处理结果的绝对正确。
捕诉合一,避免了机构的多重设置、人员的浪费、工作的不必要重复。
捕诉合一,人员进行重新整合,整个工作就是监督侦查、审查批捕、支持公诉,形成工作合力,有利于办案。
(二)有利于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在捕诉合一机制下,由于同一案件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为同一承办人,检察人员在批捕阶段已基本熟悉案情,初步了解证据情况,相关法律文书已经制作,审查起诉时只要对改变部分事实及《提供法庭审判所需证据材料意见书》中要求的材料有无补充审核即可,避免了再一次的阅卷、审核、作出处理意见等过程,并减少退回补充侦查次数。
此外,对于那些在报捕时就已经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不需要再侦查的案件,在做出批捕的同时就可以提起公诉。
这将大大提高诉讼效率,缩短诉讼周期,减少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时间,从而改善其人权状况。
(三)有利于引导侦查、降低公诉风险捕诉合一可以全程引导、统一调控侦查机关侦查活动,从庭审的角度要求公安机关侦查取证,提高移送案件质量,降低公诉风险。
公诉案件流程公诉案件是指由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
公诉案件的流程一般包括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开庭审理和执行等环节。
下面将对公诉案件的流程进行具体介绍。
1. 立案。
公诉案件的立案是指检察机关接到刑事案件后,依法对案件进行登记备案,并依法组织侦查。
在立案阶段,检察机关将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侦查。
如果决定立案侦查,检察机关将依法组织侦查工作,收集证据,查清案件事实。
2. 侦查。
侦查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和取证工作。
在侦查阶段,检察机关将依法采取必要的侦查措施,如传唤、询问、搜查等,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
侦查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并为审查起诉提供依据。
3. 审查起诉。
审查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侦查工作结束后,依法对案件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将对侦查取证材料进行审查,确定案件事实和证据,依法对犯罪嫌疑人作出起诉决定。
4. 开庭审理。
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公诉案件进行审理的程序。
在开庭审理阶段,法院将依法组织庭审,听取公诉机关、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审查证据,查明案件事实,依法作出判决。
5. 执行。
执行是指对法院判决的执行工作。
在判决生效后,法院将依法对判决进行执行,保障判决的实施。
执行工作的目的是确保判决得到有效执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以上就是公诉案件的流程介绍。
公诉案件的流程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旨在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
希望公众能够了解公诉案件的流程,增强法律意识,遵纪守法,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
检察院批捕后属于哪个阶段?批捕后属于侦查阶段。
拘留阶段和逮捕后到案件移送检察院之前的这段时间均属于侦查阶段。
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发现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且已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予以释放并发放证明。
如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在侦查终结后,及时将案件移交人民检察院,以便审查起诉。
▲一、检察院批捕后属于哪个阶段?属于侦查阶段,包括拘留阶段和逮捕后到案件移送检察院之前的这段时间均属于侦查阶段。
1、受理立案。
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首的,都要接受、问明情况后制作《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经过审查,对于不够刑事处罚需要给予行政处理的,依法处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制作《刑事案件立案报告书》。
2、进行侦查。
要收集、调取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进行勘验、检查;进行进行搜查;查封、扣押物证、书证等。
3、侦查强制措施。
如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4、侦查终结。
公安机关在侦查终结后,发现犯罪嫌疑人不构成犯罪,且已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予以释放并发放证明。
如涉嫌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在侦查终结后,及时将案件移交人民检察院,以便审查起诉。
▲二、检察院批捕的时效是多久?人民检察院审查逮捕案件,发现应当逮捕而公安机关未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建议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
如果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移送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限审查处理,即对已被刑事拘留的,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7日之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第99条规定:对未被拘留的,应当在接到提请逮捕书后的15日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不得超过20日。
公安机关如果认为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但必须将已拘留的人释放。
人民检察院应当另行指派审查批捕部门的办案人员进行复议,并将复议结果通知公安机关。
如果复议不被接受,公安机关还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请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进行复核,复核后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并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司法实践中另案处理情形普遍存在于审查批捕与审查起诉两环节构建“另案处理”监督机制的设想董磊一、“另案处理”监督的涵义、范围及意义“另案处理”一词在我国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中尚无明确体现。
其中,《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四十六条中仅对“另案”一词有所提及,其规定“共同犯罪的部分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在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另案移送审查起诉,对在案的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应当照常进行”。
由此可见,我们不妨把“另案处理”理解为公安机关在侦查阶段对共同犯罪案件中未到案犯罪嫌疑人分案暂缓追诉的一种案件处理方式。
司法实践中,“另案处理”情形普遍存在于审查批捕与审查起诉两环节。
公安机关在向人民检察院提请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提请逮捕意见书》与移送审查起诉的《起诉意见书》中,除明确列明已到案犯罪嫌疑人之外,往往在未到案或暂无必要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姓名后加注“另案处理”一词,用以表明该犯罪嫌疑人不符合追诉条件或尚未追诉。
从客观上讲,“另案处理”这一方式在增强侦查活动针对性,提高诉讼效率等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其在范围上的模糊性,以及相关监督机制的缺失,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侦查进度,削弱了国家追诉权的有效实施。
“另案处理”一词在外延上覆盖极广,基本包含了共同犯罪中未提请逮捕或未移送审查起诉的所有犯罪嫌疑人。
通过对具体情形的梳理,“另案处理”包括以下四种主要情形:(1)犯罪嫌疑人在逃;(2)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3)犯罪嫌疑人之行为不构成犯罪,但是被给予行政处罚;(4)由于管辖权原因,犯罪嫌疑人被移送外地追诉。
笔者认为,在个案监督过程中,只要坚持以上述四种情形为主线,对“另案处理”人员的情况加以明确划分,就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化监督模式,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督促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及时追诉。
二、“另案处理”监督机制构建的设想(一)建立“另案处理”监督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If you believe in dreams, dreams will believe in you.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检察院批捕起诉合一的好处有哪些?检察院批捕起诉合一的好处有“捕诉合一”改革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明显变化,以往由两名检察官进行的工作交由一名检察官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由于这名检察官审查完逮捕后还需要承担此后的起诉工作,因为对审查逮捕的要求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审前羁押率。
检察院批捕起诉合一的好处有哪些?“捕诉合一”是指检察院的审查批准逮捕权和审查起诉权合二为一,此前这两项权力一般分设于检察院内不同部门。
“捕诉合一”改革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明显变化,以往由两名检察官进行的工作交由一名检察官完成,大大提高了效率;由于这名检察官审查完逮捕后还需要承担此后的起诉工作,因为对审查逮捕的要求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审前羁押率。
“逮捕之前的辩护被称为‘黄金救援37天’,可以说不逮捕和不起诉的辩护是刑事辩护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同一案件由同一检察官审查批准逮捕后,再审查不起诉的辩护意见,可能很难获得认同,所以刑事辩护的主战场应该由法庭辩论前置到审前不逮捕辩护。
”捕诉合一”的合理性笔者对于捕诉合一,不持反对态度,理由如下:其一,“捕诉合一”或者“捕诉分立”,属于检察机关内部的职能分工,涉及的是内设机构如何设置等组织法意义上的问题,并不影响诉讼的程序效力。
批准逮捕与提起公诉,属于检察机关的基本职权,这两项权力曾经由检察机关同一部门行使,即刑事检察部门;后来,分由不同部门办理,即批捕部门(后改称“侦查监督部门”)与公诉部门。
这种捕与诉的分与合,不因捕与诉的分合而产生诉讼法效力上的差异。
因此,“捕诉合一”不存在诉讼法理上的障碍。
其二,“捕诉合一”可以避免对于同一案件的重复审查。
在“捕诉分立”的情况下,由负责审查批准逮捕的检察官进行阅卷、讯问和核实证据,提出逮捕与否的意见;后将案件返回公安机关进行后续的侦查活动,案件侦查终结后,再度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公诉部门的检察官审查决定是否起诉,同样在零起点上进行阅卷、讯问和核实证据,提出起诉与否的意见。
As long as there are things you want to do and people you want to meet, don't think about the outcome, just runhard.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检察院批捕了就是结案了吗?检察院批捕了并不是结案,检察院批捕时,刑事案件是处于侦查阶段。
之后还要经过审查起诉阶段,然后再是审判阶段。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批准权或者决定权属于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要求审查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有批准权。
一、检察院批捕了就是结案了吗?不是。
下一步公安机关呈报检察院起诉意见,检察院起诉到法院,法院二审终审才结案。
检察院批捕时,刑事案件是处于侦查阶段。
之后还要经过审查起诉阶段,然后再是审判阶段。
从批捕到法院起诉所需时间跨度比较大,最快几个月就可以,慢的话一两年也比较常见。
所以检察院批准逮捕的时候,案件尚处于侦查阶段。
之后还要经过审查起诉阶段和审判阶段。
二、检察院批捕的时间要求是什么?检察机关在接到公安机关的报捕材料后,由审查逮捕部门指定办案人员进行审查。
办案人员应当查阅案卷材料,制作阅卷笔录,提出批准或者不批准逮捕的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请检察长批准或者决定;重大案件应当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必要的时候,人民检察院可以派人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
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已被拘留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在7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未被拘留的,应当在接到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15日以内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的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不得超过20日。
三、检察院自行逮捕的程序是什么?检察机关经审查应当分别作出以下决定:1、对于人民检察院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侦查与逮捕应该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以加强人民检察院的内部制约。
人民检察院对于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需要采取逮捕措施时,先由侦查部门填写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和证据一起移送审查批捕部门审查,由检察长决定。
“捕诉一体”办案机制下审查逮捕与审查起诉的衔接作者:陈超然吴夏一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21年第08期摘要:“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如今已经落地生根,推进捕诉衔接势在必行。
捕诉衔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抓好捕前介入、捕中审查、捕后延伸等各阶段、各环节。
同时,在推进捕诉衔接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捕诉衔接与“案-件比”、少捕慎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捕诉一体捕诉衔接少捕慎捕审查逮捕捕诉衔接并非新事物,检察机关在“捕诉分离”时期就一直强调侦监部门与公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了信息通报、联合引导取证等制度。
但是,在“捕诉分离”办案模式中,由于承办检察官在诉讼活动中的工作负荷较重,且侦监、公诉各管一段,对案件整体负责的体制机制动因存在不足。
“捕诉一体”后,捕诉衔接面临全新变化。
一、推进捕诉衔接的必要性从检察工作全局出发,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以往在“捕诉分离”情况下易形成本位主义。
现在“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已落地生根,推进捕诉衔接不仅具有可行性,更有必要性。
(一)推进捕诉衔接是履行审查逮捕职能的内在要求审查逮捕是我国检察制度中一项重要职能,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行使的权力。
我国刑事诉讼法采用分段分工的模式,前端的刑事立案侦查由公安机关负责,批捕、起诉由检察机关负责,审判由法院负责,通过职权分工明确了各机关的职能定位。
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因此,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功能定位就是配合、制約、监督。
审查逮捕职能既要在刑事诉讼中发挥应有的配合作用,也要通过制约公安机关来实现在审前程序中的主导、把关、过滤功能。
我国的审查逮捕与西方的羁押审查模式定位不同,不是完全被动型的,不能像西方羁押法官、治安法官那样仅仅当庭听取意见作出决定。
被动受案、被动批捕不符合我国审查逮捕的功能定位,而应当有适度的参与性。
审查逮捕阶段检察官办案不是仅仅抓住一节事实、一个罪名就可以了,而是要对全案进行审查、全面分析评判,要告知公安还应当补充侦查哪些内容。
检察院批捕后会不起诉的规定是什么?检察院批捕后会不起诉的规定是证据不足,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在7日内进行审查,审查的期限计入审查起诉的期限。
人民检察院收到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后,应当指定检察人员审查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起诉意见书以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备。
▲一、检察院批捕后会不起诉的规定是什么?检察院批捕后会不起诉的规定是证据不足,还要经过审查起诉程序,确定是否提起公诉。
审查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不起诉或者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在7日内进行审查,审查的期限计入审查起诉的期限。
人民检察院收到公安机关的起诉意见书后,应当指定检察人员审查案件是否属于本院管辖,起诉意见书以及案卷材料是否齐备,案卷装订、移送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是否单独装订成卷,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是否随案移送及移送的实物与物品清单是否相符,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案及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
经过审查,对具备受理条件的,填写受理审查起诉登记表,对移送的起诉意见书及其他材料不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或者有遗漏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按照要求制作后移送或者在3日内补送。
对于犯罪嫌疑人在逃的,应当要求公安机关采取措施保证在逃的犯罪嫌疑人到案后另案移送审查起诉,对在案的犯罪嫌疑人的审查起诉应当照常进行。
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受理本院侦查部门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按照上述程序办理。
▲二、审查起诉内容:犯罪事实、情节是台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
查明犯罪事实、情节,是正确定罪量刑的前提,查明证据是否确实、充分,是正确定罪量刑的依据和基础。
在查明犯罪事实和取得确实、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应当对犯罪的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恰当进行鉴别。
犯罪的性质与罪名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如果只认定了犯罪性质,而不认定具体的罪名,性质也难以定准。
审查起诉与审查批捕有什么不同?
双方在主体和后果上都有所不同。
审查批捕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的侦监科,审查起诉的主体是是由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案件经检察院侦监科审查批捕后,后果有两个,就是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者不予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案卷会移送回侦查机关继续侦查;案件经过检察院公诉科审查终结后,后果也有两个,起诉或者不起诉。
一、审查起诉与审查批捕有什么不同?
1、主体不同,审查批捕的主体是人民检察院的侦监科,审查起诉的主体是是由人民检察院公诉科。
2、在案件中所处的阶段不同。
审查批捕是侦查机关(一般为公安机关)在立案侦查后,对案件的基本事实有了一定的了解,认为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的条件与有逮捕的必要的,就会把案件移送到检察院侦监科申请逮捕犯罪嫌疑人,经检察院侦监科审查批捕后再移送回侦查机关继续侦查;审查起诉是侦查机关对案件侦查终结后移送到检察院公诉科请公诉科提起公诉,检察院公诉科就对这些案卷进行审查。
3、后果不同。
案件经检察院侦监科审查批捕后,后果有两个,就是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或者不予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案卷会移送回侦查机关继续侦查;案件经过检察院公诉科审查终结后,后果也有两个,起诉或者不起诉,如果是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经过审查终结后,就会被移送到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二、审查起诉的程序
审查起诉包括程序性审查和实体性审查。
主要审查程序包括;
1、由案件承办人负责审查案件的管辖、审查随案移送的文书和证据材料,并作出适当处理。
2、审查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及法律的使用。
应当认真审阅案件材料,包括诉讼文书和各种证据材料,仔细审查案件中的疑点和难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3、复核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和证据。
审查起诉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当听取被害人和嫌疑人、被害人委托的人的意见。
必要时,应当直接讯问证人、或者重新进行鉴定、堪验和检查。
4、审查过程中,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法庭审判所必须的证据材料,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补充侦查。
5、承办人审查后,应提出起诉或不起诉意见,报刑事检察部门负责审核,刑检部门负责人提出审核意见后,应报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三、批准逮捕的程序
1.受理。
检察机关对公安等侦查机关提请批捕的案件,应指定专人审查其所移送的案卷材料和证据等是否齐全,法律手续是否完备。
2.审查案卷材料。
人民检察院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后,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审查。
审查后提出是否批准逮捕的意见。
3.作出决定。
检察人员对提请批捕的案件审查后,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报请检察长批准或者决定,重大案件应当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作出决定后制作《批准逮捕决定书》或《不批准逮捕决定书》,送公安等侦查机关执行。
对公安等侦查机关要求复议、复核的不批准逮捕案件,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
我国的法律法规也会规范着公民的各项行为,如果在日常中公民做出了违法法律的行为后,都将会受到司法部门的制裁和处罚,那么公安机关也会首先对犯罪行为进行立案侦查,当公安机
关已经充分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后,也是可以将案件移交至检察院并提出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