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9
药品质量评价途径与流程简介药品质量评价是确保药品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药品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对药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包括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功效。
本文将介绍药品质量评价的途径和流程。
药品质量评价途径药品质量评价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1. 化学分析:通过对药品进行化学分析,确定药品的成分和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化学分析是药品质量评价的基础,在药品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生物学评价:通过对药品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进行评估,确定药品的安全性和效果。
生物学评价可以包括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等方法,以评估药品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效果。
3. 传统药理学评价:对传统草药等药物进行药理学评价,通过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4. 临床评价:通过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和评估,确定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评价是药品质量评价的最终环节,也是药品上市前的必要步骤。
药品质量评价流程药品质量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药品研发:药品质量评价始于药物的研发阶段,包括药物的合成、提取和制备等过程。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药物进行化学分析、生物学评价和传统药理学评价等。
2. 药品注册:药品的注册是药品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需要提交药品质量评价报告和相关数据,申请药品注册。
注册机构会对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进行评估。
3. 药品生产:药品的生产需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包括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工艺的控制、药品质量的监测和产品追溯等环节。
4. 药品监管:药品质量评价涉及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包括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注册持有人和药品市场的监督检查。
5. 药品上市:经过质量评价和监管部门的审批,药品才能上市销售。
上市后仍需进行药品监测和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结论药品质量评价是保证药品安全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化学分析、生物学评价、传统药理学评价和临床评价等途径,对药品进行全面评估。
临床药学中的药物治疗质量评价方法在临床药学领域中,药物治疗的质量评价方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准确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对于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提高临床用药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药物治疗质量评价方法。
一、药物治疗效果评价方法1. 临床疗效观察:通过医生的观察和患者自我报告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疾病的症状缓解程度、体征变化和功能改善等。
临床疗效观察法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2. 生命质量评价:通过量表、问卷等工具来评估患者在药物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这些工具通常包括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估项目。
生命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整体状况的疾病治疗。
3. 治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评价:通过相对目标来评估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治愈率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病情完全消除的比例;有效率指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病情有所改善的比例;总有效率则是将治愈和有效的比例综合起来评估。
这些评价方法适用于需要定量评估疗效的疾病治疗。
二、药物安全性评价方法1.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通过患者自述、医生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来监测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2. 风险评估:通过对药物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医生在用药前对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从而选择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
三、药物经济性评价方法1. 经济学评价:经济学评价方法可以综合考虑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效果,从而评估其经济性。
常用的经济学评价方法包括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2. 药物使用评价:通过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药物使用频率、用药剂量等。
药物使用评价有助于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量,提高药物治疗效果的经济性。
四、药物治疗质量评价方法的重要性准确评估药物治疗的质量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院药物疗效评价方法
概述
医院药物疗效评价是指对于不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进行
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评价药物的疗效,医院可以为患者提
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评价方法
以下是医院药物疗效评价常用的方法:
1.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通
过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
临床试验可以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两种类型。
2. 统计分析:在评价药物疗效时,统计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通过收集和整理临床试验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
3. 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系统综述是对多个临床试验的结果
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
而Meta分析是对已经进行过系统综述的多
个试验结果进行再次汇总和分析。
通过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药物的疗效。
4. 临床指南:临床指南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和专家共识,制定出的用于指导医生临床实践的指南。
在评价药物疗效时,临床指南可以提供权威的建议和参考。
5. 患者满意度调查:患者满意度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评价药物疗效的方法。
通过向患者收集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和体验的反馈,可以综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医院药物疗效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试验、统计分析、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临床指南以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等。
通过科学评价药物的疗效,医院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在评价药物疗效时,需要依靠科学方法和权威指南,并综合考虑患者的反馈和满意度。
药物的质量评价
药物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其中包括外观检查、药效评估、安全性评估、稳定性评估等方面。
在药物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对药物的质量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患者获得到高质量、安全有效的药物,同时也可以确保医疗卫生领域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首先,外观检查是对药物整体外观进行评估的过程。
药物外观应符合相应法规标准,包括颜色、形状、大小、标志等方面。
药品外观应保持良好,无明显异物、破损、褪色等现象。
外观检查是初步判断药品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患者和医生用药安全的第一步。
其次,药效评估是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疗效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判断药物是否具有预期的治疗效果。
药效评估是临床药物疗效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药物质量的关键环节。
另外,安全性评估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和毒性的评价。
药物的安全性是患者用药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药物安全性评估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最后,稳定性评估是对药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药物的稳定性对其保存、运输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药物在各种环境下的稳定性评估可以为药品的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药物的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药物的外观、药效、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只有对药物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和监控,才能保证患者获得到高质量、安全有效的药物,维护医
疗卫生领域及患者的权益。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个人都能重视药物的质量评价工作,共同维护人民健康。
【字数:395】。
临床用药监测评价体系临床用药监测评价体系是指根据临床用药的特点和监测的目的,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行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对临床用药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的体系。
该体系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高用药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效果评价:主要通过临床疗效评估方法,如治愈率、缓解率、有效率等指标,评估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
2.药物安全评价: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价,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发生率、严重性等。
可以通过文献回顾、临床观察和病例回顾等方法,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3.药物经济性评价:评估药物的经济性,包括药物的价格、用药方式等因素,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通过比较药物的费用效益,为医务人员提供经济用药的依据。
4.用药指导和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需求,提供合理用药指导和监测方案。
包括药物的剂量、频次、疗程等用药参数的选择,以及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监测方法。
5.药物治疗质量评价:通过对患者的用药过程、用药结果和不良反应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估药物治疗的质量。
可以采用患者满意度调查、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方法,评估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和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根据临床用药监测评价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对患者的用药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
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知情同意和随访管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确保治疗效果的实现。
综上所述,临床用药监测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工作,通过对临床用药过程和效果的评估和监测,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合理用药和优化治疗方案的依据,同时提高用药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6个维度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研发也日益走在市场前沿,而且全球药品市场的规模也在不断拓展。
药品的临床综合评价是评判药品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实用性、经济性以及社会效益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6个维度,即药物有效性、药物安全性、药物的适用性与规范性、药物实用性、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这6个方面来介绍药品临床综合评价。
一、药物有效性药物的有效性是评价新药及药物开发的重要指标。
药物的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 .主要疗效药物治疗目标疾病的临床疗效,如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缓解疼痛、降低血压、控制癫痫发作等。
2 .次要疗效药物在治疗目标疾病以外的其他效应,如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3 .有效期药物的有效作用期限,在治疗过程中确定疗效的时间点和累积剂量。
4 .使用频率和剂量药物使用过程中,建议的用药剂量和用药频率,以保证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平衡。
二、药物安全性药物的安全性是药品审批和上市后的监测评估重点,一旦药品安全性出现问题,将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药物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毒性和副作用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包括肝脏、肾脏、心脏、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各个方面的不良反应。
2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其他药物或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安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代谢受到影响,严重时可产生毒性反应。
3 .药品中毒性药物的用量、频次和用药途径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安全性。
对于药物有毒性的情况,需要合理控制药物用量,避免引起药物过量,产生中毒。
4 .专门人群安全性药物在特定人群中的安全性也成为药物审批和使用的重要考虑因素,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人群的药物安全性需要经过临床验证。
三、药物的适用性与规范性药物的适用性和规范性是说明药物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1 .适应证药物适应证是药物治疗所适用的疾病类型。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6个维度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六个维度:
1. 药效:药品对特定疾病或症状的疗效和临床效果的评估。
这包括药品的治疗效果、治愈率、缓解率、疗效持续时间、剂量响应关系等指标。
2. 安全性:药品使用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评估。
这包括不良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率、预防和处理措施等指标。
3. 耐受性:药品使用后,人体对其耐受程度的评估。
这包括药品的剂量、用药时间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药品使用后可能引起的耐受性减退等指标。
4. 药代动力学:药品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评估。
这包括药品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指标。
5. 药物经济性:药品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的评估。
这包括药品的价格、治疗效果与成本之间的比较、药品的可负担性等指标。
6. 依从性:药品的使用者对治疗计划的遵守程度的评估。
这包括患者对药品的正确使用、用药时间、用药量和用药频率等指标。
以上六个维度是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的重要方面,药品的评价结果将影响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
药物有效性评价的名词解释药物有效性评价,是对药物在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一种手段。
它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在治疗决策中做出明智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
药物有效性评价常用于临床实践和药品监管领域,对于确保患者安全、优化药物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1. 药物有效性评价的定义与目的药物有效性评价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评估药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它的目的是了解药物对特定疾病或症状的治疗效果,包括其疗效的大小、持续时间和副作用等评估指标。
通过药物有效性评价,可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用药范围,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
2. 药物有效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药物有效性评价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来进行。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而评估指标则包括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和安全性指标等。
主要疗效指标通常是用于评估药物在治疗疾病或症状方面的效果的指标,如生存期、疾病复发率、症状改善程度等。
而次要疗效指标则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的补充指标,可以综合考虑药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等因素。
安全性指标则用于评估药物对患者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的指标。
此外,药物有效性评价还可以结合患者满意度、经济性评估等考虑因素,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评估结果和决策依据。
3. 药物有效性评价的意义和应用药物有效性评价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做出明智的治疗选择,避免盲目用药和无效治疗。
其次,它有助于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提高用药合理性和药物疗效的可靠性。
药物有效性评价在药品监管领域也是不可或缺的。
药物上市前的临床试验数据往往是药品上市批准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药物的生产企业而言,药物有效性评价也为其临床推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然而,药物有效性评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由于药物的个体差异和疾病复杂性,药物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患者。
药物的药效评价药物是人类医疗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药物的药效评价是对药物疗效、安全性和质量进行科学客观评价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药效评价的基本概念、评价方法和应用。
一、药物的药效评价概述药物的药效评价是一项系统的过程,旨在评估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安全性和质量。
药物疗效评价的结果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制定药物管理政策和改进研发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一)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评价药物效应的基础。
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培养等方法,观察和测定药物对疾病模型的影响,包括药效、毒性和代谢过程等。
(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盲法等设计,收集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确定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三)药物警戒监测:药物上市后的药物警戒监测是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长期、广泛监测的重要手段。
通过收集临床应用中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数据,及时发现和评估药物的问题。
三、药物的药效评价应用(一)指导临床用药:药物的药效评价结果可用于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和临床决策的制定,提高临床用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指导药物研发:药物疗效评价结果为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优选候选药物和优化药物配方。
(三)药物安全管理:药物药效评价结果可用于药物安全管理,监测并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四)促进药物市场竞争:药物药效评价结果可用于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并为医保支付、药物审批和市场准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药物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药物的药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药物的药效评价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使药物疗效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评价方法和指标有限,不能全面反映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此外,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标准流程,使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
五、总结药物的药效评价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改进研发过程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用药评价方法临床用药评价是指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安全性、药物经济性以及患者对药物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工作。
其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客观的依据,帮助他们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用药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试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性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评价等。
首先,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临床试验通常包括前期的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以及后期的临床研究。
在临床研究中,药物通常与安慰剂或其他已知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观察药物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副作用等。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常用的临床试验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减少偏倚,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是评价药物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非常重要。
医院、药店和药品监管机构的药物监测中心通常会收集和分析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把不良反应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医生和患者,帮助他们更加安全地使用药物。
第三,药物经济性评价是评价药物使用费用和效益的方法。
药物经济性评价主要包括药物成本效益分析、药物成本最小化分析和药物成本效益分析等。
药物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或不同药物的成本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评价其经济性的方法。
药物经济性评价有助于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考虑药物的价格和效益,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浪费。
最后,患者满意度评价是评价药物临床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患者满意度评价通过对患者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患者对药物治疗结果的主观评价,包括对疗效的满意程度、对药物的副作用以及用药便利程度等方面的评价。
患者满意度评价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感受,改进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临床用药评价方法包括临床试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性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评价等。
这些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客观的依据,帮助他们更加合理地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评价】水杨酸衍化物阿司匹林(ASPIRIN)【用途】当适用缓和的镇痛药时,这一非鸦片类镇痛药的原型是首选的药物。
阿司匹林治疗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和来自其他体表结构的疼痛,比治疗起源于内脏的急性严重疼痛更为有效。
然而,它也能缓解手术后、产后或其他内脏的(诸如继发于外伤或癌瘤的)中度疼痛。
对于后者,阿司匹林可提供充分的缓解;如果疼痛是轻度到中度的,则应该将它试用在鸦片类镇痛药之前。
据认为它对与骨转移有关的疼痛尤其有效。
阿司匹林可与鸦片类药一起用以增强镇痛作用。
大剂量阿司匹林可使血中水杨酸浓度达到20~30mg/dl,从而产生抗炎作用。
这一作用当炎症是致痛的因素时可起缓解疼痛的效果。
该药是治疗某些风湿症的主要药物[参见《阿司匹林,用途》(Aspirin,Us-es)条目]。
阿司匹林对痛经的效果比新的NSAID差得多。
当治疗是针对发热时,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然而,流行病学证据提示我们,当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儿童水痘前驱期或者流感B和A感染所引起的发热时,它可能与随后发生的Reye综合征有关联。
由于存在这一危险,阿司匹林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使用已显著减少。
如果单纯为了镇痛,醋氨酚可以代替阿司匹林;如果希望退热作用,则醋氨酚或布洛芬都可以代替。
对风湿热,阿司匹林为了缓解疼痛和关节肿胀而需要的药量,超过通常镇痛所用的剂量。
其炎症过程可受到抑制,但是疾病的进展却不受影响。
还应同时使用骨抗生素和其他合适的治疗。
因为阿司匹林有抑制血小板的功能,所以它被试用于各种不同的血栓栓塞性疾病中。
临床试验的结果指示,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男女两性的复发性一过性缺血发作,这些病人经历过纤维血小板栓子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但是阿司匹林只能防止男性的脑卒中。
对女性的脑卒中,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而且也不能证明它对男性或女性的完全性脑卒中有益。
需要进一步证明的是,阿司匹林是否对其他的血栓栓塞疾病有益,例如用于心肌梗塞(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physicians’ Health Study Research Group,1989)[参见《阿司匹林,用途》(Aspirin,Uses)条目],或用以对血管张力Ⅱ度敏感的初孕妇女预防其发生高血压和先兆于痫(Wallenburg等,1986)。
【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用通常剂量时,不常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症状(胃部不适、胃灼热或恶心)是最常见的。
胃部不适可通过将阿司匹林与食物或一大杯水同时服下而得到减轻。
许多病人出现胃肠道潜在出血,但显然和胃部不适并不相一致。
出血量通常在临床上不明显,但长期用药后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胃肠道大出血很少与应用阿司匹林的频率有关。
这一效应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作用于胃粘膜或使血小板丧失功能。
在敏感的(例如有溃疡、出血问题的)病人可两者兼而有之。
阿司匹林长期使用可引起胃溃疡,但无证据说明可引起十二指肠溃疡。
阿司匹林不应该用在最近有消化性溃疡病史或胃肠道出血的病人。
应该劝告病人,酒精与阿司匹林同用时,可增加胃肠道出血。
大剂量应用几天后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并被维生素K1所逆转。
除了敏感的病人(如接受抗凝剂治疗和有严重肝病的病人)之外,上述反应是不显著的。
阿司匹林的常用剂量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延长出血时间。
由于血小板有凝血作用,因此,上述反应可成为胃肠和其他出血的重要因素。
阿司匹林禁忌用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该药应在手术前一周停药,以防止或减少手术后出血。
因为其抗炎症的剂量能抑制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I2,出血时间往往是正常的。
对患有风湿病的儿童和患有红斑狼疮或风湿样关节炎的成人应用大剂量时,曾引起可逆转的、通常是轻度的肝毒性。
这一反应的发生取决于水杨酸的血中浓度(水平超过25mg/dl 者,治疗1~4周后很可能引起肝损害),疾病的状态(例如风湿或胶原病)以及事先是否存在肝脏疾病。
多数病人保持无症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定期测定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
阿司匹林的急性不耐受性可出现在约0.3%的人群,常发生于男性,比女性稍多,二者约为3:2。
这类病人中许多人过去多年应用该药,并未发生变故。
这一反应为非免疫性的。
尽管其机制尚不明,但推测与前列腺素的抑制和经白三烯途径促进花生烯酸的代谢有关(Oates等,1988)。
不耐受人群可分为两个亚群:一个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反应,另一个主要表现为慢性荨麻疹病人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加重(Septtipane,1983;Szczeklik,1986)。
前一个亚群的典型反应在服药后15分钟到3小时发生;其症状包括大量过多的流涕、斑疹性红斑、恶心、呕吐、肠痉挛和腹泻。
流涕开始后不久,即出现急性哮喘发作。
此反应可能很严重,而且许多老的文献中已有报告在使用1~2片阿司匹林后引起死亡。
可能需要用肾上腺素或茶碱对抗支气管痉挛。
急性反应一般在2小时后停止(Zeitz和Jarmszuk,1985)。
许多发生支气管痉挛的病人曾有鼻腔充血和息肉病的病史。
对阿司匹林的不耐受性并不扩展到水杨酸钠、水杨酸酯、水杨酸胆碱或硫化水杨酸盐。
然而,有许多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病人也不能耐受其他NSAID;按其交叉不耐受性的大致发生率排列如下:吲哚美辛(100%交叉反应)、甲芬那酸、布洛芬、非诺洛芬、酮洛芬、荼普生、二氯芬酸、保泰松、吡罗昔康、舒林酸、托美汀和二氟尼柳。
多数敏感病人可以用醋氨酚,它只有4~6%的交叉反应;不过最初应该只用半片,并应观察2~3小时。
交叉不耐受性也扩展到苯磺唑酮和酒石黄(FD&C Yellow No 5),后者是一种常用于食物、化妆品和药品中的染料。
阿司匹林看来对人没有任何致畸性。
妊娠和分娩延长伴有产前后出血量增多,可能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致使分娩前一周血中水杨酸浓度过高有关。
阿司匹林被列入FDA妊娠分类D。
【中毒】急性中毒:阿司匹林超剂量引起的急性中毒,是儿童致死性中毒的常见原因;虽然近些年来由于药瓶的安全盖闭、开展公众教育以及更多地用醋氨酚代替阿司匹林作为儿童的退热或镇痛药,已经使这种原因的死亡减少。
阿司匹林用中毒剂量后可干扰酸碱平衡,在婴儿和幼儿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在大龄儿童和成人表现为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水杨酸盐可解除氧化磷酸化作用,特别在婴儿和幼儿表现为低血糖和高热。
可出现明显的呼吸过深、呼吸过快、心动过快、恶心和呕吐,以及可逆的耳聋;也可发生木僵和昏迷。
中毒的严重程度可通过服药后6小时或更长时间测定血中水杨酸浓度来确定。
应进行系列的浓度测定,因为血清浓度可持续升高长达24小时。
血清水杨酸浓度50mg/dl指示轻度中毒,75mg/dl以上有死亡危险。
在服用肠溶制剂时,血浆水杨酸测定可能是不可靠的,从而在慢性中毒特别是伴有严重酸中毒时可造成误解。
作为一般规律,引起严重中毒的短时内口服剂量为儿童100mg/kg,成人10g。
对水杨酸盐超剂量的系列处理,依中毒严重程度而定。
如需要,开始时应急救复苏。
应纠正脱水和酸中毒。
应按照经验给予葡萄糖,因为血中葡萄糖测定不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中葡萄糖的状况。
高热用体外冷却来处理。
由于前列腺素抑制的结果,水杨酸盐可在胃中存留达24小时;在需要时,应该用诱导呕吐或洗胃方法将其排出。
当水杨酸盐中毒的病人尚清醒且存在声门反射时,排空胃内容的方法在儿童用诱导呕吐较好,在成人则用洗胃。
随后应该向胃内滴注活性炭,以便和水杨酸盐结合,防止其进一步吸收。
每4~6小时用1次活性炭以促进清除。
对抽搐发作,静脉注射安定1~2mg/kg可得到控制。
此后,对病人的处理应转向降低体内存在的水杨酸盐。
这一点,用碳酸氢钠提高尿的pH值,即可很容易地完成;但如果有全身性碱中毒并伴碱性尿,则不可用碳酸氢钠。
如果用了碳酸氢钠后尿仍然保持很高的酸性,或者排尿不充分,就应在静脉输液中加入氯化钾。
如果充分补充水分后尿流仍然明显降低;如果病人出现肺水肿,并有进行性的情况恶化(中枢神经异常、昏迷、抽搐),或者持续存在酸性尿和呈现酸碱平衡异常;如果血中水杨酸盐浓度超过100~150mg/dl以上,都指示应该行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
对大幅度超剂量的治疗,预防性地应用维生K1可能是合适的。
慢性中毒:阿司匹林慢性超剂量是其蓄积的结果,因为它在大剂量时的清除动力学是非线性饱和的。
“慢性水杨酸中毒(chronic salicylism)”通常在病人主诉耳鸣时可查出;病人有耳道充塞感,而且听音低沉。
这些反应在停药24小时内可以消除。
原先有听觉丧失的婴儿或幼儿,不会出现耳部的症状。
确定耳鸣是否在水杨酸治疗过程开始之前就已存在,乃是明智的。
一般说,严重慢性超剂量引起的其他症状,和急性超剂量相似。
但是通气过度、脱水(特别在小儿)、酸中毒和中枢神经表现(激动、好动、说话不清、震颤、幻觉、抽搐和昏迷)更为常见;恶心、呕吐、嗜睡和定向力障碍,同样常见。
在儿童,同等的血清水杨酸盐浓度在慢性水杨酸中毒比急性中毒的病情更重。
关于急性和慢性水杨酸盐中毒的综述,参见Temple,1981;Gaudreault等,1982;Lovejoy,1987;和McGui-gan,1987。
【药物相互作用】因为阿司匹林应用得很广,一定要考虑到它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尽管这方面的临床重要性很小。
大剂量阿司匹林(超过每日3g)服用几天后可减少凝血酶原的产生,从而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即使小剂量也可以因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延长出血时间。
由于这些原因,凡口服抗凝药的病人必须指示他们避免用阿司匹林[参见《抗血小板药》(Antiplatelet Agents)条目]。
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水杨酸盐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可降低血中葡萄糖浓度,同时能够通过置换口服降血糖药尤其是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与蛋白结合的部位而促进其降血糖功能。
这些药物不应同时使用,除非根据血中葡萄糖浓度而减少降血糖药的剂量。
虽然大剂量水杨酸盐有促尿酸尿作用,而常用镇痛剂量则引起尿酸潴留,从而在一些病人产生高尿酸血症。
水杨酸盐也可拮抗促尿酸尿药羧苯磺胺(pro-benecid)和苯磺唑酮(sulfinpirazone)的作用。
患痛风的病人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盐类。
如果阿司匹林和其他致溃疡药诸如皮质类固醇或任何NSAID一起给予,可增加胃溃疡的发生率。
因此应避免这些药物同时使用。
有报告阿司匹林可降低甲氨喋呤清除率的30%和降低甲氨喋呤与蛋白结合率的20~60%。
虽然其临床意义还不能确定,但在两种药同时应用时应对病人密切监测。
阿司匹林可从丙戊酸和蛋白结合的部位将其置换,并且干预其代谢。
两种药同用已在少数病例涉及丙戊酸的毒性。
阿司匹林也可置换苯妥英的蛋白结合部位,但与其作用的关系还不能确定,因为未结合的苯妥英很快被肾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