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汉唐的哲学思想(王充)【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40.07 KB
- 文档页数:6
第14章柳宗元和刘禹锡一、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和元气自然观1.社会政治思想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在其《六逆论》中。
柳宗元对六逆作了区分,认为“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可以称为“逆”,是社会混乱的原因。
柳宗元在原则上认为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不能破坏的,但不应当是“贵贵”“亲亲”,而应是“选贤与能”“官无常贵”。
所以柳宗元提出尊贵不应依靠门户等第,而应看他是否圣贤。
这种思想很明显是代表庶族利益诉求的,即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发展自己,反对门阀世族的特权利益。
2.“以生人为己任”柳宗元提出了圣人“以生人为己任”的思想。
“以生人为己任”,即其“生人之意”的思想。
“生人之意”是指人民要求生存的意愿,能够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统治者即“以生人为己任”,就可以得天下。
这种满足人民生存意愿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民的生存的权利。
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3.发展进化的历史观柳宗元从“生人之意”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历史进化的观点。
他指出,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客观发展的趋势,有其固有的必然性,既不是什么“天命”“神意”所使然,也不是由“帝王”“圣人”的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由人们的生存的意愿和要求所决定的。
4.“制”和“政”的区分问题柳宗元在讨论社会治乱兴衰时,提出了“制”和“政”的区分问题。
“制”指的是制度,“政”指的是人的治理政令。
柳宗元分析封建制必然要让位于郡县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在于“政”,从这点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历史进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有现实和理论上的进步意义。
5.元气自然观在自然观上,柳宗元坚持了中国哲学史上的气一元论传统,对汉以来盛行的“天人感应”天命论思想进行了批评,高扬了无神论思想。
(1)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传统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抨击。
国家的兴亡,人们的吉凶祸福和“天命”没有关系。
国家兴亡是“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人们的吉凶祸福是“休符不于祥,于其仁”,这是他反对天命论的基本思想。
第5章墨子一、社会政治思想1.“兼爱”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最大祸害的混乱局面的根本办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其“兼爱”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其“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作为基础的,也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
2.“非攻”墨子认为,在政治混乱中为害人民最大的事情是侵略战争,因此,他特别提倡“非攻”,即不攻打“无罪之国”。
侵略战争为害最大,从事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对被侵略的国家“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在战争中并没有胜利者,只有受害者。
墨子主张“非攻”,在理论上并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为此他还严格区分了“攻”与“诛”的性质。
3.“尚贤”墨子提出“尚贤”作为实行兼爱思想的组织保证。
对于有才能的人,即使出身或原来的地位是贫贱的工农,也应该安排在重要的岗位上,没有才能的人,即使是统治者的亲属或贵族,也不应任用。
墨子的“尚贤”思想,实质是反对世袭的等级制度。
4.“尚同”墨子在尚贤的基础上又提出“尚同”,认为最高的统治者应由贤者来担任,全国要根据最高统治者所制订的共同标准,反映情况,统一是非,整饬纲纪,惩罚淫暴。
但是,实行“尚同”的结果,实际上只是对最高统治者有利,以最高统治者是非为是非,加强了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使被统治者“皆恐惧振动惕傈,不敢为淫暴”。
5.“节葬”墨子从功利主义出发,主张“节葬”。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财富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活动,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对国家和人民都是十分不利的。
6.“非乐”墨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
他还从提倡音乐所造成的政治后果论证,即“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
”他更反对与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周礼。
7.墨子与孔子政治思想的差异(1)孔子提倡仁,仁的思想即以唯心主义先验论为基础的忠恕之道,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而爱无差等,注重从经验中的实际效果判断行为的善恶,实际上反对孔子爱有差等的仁。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汉初的哲学思想一、汉初的黄老学派汉初,秦代对思想界的高压政策被解除,儒家和道家重新活跃起来,而法家也还有一定势力。
当时汉代统治集团面临着选定统治思想的迫切任务。
秦代统治者以法家学说为统治思想,但是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推翻了。
这对于新起的汉代统治者,不能不是一个必须严肃注意的经验教训。
汉代初年,一度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
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当时朝廷的尊崇。
汉初用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就是因为经过多年战争,生产遭受破坏,又鉴于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教训,首先要安定人民生活,缓和阶级矛盾,所以采取了清静无为的方针。
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都尊崇黄老之术。
景帝时,发生了儒者辕固生与道家黄生的争论。
黄生是当时黄老学派的一个代表,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经“习道论于黄子”(《史记·太史公自序》),黄子即黄生。
老子学说本来倾向于“无君”,黄生却强调君臣上下之分,这是一个变化,足见汉代黄老之学与先秦道家学说有所不同。
辕固生宣扬汤武受命,有利于为汉代秦位辩护,黄生强调君臣之分,有利于汉朝政权的继续巩固。
两者都是为汉朝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根据的。
汉初虽然尊崇黄老之学,但儒家学说也很流行,出现了兼综儒道学说的思想家陆贾和贾谊。
二、陆贾陆贾(约公元前240年一约公元前170年)是汉初著名的著作家,思想家,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谋士,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
《新语》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为汉代统治提供一个治国方针。
他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仁义”为主,而以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又为仁义无为的思想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唯物主义理论根据。
1.陆贾的自然观陆贾以为,万物是天地所生成的,有了人类,然后有所谓“道术”出现。
因此,天地万物和人类都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2.区别天道和人道,讨论天人关系问题陆贾区别了天道和人道,并且讨论了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天道和人道是有区别的,社会的治乱兴衰,是由统治者的政治措施造成的,与天无关。
第8章郭象一、“独化”说1.对“无”的解释郭象认为,“无”仅仅是说明天地万物的生成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它的根据,是“自生”的。
他运用“独化”这个概念对天地万物“自生”“自造”的情况进行了概括。
2.“独化”的两重含义(1)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自然而然的。
就这方面来讲,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反对宗教神学“造物主”的意义,包含着合理的因素。
(2)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而突然发生的。
从这方面来说,“独化”说具有严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3.“独生而无所资借”郭象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没有任何原因和根据的。
不仅“无”不能生“有”,而且“有”也不能生“有”。
对于这种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需要任何条件的思想,郭象将其概括为“独生而无所资借”。
郭象所说的“无所资借”并不是指整个宇宙的存在,而是指具体事物的个体存在都是“独生”的。
他把“物各自生”绝对化,根本否定物与物之间的依赖关系和因果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不仅不需要外部的条件,甚至也没有内部的原因。
4.“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提出了一个“玄冥之境”,让“独化”在“玄冥之境”中进行,即“独化于玄冥之境”。
“玄冥”原是用以描述一种混沌不分的状态或一种不知不觉、不分是非、不分彼此的精神境界,郭象则将其解释为“名无而非无”,即指一种无的状态,但这种状态并未超出语言的范畴而达到无名、无始的地步。
尽管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但并不意味着世间万物的变化是杂乱无章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一切都“惟命之从”。
5.“命”“独化”,就个体来讲是突然的、无原因、无根据的、互不相关的,但就世界整体来讲,它们是互不可缺的,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是确定不移的、所具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世界万物是完全和谐的。
郭象认为,“命”是一种“不可奈何”“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天地万物这种和谐并互不可缺的世界秩序。
“命”实质上是一种统摄一切具体事物,规定一切具体事物的地位、本性,并为事物自身所无法违抗的一种神秘力量。
第9章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1.佛教的诞生佛教是古印度的宗教。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古印度的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佛”是“觉悟”的意思,指觉悟了“绝对真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都是当时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尚不能作出正确说明,还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情况下的产物。
2.基本教义佛教创造了一套相当精致的宗教思想体系。
它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宗教思想,它以“佛”为最高教主,以超脱轮回、投身净土为最高目的,宣扬极乐净土(天堂)、地狱等宗教世界。
3.佛教哲学的贡献佛教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为其宗教说教作论证的。
佛教哲学中富有深刻的哲理,有着丰富的辩证法和合理的认识论、逻辑学方面的思想。
对于这些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应当充分的肯定,这些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我国的哲学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历程(1)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东汉王朝规定不允许汉人出家当和尚,少数寺院也只是为西域来华经商的商人设立的。
(2)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战乱与分裂的时代,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这时的人们需要用宗教思想来慰藉自己的心灵;同时上层统治阶级也需要宗教思想来加强对社会的思想统治,因此他们大力地提倡佛教,希望用佛教的思想来和缓社会的矛盾,稳定社会的秩序。
自东晋开始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发展。
二、慧远的佛教因果报应论和神不灭论1.“本无”论慧远发展了道安的“本无”理论。
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变化都根源于精神感情活动,如果不使感情发生,也就没有万物的发生、变化。
而要使感情不发生,就必须认识万物以至人的本性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也即“本无”的。
慧远用佛教的“缘起”说来解释他的本体论。
2.“涅槃”慧远认为,佛教最高实体和超脱一切现实变化的最高精神修养境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佛教的最高实体也即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最高精神境界,即“涅槃”。
第二编汉至唐代的哲学一、填空题1.黄老之学的经典是______和______。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______。
【答案】《黄帝书》;《老子》;曹参2.《新语》的作者是______,《新书》的作者是______,他们均是兼综______学说的汉代思想家。
【答案】陆贾;贾谊;儒道3.《论六家要旨》一文的作者是______。
在这篇论文里,他概括出阴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家的思想要旨。
【答案】司马谈;儒;墨;名;法、道德4.在1973年年底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属于黄老道家的重要著作《黄老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四部分,它很可能就是史书有载而失传已久的______一书。
【答案】《经法》;《十六经》;《称》;《道原》;《黄帝四经》5.董仲舒遗留下来的著作主要有______和______,他的学说主要是通过发挥______一书中的“微言大义”来完成的。
【答案】《天人三策》;《春秋繁露》;《春秋公羊传》6.董仲舒所谓的“三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他的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三等,即______之性、______之性和______之性,其中只有______之性可以叫做性。
【答案】黑统;白统;赤统;圣人;中民;斗筲;中民7.董仲舒所谓的天,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道德属性。
他把天运行的规律与人的情感对应起来,将春秋冬夏四季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情对应起来,赋予天以情感特征。
【答案】爱;乐;严;哀8.董仲舒的“五行”学说,不仅把五行与四季相配,与东西南北四方相配,还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德相配。
【答案】仁;义;礼;智;信9.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是以______观念为根据的,即以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第12章隋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一、隋唐佛教概况与儒、佛、道三教的纷争和融合1.隋唐佛教发展概况唐代佛教的兴盛,不仅表现在佛教徒政治地位的提高,还表现为寺院经济的空前发展。
唐代寺院经济的空前发达为佛教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佛学研究空前繁荣。
唐代佛教在南北朝众多佛教学派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许多不同的佛教宗派,各宗派之间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互相纷争又互相吸取,共同促进佛学的昌盛繁荣。
2.三论宗三论宗以主要研究印度的佛教论著《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而得名,创宗人为隋代的安息国侨民吉藏,基本思想是“二谛八不中道”说。
“二谛八不中道”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虚妄不实,但在世俗人看来它们是真实的存在,此为“俗谛”,而从佛教的“真谛”看来,皆虚幻不实,诸法为空。
然而真俗二谛又是“二而不二”不可分离的,空不离有,有不离空,应是假有性空,非有非无,即“中道”。
万法既为“非有非无”,那么生非真生灭非真灭,而应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这就称作“八不中道”。
3.天台宗天台宗的创宗人为陈隋之际的智颐,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
又因该宗以印度《法华经》为主要的教义根据,故又称“法华宗”。
该宗倡导“止观双修”,止即禅定,观即智慧。
在佛教基本教义基础上,天台宗提出了“性具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等著名的佛学思想。
(1)“性具说”“性具说”,性即是法性、真如,一切诸法皆为真如法性之体所本具,因此他们提出众生本性即具一切善法和恶法,佛与众生本无根本差别。
(2)“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一法一切法”即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皆不实在,故为假,观此即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有自体,故为空,观此即为空观;“非一非一切”指同时包含有以上两个方面即假即空,故为中道,观此则为中道观,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三,虽三而常一,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空、假,是“一心三观”。
第7章元代的哲学思想一、元代初期的社会文化1.元朝的治政思想元朝是蒙古族建立和统治的王朝。
元代把各族人分为蒙古、色目、汉、南四个不平等的级别,但元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多采取汉制。
蒙古贵族征服中原汉地后,一方面采取中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采用儒家的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2.北方理学的复兴随着金人占领北方,宋室南渡,洛学向南发展,经道南和湖南二派而发展到朱熹的体系,使道学在南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金元之际,北方的理学重新抬头。
金末北方理学的复兴的主要原因:(1)洛学本发生于北方,洛学在北方并未绝迹,仍绵延不绝;(2)金末正值朱熹学说在南宋流行,朱学在此时亦藉偶然机会传入中原。
传播期中的最重要的事件是赵复的北上。
3.赵复的贡献赵复的北上,为元代的理学开创了新局面。
其贡献有三:(1)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2)赵复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3)赵复开始建立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
二、许衡的思想1.“性即理”许衡的思想学说基本上属于理学中的朱熹一派。
许衡主张天即理、性即理,他所主张的是“性即理”的理本体论。
2.知行观许衡的知行观,有三个方面的特色:(1)明确以“知”“行”为“两事”;(2)提倡“真知力行”;(3)主张“知行并进”。
许衡的学说以重视道德践履即“力行”的特点著称于后世。
在倡导力行的方面,他把道德践行视为行其当然,与快乐主义、功利主义划清了界限,认为欲望顺合理性是道德实践的初级阶段。
3.“理一分殊”关于人性与人性的修养,许衡以“理一分殊”来说明人的性命之别,认为仁义礼智是“本然之性”,是“理一”;贫富贵贱是“气禀之命”,是“分殊”。
许衡以“本然之性”与“气禀之命”相对,肯定了朱熹的以仁义礼智为本然之性的思想,认为本然之性人人相同,所以说是“理一”;而人的气命各个不同,所以说是“分殊”。
4.“为恶者气,为善者性”关于人性之修养,许衡认为恶的来源是气,他主张“为恶者气,为善者性”。
第4章王充[视频讲解]4.1 复习笔记王充,字仲任,生于公元27年,卒年不详,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
王充一共写过四本书,分别是《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和《论衡》。
一、“疾虚妄”1.“疾虚妄”而“归实诚”(1)“疾虚妄”的含义①“疾虚妄”就是指跳出世俗的成见,对古往今来的重要学说重新考其真伪、铨其轻重。
即要洗汰掉其中的不真不诚之处。
②“疾”字可以作“病”字解;“虚”指虚假、夸张;“妄”是荒谬的意思,引申为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
“疾虚妄”就是“以虚妄为病”,引申为反对、批评虚妄之说。
③“疾虚妄”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各方面虚妄盛行的现象表示担忧,并针锋相对地加以批评、反对。
(2)“九虚”王充将当世的虚妄现象归纳为所谓“九虚”,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和道虚,并一一加以分析辩驳。
(3)“三增”“三增”,分别指的是“语增”“儒增”和“艺增”。
“增”在这里是“增加”的意思,也就是夸张、附会。
“三增”所针对的是当时一些言论和书籍所普遍存在的吹嘘、浮夸的弊端。
(4)“实诚”“实诚”是王充用来批判“九虚三增”等虚妄之说的武器,“实诚”观念本身包含了一种可贵的批判精神。
①“实”与“虚”相对,是真实、客观的意思,也就是能够经受得起经验检验、能够被证实。
②“诚”与“妄”相对,是诚实、忠诚的意思,也就是诚于己、诚于人、诚于灭。
只有做到了“实诚”,人们才能突破自身的局限,消除虚妄之说。
2.批评“圣人生而知之”之说(1)驳斥“圣人生而知之”之说王充对这种将圣人神异化的现象颇为不屑。
为了正视听、明真相,他写了《实知》、《知实》两篇文章驳斥“圣人生而知之”的妄论,并对人类的认识活动给予了客观的说明。
王充指出,天地之间凡是含血气而生的,根本没有一出生就知道一切的所谓“生而知之”者。
圣人虽然聪明睿智远胜于常人,但圣人也是含血气而生的,所以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原因:①即便是圣人,也不可能“生而知之”。
第5章王充
一、自然观和无神论
1.“元气”论
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气”一元论,他提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的物质基础。
气和云烟相似,是没有意志的物质,其属性是“自然”,“无为”。
自然界按照它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王充不仅明确说明了天地万物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而且针对着唯心主义目的论特别强调天地万物的构成是没有目的的,不是由有意志的天所决定的。
2.自然观
(1)反对“天人感应”
王充强调气的自然无为正是与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针锋相对的。
王充对“天地故生人”“天地故生万物”的唯心主义目的论作出了批驳,他认为天地都是气,气是无意志的,天既不能有意志地创造人,也不能有意志地创造万物。
王充肯定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由元气构成的,其他东西有成有灭,人也就有生有死,人和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人是万物之中有智慧的东西而已,坚决地反对“人副天数”的天人感应理论。
(2)反对“天人合一”
王充指出,天人感应论者鼓吹“天人合一”,实际上是抹杀了天和人的差别。
天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根本没有意志;人是动物中具有智慧的东西,有感情欲望,因而才能进行
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动。
“天人合一”的观点把天和人说成一样是有意志的,天人因此能相互感应,这不仅没有根据并且违背生活常识。
3.“无为”思想
王充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为天地化育万物的力量就在于万物都能在天地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
王充这种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无神论
(1)反对“君权神授”“谴告”说
王充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武器,对建立在天人感应目的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等谶纬迷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发展了无神论思想。
王充还批驳了天人感应所宣扬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法,并对自董仲舒以来一直宣传的“谴告”说也进行了批判。
(2)反对鬼神论、灵魂说
王充对一般的社会迷信如卜筮、祭祀、相信鬼神等也进行了批判。
他否定了灵魂不灭、人死为鬼的说法,指出人的精神依靠身体,精神不能脱离身体单独存在,因此人死后不会变成鬼。
王充还从认识论上指出鬼的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假象,鬼实际上是脑子胡思乱想的假象。
二、认识论
1.形神关系
王充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并用唯物主义解决了形神关系的问题。
王充指出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人的智慧是人的生理作用。
人有精神是因为
人禀受了“精气”,精气是物质性的,精气在人的身体内犹如粟米在囊橐(口袋)中。
精气必须依赖人的身体发生作用,离开人的身体,精气也就散亡了,就没有什么精神活动了。
这种观点肯定了身体(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派生的,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形神学说。
2.注重感觉经验
王充认为,人要获得认识,首先要由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
王充重视感觉经验是针对着唯心主义先验论的。
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圣人,指出圣人不与客观外界相接触,不目见耳闻口问也是不能获得知识的,圣人的感觉能力与一般人是相同的,认识的规律圣人也是不能违反的。
王充由此完全否定了生而知之者。
3.注重理性思维
王充重视感觉经验,但他认为片面地重视感性经验而不注重理性认识,也是不能获得真正知识的。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获得正确的认识,就必须经过理性思维对感觉经验进行加工。
王充还十分注重效验,即实效和验证,把效验作为判断认识的标准。
4.评价
王充的认识论对于反对神学目的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认识论基本上还是朴素的直观的,具有经验论的缺点。
王充不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比较多地强调感觉经验,强调耳闻目见,有时也把假象和不可靠的传说当作事实。
他忽视理性思维推理预见的作用,使得他的认识论理论水平不高,妨碍他的无神论思想贯彻到底。
三、历史观和人性论
1.坚持发展的历史观
(1)王充在历史观上反对复古主义,提出了历史进步发展的观点,认为历史总是后代超过前代。
(2)王充用自然的“天时”说明历史的发展变化,从历史的外部寻找历史的动力,认为历史的发展与政治毫无关系,是由一种盲目的自然力量在起作用。
王充没有理解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而陷入了宿命论。
(3)王充从现象上观察到了历史的治乱与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联系,主张“去信存食”,反对孔孟的仁义观,对孔子和孟子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孔子的言论也不是不能反对的,孟子讲仁义不讲利是虚假的。
2.评价
王充反对复古主义,宣传历史不断进步,并且注意到历史的治乱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但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立场的局限,他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历史的治乱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不可能认识到人民的经济生活与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
因此,他只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并没有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
他用自然规律解释历史发展,陷入了命定论,也没有摆脱历史循环论的圈子。
3.人性论
(1)人性的分类
王充在人性论问题上,把人性分为三等: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的人,是中人。
王充企图用他的唯物主义
自然观来说明人性问题,认为人生之初所禀受的“元气”有厚薄多少的不同,因此人性也就有善恶贤愚的不同,他又用一些自然的或社会的现象加以类比,认为“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
(2)重视学习的作用
王充认为人性天生就有善恶的不同,承认后天的学习、环境对人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中人的作用。
教育改造人性,好像蓝丹染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青赤一成,与真色无异。
王充的观点在反对先天的道德论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命定论思想
1.消极的命定论思想
王充哲学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使他陷入命定论,他肯定自然界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但忽视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了人不仅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而且能够运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王充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这种观点运用到社会领域,便成为他的命定论的一个来源。
2.自然之气造成贫富差距
王充企图给社会现象以唯物主义的解释,用自然界的规律来直接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结果陷入了命定论。
他把人的富贵贫贱的社会差别说成是禀自然之气而成的,是由“自然之气”甚至是“骨相”决定的,这实际上背离了天道自然无为的主张,把天神秘化了。
3.偶然因素决定人生命运
王充看到自然界的规律是无意志的,自然现象的产生并没有一个有意志的主宰,完全是
自生的,他把这种自生称之为“偶”,即是说偶然自生而没有目的。
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也都是偶然因素造成的,“时”“遇”“幸”“偶”等等偶然机会对于人的地位、财产的升降起决定作用,因而他把这些偶然因素也都看成是命中注定的。
王充实际上是把偶然性夸大为必然性了,其结果是教人放弃斗争,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
4.否认富贵贫贱与道德有关
王充的命定论,否认富贵贫贱和道德品质有联系,驳斥了富贵是由于行善、贫贱是因为作恶的说教。
他认为,造成富贵是由于偶然因素,很多卑鄙小人投机钻营得到发迹,而许多正直的好人反而因为不遇机会处于贫困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