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72.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是什么?(1)理论缘起:①现象学哲学出现在20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
②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的哲学方法。
③现象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是西方精神文化的全面危机,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基础性危机: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主观主义对立,非理性主义与相对主义横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萎缩为实证研究,艺术迷茫找不到方向。
④胡塞尔认为,拯救这一形势的办法必须来源于回到实事本身的哲学思维方法,也就是回到知识的确定性基础的思维方法。
(2)主要主张:①“存在的悬置”:a在哲学研究中存在一个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自然态度就是其批判的对象之一。
b所谓自然态度是指不假思索的相信意识中的对象是独立于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并相信我们关于它们的知识是可靠的。
c胡塞尔认为这种态度是没有依据的独断,但单纯否定这种态度也是没有根据的,所以应该采取悬置的方法.d胡塞尔认为,适当的哲学思维态度是暂时放弃这种自然的态度,对客体的对自主性问题存而不论,即所谓“存在的悬置”。
②历史的悬置:a典型哲学的思维态度还批判历史的态度,即不假思索地相信历史给予的观念与思想的可靠性,并以此为基础来看待事物,相信如此得来的知识的正确性。
b胡塞尔认为应当将既有的观念和思想放置一边,暂时对它们的正确与否存而不论,此即所谓的历史的悬置。
③纯粹意识:a在经过两个悬置之后即可面向实事本身,此“实事”即是纯粹意识。
b胡塞尔认为既然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外部世界是否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也不能确定先入之见是否可靠,那么我们就要直接面对纯粹意识。
④“现象学还原的方法”:a现象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哲学思维态度和典型哲学的方法,保证我们走向实事本身的可能,从而最终把握实事,胡塞尔称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
b它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现象的还原;二是本质的还原,三是先验的还原。
c现象学还原最后的剩余是“纯粹的先验意识”或“纯粹的先验自我”,它是知识得以可能的最终的确定性基础。
《现代西方哲学》阅读笔记精选6篇600字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属于后者,其实质有三:复仇精神、坏良心和禁欲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你喜欢。
《现代西方哲学》阅读笔记1本书重点知识1.西方哲学是怎么从近代走向现代的?近代西方哲学面对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开始质疑自身理论根基的可靠性。
之后,在培根与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的推动下,突破了经院哲学的影响,确认了理性的地位,并论证了人作为理性主体的可靠性。
然而,从康德、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条主线是什么?现代西方哲学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一个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的意志哲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另一条就是从胡塞尔到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1)尼采哲学延续的是康德哲学中本体世界的这一支,他并没有通过逻辑实证的方法去演绎规律,而是直接思考表象世界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他哲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意志。
(2)尼采将康德哲学的外在本体转向了生命本身;而海德格尔彻底终结了形而上学,将研究深入到了生命内在,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胡塞尔现象学彻底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陷入的二元困境,超越了主客体的对立关系,把人与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4)维特根斯坦沿袭着理性主义倾向的路子在进行哲学研究,把对康德所说的现象世界的理性探究走到了极致。
他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给哲学的目标画了一张“勘测图”,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区分,不再让哲学跑偏。
小结1.在19世纪中叶,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了,人们对抽象思辨的兴趣减弱,哲学从思辨转向实际,关心的对象变成了具体的人。
2.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给近代哲学带来了危机,这才带来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过渡。
圣经作为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这个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3.康德的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人怎么追求真理这个问题。
即使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也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绪论一、什么是哲学哲学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hilosophia,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为“爱智慧”。
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唯有哲学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应包括五个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伦理学、美学。
哲学基本问题:世界第一性?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哲学种类:、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生态哲学、科技哲学二、哲学有用吗?哲学对你有用还是无用,要看你是怎样的人。
三、哲学的不确定性罗素《西方哲学史》绪论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把能说清楚的说清楚,不能说清的就保持沉默。
哲学就是试图去说清楚什么,说清楚了的就是科学,不能说的东西,就必须以虔诚的沉默来对待。
”哲学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哲学问题是永恒无解的难题,可以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根据。
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等。
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例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因而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
智慧的痛苦只要当无限、绝对、永恒、理想和彼岸从遥远的地平线上升起,人就注定了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命运。
《当代西方哲学史归纳》1、论述尼采的超人哲学答: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学说,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而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超人哲学。
从这意义上讲,尼采的超人是用来取代基督教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理性概念的。
为了挽救和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为人寻找新的依靠和理想。
既然上帝一四,那么就为人寻找新的上帝。
这个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造物主,而是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的“超人”超人的肯定性内涵:生命力旺盛、特立独行、酒神精神的体现;超越人类的卓越者,人类的自我超越;意义的创造者、生命的主宰者、道德的赋予者;超人是人的理想类型,是大地的意义,是人的未来。
总之,尼采的超人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方面含义的概念。
人们可以对它作不同的解释。
就其基本含义说,超人无疑是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即权力意志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格化,或者是狄俄尼索斯情节的理想化和人格化,因此,应当从整个尼采哲学,特别是其权力意志论的基本倾向来解释和评价他的超人哲学。
2、试分析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答:胡塞尔对生活世界世界的解释类似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科学和哲学的理念世界,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
他企图首先把科学和哲学的观念世界还原为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即指出科学和哲学的理念是生活世界中的理论和技术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然后再把实践活动的生活世界还原为纯粹自我和纯粹意识的世界,即指出生活世界是纯粹自我的意识活动的产物。
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所生活于其中、所经历和所体验的人的经验世界的总体。
生活世界具有主体性、价值性、相对性、主体间性、原初性、总体性、非课题性、奠基性等多方面特征。
其中,最根本的特征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的世界;生活世界是原初性的世界;生活世界对理论世界而言是具有奠基性的世界。
胡塞尔强调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9.24韩玉龙导论一.哲学的本质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
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1.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2.人本主义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生命哲学:柏格森存在主义: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现象学:胡塞尔哲学人类学:舍勒哲学释义学:伽达默尔3.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五、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1.人的主体性的反思2.非理性性主义3.个体主义的反思4.相对主义第一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概论一、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指开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1.社会历史背景启蒙运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西方古代哲学:自然哲学Vs.中国古代哲学:人文哲学●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艺术家与其在描绘这个世界,倒不如说是描绘自己的心灵。
●我们的教育:教人往外看,忽视了内观。
启示:想做好任何事,就要对它有感觉!——心灵的发现。
●人的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人的发现带动了科学的发现,近代科学产生了。
●科学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发现。
●科学的客观性也可以受到质疑的。
客观性?科学也是和文化,或者说人文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2.对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科学主义。
崇拜科学:科学代表着人的理智武器对付和克服未知的能力,人的日益发展和控制自然,人的智慧的源泉。
歌颂理性。
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理性所倡导的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代替迷信、偏见、特权和压迫。
——起到意识形态的作用。
牛顿是最大的英雄。
乐观气氛:用科学与理性、用计算和控制的世界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导致社会进步。
科学与理性导致——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确凿性、精确性、确定性和严密性。
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并行发展●古希腊:人为一切的尺度;文艺复兴: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对启蒙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人的非理性都不需要了吗?反思机械论——人是机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视。
●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人本主义反思。
4.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社会动荡、战争、灭绝人性的迫害等。
5.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细胞学说、进化论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电子、X射线、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
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反思,推动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发展到现代科学。
近代科学不够科学。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笔记黑格尔哲学的余波:左中右三派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现代西方哲学大体上可以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大体经历三个时期:形成、发展与趋近、合流。
第一节: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是休谟的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最早变现与孔德等的实证主义哲学中。
早起科学主义有五大派别: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批判实在论。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兼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性质,促进了科学主义思潮向人本主义思潮合流。
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具有明显的折中主义性质。
早期人本主义有五大派别:意志主义、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
人本主义把哲学对象归结为(人的)“意志”或“生命”,反对或贬低观察、实验、逻辑的自然科学方法,提倡内心体验的非理性方法,又被成为“非理性主义”。
意志主义把自我的意志和感情非理性主义化,并把它夸大为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本质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本原,把唯能论生命化,断言一切事物充满活力,生命冲动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
新康德主义打着恢复康德哲学的旗号,抛弃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使它彻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化。
新黑格尔主义严格说不属于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通过分析哲学运动而发展,目的在于进一步贯彻科学主义,把人类一切知识自然科学化或数理逻辑化。
理想语言分析学派的致命性问题:一切科学命题是普遍有效的全称命题,它们不能被经验证实,因为它们需要“每一个”、“全部”都被证实,然而这是不能完成的。
实用主义分析哲学主张使科学主义人本化。
社会历史学派除重视语言分析外,还强调对科学知识或语言作社会历史的分析,强调在方法论上把科学史的分析与科学知识的语言分析结合起来。
库恩著名的实用主义“范式”理论:科学理论是一个由许多命题、定律、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系统,其中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了这个系统的核心部分,他称之为“范式”。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表现主义14.贝尼蒂托·克罗齐的表现主义诗论是什么?(1)克罗齐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其贡献在于把艺术是表现这一流行观念发展为一切表现都是艺术这一著名结论。
(2)克罗齐表现主义的基础是直觉。
他将知识分为直觉的和逻辑的两种,并把直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认为艺术家虽然也使用概念,但此概念非哲学概念,混在直觉品里的概念是知识直觉品的单纯原素,其功用是为了表现人物个性或作品特质。
克罗齐这种观点可以视作瑞恰兹“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两分法的先声。
(3)直觉是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活动,是不依赖于理智、知觉、感受和综合的心灵事实。
直觉是自在自为的、不受制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
(4)直觉与表现的关系:真正能够说明直觉的只有表现。
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形诸语言,它就是得到了表现,不论内在于心还是外显于物。
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直觉就是表现且只是表现。
(5)直觉与艺术的关系:克罗齐认为艺术在于心而不在于物,一切纯粹的“直觉—表现”都是艺术。
有鉴于艺术表现是内在心灵的直觉活动,克罗齐反对艺术分类,认为艺术作品的分类最多只具有实用意义而不具有哲学意义。
(6)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每个人都有一些成为诗人的天赋,只是艺术家的直觉超越一般人的高度,一般人的直觉都淹没在印象、感受、冲动和情绪之中了。
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只在于量而不在于质,因而反对用天才来解释艺术。
(7)艺术欣赏与批评是一种二度创作活动。
艺术家的创作是从印象始,从印象而达成一种内在的表现,这就是直觉,进而将这内在于心的表现外化为艺术形式。
批评家与鉴赏家则是从该作品一路上溯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这有赖于坚实的艺术素养的积累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臆想。
15.克罗齐论诗的新解:(1)克罗齐论三种诗:克罗齐将诗歌分为三种:一是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是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是注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
现代西方哲学期末复习笔记1、叔本华:世界作为表象、世界作为意志、痛苦及其解脱说(1)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表象世界的形式是主客分立。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分别是变化的充足理由律、认识的充足理由律、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和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2)世界作为意志意志是身体具有的一种冲动性的力量。
叔本华通过类比法,由自我身体的意志性,推出万物的意志性,从而发现意志世界。
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
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
它是无目的、无休止的挣扎和欲求。
跟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同的是,叔本华认为意志是可知的。
(3)痛苦及其解脱说痛苦的根源是意志的肯定。
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就要痛苦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
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的先天性。
痛苦的暂时解脱之路是艺术。
在艺术审美中,人作为纯粹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洞察到事物之中的理念,达到相对自由的境地,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痛苦的永久解脱之路是意志的否定。
有两条路:圣徒通过单纯的认识看穿“摩耶之幕”从而自觉地禁欲;常人里面的高人通过亲自遭遇苦难看穿“摩耶之幕”。
叔本华哲学给我们指出了解脱痛苦的路径:(一)克制欲求。
人生依赖的东西越少,我们的人生越自足。
(二)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
2、尼采:超人学说尼采认为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东西。
人变得软弱,无法承受无意义的、瞬息万变的生活世界,消极的虚无主义试图在世界和生命之外寻找意义,并用这种意义来评价、裁决、压制生命。
人实现自我超越要经过精神的三种变形,依次是骆驼(最能驮载的动物,可以承载理性主义、基督教、形而上学的各种重负。
你应)、狮子(最强大的动物,有能力打破各种各样的传统价值。
我要)和赤子(最纯洁无怀之人,一种新的肯定。
我是)。
第一章实证主义第二节孔德的实证主义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 、“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
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一一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六、实证的政治和宗教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
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一一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一一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
当代西方哲学综述——评析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哲学的相互关系王蓉拉著11-生物科学刘露11220918第一章意志主义“意志主义(也有人称之为唯意志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多数人都认为这个流派是把某种精神性的力量“意志”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包括人而且更主要地体现为人的所有欲望和活动的根本力量),是一切事物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和联系的根源。
”感想:意志主义,它开启了现代西方非理性性人文主义发展的源头,以后的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发展,虽然产生了其他不同的流派和人物,但仔细一看,都无不受到了意志主义的深刻影响。
“这与旧的唯心主义有所不同:第一、意志主义一反传统哲学从肯定一个或几个实体性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要么从客观世界出发,要么从主观世界出发来解释世界,而是从非实体性的意志(包括客观看和主观看)出发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第二、传统哲学都把人的意志实体化,这在意志主义看来是根本错误的。
;第三、由于传统哲学把世界分割为主客观两部分,同时肯定主观世界的理性力量,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
;第四、它更直接地关注人的主体内在精神活动和内在体验,不是关心客观世界的状态而是更多地揭示人的内在存在和要求从而总体上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
”感想:多数学者在介绍和研究意志主义的时候,都会强调它的突出特点,这就是强调的意志的作用,把一切归结为精神性的力量的意志,以意志的运动来说明一切,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人的活动的最根本原因等等。
意志主义是现代意义上第一个非理性人文主义的哲学流派。
“在他看来:世界是一个客观精神“生命意志”的两个方面,生命意志外化为不同的万事万物,就每一个体物而言,自己的意志就是主体,它自身之外的他物就是它的表象,表象只是相对于个体主体的意志而言的。
不同主体从主体出发,其客体就是它的表象。
而世界的本质乃是客观的意志。
意志体现到人、动物、植物乃至无机物等各个方面。
”感想:叔本华的哲学是从康德出发的。
当代西⽅哲学复习笔记当代西⽅哲学复习笔记第⼀章第⼀节现代西⽅哲学⼀、现代西⽅哲学的概念1、关于现代(1)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终结(2)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3)20世纪初⼀战、俄国⼗⽉⾰命(4)20世纪50年代⼆战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学科。
2、为什么将19世纪40年代作为现代西⽅哲学的开端?(1)⼀种崭新的哲学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2)⼯业⾰命以及第⼀次⾃然科学⾰命;(3)1848年德法资产阶级⾰命;(4)西⽅资产阶级本⾝发⽣了重⼤变化。
3、现代西⽅哲学与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不同:(1)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特点:①政治上是⾰命的,思想上是进步的;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占主要地位;③理性主义哲学。
(2)现代西⽅哲学的特点:①在本体论上,主观唯⼼主义占上风;②在认识论上,⾮理性主义占上风;③对待辩证法的态度,或否认或歪曲;④在社会历史观上宣扬唯⼼史观和悲观主义。
4、现代西⽅哲学的定义;现代西⽅哲学主要指19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今100多年来在欧美各国产⽣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主要哲学流派和思潮。
⼆、两⼤思潮的对⽴1、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特征:①拒斥“形⽽上学”,以追求实证知识为⽬的,企图超越哲学党派;②与⾃然科学密切相关;③重视⽅法论研究(分析法、现象学⽅法、辩证法)。
2、⼈本主义思潮①重视对⼈的研究;②在认识论上重视⾮理性的直觉或体验;③重视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宣扬悲观主义⼈⽣观。
三、现代西⽅哲学的历史演变1、⼈本主义:叔本华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2、实证主义:孔德(早期实验主义)马赫主义(经验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第⼆节为什么要学习现代西⽅哲学1、三次思想交锋第⼀次,1978年左和右;第⼆次,1991年,讨论姓资还是姓社;第三次,1997年,讨论姓公还是姓私。
2、学习现代西⽅哲学的意义:①既有助于我们全⾯深刻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利于我们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②有助于我们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认识能⼒。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方法论1、从词汇上来考察“现象学”的意义现象学有两部分组成Phenomen 存在者∕假象,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Logy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综合来说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2、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科学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对本质所做物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3、对“真理”的概念做现象学的分析从词源学上考察真理原义是揭示的过程,是对“隐蔽”的敞开真理与现象的关系传统上说两者是分离的,独立的{海氏认为两者发生于“存在”的过程真理与现象都发生于人的存在显示自身→现象、、↓存在人的存在{历史和日常生活的歪曲↓恢复存在的自我显示的内容/揭示存在的意义→真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忽视存在是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4、现象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两人对现象的不同理解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即意向事物或一般本质海显现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中心问题转变的理由首先,人是在对存在有所作为的过程中理解自身的存在的其次,才是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即胡所说的意向存在论的区分1、存在≠存在物存在是过程,是动词的含义{存在物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2、本体论神学传统实体及附属于实体的性质来定义存在本体论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动力归结为神神学3、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特点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存在是在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通过“数学投射”,使一事物本质化,并将本质投射为“数学共相”4、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解构承认形而上学的概念、命题与存在的一般意义的联系使用传统及新的概念重建存在论“此在”的概念1、生存存在论的出发点传统形而上学的启示存在论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海氏的存在论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生存人的存在→存在物的存在2、“此在”概念的提出“此在”人的存在存在于此人追问存在的意义“此在”莱氏对存在一般意义问题的提问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问题的本身包含着问题的答案① 问题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存在物② 问题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存在的意义③ 问题的提出者是谁→人↓人是惟一关心、提问及最贴近存在意义的存在者此在3、基础存在论基础本体论的内涵人的存在的分析→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未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但自成体系“此在”的特征1、“此在”的特征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2、关于两个特征的说明第一点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① 存在决定本质;② 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在世之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共在”;人的内在的生活在时间中显示各种存在状态第二点说明人不是一个类属,而是一个单个的存在;① 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② “此在”存在的两种状态:本质的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质的存在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状态掩盖的个人存在;是自我的片面甚至是歪曲的显示;是通向本质状态的必由之路;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1、人的存在方式是“在世之在”人是有作为的存在① 人是有所作为的,与其他事物“遭遇”;② 世界是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的;是人有存在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③ 在世之在人的存在方式烦忙,打交道① 烦忙把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② 打交道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③ 二种方式2、“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① 所有事物都是作为人的“器具”而存在;②“器具”“打交道”→锤子太重了理性认识的开始评价① 这一转变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② 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3、“在世之在”的理论意义康德所说的哲学的“丑闻”已经寓于的→存在的三种方式联系一体的ⅱ、三联式:先行于自身将来式;已经寓于自身的过去式;在世之在现在式;ⅲ、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② 揭示的方式烦Ⅰ、内涵:没有特定的对象,是一般的人生态度;Ⅱ、关于烦的神话Ⅲ、关于烦的三个问题ⅰ、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揭示了人的当下处境;ⅱ、人为什么而烦?他的目标、未来,他的烦显示了他的潜在性;ⅲ、人面对什么而烦?揭示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面对世界的一切;③ 非本质的“烦”畏Ⅰ、在他人的庇护下取消自我;Ⅱ、区别于抛置态的恐惧没有具体对象,是一般人生态度;④ 本质的“烦”“面对死亡的决断”Ⅰ、三个要素:良知的以往体验的呼唤;决断的当下抉择;先行的未来展望;Ⅱ、只是在面对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意义;海氏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的图表:P126;对海氏“烦”的评价:① “烦”并不与任何一种具体的娱乐方式相抵触;② 盲目乐观不但没有摆脱“烦”,而是“畏”的种种体现;③ “烦”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并不陌生一种深沉、严肃而又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后期海德格尔1、后期研究领域的转变此在-→真理、语言、艺术、技术-→揭示存在的意义;⒉ 重新定义真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转变:“此在”的除蔽-→真理的本质是自由;真理是遮蔽和除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林中空地真理“廓清”的含义扩展了“世界”的概念“天地神人”结构语言是存在的家;① 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② 西方哲学两极独立的思维方式→人的存在;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影响自由批判的精神◆ 萨特的基本哲学思想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1、改造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关于“自我意识”的康德笛卡尔传统① 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以自我意识为核心;② 胡塞尔的延续传统;萨特将意向性理论改造为意识理论;2、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意识的根本特征意识的超越性;区别:① 意识外在事物第一级意识自由的设置② 自我意识意识第二级意识反思活动得到联系:① 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意识始发的提供内容;自我意识是获得的;② 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看:平行的,并列的;意义:① 避免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唯心论结局;② 为自由理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意向活动的自由1、知觉特征总指向一个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觉与判断的不一致知觉真实的;判断会是错误、幻觉;例:树桩→情绪对象,决定了的因果世界→自我意识的发生;举例:我的窥视→对于自我的反思,羞愧感他人意识不涉及我与他人的关系;2、我与他人既依存又冲突的关系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他人又将自我对象化两种心理倾向:① 我把他人彻底对象化性虐待狂的心理;② 他人把我彻底对象化性受虐狂的心理;两种较温和的行为① 他人对象化我爱情我具有独立性爱情即冲突;② 我对象化他人情欲把他人肉体化3、为他之在内涵:我与他人处于互为对象化的矛盾之中冲突是为他的存在的原初意义;他人是地狱;① 不同于“人对人是狼”的关系;② 冲突的形式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悲欢离合”;③ 实质不表现为现实的利害冲突,更多地表现为意识和情感上的不适和困扰;④完全的利己主义和完全的利他主义都是不可能的;4、我与他人的冲突的中断我们意识“我们意识”的发生;①“我们意识”的内涵我与他人有共同的注视对象;② 举例:我与他人共同观看交通事故;集体意识是暂时的例:我的狂喊引起其他观众的冷眼5、评价为他之在先于并奠定了与他人共在的基础;海氏“与他人共在”世界→新思想→个人的生存意识的超越个人的生存意识→无限者的超越3、对于雅氏上帝的认识上帝的特征① 上帝是人类意识的终极关怀;② 上帝是属于个人的、纯粹的、自由意识;③ 上帝是不能加以描述和说明的;④ 上帝不强制人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定的选择是反超越的倒退4、雅氏的神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异同异:反对天启观念;同:① 结论相同,都是信仰上帝;② 哲学与信仰相融;世界哲学1、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奥义书》和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希腊的荷马史诗、伟大的哲学家和悲剧家;近东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特征:① 整个人类实现了精神突破;② 是人类的全面精神化和人性的全盘改造的过程;③ 现在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受其影响;2、新普罗米修斯时代科技时代科技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的生存境况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恶化;3、第二个轴心时代世界哲学世界各地的人将在世界范围内思考全体人类的生存境况问题第 1 页共 1 页。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
(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
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
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听课笔记孟建伟老师2011-07-27 16:20:41| 分类: 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字号大中小订阅(四)关于颜色理论的争论:牛顿之后百年,先是歌德,后是黑格尔反对白光由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学说,导致在物理学家心目中名誉扫地。
不存在比科学方法更高的哲学方法。
科学方法:最高、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
科学方法研究应当是哲学的中心内容。
科学高于哲学,哲学必须以科学为根据,为科学服务。
人本主义突破以认识论为中心的哲学模式,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主张以“人”为本。
人本主义:黑格尔的三段式拐杖是铁框框,扼杀了人。
人的意志、欲望、情感本能、非理性应当高于理性。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人本主义强调以“人”(此为非理性的人)为本。
非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的体验、意志、本能、生命等,重视诗、艺术、文学、音乐等人文艺术。
人本主义排斥科学。
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
科学、理性、逻辑。
缺少理性,是不能生活的。
幸福(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感觉。
)、爱情。
幸福的概念要自己体验。
别人是不能给你幸福的。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一种落差。
(五)现代西方哲学对我国的影响及根源分析。
20年代“科学”与“玄学”的论战。
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著名论战,导火线张君劢1923年2月清华大学“人生观”演讲。
张君劢《人生观》论点:科学为客观的,人生观是主观的;科学为论理方法,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为分析方法,人生观为综合的;科学为因果律,人生观为自由意志的;科学为对象相同现象,人生观为人格之单一性。
人生观高于科学。
“科学方法不是万能的”科学摒除个人主观成见,辨别事实真伪,真事实详细分类,求秩序关系,科学是教育同修养最好工具。
科学的普遍、贯通和万能,不在材料,而在方法。
——丁文江“科学与玄学”论战的意义:对中国新变化运动及民主和科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90年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大讨论。
1993《上海文学》、《读书》杂志发起关于人文精神讨论。
《当代西方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之沧林丹编著第一章反理性主义第四节与理性告别P60现代理性除了盗用国家权力以外,是纯粹的抽象和清谈。
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齐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与物质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
但现实社会却存在反对多样化的强有力传统,主张必须用道德法则和物理规律对多样化进行限制。
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
相反是经常地“利用乏味的口号、空洞的原理来兜售一种有条理、有意义的世界观,但却不能激发起人类自由,只能是孕育奴隶制度”。
因为自由是不能以任何理性主义的教条为基础的;更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只能通过辩论、投票和无约束的实践,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啊,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生命哲学第二节后现代的生命观和身体论P77关于身体受精神奴役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家法律对囚犯往往是以惨不忍睹的酷刑和极端残暴的处决,诸如肢解、车裂、火烧、绞刑、砍头、四马分尸等形式。
这些对身体的毁灭形式既过分地暴露人类精神的专横、暴虐、报复心以及用刑罚取乐的残忍,也证明人类意识的肤浅和无知,没有认识到被惩罚和处决的身体的无辜,以至法国思想家马布利曾为身体大声疾呼,鸣冤叫屈,他说:人类犯罪,“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我一定打击的是诡计多端的灵魂而非朴实直白的肉体”。
因为肉体只做它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
只有灵魂才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贪欲和灾难。
第三章新老实用主义第一节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P94他(詹姆士)说,事物是人造的,世界是可塑的,真理也都是人为的。
“我们的是非、惩罚、词汇、形式、成语、信仰,全都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十二章宗教哲学第一节宗教哲学的缘起P410早在19世纪,黑格尔就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宗教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
正是在那里他系统地阐明了宗教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令人恐惧不安的短暂性和相对性问题,宗教试图确立永恒性和绝对性的概念,以抚慰人类痛不欲生的心情。
针对宇宙的神秘性和人类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宗教提出创世说。
针对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宗教试图借助一种万能的力量和深邃的思想以消除一切矛盾,让人类获得永恒的和谐与宁静。
针对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情感、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等,宗教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容纳众生的精神世界和借助一切超自然力量,以缓解人类情感世界的一切痛楚。
针对人类天生就拥有的贪得无厌、好妒忌、爱争斗以及与日俱增和横行无忌的权欲、物欲、淫欲、色欲、财欲和妒忌之欲,宗教提出禁欲主义和确立最圣洁的神的权威,以克服各种作恶多端的本能和欲望,并坚信只有传播至善的宗教,人类才能够从中获得拯救和变得强盛;受到普遍教化的人们才能够变得宽容、仁慈、友爱,才能够激起人的希望、热情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控制人的情欲、贪欲,树立不朽的信仰,增强勇气和胆量。
批注:宗教的确立是为了迎合人类内心的需求,是因为人类存在各种现实问题,宗教提出了一种合理化的解释。
不可否认,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给与人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并给与人类以生的希望。
P420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与宗教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内容、需求和意向。
哲学不仅是宗教成其为探考的对象,而且宗教的对象,犹如哲学的对象,是其客观性中的永恒真理、上帝及无(除上帝及对上帝的说明)。
“因此,哲学对宗教进行阐释,也就是对自身进行阐释;对自身进行阐释,也就是对宗教进行阐释。
作为对自在自为的永恒真理的关注,作为对这一思的精神对象的关注,而非作为恣意妄为或者特殊的兴致,哲学乃是同宗教并无二致的活动;精神从事哲理的思考,精神以同样的活力潜心于这一现象,并同样断然摒弃其特殊性,深入其客体,犹如宗教意识;宗教意识同样力图弃绝一切特殊者,并完全沉入这一内涵。
”两者间的差异仅在于:哲学诉诸理性的方法,宗教诉诸领悟的方法。
正是这种方法上的差异使得哲学似乎一直歪曲、诋毁和亵渎宗教的内涵,扩大了两者的矛盾和对立,忽视了两者的关联由来已久。
P422就宗教本性的普遍化和本质化而言,宗教是对超自然的信仰,而非一般的拜物教。
第二节宗教与迷信P426宗教毕竟有其合理的方面,否则黑格尔也不会给与它如此高的评价。
另外,像古希腊宗教所宣扬的美丽、幸福与快乐的人生观,基督教所宣扬的禁欲抑恶、积善行德、仁慈博爱、宽容大度、理智清明、洞彻事理、意欲温和、生命活泼的价值观,以及道家思想所宣扬的胸怀广阔、逍遥自在、不随物迁、与时俱化、见素抱朴、淡泊名利、无我无物、宁静守虚、丰神秀逸、绝贤弃圣、清心寡欲以及绝对自由的生命观,也都是宗教作为一种提炼人的精神、锻炼人的气质、磨炼人的心志、净化人的灵魂、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道德主要途径和手段。
第三节宗教与信仰P431所谓“信仰”,作为名词就是指谓认知主体或自我意识所相信、信任、信赖和仰慕的某种具有绝对性或永恒性的信念或理想。
P435虽然就信仰的肯定方面而言,人类不能没有信仰,但就其否定方面而言,则更不能没有自由。
无自由,毋宁死。
这是资产阶级革命高举的旗帜,也是人类本质的内在追求。
因为人类天生就要求生存、繁衍和向上发展进化;天生就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本性和冲动。
人固然是一个千百种欲望的集聚体,但其中最大的欲求就是:绝不能当别人的肉体的奴隶和思想的跑马场;他天生就追求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压迫人、奴役人、束缚人,这绝不应是宗教的本质。
宗教的本质应该是陶冶人、塑造人、解放人和解脱人。
P437宗教的本质是旨在给人们提供某种完美的、可靠的且经常是有用的知识和真理。
第十四章道德哲学第二节当代道德的新理念“当代道德”就是当代于西方发达国家生长起来的新道德。
它在一系列的观念、标准、原则、方法、目的和价值上都与传统道德发生明显质变。
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489第一,当代新道德要求修正或彻底改变“邪恶”概念。
当马克斯·韦伯说“一切坏事都是人干的”的时候,这话千真万确。
其真理性就在于他揭示了邪恶产生的根源不是来自人的本能和欲望,而是人的理性认识。
邪恶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是一个变化不定的概念,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权力和当权者的解释。
P490第二,要求瓦解“自我完善”的至善目的。
“自我完善”只是一种骗人的把戏。
任何人即使不是天生有缺陷,也是处在无穷无尽的变化和转化之中,不论是谁想要达到至善或绝对的完善都是不可能的,它永远只是一个虚设的目标,是理想的自我造作;根本没有考虑欲望和无意识的不可满足性和盲目性。
自我完善永远只是一种理想和自我欣赏。
不完善才是绝对的存在,才是人的本性之使然。
至善只是旧道德设计的一种绝对主义的理想;是无视客观因素的一厢情愿。
它所设想的是一种纯粹的概念游戏,因为善同恶一样都带有主观性、历史性、社会性和阶级性。
第三,要求牺牲自我膨胀的兴奋精神。
任何人都不可违背客观规律随心所欲地奢求不客气期盼的目标。
为此老子要求人们最重要的是应首先做到:清心寡欲,凝神于胸,舍弃诸般贪欲,趋向纯朴自然,顺应造化之理,默默生息。
如果人们能够做到安静柔顺,内无思虑、外无烦乱,心灵安宁和泰,光洁纯净,不沾染世俗的污尘,做到恬淡无欲,就可以至美至乐,逍遥物外。
第四,新道德要求达成表面人格和深层人格的妥协;要让处于最阴暗状态的阴影兄弟分享人的自由生活。
表面人格是理性长期塑造的结果;是个人对权力和习惯势力的屈服;是旧道德的长期压制和内在“良知”自我抑制的产物。
它是对人性的发展,但却是以牺牲整体人或肢解整体人格为代价的。
所以表面人格往往是概念化、形式化和理想化的。
它和内在人格相对立,并把内在人格看作一种野蛮的动物性,把外在人格看作人类文明的结晶。
这种看法只是旧道德在为自身涂脂抹粉。
它实际上造就了人的外在型性、虚伪性和表面性。
而新道德则要求被分裂的两重人格合二为一、内外融合、表里如一。
特别强调要发现或恢复那就被遗忘的人性中的原始成分;重视人性得以存在和表现的基础与条件。
理性的花朵是在非理性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
人类不论是如何人的理性化,其根基却是非理性在其决定性作用。
P491第五,接受批评和否定,接受道德上的革命行为和途径。
P492第六,当代道德主张要关心病人、残疾人、心理变态者和精神病患者。
他们同样是一个生命、一个存在。
作为弱者在自然状态下理应被淘汰。
但在人类社会中,新道德必须站在人类的高度和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高度来对待他们。
特别是那些心理变态者,也许是旧道德的牺牲品和站在旧道德立场上作出的错误判断。
善恶好坏、美妙丑陋、是非虚实,原本都充溢着人类思维的主观性。
不断地修正和调整以往颠倒了的是非善恶再颠倒过来,将有利于完善人性,推进文明和确立一种更接近人性的新道德。
P493第七,要去除旧道德塑造起来的“伟大”和“楷模”;要认识到任何“伟大”都可能伴随着恐怖。
道德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和丰满人性;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有意识地管理好自己的阴影;抛弃旧道德的惩罚原则,提倡道德主体凭借个性化的集体意义构建的具有一对稳定性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去自行解决。
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提高人类整体的质量;并同时促进人们自觉地“把道德重心转移到超个人的人类价值和日益清扬的人类情谊上”。
保证每个人都能处在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都有权去追求和享受一种合情合理的幸福。
然而残酷的历史和恶劣的现实的道德作用却告诉我们,人类要想很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流行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
对利益和权力的追求必须被为了最大多数人的合情合理的幸福追求所取代,最高的道德原则应该是享受生活和帮助生存。
”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把尔虞我诈当作光明正大的行为;把利用权力的掠夺和占有看作是合法的收入和应该得到的报酬;把贫富两极的分化与对立看作是自然的一种优胜劣汰,完全合乎自然规律。
这完全是对人性的曲解。
人性和自然性的最大区别就是人类在其聪明才智的帮助下学会了积聚财富,滋生了一种贪得无厌的欲望。
这是自我意识异化出来的肿瘤,不割除它,人类就务必日趋堕落。
所以道德作为每个人的内在良知的发现应该提倡一种自主性的美德;在学会自主和自信的同时,更要学会自尊和自爱以及爱人如爱己。
在价值的天平上要重视知识和智慧。
对待个人的情感和欲望要学会一种自律性的满足,不能无限地放纵欲望;要有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愿望、情感和需要。
这样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激励人们确立一种高尚的动机,积极地去参与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
P495第八,在当代,由于道德自我的行为后果及其所关联的生活前景日益变得遥远和不确定,以致它越来越变得不可怕。
第三节网络世界对现实道德的冲击P498波普尔曾尖锐地指出:“今天只有孩子仍旧是最大的一个不幸者阶级。
简而言之,成年人现在当着孩子们的面犯罪。
”特别是战争、暴力、充满情杀与恐怖活动的影视艺术像瘟疫一样使孩童不断受到传染和毒害,使其处于极端败坏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