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观点综述_1000003258788911
- 格式:pdf
- 大小:342.05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演进:路向何方?——基于全球化时代主要经济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吴澄秋2013-3-27 15:21:29来源:《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年6期【内容提要】中国经济治理模式未来的演进方向在哪里,中国优化其经济治理模式路在何方?为回答这一问题,文章梳理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治理模式、欧洲福利国家经济治理模式、东亚发展型政府经济治理模式以及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特点,检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些模式的演进轨迹,探讨其演进趋势并探究该趋势背后的原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四种经济治理模式呈现相互学习、相互靠拢的趋势,其背后原因是全球化。
基于这一结论,未来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演进方向是向东亚发展型政府经济治理模式靠拢,同时克服该模式的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优化之路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促进社会福利提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经济模式中国模式全球化今天的中国,国家的未来政治经济走向日益成为民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与之相关的争论也比较激烈。
在过去几年里,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频频出现。
一方面,不少学者总结“中国模式”特别是其经济治理模式的内涵、特征和演进轨迹,①有的学者用现行的某些制度安排或政策宣示作为“中国模式”的特征,②有的学者强调新中国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内在联系与连续性,③有的学者发掘“中国模式”对于民族崛起的意义。
④一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模式已经成型,是走向成功的模式”。
⑤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则对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国进民退”、改革阻力重重等表示忧虑,呼吁积极推进改革,避免体制的固化。
⑥他们中有人指出,强调“中国模式”可能误导改革。
⑦海外学者则往往评估“中国模式”对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的挑战。
⑧有关“中国模式”的讨论体现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人们对中国未来前进方向的不同构想。
理论探索和思想深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50年学
术历程
钟祥财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6()9
【摘要】1956年,中央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
回顾经济所半个世纪以来的学术历程,科研人员经过辛勤劳动获得的成果值得彰显,由此体现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令人欣慰,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重任则在激励着经济学人不断探索。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经济所1956至1966年的学术研究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1978年以来经济所在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学领域的理论探索加以考察;第三部分从思想深化的角度梳理并揭示经济所学术研究的演进脉络。
【总页数】16页(P3-18)
【关键词】上海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经济理论
【作者】钟祥财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
【相关文献】
1.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11次学术讨论会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综述 [J], 谭芝灵
2.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11次学术讨论会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综述 [J], 谭芝灵;;
3.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建院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J], 杨汝岱
4.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量经济理论室组织系列学术报告会[J], 林
5.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将召开全国技术经济理论体系与方法学术讨论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国家经济职能演变及新时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首先,中国国家经济职能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职能主要表现为对经济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计划安排,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然而,计划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很多问题,因此逐渐演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国家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市场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国家经济职能又逐渐演变为促进经济全球化、支持企业创新和发展等。
然而,中国国家经济职能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国际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其次,中国经济正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压力。
传统产业过剩、资源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
此外,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国家经济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国家经济职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国家应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增强经济的韧性。
其次,国家应推动供给侧结构性,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等方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也是关键,国家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最后,国家还要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支持,鼓励企业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总之,中国国家经济职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其核心目标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
然而,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经济职能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
只有通过不断的和创新,中国才能顺利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迅猛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及其影响。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增长模式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调控,一切经济活动都由政府主导和控制。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实现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分配,使各个行业协调发展。
然而,由于政府的计划安排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和物力,也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局限。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增长模式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开放了对外贸易和投资门户,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
这种开放的增长模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也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市场的开放也带动了服务业和消费品行业的迅猛发展。
此外,中国政府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拓展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机会,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助推了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三、日益注重创新的增长模式过去几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和内部挑战,经济增长率逐渐放缓。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政府开始大力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的互联网、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和潜力。
此外,中国也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推广,保护了国内创新成果的确权和尊严。
这种注重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增长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四、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模式201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该概念强调通过稳定的经济增长来提高经济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福利,注重以人民为核心的人文发展和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模式,将增长与质量、效益相结合,注重利益的多元化和平衡发展,避免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
中国空间发展战略的演进、绩效与切入点
陈群元;喻定权
【期刊名称】《城市》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 建国60多年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空间发展战略实施的结果.从总体上看,中国空间发展战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均衡发展战略;二是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三是进入21世纪后的协调发展战略.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制定不同的空间发展战略,并通过不同的空间政策手段来调控生产力空间布局.国家空间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和实施路径是地方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和空间发展规划的前提与指导思想.可以说,不同空间发展战略对应不同的空间发展政策与实施路径,并取得了相应的实施绩效.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陈群元;喻定权
【作者单位】长沙市城乡规划局;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相关文献】
1.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观点综述 [J], 马艳;
2.网络融合与规制改革下的中国电信业绩效演进机理研究——基于经济绩效与社会
绩效的比较 [J], 刘孟飞
3.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观点结述 [J], 马艳
4.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绩效评估与天津空间发展战略响应研究 [J], 黄晶涛; 田健; 曾穗平
5.中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政策演进与双重逻辑——中央和省级政府双向互动的政策实践视角 [J], 何文盛;杜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26卷第1期财经研究V o l.26N o.1 2000年1月T he Study of F inance and Econom ics Jan.2000 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
——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观点综述
马 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筹),上海200433)
摘 要: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对新中国50年的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见解。
关键词:新中国;经济绩效;经济理论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952(2000)0120062203
在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前夕,上海市经济学会、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委党校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中国海派经济论坛第9次研讨会,著名经济学者张薰华、袁恩祯、程恩富等70人出席会议。
与会者围绕着“新中国经济绩效与制度演进”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对新中国50年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
与会者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50年经济发展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里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业绩进行了评述。
复旦大学张薰华教授认为,分析新中国50年的绩效不能仅仅从统计数字上看,主要是看生产力是否真正获得了发展。
在这方面,我国前30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后20年做得更好。
谈到国有经济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时,上海财经大学张淑智教授和市委党校王国平教授认为,半个世纪以来,国有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国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
现在有人提出国有经济全部退出所谓竞争性行业是不恰当的,应当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式的“有进有退”,以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上海财经大学晁钢令教授对新中国50年的商业改革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他描述了建国50年来,中国商业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分配体制向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交换体制转变的过程。
认为其每一步的变革都体现了商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过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发展与变化,商业必将面临新的改革任务,即建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商品流通体系。
上海财经大学漆光瑛教授和交通大学顾海英教授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角度提
收稿日期:1999210218
作者简介:马艳(1956-),女,吉林通化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筹)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
・
2
6
出,中国农业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还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仅有全世界7%的耕地,却养活了全世界22%人口的事实,就证明了农业改革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上海财经大学李新博士从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失败教训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效。
他对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进行评析之后提出,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不仅使社会主义大厦没有象东欧和前苏联那样倾倒,而且还开拓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崭新发展道路,并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这恰恰与俄罗斯的改革形成了鲜明对比。
上海财经大学施祖辉副教授运用综合分法,以时空对比的方式,对新中国近50年综合国力的变动轨迹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与总结,得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的飞跃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变动呈现出一种曲折向上的运行态势,特别是经济力的上升更是展现出一种颇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表明中国的综合国力正进入世界强国之林。
二、对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绩效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如何评价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绩效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界和舆论界过多地肯定后20年的经济成就,而把前30年作为后20年的对比,将前30年的经济成就几乎全盘否定,这种认识是不客观、不合逻辑的。
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朱富强博士提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2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前30年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前30年间虽然经济增长较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逊色,但要远远高于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当时曾经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
而正是当时这些经济建设成果为后20年经济更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社会科学院袁恩祯教授就这一问题从本质上谈到了经济学的辩证法问题,他认为评价新中国50年的经济绩效的标准不能绝对化,不能用一时一地的经济实践来论定一种经济制度和经济理论的正误,新中国前30年与后20年的关系应该是质与量的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潘洪萱教授对研讨会用“制度演进”作为主题表示赞许,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后20年对前30年而言,是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不同于前苏联与东欧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本否定下的改革。
上海财经大学何玉长博士认为,改革前30年的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上的失误不可小视,但经济成就和理论贡献也不应否认,尤其在经济理论建设方面,改革以后的一些重大经济理论都可以从前30年的经济理论中寻找根源。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改革以后20年的理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地、历史地评价50年的经济绩效和经济理论成果。
同济大学顾珏民教授认为,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来看,是5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这一目标成为现实的,尽管后20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比前30年快,但是,新中国50年的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割断。
上海财经大学程恩富教授、任绍敏硕士生在引用了大量西方学者对计划社会主义绩效的评述观点之后得出结论:在本世纪50和60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而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能够实现与之并驾齐驱的高速增长是令人震撼的。
尽管社会主义学说在前苏联和东欧经历了胜利又遭受了失败,但她使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摆脱了落后,达到了现代文明的水准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
・
3
6
三、对新中国50年来经济理论的突破性发展与贡献作出了概括
与会者一致认为,与新中国50年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相伴随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逐渐成熟并发展起来,并且在许多方面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而且还大大超越了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局限。
上海市委党校黄文忠教授认为,新中国5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
主要突破了传统的“所有制”教条、急于求成的思维方式、清一色公有制格局和“国有一定国营”的思维定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马艳博士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她认为西方制度经济学是以既定的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条件,是将不确定性和风险列为负面效应因素作为出发点,提出了用制度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是制度起源与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度的重要功能。
然而,新中国50年社会主义具体经济制度改革与演进的实践却超出西方制度经济学的思维局限,证明了制度不仅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因素获得风险利益,还可以通过增加不确定性因素获得风险利益,这样,从层面展示了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上海师大郝国喜副教授提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改革的必然结果。
认为改革开放20年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脱胎换骨”的20年,无论是改良型,还是嫁接型或混合型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分析与传统政治经济学相比都有“面目全非”之感。
程恩富教授和空军政治学院卢根鑫博士都对评判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水平的标准进行了探讨。
程恩富教授认为,在理论上评判经济理论联系经济实践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理论联系了正确的经济实际,一种是经济理论联系了失误的经济实际,后者并不是经济理论的本意,是实际经济活动没有搞好,不等于这一经济理论错了,从而提醒人民评判经济理论时不要形而上学。
卢根鑫教授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的供给与理论需求相吻合的时候,理论才有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则是中国经济发展需求的结果。
Econom ic Performance and I n stitutional
Evolution i n New Ch i na
——Summ ary of the N in th"Econom ic Fo rum of Shanghai Schoo l"
M A Yan
(S chool of E cono m ics,S hang hai U niversity of F inance and E cono m ics,S hang hai,Ch ina,200433)
Abstract: In the n in th m eeting of"the Econom ic Fo rum of Shanghai Schoo l",the econom ic p erfo r m ance and in stitu ti onal evo lu ti on in the past50years since the creati on of N ew Ch ina are evaluated com p rehen sively and ob jectively,and som e new in sigh ts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 en t of Ch ina’s socialist econom y are p ropo sed.
Key word: new Ch ina;econom ic p erfo r m ance;econom ic theo ries
・
・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