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把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到的自己喜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的名篇名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通过交流了解月亮承载了人类哪些丰富的思想感情。(出示p o we r p o int)

1.自然美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2.宇宙意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把酒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3.望月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宋·朱敦儒《临江仙》)4.思家恋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五代·李煜《虞美人》)

是啊,月在诗歌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还有‘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他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板书课题

月光下的遐思与情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

(出示p o we r p o int,在“诵读品悟和审美创造”下加着重号,明确本课学习目标。采用诗化语言作诗歌欣赏的标题,能让学生尽快“置身诗境”,这是诗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入境法。不直接板书诗题《春江花月夜》,而采用诗歌欣赏的标题,也是选修课教学拓展提高的一种方式。)

三、知人论世

请一位同学介绍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不详。唐玄宗开元时在世。他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春江花月夜》属陈隋乐府旧题。这首诗因成就卓绝,被后人评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由于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介绍较少,根据需要老师继续补充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闻一多《宫体诗的自

赎》称:“那是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有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知人论文是诗歌理解欣赏不可少的环节,它能有效地为诗歌理解欣赏作铺垫。而师生共同活动,正是体现合作探究的选修课教学方式。)

四、美读

配乐朗读

五、内容赏析

题目: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全诗紧扣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全诗分为三层,从时间上说,写了“月出—月悬—西斜—月落”四个阶段作者的不同感受,这是一条很明晰的线索,从结构层次上说,一是绘江月之景、二是阐人生之理、三是抒相思之情。从景物写起。

1、我们先来看前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开篇入题,有春、

有江、有月,有月就有了夜,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要特别留意的是诗里没有用升起的“升”,而是用了生长的“生”,这字很妙,赋予了明月和海潮活泼泼的生命,写景中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月的特别感情。唐代诗人好象对这个字情有独钟,象张九龄在他的诗作中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王湾也写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谓一字一境界,着一“生”字,境界全出。(幻灯片)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大家想,月光皎洁,波光闪烁,这空灵迷蒙的景象本来就已经很美了,但作者还要把我们带到目力所及之外,展示一幅想象中更美的景象:视角由近及远,不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真是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这和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

接下的四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它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好象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在这里作者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