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的类群及演化
- 格式:ppt
- 大小:16.39 MB
- 文档页数:119
植物的分类与演化引言:植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植物世界。
植物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之一,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种。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界的多样性和发展历程,科学家对植物进行了分类和演化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分类原则和主要演化路径。
一、植物的分类原则植物的分类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的。
主要的分类原则包括:1. 显微解剖分类: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类群。
2. 营养方式分类:根据植物的营养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光合植物和非光合植物。
3. 外部形态分类:通过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如根、茎、叶和花等,可以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4. 生活方式分类:根据植物的生活方式,可以将其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和寄生植物等。
5. 亲缘关系分类:通过比较植物的基因序列和遗传信息,可以建立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而进行分类。
二、植物的主要演化路径植物的演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1. 绿藻的出现:绿藻是最早出现的植物类群,也是后来陆地植物的祖先。
它们以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为生,没有真正的根、茎和叶。
2. 陆地植物的演化:陆地植物是从水生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它们逐渐发展出了根、茎和叶等结构,并适应了陆地的干燥环境。
3. 裸子植物的出现:裸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类,其种子暴露在空气中,没有果实的包裹。
裸子植物包括松树、云杉等,是古代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
4. 被子植物的出现: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主要的植物类群,它们的种子被果实包裹着,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播种子。
被子植物包括花朵和果实,是植物界的进化成果。
5. 近现代植物的演化:在近现代,植物经历了进一步的演化和分化。
许多植物类群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并产生了新的物种。
结论:通过对植物的分类和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
每一个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第1篇 总论第2章树木分类学概述1. 植物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Plants)由于树木分类学是植物分类学的分支学科。
因此,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进行概述。
植物分类学的形成和发展史代表了植物形态学和系统学的发展历程。
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类群的分类、鉴定和亲缘关系;描述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分异于趋同,研究植物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以及类群间相互关系和系统排列的科学。
其目的是建立一个能够反映植物演化和谱系发生关系的自然系统。
现代植物人类学家已不再是只把植物分类的外部形态性状作为建立分类系统的资料和根据,而必须是尽可能多地利用来自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地理学、古植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性状或证据以及反映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植物系统学也不再是一门所谓古老的描述性学科,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吴征镒等,2003)。
1.1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时期及主要分类系统人类对生物的分类到发展成为一门学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
一般是以亚里士多得的弟子Theophrastos Eresio (约371~286 BC) 所著的《植物的历史和植物本原》(De Historia et De Causis Plantarum) 的问世作为植物学的创始。
此后,经过了一个“本草学”的漫长历史阶段,植物系统学才发展成为成熟的科学(吴征镒等,2003)。
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是建立在过去分类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果从John Ray (1686~1704)的系统和Carolus Linnaeus (1707~1778)的性系统算起,到现在大约经历了267~298年的历史(吴征镒等,2003)。
在达尔文进化论(1859)发表以后,各类植物分类系统纷纷问世,至今不衰。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时期划分常是以新的观点或著作为标志,如林奈的《植物种志》的发表等。
郑湘如植物学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电子书]郑湘如《植物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郑湘如主编的《植物学》(第2版)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郑湘如主编的《植物学》(第2版)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
本书精选详析了部分高校近年来的相关考研真题。
所选考研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考生可以据此了解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并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
目录绪论0.1 复习笔记0.2 课后习题详解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一部分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建成第一章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被子植物营养体的建成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根系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芽与枝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茎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叶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七章营养器官的变态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生殖器官(Ⅰ)——花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性细胞的形成与有性生殖过程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生殖器官(Ⅱ)——种子与果实的形态结构与建成过程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二部分植物类群和演化第十一章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三部分被子植物类群简介第十三章被子植物分科概述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植物与植物界1植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成的细胞壁(2)营自养生活(3)可无限生长2植物界的划分表0-1 生物的分界系统3植物的多样性(1)种类多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六大类群。
《植物的主要类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植物主要类群的名称和特点;2. 学会从实际生活出发,寻找身边的植物实例,识别并分类;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作业内容植物类群认识与了解1. 学生需自行阅读教材或上网查找关于《植物的主要类群》的相关资料,了解植物的分类系统,掌握常见植物类群的名称、特点及常见种类。
观察与记录1. 学生应在家中或学校附近进行实地考察,选择至少五种不同类群的植物,并观察其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
2. 绘制每种植物的简单线条图,并在图下注明植物的名称、类群和主要特征。
实例应用与分类1. 学生根据所学的植物类群知识,结合自己观察的实例,将所记录的植物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
2. 撰写一篇短文,描述每种植物的外观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所属的类群,并对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态价值进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记录准确详尽:学生的观察记录和绘制图形要准确详尽,体现对植物的详细了解和认识。
2. 分类逻辑清晰:学生在分类时要明确分类依据,并给出充分的解释和说明,逻辑要清晰明了。
3. 语言表述清楚:学生在写作时要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植物特征和分类依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4. 提交时间: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并保证作业的整洁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同时可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反馈形式:教师需给出详细的评价反馈,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需及时批改作业,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2. 对于优秀作业,可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3. 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需指出问题所在,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