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1单元第2课祝福2
- 格式:pdf
- 大小:415.91 KB
- 文档页数:3
【讲】人教必修3第2课《祝福》教学资料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节课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写作背景简介:《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注意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倒叙写作手法。
4、体会祥林嫂的悲剧色彩,理解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与重点】1、故事情节2、倒叙的作用3、祥林嫂的生活与人生【教学方法】点读法、引读和分析、合作与探究、归纳和总结【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一个人物:她,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面容枯瘦,目光呆滞、头发蓬乱。
她的名叫祥林嫂,她是旧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她以自己的悲惨遭遇鞭笞者黑暗的社会,惊醒着愚昧的世人,昭示着“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中国妇女的凄惨人生,它定格在一代代读者的心里,让我们铭记和惊醒。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去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1、阅读全文,按小说的基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思考:本文开头写的是什么?为何将结尾放在前面?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背景和结局;小说采用的是倒叙的修辞手法;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追根兴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3、情节概括序幕:鲁镇准备祝福结局:祝福之夜惨死开端:逃避初到鲁镇发展:被逼卖到贺家高潮:再寡再到鲁镇尾声:鲁镇正在祝福第二课时了解祥林嫂的一生一、祥林嫂的人生轨迹1、教师引导关注时间性和事件性的词汇和句子,“二十六七之前;二十六七;二十七八;二十八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岁;三十七八岁”这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2、学生筛选信息,阅读归纳主要事件。
二十六岁之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季死了丈夫,冬初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草窠.(cáo)踱.步(duó)间.或(jiàn) 桌帏.(wéi)B.渣滓.(zǐ)朱拓.(tuò)诧.异(chà)踌蹰.(chú)C.歆.享(xīn)雪褥.(rù)蹙.缩(cù)窈.陷(yǎo)D.炮.烙(pào)门槛.(kǎn)执拗.(niù)悚.然(sǒnɡ)[答案]C(A“窠”应读kē; B“拓”应读tà; D“炮”应读pá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秘寒喧乌云笼罩惴惴不安B.蹒跚形骸宽宏大量安分耐劳C.淘箩祭祀异乎寻常走头无路D.驯熟烟蔼逆情悖理寻死觅活[答案]B(A喧—暄;C头—投;D蔼—霭)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简捷偶尔坦然B.简洁偶尔坦然C.简洁偶然淡然D.简捷偶然淡然[答案]A(“简捷”是“不绕弯子,直截了当”的意思;“简洁”是“简明,不啰唆”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简捷”。
“偶尔”强调出现的频率低,“偶然”强调事情的突然性。
此处应选“偶尔”。
坦然:心里平静、没有顾虑的样子。
淡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此处应选“坦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从《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多少不幸一齐向她袭来,让她如何承受?B.生活对于祥林嫂来说,实在是祸不单行....,享受到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C.昨日下午,省实验小学举行了迎新年音乐会,小学生们沸反盈天....地给以救济,而是给予极大的嘲讽。
2.祝福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05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2、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根据文本逐段落实内容)明确:序幕(1—2) 鲁镇的年底结局(3---33)祥林嫂带着“疑惑”死去开端(34—53)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发展(54—65)祥林嫂被抢被卖(改嫁)高潮(66—111)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尾声(112)鲁镇祝福景象和我无奈的感受3、我们知道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细节等。
《祝福》名师教学设计童朝阳重庆外国语学校(一)教学建议1.对作者的介绍可以考虑在课前,要实现让学生去除“成见”,尽量客观公正地从自己角度看鲁迅;也可以考虑在课后,让学生无“负担”地直接赏析文本本身。
2.任何的“深入”分析都要建立在文本印证和学生水平的基础上,避免套话、贴标签和“强迫”学生接受。
(二)教学示例(按课时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介绍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中写了大量小说、散文和杂文。
鲁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坟》《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补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附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其他作品有《故事新编》《古籍序跋集》《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阿金》《鲁迅诗集》;作品收录进《鲁迅全集》。
二、导入姓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符号。
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连名字都没有,她们只能作为附庸而存在。
三、写作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预】人教必修3第2课《祝福》教学资料阿1.小说集《呐喊》的得名鲁迅的“呐喊”的含义是想要借由自己的呐喊来鼓舞当时有思想的进步青年。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2.背景资料《祝福》的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古文化常识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îng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第2课祝福一、整体把握1.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点读①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
②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
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
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
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
③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④利于剪裁。
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
二、细部探微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点拨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
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
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这不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
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
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草窠(cáo) 踱步(duó) 间或(jiàn) 桌帏(wéi)
B.渣滓(zǐ)朱拓(tuò)诧异(chà)踌蹰(chú)
C.歆享(xīn)雪褥(rù)蹙缩(cù)窈陷(yǎo)
D.炮烙(pào)门槛(kǎn)执拗(niù)悚然(sǒnɡ)
[答案]C(A“窠”应读kē; B“拓”应读tà; D“炮”应读pá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诡秘 寒喧 乌云笼罩 惴惴不安
B.蹒跚形骸宽宏大量安分耐劳
C.淘箩祭祀异乎寻常走头无路
D.驯熟烟蔼逆情悖理寻死觅活
[答案]B(A喧—暄;C头—投;D蔼—霭)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 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 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A.简捷 偶尔 坦然
B.简洁 偶尔 坦然
C.简洁 偶然 淡然
D.简捷 偶然 淡然
[答案]A(“简捷”是“不绕弯子,直截了当”的意思;“简洁”是“简明,不啰唆”的意思。
根据句意应选“简捷”。
“偶尔”强调出现的频率低,“偶然”强调事情的突然性。
此处应选“偶尔”。
坦然:心里平静、没有顾虑的样子。
淡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此处应选“坦然”)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从《祝福》中“我”与“四叔”的谈话不怎么投机来看,两人的关系有些非亲非故。
B.生活对于祥林嫂来说,实在是祸不单行,多少不幸一齐向她袭来,让她如何承受?
C.昨日下午,省实验小学举行了迎新年音乐会,小学生们沸反盈天,享受到了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
D.面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大家不是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二一添作五地给以救济,而是给予极大的嘲讽。
[答案]B(A“非亲非故”是指彼此毫无亲友关系,但“四叔”却是“我”的本家。
C“沸反盈天”是贬义词。
D“二一添作五”是平分的意思,不合语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波(节选)
鲁迅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
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
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菜干,——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赔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
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
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
”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
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
从前的长毛是——
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
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
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
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
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
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
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
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
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
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
七斤嫂正没好气,便
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
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
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选自《呐喊》) 5.本文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答:
[答案]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6.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请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
答:
[答案]从“现在的长毛”“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等语句,从七斤辫子被剪、赵七爷骨子里深刻的封建意识可以看出,这是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事情。
7.请概括赵七爷的形象特点。
答:
[答案]赵七爷是辛亥革命时期清朝遗老的典型代表,他从骨子里维护封建统治。
当他风闻皇帝又坐了龙庭的消息后,故意到七斤家进行撩拨,使七斤一家子急得没法,这反映了他的阴暗心理和劣根性。
8.请通过七斤嫂、九斤老太的语言,分析当时民众是怎样的思想状况。
答:
[答案]从两个人的语言可以看出,当时广大民众在思想上是被蒙蔽的,麻木愚昧,他们不仅不理解革命,而且对反动势力也缺乏认识。
9.下面是斯诺和姚莘农合挽鲁迅的一副对联,上联和下联各有三句话,顺序已经被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加以排列,只填序号即可。
①痛忆旧雨 ②译书尚未成功 ③文坛从此感彷徨 ④惊闻陨星 ⑤先生已经作古 ⑥中国何人领呐喊答:
[答案]上联是②④⑥,下联是⑤①③。
10.把下面的五句话,按照合理的顺序排列在文段的横线处。
(只写序号)
鲁迅在《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中,时时处处涉笔于故乡的人和事,这是众所周知的。
①这虽是个题材问题,但从中也反映了作家意识深处与他所处的区域文化内在的联系之紧密程度。
②《故乡》《祝福》等小说无不如此。
③这恐怕也正是文学作品是否经得起岁月长期咀嚼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④除了老舍始终透着一股“京味”之外,其余几位的作品中,虽不乏时代气息,但总觉得少了地域文化的底蕴。
⑤就“鲁郭茅,巴老曹”而言,在此问题上,就明显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答案]②①⑤④③(以指示代词为切入点)
11.学校将筹办纪念“辛亥革命102周年”庆典活动。
请你在下面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中填入两个句子。
要求:能彰显“怀风云先烈,颂百年辛亥”的主题,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同学们:百年前的中国, , 。
从此,中国打破了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救国图强的新历史。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历史,缅怀先烈,更应继承先烈们的爱国遗志,以坚韧不拔之精神,迎接挑战,开创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明天。
[答案]示例一:民主战士夏瑜血洒尘埃 武昌起义枪声震醒华夏
示例二:热血男儿林觉民英勇捐躯 黄花岗烈士鲜血染红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