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技术04-2015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55
雷达反侦察技术及战术I. 引言-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雷达反侦察技术及战术现状概述II. 雷达反侦察技术- 电子对抗与干扰技术- 雷达信号特征提取与伪装- 雷达隐身技术III. 雷达反侦察战术- 雷达反侦察目标探测及追踪方法- 雷达反侦察部署及利用战术- 雷达反侦察突防战术IV. 雷达反侦察应用案例分析- 美国F-22隐形战斗机反雷达技术- 中国J-20隐形战斗机反雷达技术- 俄罗斯S-400反雷达技术V. 总结与展望- 雷达反侦察技术与战术的重要性- 发展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VI. 参考文献I. 引言近年来,在国家安全、军事建设和国防实力的发展中,雷达反侦察技术和战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随着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雷达成为现代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侦察手段之一。
而通过对雷达反侦察技术和战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我军在实战中的作战能力和水平,在未来的现代战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本文将从雷达反侦察技术和战术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旨在系统梳理相关领域的知识,为深层次研究和发展提供基础和思路。
II. 雷达反侦察技术雷达反侦察技术主要包括电子对抗与干扰技术、雷达信号特征提取与伪装技术以及雷达隐身技术。
在现代战争中,电子对抗和干扰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利用电磁波的干扰和干扰源的发射来削弱、欺骗或完全干扰敌方雷达系统的侦察能力。
电子对抗技术包括电子干扰、雷达干扰和光学干扰等多种形式。
而干扰技术包括频率干扰、脉冲干扰、干扰旁瓣、强制预警干扰、混杂干扰等多种形式,每种干扰技术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
另外,雷达信号特征提取与伪装技术是指利用分析和改变雷达信号的各种特征,使其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不容易被敌方雷达系统探测到。
特征提取的方法有极化反转、频率跳变、脉冲重复频率偏移等。
而伪装技术则包括盲目干扰、随机抑制、虚假目标等各种手段。
雷达隐身技术是指采用特殊材料、结构设计、控制算法、信号预测等方式实现利用反射、折射、漏泄、吸收等效应,从而降低或消除雷达探测效应的技术。
防空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分析发表时间:2019-09-10T09:44:52.26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7期作者:孟阳[导读] 反辐射导弹在军事活动中的应用逐渐频繁,给防空雷达系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93246部队 130022摘要:反辐射导弹在军事活动中的应用逐渐频繁,给防空雷达系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本文对防空雷达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技术进行分析,从雷达选型、告警、干扰和拦截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总结对抗反辐射导弹的实战经验,确保防空雷达系统及人员安全。
关键词:防空雷达;反辐射导弹;对抗技术引言:反辐射导弹的主要攻击目标为防空雷达系统,借助雷达运行发出的电磁波对导弹进行引导。
随着军事技术水平的提升,反辐射导弹成为防空雷达系统最大的安全威胁。
结合反辐射导弹自身存在的限制性,研究其对抗技术,确保防空雷达系统作战功能顺利发挥。
1雷达优化选型技术1.1米波及毫米波防空雷达反辐射导弹的结构为四喇叭天线单脉冲导引头,对其电线口径的要求要大于半波长。
当反辐射导弹威胁工作在米波波段的雷达时,天线的限制更高,导引头的性能明显下降。
但米波波段对雷达系统的保护并不无缺陷,受到补偿、精度、低空性能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预警系统中才有所应用[1]。
另外,米波雷达的体积较大、内部结构复杂,容易与周围的电视、广播等波段产生干扰。
毫米波防空雷达的体积更小、功率有限,加工精度极高,当前的反辐射导弹技术水平还无法对该波段雷达的产生影响。
但毫米波防空雷达的作用范围有限,一般被用在低空进程军事系统当中。
大功率回旋管的研发给毫米波防空雷达的性能提升带来新的可能,发展前景广阔。
1.2多基地防空雷达多基地防空雷达设置两个及以上的基地,将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远程设置,一般情况下,接收机设置在展区的前方,而接收机位于后方。
雷达接收机处于静默状态之下,不受反辐射导弹的威胁。
发射机则被设置在防辐射导弹的射程之外,以此对雷达系统进行保护。
在一些军事活动中,雷达的发射机还被设置在预警及设备、卫星等结构中,以减弱地区曲率对雷达性能的影响,保证雷达探测范围。
第2章 雷达对抗技术21雷达对抗是电子战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雷达为主要作战对象,通过电子侦察获取敌方雷达、携带雷达的武器平台和雷达制导武器系统的技术参数及军事部署情报,并利用电子干扰、电子欺骗和电子攻击等软硬杀伤手段、削弱,破坏敌方雷达的作战效能而进行的电子斗争。
22雷达对抗过程示意图232.1 雷达的基本知识2.1.1 雷达的定义“雷达”一词是英文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此的缩写Radar 的译音,原意为“无线电探测和定位”,意思是用无线电波发现并测定目标的空间位置,故又称“无线电定位”。
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二次辐射来发现目标的。
242.1.2 雷达的组成252.1.3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设备。
它发射的电磁波照射目标,然后接收目标回波✪根据目标回波与发射波的延迟时间测量目标离开雷达的距离✪根据回波的多普勒频率测量目标相对于雷达的径向运动速度✪根据目标所在波束内的位置测量目标的方位角和俯仰角✪根据距离和角度可以确定目标在空间的位置✪根据目标在不同时刻空间的位置形成目标航迹✪根据目标回波幅度、相位、极化等的变化特性识别目标的形状、大小和空间运动特征262.2 雷达对抗2.2.1 雷达对抗的定义和分类雷达对抗是以雷达作为主要作战对象的一种电子对抗行动,其定义是:采用专门的电子设备和器材,对敌方雷达进行侦察、干扰、反辐射攻击,削弱或破坏其有效使用的各种战术技术措施的总称。
雷达对抗的包含雷达侦察、雷达干扰和反辐射攻击、雷达隐身和综合雷达对抗。
272.2.2 雷达侦察雷达侦察是利用雷达侦察设备探测、截获和测量敌方各种雷达电磁辐射信号的特征参数和技术参数,通过记录、分析、识别和辐射源测向定位,掌握敌方雷达的类型、功能、特性、用途、部署地点以及相关武器或平台的属性与威胁程度的一种电子侦察行动。
雷达侦察按用途可分为雷达情报侦察、雷达技术侦察、雷达成胁告警及引导干扰和杀伤性武器攻击4大类。
雷达的“四抗”技术简评2009年第1期电子工程17雷达的”四抗”技术简评张宣卫(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南京210037)摘要:概要地评述了作为现代武器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探测设备——雷达所受到的”四大威胁”及所采取的“四抗”技术,所提及的技术有相当部分是对空情报雷达所采用的.关键词:”四大威胁”;”四抗”技术RadarS’’FourResistance’’TechniqueZHANGXuan—wei(NanjingChangjiangElectronicsGroupCo.,Ltd.,Nanjing210037)Abstract:Radarisakeysensorinmodemweaponsystem,butithassuffered”fourthreat”.Thispaperdescr ibes“fourresistance”techniqueappliedinradar.amongmentionedtechniquesmostaresuitbleforairdefense surveillanceradar.Keywords:”Fourthreat”;”fourresistance’’technique1引言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的高科技战争中,雷达受到了”四大威胁”:综合电子干扰,反辐射导弹的攻击,隐身目标的攻击和低空/超低空目标的突防.这些威胁大大降低了雷达的有效性.面对这种严重情况,世界各国均有许多科研人员在从事研究和开发各种新技术,来实现雷达的”四抗”性能,使其有效性能和生存得到保障.2对抗综合电子干扰的措施2.1概述雷达自发明以来,已成为战场上获取来袭目标情报,控制和指挥武器进行打击敌方目标的重要设备.随之而来的电子对抗由于其在现代战争中的重大作用,已使它成为电子技术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电子对抗是在可利用的电磁频谱范围内的信号和武器装备争取战争胜利的对抗行动.敌对双方利用电磁频谱主要就是为了发射和接收电磁频谱,因而电子对抗的主要技术是侦察和干扰(包括欺骗),而雷达的反电子干扰则是与之针锋相对的反侦察和反干扰,其目的是控制电磁频谱以削弱,破坏敌方的作战能力.有定义电子战为敌我双方利用无线电电子装备或器材进行的电磁信息战争,电子战包括电子对抗和电子反对抗.美国雷达和电子战专家D.C.Schteher在2O世纪末所着的《信息时代的电子战》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关于电子战的新概念.在术语中以”电子攻击”取代以前的”电子对抗”;以”电子防护”取代以前的”电子反对抗”;以”电子战支援”取代以前的”电子战支援措施”.其定义分别如下:”电子战”是涉及使用电磁和定向能量控制电磁频谱或攻击敌人的任何军事行动.电子战中主要有三个部分:”电子攻击”,”电子防护”和”电子战支援”.“电子攻击”是利用电磁和定向能量攻击敌方人员,设施或设备,达到削弱,压制或摧毁敌方战斗能力的目的.”电子防护”是我方或敌方在使用削弱,压制或摧毁战斗能力的电子战中,对我方人员,设施和设备采用的防护行动.”电子战支援”系在电子战中由作战指挥官派遣或直接控制的搜索行动,用于对有意图和无意图辐射源的截获,识别和定位.从以上定义中可知,雷达反综合干扰仅是现l8电子工程代电子战的一小部分,现代电子战已不是仅由一个雷达专业技术所能胜任的,而是需要由各种专业技术协同完成,并且也不仅仅是一些装备对抗的专业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军事行为.这里就不作进一步讨论.2.2对雷达的侦察和干扰对雷达实施侦察,主要就是为了截获多种雷达的信号,首先是对雷达辐射源进行定位,并进一步测量其各种工作参数.除了载频,脉冲重复频率(或重复周期),脉冲宽度,天线扫描速度或周期等基本参数外,还能测出脉内调制信号,以及各种参数变化的情况.尔后根据已掌握的雷达信号先验信息和知识判断该雷达的功能,工作状态和威胁程度,并将各种信号处理的结果提供给干扰机和其它有关设备,进而施以强度高,自适应能力强的电子干扰等,使雷达降低甚至丧失探测目标的能力.早期对雷达的干扰采取的方法是投放箔条无源干扰形成干扰走廊,以掩护进攻的机群.而在现代电子战中则是施放有源干扰,包括瞄准式,阻塞式,扫频式的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使雷达无法检测出敌方目标回波.随着数字射频储频技术的发展,侦察设备能达到快速测频和分析脉冲调制波形并施以各种干扰手段,使雷达更易受到干扰.这种干扰被称为是对雷达的”软杀伤”. 2.3雷达的反干扰技术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国外就提出了雷达的一百五十多种抗干扰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按雷达的组成部分,分别在发射,天线,接收, 信号处理各分系统中和总体中加以实施.随着技术发展和电子战需要,雷达反干扰要求已成为雷达系统性能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雷达产品设计中采用有关技术予以实施.雷达的反干扰功能,模式和波形都可通过软件来实现.2.3.1低截获概率雷达要使雷达不受干扰,首先是要确保雷达不被侦察到.由雷达方程’可知,雷达所收到目标回波的信号功率与其至目标的距离的四次方成反比;而侦察接收机所截获的雷达信号功率则与其至雷达距离的二次方成正比.因而,携带侦察接收机的目标一般均不容易被雷达发现而完成侦察雷达的任务.这种侦察接收机又称为截获接收机,其兼有电子支援接收机,雷达告警接收机和电子智能接收机的能力.针对此种情况,近年来,雷达采用了低截获概率技术(主要为低峰值功率,宽频带,频率捷变等),使这种雷达不易为侦察接收机所截获.能探测到目标最大作用距离大于目标上所携带的拦截接收机能截获雷达信号最大截获距离的雷达被称为低截获概率雷达.低截获概率雷达的天线发射方向图必须使用低副瓣,甚至超低副瓣电平,达一45分贝;天线的带宽尽可能宽,因其确定了雷达的工作范围.采用不同极化调制及采用相控阵列天线技术(能控制多种工作模式的不同扫描波束形状)或采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均可降低雷达被截获的概率.采用低峰值功率的信号.一些低截获概率的发射机采用了连续波信号,对脉冲信号则采用了脉冲压缩技术,其进行调制的形式有:线性,非线性调频,相位编码调制,跳频(频率编码)调制,相位编码和频率编码相结合的调制和随机信号调制.该技术的目标是在空度比达到100%时,仍能达到对目标具有一定距离,速度精度和分辨率要求.对发射机也可实施功率管理,以获得低截获概率的性能,使功率仅满足对适当距离和一定雷达截面积的目标所需的检测要求.当然极端情况也可以赋以”静默”.扩展频段,采用频率捷变雷达组网等技术也可用来降低雷达被截获的概率.国外已应用低截获概率雷达系统的有:连续波调频战术导航低截获概率雷达PilotMK3,改进后的Scout雷达;用于直升机,巡航导弹及各种飞机上的高度计,GRA-2000低截获概率雷达高度计,PA-5429脉冲机载雷达高度计,AHV-2100数字雷达高度计;着陆系统AN/SPN-46PALS;低截获概率的地基系统,HARD-3D,Pointe雷达,”寂静”海用雷达CRM一100;低截获机载雷达,AN/ APS一147多模雷达,AN/APQ.181低截获雷达,AN/ APG-77多模战术雷达;反舰巡航导弹和鱼雷中所用的导引头.应指出,有些应用了一些上述的降低截获概率技术的雷达,如弹道导弹预警系统(BMEWS),铺路爪相控阵预警系统(A WACS)雷达,空中航路监视雷达(ARSR-4)都不属于低截获概率雷达.2.3.2发射机发射机部分主要是在调制波形,功率和频率方面实施反干扰技术,包括降低脉冲峰值功率.张宣卫:雷达的”四抗”技术简评19采用各种脉冲调制波形,脉冲压缩技术,如调频,跳频编码,二相码,四相码,多相码,脉冲串等.提高脉冲平均功率及对功率实施管理.采用频率捷变,脉冲重复频率捷变,频率分集,双频段工作和工作在较高的频段上等.2.3.3天线高增益,低副瓣,利用目标的极化特性采用极化匹配技术,使信号比或信干比达到最大.采用副瓣对消或副瓣匿影技术,达到反副瓣干扰和欺骗干扰.采用相控阵天线,能在发射波束达到自适应调零时,避开干扰方向.能实现多波束技术以及多种模式波束.对天线副瓣电平的要求应由雷达抗干扰要求来定,即由副瓣的自卫距离和主瓣的自卫距离之比来决定.若副瓣电平达不到所要求的值,则雷达的生存会面临威胁;若副瓣电平冗余过大,虽增加了并不要求的旁瓣自卫距离,但展宽了主波束的宽度和降低了天线增益,从而引起雷达测角精度变差,威力下降.2.3.4接收机在目前接收机中均加有杂波分析和发射选择的装置,用以分析干扰的信号,找出干扰发射频谱的凹口,以控制频率源作捷变频.选择最低干扰电平所对应的频率用作雷达的工作频率,从而有效地对抗脉冲干扰,瞄准式杂波和非均匀性阻塞干扰.而早就推广应用的宽限窄电路(宽带放大一限幅和窄带放大一滤波电路),则能有效地对抗宽频带窄脉冲的干扰.对抗无源干扰,则采用动目标接收机,它除了能消除敌方所施放的箔条(片)干扰外,还能对地物固定目标,气象杂波(云,雨等)干扰及海杂波等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为了对抗积极干扰以及地物,气象,海浪等杂波引起的对接收机电路的过载,还采用了瞬时自动增益控制电路,近程增益控制电路和对数放大器等措施.2.3.5信号处理动目标接收机,自适应波束置零,工作模式的控制,脉内信号各种调制波形控制和脉冲压缩及虚拟极化实现等均离不开信号处理.通过控制门限电平的恒虚警技术,杂波图,动目标检测技术和脉冲多普勒技术,由于增加了信号相参积累时间因而提高了信杂比.其它应用技术尚有检测前跟踪技术,信息和数据融合技术等.2.3.6其它体制雷达及技术在其它体制雷达中,均充分考虑了对抗干扰的功能,如连续波雷达,宽带雷达,多基地雷达,无源雷达,激光雷达,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相控阵雷达.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多功能体制的雷达,能灵活地控制天线波束和工作模式,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这之中的无源雷达,已在实战中取得很大的成功.无源雷达由于不发射信号,只是靠大量接收和处理信号来探测目标,获取目标信号,其隐蔽性,抗干扰性好,并具有反隐身的性能.根据探测目标时所利用的辐射源位置的不同,无源雷达的定值分二类:一类是利用目标本身所辐射的信号来定位,另一类则是利用目标受外辐射源照射所产生的散射信号来定位.前者是国外现役的无源雷达的主要类型,目标的辐射源可以是雷达,干扰,通信设备所发射的信号,甚至是辐射的热量. 国外现有的无源雷达主要类型有:捷克生产的”塔玛拉”系统及其改进型”薇拉”系统;美国生产的AN/TRQ一109移动式无源系统和乌克兰生产的“铠甲”空情监视系统等.这些装备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战果,如1995年2月在波黑战场上,塞尔维亚的防空部队就用“塔玛拉”无源雷达探测到人侵的美国F—l6战斗机,并利用地空导弹将该机击落.而在1999年4月的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防空部队用”塔玛拉”雷达在强电子干扰的环境下,探测到入侵美军的F一117A隐身战斗机,并将其击落,此事曾引起美军的震惊.1998年l0月美国公开了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潜心研制了十五年的”沉默哨兵”雷达的信息. “沉默哨兵”是利用全球商业用的电视广播信号和调频广播信号对空中目标照射所产生的散射电磁波来对目标进行定位的.在此之后大量文章纷纷发表,对外辐射源也扩展至数字音频广播信号,移动电话基站信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以及卫星通信信号等.这类无源雷达系统将是今后研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无源雷达已成为电子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单雷达已不适应现代电子战的作战要求,因而由不同功能,体制,频段的多部雷达组成的雷达网,对信息和数据进行融合,具有更好的电子工程“四抗”和探测性能,在现代CK/SR系统(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杀伤,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 中,由其对雷达的选用和部署作统一考虑.3对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措施反辐射武器包括了反辐射导弹和无人机,但以前者为主,其根据雷达所发射的信号寻的武器, 专门用来摧毁雷达.反辐射导弹早在上世纪的美越战争中就已使用了,使雷达受到很大损伤.近年来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均使用了大量的反辐射导弹,使雷达生存受到致命威胁并大量被摧毁.3.1反辐射导弹美,英,法,俄等国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生产了大量各种型号反辐射导弹,其弹长约3~4 米,弹径为2O~4O厘米,最大射程为30~90公里, 最大速度为1—3马赫.这些导弹的制导方式大多为被动雷达寻的,有的加上惯性导航或捷联惯导.导引头频域宽,灵敏度较高.引信部分有触发爆炸,激光近炸等.战斗部中除炸药外还有大量金属体——十几毫米的低碳钢板和6~7毫米的厚装甲,有效杀伤半径达5O~7O米左右.反辐射导弹一般由各种型号的歼击机所携带,在距雷达20~30公里处发射,命中率较高.反辐射导弹对雷达的摧毁被称为是对雷达的”硬杀伤”.3.2雷达抗反辐射导弹攻击的措施3.2.1采用低副瓣天线,低峰值功率等技术由于反辐射导弹是通过感受雷达天线发射的平均副瓣电平来锁定寻的方向的,故一般采取的措施是降低天线的平均副瓣电平;且由于来袭雷达的导弹主要是高仰角发射,因而也需尽量降低高仰角的副瓣电平.采用脉冲低峰值功率发射,对工作频率作大范围的变化,以及迅速改变脉冲宽度,重复频率,脉内调制信号的形式,极化方式,采取发射静默的方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反辐射导弹的跟踪能力.但由于反辐射导弹应用了捷联惯性制导技术,其抗雷达静默能力增强.3.2.2配置针对反辐射导弹的诱饵设备对需保护的主雷达配置诱饵设备是抗反辐射导弹的有效措施.诱饵是一种有源设备,其工作频率,脉宽,脉内调制信号形式,重复频率,极化形式等特征均等同于所保护的雷达,只是选取的发射功率略大于主雷达天线辐射的平均副瓣功率电平.一般将2个或3个诱饵分别置于距主雷达一定的安全距离处(一般为300米左右,诱饵间相距也为300米左右),从而诱骗反辐射导弹的着弹点,使雷达和诱饵仍能继续工作.为了对雷达形成全向保护,在全方位和大部分仰角范围的空间中均需有诱饵的辐射信号,故其天线采用全向天线,一般由四单元微带环阵天线组成.其覆盖范围,方位为0~360度,仰角为20~80度.其发射机一般采用固态发射机.在主雷达中控制诱饵的开关机,控制信号的传输采用光纤系统.诱饵的工作状态仍传至主雷达,每个诱饵均配置一个小型电站.由于单个诱饵设备与雷达配置不安全,实际使用时是2个诱饵设备或3个诱饵设备与主雷达相配置.配置2个诱饵设备就可构成一个较好的诱骗系统,若3个诱饵设备与主雷达相配则形成一个很好的安全系统,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其生存概率达98%以上.模拟试验证实:当相隔一定距离的3个诱饵设备同时工作时,导引头跟踪点在3 个诱饵的能量中心附近摆动;当主雷达和3个诱饵设备同时工作时,导引头的跟踪点则在雷达和3 个诱饵的合成能量中心附近摆动,这表明诱饵系统能有效地保护雷达.英,美,法,俄等国的主雷达有不少已配置了诱饵设备,如英国的Watchman雷达,美国的TPS 一75,TPS一59雷达,法国的Master—M雷达等.由于有的反辐射武器是以红外辐射作为末制导寻的.对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天线阵面有一定的热量,使其成为攻击对象,故除上述诱饵(亦称有源诱饵或电子诱饵)外,尚有红外诱饵与雷达相配置.红外诱饵也可以向空中发射,诱使反辐射导弹提前引爆.另外,还有一种偶极子诱饵弹,在反辐射导弹到达雷达前射向空中,在百米左右高的空中形成偶极子云,使反辐射导弹提前引爆.3.2.3应用告警雷达为了发现并识别来袭的反辐射导弹,并对被保护的雷达提供告警的信息,同时发出警报,以使主雷达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诸如关闭雷达发射机,控制诱饵开机工作等,以达到诱骗反辐射导弹的落弹点,使雷达等设备得到保护,人员安全得到张宣卫:雷达的”四抗”技术简评21保障.由于反辐射导弹是近距离发射,主雷达的工作模式所能获得的数据率很少,不能确定目标的存在,且在近距离强杂波中不能探测出高速反辐射导弹的进攻.而告警雷达是一种小型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覆盖空域大,照射目标时间长,能利用长时间积累和脉冲多普勒技术,利用高速反辐射导弹对雷达进攻时产生的正多普勒频率检测出反辐射导弹回波的信号,从而完成告警任务.反辐射导弹因受到尺寸的限制,天线大小有限,其寻的频率范围一般在0.8—20吉兆之间.而告警雷达则选用米波频段有利于对反辐射导弹的探测.美,俄等国均已有为部队主雷达配置的告警雷达装备,如美国的AN/TPQ44型和俄国的33J:16 型等.3.2.4采取雷达组网在雷达组网时,将同型号或发射频率等参数相近的雷达布置在相距不远的地方,对这些雷达进行交错开机,致使反辐射导弹跟踪错乱.也可采用雷达备份天线方法,将天线和发射机等主机分置一定距离,以便在主天线受到损坏后,发射机仍能与备份天线相连而使雷达继续工作.3.2.5发展新型雷达米波雷达,稀布阵综合合成孔径雷达,无源雷达,双/多基地雷达等体制的雷达均能较好地防止反辐射武器的攻击.亦可以采用边运动边工作的雷达,以使反辐射武器的攻击失败.4对抗隐身目标的技术4.1隐身技术各国尤其是美国,经过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之后,对武器的生存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曾使用大量B-52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对越南重要目标进行轰炸.由于轰炸机雷达截面积较大,易被地面雷达发现,因而受到越方组织的防空武器打击,使美国付出了较沉重的代价. 此事迫使美国加紧对飞机隐身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成果,所生产的隐身飞机雷达截面积得到显着的降低.隐身技术已成为提高飞机生存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对飞机雷达截面积缩减的主要技术有:外形隐身技术,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无源对消和有源对消技术.由于对消方法受到带宽的限制,且较复杂,难以实现,故以前两种技术最常应用和最为有效.4.1.1外形隐身技术雷达截面积是度量雷达目标受电磁波照射后所引起的散射强度的一个物理量,其不仅与目标形状,结构和材料特性有关,还与雷达的工作频率,信号极化形式以及目标的姿态,相对于雷达波束的空间位置有关.通过修改飞机的形状,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显着地减小它的雷达截面积(一般是修改飞机的表面和边缘,使其强散射的方向偏离单站雷达入射波的方向).但隐身不可能在全部的立体角范围内达到,电波总是会在一些观察角上垂直人射到飞机的表面,这时飞机的雷达截面积就较大.外形隐身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大雷达截面积区域移至威胁相对较小的空域中.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的飞机,大部分采用圆滑过渡, 取消了在宽角范围内有强反射特性的直角反射结构,从而显着地降低了雷达截面积.如美国的F一117A是世界上第一种由电子工程师设计的外形隐身飞机,首次采用了66.5度的大后掠角,使光学和雷达的特征最低.为了防止机翼和机身以及垂尾和平尾构成强反射,F—l17A采用了非直角结构,显着地降低了这些两面角引起的反射,它的机身和机翼两面角约为130度,在侧向一个很大的俯仰范围内比直角结构的反射要低20分贝左右;垂尾用V形外倾结构,与平尾夹角约50度,且超出平尾和机身,向后延伸成菱形尾翼,显着地减小了角反射器效应.美国的隐身飞机F-117A,F22,F35,B2均采用了隐形外形设计.4.1.2雷达吸波材料隐身技术通过在机身上涂敷能吸收电磁波能量的雷达吸波材料减小反射回波的能量,这是隐身飞机的实际应用技术.吸波材料主要有表面涂层材料和结构复合材料.表面涂层材料如铁氧体吸波材料,其可使一定频带内的反射回波降低2O一3O分贝.为了扩展吸收频带,可采用分层结构或参数渐变结构材料,如一种能够优化的4层磁性吸波材料,其在l一15吉赫范围内具有最小的反射率, 而自身厚度不超过7.5毫米.还有很多种其它涂电子工程层吸收剂,如对电磁波具有吸收,透波和偏振功能的金属及其氧化物磁性超细粉末;吸波性能良好的碳化硅耐高温陶瓷;能减少入射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手性材料;能减弱电磁波反射的电子型高聚物材料;对电磁波具有良好吸收性能的纳米材料等.目前在国外有许多科研人员正在从事研究频带宽,厚度较薄,重量轻,成本较低,具有自适应性能的吸波材料.4.1.3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苏等国就开始研究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的性能,并在九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俄国的研究领先于美国,俄国已生产出等离子体发生器,并在飞机上进行了试验.它是利用等离子体发生器在飞机表面形成一层等离子云,照射到等离子云上的雷达波,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改变传播方向,从而使飞机难以被雷达探测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外形和材料隐身技术相比有很多优点:吸波频带宽,吸波率高,隐身效果好,制造和使用成本低,无须改变飞机外形设计等.但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隐身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飞机安装等离子体发生器的部位无法隐身,要求的电源功率大,设备庞大.俄国等离子技术发展较快,已研制出第二代产品,进入应用阶段.4.1.4红外隐身技术飞机实施红外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降低红外。
OSGO-CFAR算法检测性能分析及FPGA实现杨光;潘瑞云;蒋迺倜;尚文明【摘要】针对均值类恒虚警检测器在多目标环境下小目标被遮挡的问题,以OSGO-CFAR作为算法基础,通过Matlab仿真对比OSGO-CFAR与CA-CFAR的检测性能,经过流水处理和逻辑资源优化,将OSGO-CFAR算法移植到FPGA处理平台.研究表明,基于FPGA的OSGO-CFAR检测器在多目标环境中能大大提高小目标的检测概率.【期刊名称】《雷达与对抗》【年(卷),期】2015(035)003【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雷达;信号处理;CA-CFAR;OSGO-CFAR;ROC分析;FPGA【作者】杨光;潘瑞云;蒋迺倜;尚文明【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7OSGO-CFAR算法检测性能分析及FPGA实现杨光,潘瑞云,蒋迺倜,尚文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摘要:针对均值类恒虚警检测器在多目标环境下小目标被遮挡的问题,以OSGO-CFAR作为算法基础,通过Matlab仿真对比OSGO-CFAR与CA-CFAR的检测性能,经过流水处理和逻辑资源优化,将OSGO-CFAR算法移植到FPGA处理平台。
研究表明,基于FPGA的OSGO-CFAR检测器在多目标环境中能大大提高小目标的检测概率。
关键词:雷达;信号处理; CA-CFAR; OSGO-CFAR; ROC分析; FPGA中图分类号: TN911. 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0401(2015) 03-0041-04收稿日期: 2015-03-09;修回日期: 2015-03-24作者简介:杨光(1989-),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潘瑞云(1984-),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蒋迺倜(1984-),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尚文明(1986-),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电路与系统。
基于自相关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李全越;武明西;何航峰;吕晨阳【摘要】针对脉冲信号特性,重点研究了基于自相关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对自相关法进行了原理推导和仿真分析.仿真分析和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系统检测灵敏度的要求,且计算简单,工程实现复杂度低.【期刊名称】《雷达与对抗》【年(卷),期】2015(035)003【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被动探测;自相关;信号检测;到达时间差【作者】李全越;武明西;何航峰;吕晨阳【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9基于自相关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李全越,武明西,何航峰,吕晨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南京211153)摘要:针对脉冲信号特性,重点研究了基于自相关的脉冲信号检测方法。
对自相关法进行了原理推导和仿真分析。
仿真分析和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系统检测灵敏度的要求,且计算简单,工程实现复杂度低。
关键词:被动探测;自相关;信号检测;到达时间差中图分类号: TN9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0401(2015) 03-0033-05收稿日期: 2015-04-03;修回日期: 2015-04-21作者简介:李全越(1982-),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武明西(1983-),男,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何航峰,(1988-),男,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吕晨阳(1989-),男,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雷达信号处理。
An autocorrelation detection method for pulse signalsLI Quan-yue,WU Ming-xi,HE Hang-feng,LU Chen-yang (No.724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Nanjing 211153)Abstract: An autocorrelation detection method for pulse signals is emphatically studi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lse signals,and thetheoretical derivation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are also carried out.It is indicated through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at this method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ystem detection sensitivity with simple computation and low complexity of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Keywords: passive detection; autocorrelation; signal detection; TDOA0 引言被动侦测技术是电子对抗应用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浅析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要点发布时间:2022-10-26T10:15:05.48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33卷第6月12期作者:徐光村覃浪潮[导读] 通过分析目前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的实际情况徐光村覃浪潮国营第七二二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1摘要:通过分析目前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的实际情况,发现不同结构的数据同步性之间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针对实际的作战培训需求,来改善在反射内存网内数据的传输效率。
为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深入地研究了基于不同类型的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系统的集成技术,从而为实现其实时性、实现数据的同步和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雷达电子对抗异构仿真;综合技术;对于当前比较先进的新型武器,比如新的防空导弹系统,在实际训练中,有许多限制。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普及,实装的仿真训练成为现实中不可缺少的补充和支撑,对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应充分利用各种仿真技术,构建适用于雷达电子作战的多层次的虚拟仿真技术,以满足全要素、高逼真性的仿真需求,为进一步充实和改进作战理论,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借鉴。
一、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分析利用测量物体在电磁波的反射作用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雷达。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一台性能稳定的雷达系统,通过对目标的电磁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处理,获取目标的各个参量,然后通过对其进行信息处理,获得其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干扰机等相关的装置中。
雷达干扰的基础是:1.将电磁波发送到空间区域;2.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接收机接受高强度的电磁波;3.将目标雷达的各种参数及状况信息包含在内的雷达干涉仪能够处理的区域。
二、雷达对抗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当代仿真与仿真技术包括相似原则、模式理论、体系技术等。
采用专用仿真设备,对已有或已有的系统进行分析、评估、维护。
雷达对抗系统的仿真与建模技术主要包括:1.动态性。
电子对抗吊舱
佚名
【期刊名称】《军事史林》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电子对抗吊舱是内装电子对抗装备,使用时挂在作战飞机机身或机翼下的专用吊舱。
为减小空气阻力,舱体设计具有良好的气动外形。
挂上以后,通过标准连接器和电缆与座舱的显示控制器相连。
按用途,可分为雷达对抗侦察吊舱、雷达有源干扰吊舱、雷达无源干扰物投放吊舱和光电干扰吊舱等。
【总页数】1页(P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7
【相关文献】
1.关于举办2015全国电子对抗技术大会暨2015中国电子对抗技术工程师年会的通知
2.通用电子对抗干扰吊舱关键技术研究
3.2015全国电子对抗技术大会暨2015中国电子对抗技术工程师年会通知
4.关于举办2015全国电子对抗技术大会暨2015中国电子对抗技术工程师年会的通知
5.关于举办2015全国电子对抗技术大会暨2015中国电子对抗技术工程师年会的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