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法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法理学名词解释

1、法学:法学又称法律科学,是一切专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2、法学体系:指法学是一个有各个互不相同,但有联系的分支学科构成的知识系统。

3、社会调整:就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面,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

4、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5、法的本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是法这种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其内部的只有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

6、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7、法的规范作用:(即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

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

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

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

作用。法是规定法律上的

权利和义务的。

8、法本身的职能:(或

专门法律职能)是指法通

过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有

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

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

保护着这种社会关系的能

力。

9、法的调整性职能:即

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建

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

使一定社会关系具有法律

关系的性质,从而确立一

定的法律秩序的职能。

10、法的保护性职能:即

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这种已

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

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

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

职能。

11、分配的正义:就是对

不同的人给予相同的对

待,根据人的功绩、出身

等的不同来分配财富、荣

誉。

12、矫正的正义:(或称

“改正的正义”)指不管

什么人,只要损害了别人

的财产、权利,都要给予

同等的补偿,适用等价交

换原则,适用于处理民、

刑事案件,用以矫正并恢

复被损害者的利益,是一

种补偿性的公平,或曰事

后公正。

13、法制:是一个国家或

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

简称。

14、法治:是指依法治理

的原则。

15、法的历史类型:就是

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

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

法所做的基本分类。

16、法系:是按照法的历

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

法进行的分类。

17、法律移植:是一个国

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至大

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

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

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

18、契约自由:是人们按

照自己的意志订立契约

(合同)而不受他人限制

和干涉的自由权利。

19、法的原则:就是体现

法的本质和内容的法基本

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0、社会主义法的原则:

是反映社会主义法的本质

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法的基

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1、法治原则:即依法治

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

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

须严格守法的原则。

22、政策:是一定阶级处

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

调整国家各种关系的路

线、方针、政策和措施的

统称。

23、习惯:就是一定事实

关系的多次反复,成为人

们行为的习性而形成的社

会规范。

24、积极义务的调整方

式:是法律要求人们承担

作出积极行为的义务的调

整方式。

25、允许的调整方式:是

法律赋予人们行为或不行

为的权利的调整方法。

26、禁止的调整方式:是

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

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

27、法律调整机制:是用

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

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法律手

段的整个系统。

28、法律秩序:就是依法

建立的秩序

29、法律心理:是人们对

法律现象认识的感性阶

段,或者说是低级阶段,

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不

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觉和

情绪,它对法律现象的认

识是表面的直观的。

30、法律思想体系:是法

律意识的理性阶段,或者

说是高级阶段,是人们关

于法律现象系统化、理论

化的思想观点,它在法律

意识中属于主导的地位。

31、法律文化:是反映一

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

部法律活动水平的概念,

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

律实践都体现一定的法律

文化。

32、法的创制:是国家或

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

序,制定(或认可)、修

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

动。

33、法律规范的制定:是

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在法定

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

序,制定、修改、废止法

律规范的活动。

34、法律规范的认可:是

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对业已

存在的行为规范承认并赋

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35、立法技术:是指在法

的创制过程中所应体现和

遵循的规则、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

36、假定: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该规范适用的条件的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

37、处理:就是行为本身,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

38、制裁:就是法律规范中关于违反该规范时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的部分。

39、命令性规范:就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形式体现的国家规范性命令,一项命令往往就是一个规范。

40、保护性规范:则是维护已被调整好的社会关系,制裁违法、犯罪,恢复被破坏的法律秩序。41、 b: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

42、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

43、情况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直接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

44、以择其一的规范:是指规定执法机关、执法人员必须适用规范中列举的若干方案中的一种。

45、任选的规范:是指在规范中除了规定可供采用的基本方案以外,也规定了任选方案。46、法的体系;是指一国

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

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

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47、法的部门:是指对一

国现行法律规范按其所调

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

的不同所做的分类。

48、法的渊源:又称“法

源”或叫“法律渊源”又

作为法的“形式渊源”,

它仅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

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

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

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

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

力,并成为国家机关审理

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

依据。

49、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

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

式,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

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

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

动。

50、法规清理:又称法规

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

按照一定程序,对一定时

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

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

其法律效力的活动。

51、法规汇编:有称法律

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

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

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

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

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

52、法典编纂:是指对属

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

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

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

法典的活动。

53、法的实现:是指法律

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

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

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

守。

54、法的遵守:指国家机

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

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

公民,自觉按照法律规范

的要求从事各种事务和行

为的活动。

55、法的适用:是指国家

专门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社

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

运用国家权利调整和保护

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

56、仲裁:是指双方当事

人自愿达成协议,将他们

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

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

度。

57、调解:是指中立的第

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

停疏导,促使当事人互相

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

成协议,从而消除纷争的

活动和方式。

58、法律规范的效力:是

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

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

法律上的约束力。

59、法律规范的时间效

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

时间开始生效,在什么时

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

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具有

溯及力等问题。

60、法律规范的溯及力:

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的

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

用。适用,就是有溯及

力,不适用,就是不具有

溯及力。

61、法律解释:是指有关

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

个人,对法律或法律条文

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

和说明。

62、正式解释:又称为法

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

方解释,是指有特定的国

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

对有关的法律所进行的解

释。

63、立法解释:是指有关

国家机关(包括授权的其

他国家机关)对其制定的

法律所进行的解释。

64、司法解释:是指国家

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

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

题所做的解释。

65、行政解释:是指国家

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其职

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

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做

的解释。

66、任意解释:是指一般

公民、社会团体、诉讼当

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

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法律

所做的解释。

67、学理解释:是指专

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在

学术研究、教学和法制宣

传中,对法律所做的解

释。

68、法律关系:是根据法

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

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

成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

关系。

69、法律关系主体:是指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

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

义务的承担者。

70、权利能力:是法律关

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

务的能力和资格。

71、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72、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它是行为能力在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73、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

74、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5、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76、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

77、违法行为:亦称违法,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

78、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事实)的总和。包括(1)违法的客体(2)违法的主体(3)违法的客观方面(4)违法的主观方面。79、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

80、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

81、法律监督:是指一切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

民对各种法律责任活动的

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

促。

82、国家权利机关的监

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极其常务委员会对法的

创制和实施所进行监督,

国家权利机关的监督在整

个国家法律监督体系中居

于主导与核心的地位,具

有很高的权威性。

83、国家行政机关的监

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

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

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

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

84、审判监督:是指人民

法院实施的法律监督,人

民法院是专门行使国家审

判权的机关。

85、监察监督:是指各政

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

众对各种监督不具有国家

监督的法律效力,不具有

强制性法律后果。

1、法学的产生的条件

主要有两个:

首先,要有法律现象

的材料的一定积累;其次

要有专门从事研究法律现

象的法学家阶层。

2、我国的法学体系。

(1)理论法学,研究

法的基本原理、概念、思

想和规律的学科。包括法

理学、法哲学、法社会

学、实证法理论、比较法

总论、法律控制论和立法

学、法律实施学、法律解

释学、法律监督学。

(2)法律史学,从历

史角度研究法律思想和法

律制度的学科。包括中国

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中

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律

思想史、法学史。

(3)部门法学。包括

宪法学、行政法学、劳动

法学、民法学、婚姻法

学、经济法学、自然资源

和环境保护法学、刑法

学、犯罪法、诉讼法学、

法院检察组织法学、军事

法学。

(4)外国法学,指一

切以外国法律制度为研究

对象的学科。例如,英国

宪法学、法国民法学。

(5)国际法学,泛指

一切对调整涉及国家之间

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进行研

究而形成的学科。包括国

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

国际贸易法学、国际经济

法学、国际刑法学。

(6)法与其他科学之

间的边缘学科,包括法医

学、物证技术学、法律心

理学、司法统计学。

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

中的地位。

(1)法理学与部门法

学的关系是“一般”与

“特殊”的关系。法理学

不是研究法的个别性问题

的学科,二十研究法的一

般问题的一般理论。法理

学的材料来源是通过对所

有部门法材料进行高度抽

象概括获得。它既提供了

研究部门法学的立场、观

点和方法,同时阐述了基

本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基

本知识,对部门法具有指

导意义。

(2)法理学与法制

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是

“论”与“史”的关系。

法律制度史研究法律制度

的发展历史,法律思想史

研究法律思想、学说的发

展历史,它们从制度和学

说两方面来说明法律这种

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历史发

展,为法理学的研究提供

了可靠的一。法理学的一

般概念、丁一和原理都是

从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

史即部门法提供的材料中

科学抽象概括出来的。

4、、法产生的标志。

(1)国家的最终形成

标志着法的形成。法律规

范有一个特点,它是运用

国家权力保障着人们行为

自由,以及与此相应的社

会责任,而不再由原始氏

族组织处理。

(2)当人们有了选择

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

性规范,有了权利和义务

的划分,从而产生了法。

5、社会调整的分类。

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

调整的发展过程来看,社

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

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

性调整。

(1)个别性调整是最

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

它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

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

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

性调整。

(2)规范性调整就是

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

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

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

6、个别性调整的优缺

点。

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

展起来的社会调整。它是

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

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

们的行为进行的一次性调

整。比如产品交换,最初

只是偶然的个别现象,于

是就表现为根本性调整的

方式。

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

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

作出具体的处理。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稳定的秩序。

7、规范性调整的优缺点。

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

整。一般说,规范性调整是在总结个别性调整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比如,当产品交换发展为经常的、普遍的现象时,便逐渐形成一种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交换方式,这种普遍适应的交换方式就是规范性调整。

规范性调整的优点是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行为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而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

8、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

(1)在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缺乏社会调整就会导致社会系统的无组织性,社会调整过多,又容易导致社会系统缺乏活力。社会调整的性质、方式和繁简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社会经济基础的需要,有文化传统的影响,但是归根到底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调整的决定因素。

(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具体来说,就

是由自发的个别性调整发

展到自觉的规范性调整。

(3)社会调整发展过

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

长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化,社会调整越来越摆脱

了自然的因素,而同人们

和集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所具有的社会自由和责任

相联系。

9、原始社会的习惯与

法的区别。

(1)原始社会的习惯

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

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

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

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

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

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

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

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

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

的。

(2)原始社会的习惯

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

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

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

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

的阶级的意志。

(3)原始社会的习惯

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

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

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

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

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

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

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

组织知道或认可的。

(4)原始社会的习惯

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

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

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

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

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

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5)原始社会的习惯

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

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

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

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

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

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

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

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

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

民的。

10、法具有哪些属性

(1)规范性;

(2)国家强制性;

(3)阶级意志性;

(4)物质制约性。

11、法的外部特点。

(1)法律是一种行

为规范。法律规范规定人

们的行为可以怎样做、应

该怎样做或禁止怎样做,

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

法的标准,是指引人们的

行为、预测未来行为及其

后果的尺度,同时也是制

裁违反行为的依据。

(2)法律是由国家

制定或认可的。国家创制

法律规范的基本形式是制

定或认可。制定就是创制

新的规范。认可是承认已

有的规范有法律效力。制

定或认可都是国家创制法

律规范的方式。

(3)法律是通过规

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

和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

展一定点的社会关系。

任何法律规范都是直

接或者间接的关于人们权

力义务的规范。规定人们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

律规范的主要使命和内

容。

(4)法律是有国家

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这

是区别法律规范与其他社

会规范、技术规范的重大

特点。法律规范就是依靠

国家强制力的保证,对违

反这种规范的行为进行制

裁,否则就不是法律规

范。

12、法的三层本质分

别指什么

(1)法的第一层本

质,就是法是被奉为法律

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把国

家意志改为统治阶级意志

就揭示了法的阶级本质。

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共同

的、抽象的,而不是个别

人的意志,也不是全体统

治阶级成员意志的简单相

加。

(2)法的第二层本

质,就是法律通过确认权

利和义务来体现统治阶级

的意志。换句话说,统治

阶级将符合他们利益的权

利和义务规定在法律中,

以体现他们的意志并确保

他们利益。

(3)法的第三层本

质,也就是法的深层本

质。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的

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

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

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

的社会上层建筑,它的性

质、内容取决于一定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需

要,其中特别是一定经济

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发展的

需要。

13、法的价值的特

性。

法的价值有两方面的

特性:一是客观性;一是

主体性。法的价值的客观

性是指法对主体的积极意

义,不论该主体是否认识

到,都是客观存在的;法

的价值的主体性是指法或

同一法律制度对不同的主

体或不同时间、地点的同

一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

由此有引发出法的价值的变异性、多维性。

14、法的工具性价值具体包括哪些价值

法的工具性价值包括:(1)确认性价值;(2)分配性价值;(3)衡量性价值;(4)保护价值;(5)认识性价值。

15、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之间的关系。

首先,法的这两种职能是内在统一的。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既执行阶级统治职能,又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只是有所侧重。一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如交通法规、食品卫生法规等;有一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因为在存在国家与法的历史条件下,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恰恰是维护一定的阶级统治所需要的;而没有一定的政治统治,也谈不上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法律规范也是内在统一的。从全部法律规范的整体看,法律规范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不应该把作为整体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法律规范截然分成为一部分只有阶级性的法律规范和一部分只有社会性的法律规范。

最后,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并不是互不相容。法来自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法的社会性反映着一定的阶级性,它所服务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总是对一定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6、法与利益之间的

关系。

(一)利益决定着法

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利益的分化

导致法的产生。法是随着

阶级的分化,逐渐出现了

各对立阶级的利益,原来

的社会规范已不能适应社

会利益出现阶级分化的状

况,而与国家权力相伴而

生,或由原来某些规范变

化而来的。

(2)统治阶级的共同

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

质。在社会发生阶级分化

的情况下,社会中占统治

地位的个人,必须以国家

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

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与

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相冲

突的属于统治阶级的单个

人的利益是被舍弃的。

(3)利益的发展、变

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

化。社会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社会中的各种利益

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法

是稳定的社会调整系统,

但社会上各种利益发生变

化,新利益的出现、旧利

益的消失,或迟或早会引

起法发生相应的发展、变

化。

(二)法对利益的形

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

反作用

(1)法能促进一定利

益的形成和发展。法本身

不能创造利益,但在具备

一定客观条件下,可以促

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

展。

(2)法可以阻碍一定

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对统

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和各种

利益关系认识得不及时,

不正确,也会使法对统治

阶级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发

展产生阻碍作用。

(3)法是协调和实现

利益的有效手段。制定法

律、法规的过程中,实际

上是认识各种利益、在统

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协调各种利益的过程。法

律、法规为各种利益的协

调、分配提供了一般的原

则和标准,在法的实施、

适用过程中,实际上是使

这些原则和标准转化为人

们的行为,实现已协调好

的利益的过程。

所以,利益问题在法

的创制和实现中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认识各种利

益是法的创制的初始点,

在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

的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作

出取舍和协调,是做好法

的创制工作的关键;利益

是法的实现的动力和归

宿,法的实现是法所体现

和保护的利益的实现。

17、法的历史类型的

划分种类。

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

四种不同类型的法,即奴

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

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前

三种类型的法都建立在以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

生产关系基础上,体现了

剥削阶级的意志。

18、勒内?达维按照什

么标准将各国法律划分为

三大法系

勒内?达维划分法系的

标准是:

一,技术标准,如词

汇、概念、渊源等的不

同;

二,政治、经济和哲

学原则的不同。按照这两

个标准,他把当代各国法

律划分为大陆法系、英美

法系和社会主义法系。

19、社会主义法得以

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

的广大人民要把自己的意

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

来,就必须首先取得国家

政权,这是社会主义法得

以产生的前提条件。革命

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

问题。如果没有掌握政

权,法律就会是一纸空

文。

20、试述社会主义法

产生的一般规律。

(1)无产阶级取得政

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

的前提条件。

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

的掌握政权的阶级的意

志,并且是由国家强制力

保证实施的,社会主义法

也不例外。

任何阶级,如果没有

掌握国家政权,就不可能

制定出反映自己意志的法

律,即使在法律上争得某

些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也

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

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

的人民群众要把自己的意

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

来,就必须首先取得政

权。

(2)社会主义法是在

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

生的。

一切剥削阶级旧法都

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

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之上

的,是剥削阶级意志的体

现,无产阶级不可能利用

旧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产阶级革命同一切

剥削阶级革命根本性质不

同,不能使旧法成为新社

会发展的基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然要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社会主义新法。

(3)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

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法本质上是无产

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凝结了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的参加。

在我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法的创建是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民主渠道实现的。

21、中国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

(1)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

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

(2)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政府的旧法。

在建国前夕彻底废除一切国民党政府法律的效力,对于建立新的政权和法制是有一益的,同时也反映了刚刚翻身解放的劳苦大众的迫切要求。

在根据地时期已积累了一定的法制建设经验和成果,有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政策,使得性新中国一成立就具备了以党和政府的政策为主、以法律为辅的社会调整手

段。

(3)中国社会主义法

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

初期新民主主义法的继续

和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

过渡时期,根据地的法经

过改造,发展为全国性的

法,并由新民主主义法转

变为社会主义法。

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

义法制为社会主义法的创

建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22、“一国两制”构

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是指在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

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

度,香港、澳门、台湾保

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

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

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

完成。

香港和澳门回归后,

香港和澳门现行的社会、

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

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它

们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也

不变,可以同其他国家和

地位保持和发展经济关

系,中央政府除了派军队

以外,不向香港政府和澳

门政府派出干部,对他们

的这一政策50年不变。完

全相信香港的中国人和澳

门的中国人能够治理好香

港和澳门。港人治港和澳

人治澳必须由爱国者为主

体的港人和澳人来治理。

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

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

国恢复行使对香港和澳门

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

荣和稳定。

23、“一国两制”的

含义及本质。

(1)实现祖国统一,

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

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

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

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2)在中国主权范围

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

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

中国的主体部分实行的是

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不

变,港、澳、台回归祖国

后,根部不同的情况,是

向高度自治,原有的社

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

不变;

(3)两种制度不是并

列的,国家的主体部分实

行社会主义制度,港、

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

度,并且两种制度不搞相

互敌对,而要在异国的前

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

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

展。

24、如何理解“一国

两制”与当代中国法制建

我国宪法规定:“国

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

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

行的至端罩具体情况由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

定。”根据宪法的规定,

并按照“一国两制的”的

构想,1990年4月七届人

大会议通过《香港特别行

政区基本法》,1993年7

月八届人大会议通过《澳

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一国两制”不仅涉

及到当代中国法的本质问

题,也必然影响到当代中

国法律体系、法的渊源、

立法制度和法律解释制度

等一系列问题,必然要影

响到整个中国的法制建

设。

25、试述当代中国社

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

则。

(1)法治原则。

即依法治国,一切国

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

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

法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全

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

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

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

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

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

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

(2)法律面前人人平

等的原则。

这一原则反映了法作

为以同一尺度衡量事实上

不平等的人的调整器的特

殊规律性。

这一原则不仅指权利

的平等,而且包括义务的

平等。这一原则和公民权

利义务是一致的,反映了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

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

致性。这一原则既体现在

法的创制过程中,也体现

在法的实施过程中。

26、法律调整对外关

系的基本方式。

(1)缔结或参加大量

双边、多边国家协议来促

进国际关系领域的各方面

的合作,稳定国际关系,

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国内法与国际法

发生某种矛盾时,采取国

际法优先的原则,同时进

行必要的相应国内立法以

保证国际法在我国的履

行。

(3)通过国内法调整

涉外关系,使国内法与相

应的国际条约、惯例等相

衔接。

27、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全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直接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它的确认和保护是社会主义法的首要任务。

(2)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护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结构。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确认公有制并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

(3)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护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社会主义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8、社会主义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法为改革指明方向,确定改革的基础。

(2)利用法律形式,贯彻改革的措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3)巩固改革的成果。

(4)协调各种利益主体的冲突,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9、科学技术与法的相互影响。

(1)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对立法工作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法的内容有影响,这种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大量新的立法领域的出现;

科学技术对法律调整范围有影响,如刑法罪种的设立;

科学技术对法的形式

有影响,包括规范的形

式、结构形式和信息传递

形式都与科技发展水平相

关;科学技术对法律技术

规范有影响,表现在法律

规范中大量纯粹技术规范

的出现和技术性、专业性

术语的运用。

第二.科学技术对法

的适用的影响从认定事实

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的

提高,先进技术手段运用

于违法事实的认定。

从适用法律方面的影

响。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网

络信息的传递对法律的适

用机关选择应该适用的法

律文件或判例、减轻法官

和律师的工作负担,起着

重要的作用。

(2)法对科学技术

的影响

第一.法对科学技术

发展的组织和管理起作

用。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和

保证科技发展的优先地

位;运用法律手段组织、

协调和管理科技活动。

第二.法对科技成果

的合理使用和推广起保证

和促进作用。

第三.法对科技发展

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起抵制

和防范作用。

第四.法对国际科技

合作的推动和协调作用。

30、法律规范与非法

律规范的区别。

(1)律规范是由国家

制定或认可的,非法律规

范或者是在社会关系和社

会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或者是非国家的组织制定

的;

(2)非法律规

范是由习惯、传统、道德

影响和一般的社会影响的

力量保证实现,法律规范

除上述保证外,还受国家

强制力的保证。

31、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

的区别。

(1)从制定上看,法

律是转化为国家意志的整

个阶级统治的意志,制定

法律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统

治阶级内部形成的阶级意

志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

程;而党的政策代表和表

现的只是党的意志。

(2)从实施上看,法

律的实施有国家强制力作

保证;而党的政策不具有

国家强制性。党的政策转

化为法律、法规,才能获

得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3)从内容上看,法

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

范,它规定人们在一定关

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

什么、禁止做什么,其规

范要求明确、具体、肯

定;而党的政策往往是方

针性的规定和号召,即使

带有规范性的内容,也比

较原则、抽象,不像法律

规范那样明确、具体和肯

定。

(4)从相对稳定性上

看,法律具有更高的稳定

性,适用时间较长,其制

定、修改都要经过复杂的

法定程序。

32、道德与法律区

别。

(1)两者属于上层建

筑的不同范畴。法属于政

治法律制度上层建筑,道

德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2)两者形成的条件

和表现形式不同。法随着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

生而产生,表现为由国家

上制定或认可、以确定主

体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

内容的规范体系;道德则

在原始社会就存在,一般

是不成文的,没有明确的

权利义务的划分,并以义

务性规范为主。

(3)两者调整的社会

关系的范围不同。法律调

整的某些社会关系不需要

道德评价,而道德调整的

某些社会关系也不接受法

律的调整;法律调整的是

人们的意志行为,并有国

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道

德则注重人们的内心动

机,主要靠社会舆论、内

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

来维持。

(4)两者的前途不

同。法随着阶级和国家的

消亡而消亡,而道德还将

继续存在。

33、社会主义法与社

会主义道德的区别。

(1)两者的调整范围

不同。社会主义法调整的

只是那些要求国家权力干

预和保证的、对工人阶级

和广大人民利益具有根本

的或最重要意义的社会关

系;而社会主义道德所调

整的范围则广泛得多,它

不仅调整法律多调整的大

部分社会关系,而且还调

整法律所不调整的其他关

系。

(2)两者的制定和实

施的方式不同。社会主义

法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

的,其实施是有国家强制

力保障的;社会主义道德

的则主要由社会习惯、舆

论等确立并依靠社会舆论

来影响人们的信念和习

惯。

(3)两者的表现形式

不同。社会主义法表现为

准确的、成文的法律规范

性文件;而社会主义道德

通常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信

念和社会舆论之中,即使有些道德规范有成文的形式,也不像法律规范那样严密、准确。

(4)两者对人们的要求不同。社会主义法主要要求人们行为的协调,而不脱离行为去单独过问人们的动机、思想;而社会主义道德则着重要求人们内心的善良、思想境界的高尚。

(5)两者产生和发展的前途不同。社会主义法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也将完成其历史使命,被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生活规则所代替;而社会主义道德则不同,它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将全面充分的发扬,成为全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准则。

34、试述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

(1)共产党是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党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政策也是我国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

(2)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

我国的法律,总的说来是以共产党的政策为核心和指导的,但不能因此把法律和党的政策简单等同,两者是有区别的。(“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区别”见本章简答题第3题)

(3)应当正确认识社

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

的关系。

①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要

求既不把二者割裂、对

立,也不把二者简单等

同。把二者割裂、对立或

者等同,都会导致以政策

代替法律,或者忽视党的

政策在国家各项工作中的

重要指导作用。

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要

求树立二者辨证统一、互

相联系、互相补充的观

点,树立既要靠党的方

针、政策,也要靠法律,

既要贯彻党的政策,也要

执行法律的观点。不应当

把执行党的政策与依法办

事对立起来。

35、述社会主义法与

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

用。

(1)社会主义法在培

养社会主义道德中的作

用。

①社会主义法贯穿了

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体

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要求,社会主义法的制定

和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

上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

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

②社会主义法在培养

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情

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

争;表扬、奖励先进,树

立先进典型方面。

③社会主义法以自己

的规范作用,培养人们遵

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严

格地、经常地自觉遵守法

律规范,可以养成作出道

德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习

惯。

(2)社会主义道德是

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

要因素。

①提高社会主义道德

水平,必然会影响社会主

义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

的创制和实施都会产生巨

大的影响。

②从立法上看,立法

者在制定法律、法规时,

必然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

标准,体现道德观念的发

展和要求。

③从法的实施和适用

上看,一方面,社会主义

法的实施不仅依靠国家强

制力的保证,而且主要是

依靠经常的、大量的思想

工作、组织工作和整个社

会在道义上、舆论上的支

持;另一方面,在社会主

义法的适用过程中,道德

观念是指导有极其重要的

作用,道德思想、道德规

范是促进法律规范正确适

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3)重视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保障和推动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

要条件。

35、法律调整的特

点。

(1)法律调整是与

国家和法同时产生的,是

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

社会关系所作是带有价值

判断的规范性和组织性的

中介;

(2)法律调整具有

目的、有组织、有结果的

性质,并有国家强制力作

为后盾。

36、法律调整的对象

的特点。

(1)自然科学研究

的对象,可以被法律确认

为一定的法律事实,但自

然过程不能是法律调整的

对象;

(2)法律调整的是

通过人的意识和意志发生

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关系;

(3)法律调整的是

具体的社会关系;

(4)法律调整的是

客观上要求法律调整的关

系;

(5)法律只调整统

治阶级认为重要的社会关

系,并且是不运用国家权

力就不能保证的那种社会

关系。

37、法律调整的基本

阶段。

(1)法律、法规开

始生效阶段。

(2)产生法律关系

的阶段。

(3)法律上的权利

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

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

的行为的阶段。

(4)法的适用的机

动性阶段。

38、法律调整的基本

方式。

法律调整的基本方式

有:积极义务的调整方

式、允许的调整方式和禁

止的调整方式。

(1)积极义务的调整

方式,是指法律要求人们

承担作出积极行为的义务

的调整方法。

(2)允许的调整方

式,指法律赋予人们行为

或不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

法。

(3)禁止的调整方

式,指要求人们承担不为

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

法,以上三种调整方式,

各有所用,不可缺一。

39、法律调整的对

象。

法律调整的对象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意志行为,社会关系只有表现为通过人们的意志而形成的思想关系时,才能成为法律调整的对象。因此,生产关系以及不依人的意志而形成的物质关系,法律不能调整。生产关系只有在其表现为具体的财产关系、劳动关系和买卖关系时,才能纳入法律调整的领域。40、法律调整的两种类型。

(1)一般允许型。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是按“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进行调整。这种类型的法律调整,禁止是被明确、具体规定的,允许是一般的,具体的禁止与一般的允许相结合,人们只要不违法具体的禁止,可以作出任何行为。

(2)一般禁止型。一般禁止型的法律调整是按“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是具体的,禁止则是一般的,具体的允许与一般的禁止相结合,人们只能做法律所允许的事情,如没有法律的允许,就不能做任何事,所以这种调整类型也被叫做批准的法律调整。

41、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

法律调整的三个基本要素和一个机动要素,分别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权利义务的行为和法的适用。由法律调整的基本阶段划分出的基本要素,都与其他法律工具相结合,构成法律调整整个系统的四个子系统。

(1)在法律、法规开

始生效阶段,以法律、法

规为核心形成一个包括创

执法的程序、规范性法律

文件、解释性文件、法规

汇编、法典编纂等构成的

子系统;

(2)在产生法律关系

阶段,以法律关系为核心

形成一个包括权利主体、

权利主体能力、权利客

体、权力和义务、法律事

实等构成的子系统;

(3)在实现权利和

义务的阶段,以实现权利

和义务的行为为核心形成

一个包括适用法的活动、

法律解释、法律监督等构

成的子系统;

(4)在法的适用这

个机动性阶段,以适用法

的活动为核心,形成包括

法律解释、法律案件的立

案、审理、辩论、取证、

判决、执行等构成的子系

统。

42、什么是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

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

一。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有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使

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均有相应的制定得比较合

理、符合实际的法律规

定,使社会生活的重要方

面有法可依,这是做到以

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

提。

43、什么是有法必依

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

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

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

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

一。首先要求国家机关、

公职人员必须按照法令的

规定办事,即要依照实体

法规定,又要依照程序法

的规定,不得滥用国家权

力;其次要求一切社会关

系的参加者都必须在宪法

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44、什么是执法必严

执法必严指执法机关

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

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

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

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

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45、什么是违法必究

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

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

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

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

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46、治理国家的两种

方法分别是什么

(1)依法办事,依

法治理的方法。这是治理

国家的上策。

(2)专横非法,为

所欲为的方法。在剥削阶

级社会中,以人废法、以

言代法的现象严重地存在

着,不可能真正实行依法

办事的制度。

47、法制与法治的区

别。

(1)法制是以法为核

心的某国、某地区法律上

层建筑的整个系统,包括

现行法以及与现行法相适

应的法律意识、法律实

践。法治是运用法律这样

的实体工具,管理社会和

治理国家的原则。

(2)法制与国家并

存,有国家就有法,就有

一定的法律制度。但是有

国家、有法制缺不一定实

行法治。也就是说,有国

家就有法制,但有法制不

一定有法治。

48、社会主义民主与

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

别。

(1)社会主义民主

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而

资本主义民主则是少数人

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

是以“一切权力属于人

民”为最高原则;而资本

主义民主一般是以“三权

分立”为基本原则,并通

过反映资产阶级对权力的

分割和互相倾轧的代议制

与多党制予以实施。

(3)社会主义民主

是广泛的,包括政治民

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

的平等;而资本主义民主

一般仅限于政治领域,而

且至今还存在种族不平等

以及男女不平等。

(4)社会主义民主

要有一整套民主保障体

系;而资本主义民主具有

虚伪性,其理论和实际、

内容与形式相脱离。

48、什么是依法办事

(1)首先要求国家机

关、公职人员在处理各种

事务、特别是处理与公民

和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

时,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

办事,既要依照实体法的

规定,又要依照程序法的

规定,不得滥用国家权

力。

(2)要求一切社会关

系的参加者都必须在宪法

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49、法治、法制与法

律秩序的关系。

法律秩序是依法建立

的秩序。由法律制度,而

不实行法治,及不依法办

事,不可能建立法律秩

序。法律秩序的建立要有

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实行法

治。一个国家的法律秩序

状况,是衡量该国法制以

及实现程度的客观尺度。

50、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有法可依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使需要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均有相应的制定得比较合理、符合实际的法律规定,使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有法可依,这是做到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前提。

(2)有法必依是普遍的守法原则,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心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之一。首先要求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必须按照法令的规定办事,即要依照实体法规定,又要依照程序法的规定,不得滥用国家权力;其次要求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3)执法必严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处理公务,办理案件要有法律上的依据,并且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要做到执法必严必须坚决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行为,同时还必须有一大批合格的执法工作人员。

(4)违法必究指凡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的原则

83、我国法律规范的

空间效力大致有以下几种

情况:

(1)在全国范围内

生效;

(2)在局部区域生

效;

(3)某些法律、法

规不仅在我国领域内有

效,而且还可以有域外效

力。

84、关于对人的效

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

大致有以下几种:

(1)属地主义原则,

即对居住在本国领域内的

一切人,不论是本国人还

是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一

律适用本国法;

(2)属人主义原则,

即本国法律只适用于具有

本国国籍的人,而不论起

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而对

在本国领域内的外国人,

则不适用;

(3)保护主义原则,

即任何人只要损害了本国

或本国公民的利益,不论

行为人的国籍和居住地,

均适用本国法律;

(4)以属地主义为基

础,以属人主义、保护主

义为补充的折衷主义原

则。

85、按照解释的主体

和效力不同,我国把法律

解释分为哪两种

(1)正式解释,是指

有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

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

所进行的解释。正式解释

根据解释的国家机关的不

同,由分为立法解释、司

法解释和行政解释三种,

它们具有不同的法律效

力。

(2)非正式解释,是

指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

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对法

律规范所作的没有法律效

力的解释。它分为任意解

释和学理解释。

86、法律解释的方式

有哪些

(1)语法解释是指通

过对法律条文的文字排

列、语法结构、标点符号

和上下文关系等方面的分

析,来理解和阐明法律的

含义的一种方法。

(2)逻辑解释是指运

用形式逻辑的规律和方法

来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

内容、适用范围和概念之

间的联系,以求得对法律

规范作出一致、准确的理

解和阐明。

(3)系统解释是指通

过分析法律规范与其他法

律规范的联系,以及它在

所属法的部门或法的体系

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来

阐明其内容和含义。

(4)历史解释是指

通过对法律规范制定的历

史背景(时间、地点、条

件等)材料的研究,或者

通过将某一法律规范与历

史上同类法律规范进行比

较,来理解并阐明法律规

范的内容和含义。

87、法律解释的尺

度。

按照法律解释是严格

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

还是必条文的字面含义有

所扩大或缩小所作的解

释,可分为:

(1)字面解释,是指

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

含义所作的解释。

(2)扩充解释,是指

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

法原意为窄时,对其作出

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

(3)限制解释,是指

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

法原意为宽时,对其作出

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

88、我国法律关系主

体的种类包括那些

(1)公民

(2)国家机关

(3)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

(4)国家除上述主体

外,一些社会构成单位

(利益共同体)在某些法

律关系中也是主体。

89、法律权利的特

点。

(1)它以法律的规定

为前提

(2)它是以权利人的

需要和利益为目的

(3)它是和义务密切

联系的。

(4)它授予权利人一

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

90、法律义务的特

点。

(1)它是法律规范所

规定的,具有法律上的强

制力。

(2)它是满足权利人

的需要和利益的法律手

段。

(3)它界定了义务人

履行义务的范围。

91、法律关系客体的

特点。

(1)它必须具有一定

的价值,能够满足主体的

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2)它是法律规范所

规定的。

(3)它是随着社会的

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92、我国法律关系客

体的种类。

(1)国家、社会和个

人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精

神文化财富。

(2)智力成果。

(3)人身利益。

(4)行为结果。

93、法律关系的特征。

(1)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①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法律关系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表现为: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法律关系的建立和实现必须有参加者的意志。

③法律关系是国家意志和法律关系参加者意志的统一体。

(2)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是产生法律关系的前提之一,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就没有相应的法律关系。

(3)法律关系是主体之间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法律规范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与义务来确认、保护和发展一定社会关系的。任何法律规范直接、间接都是关于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与义务的规范。

(4)法律关系是受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它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因此,法律关系的设立和实现必然会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任何破坏法律关系的行为,都必然会受到国家的否定、谴责,甚至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

9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

它们是不可分离的两

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具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表现为:

(1)在法律关系中,

权利和义务是互相依存

的。没有权利,就没有义

务;没有义务,也谈不到

享有权利。权利人权利的

实现,有赖于义务人义务

的履行,而义务人义务的

顺利履行,也有赖于权利

人权利的合法享用。所

以;权利和义务是统一

的、不可分割的。

(2)在法律关系中,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联系

的。权利主体在享受权利

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

务,而义务主体在履行义

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

利。

在现代社会中,法律

关系的参加者,不应只享

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或

者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

利。

(3)在法律关系中,

权利和义务都有严格的法

律界线。权利人在法定范

围内,可以自由地作为和

不作为,这是他的权利;

但同时,不在法定范围外

作为或不作为又是权利人

的义务。同样,在法定范

围内必须作出或不作出一

定的行为,是义务人的义

务;对于超出法定范围的

要求不予履行又是义务人

的权利。

95、掌握合法行为的

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

(1)合法行为是符合

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

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

害的行为。

(2)合法行为是一定

社会所要求、希望或者允

许的行为。

(3)合法行为是受法

律所保护的行为。

96、违法行为的特征。

违法行为具有以下特

征:

(1)违法行为是危害

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

害性。

(2)违法行为是违反

法律规定的行为,具有违

法性。

违法的社会危害性和

违法性是统一的,紧密相

联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

性的基础,违法性是社会

危害性的法律表现。

97、违法行为的分

类。

违法行为根据其性

质、危害程度和调整方式

的不同,可分为刑事违

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

和违宪行为。

(1)刑事违法,也称

犯罪,是指触犯刑事法律

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

为。

(2)民事违法,是指

违反民事法律并应追究民

事责任的行为。

(3)行政违法,是指

违反行政法规并应追究行

政责任的行为。

(4)违宪行为,简称

违宪,是指违反宪法的行

为。

98、法律责任的特

点。

(1)法律责任与违法

有不可分的联系。没有违

法就没有法律责任。

(2)法律责任是由法

律规定的。

(3)法律责任的认定

和追究,必须由国家专门

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

的。

(4)法律责任以国家

强制力作为实现的保证。

100、法律责任的种

类。

(1)根据违法的性

质,可以分为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

宪责任。

(2)根据责任人主观

上有无过错,可以分为过

错责任、无过错责任。

(3)根据责任承担内

容不同,可以分为财产责

任、非财产责任。

101、法律制裁的特

点。

(1)法律制裁是基于

违法行为而产生的。没有

违法行为,就失去了追究

法律责任的客观基础,也

就不能实施法律制裁。

(2)法律制裁是由特

定的国家机关来进行的,

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施

行。

102、法律制裁的种类

可以分为:

(1)刑事制裁;

(2)民事制裁;

(3)行政制裁;

(4)违宪制裁。

103、实行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基本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法

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严

重的违法犯罪。

(2)加强思想、道

德、文化和法制教育,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

(3)依靠人民群众,

健全社会防范网络。

(4)加强对青少年的

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切实

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青

少年违法犯罪。

(5)搞好劳改、劳

教、少管工作,提高教育

改造的质量,预防和减少

重新违法犯罪。

(6)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不断提高广

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从根本上缓解可能诱发违法犯罪的各种社会矛盾。

104、违法的构成。

违法的构成是指法律规定的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各个要件(事实)的总和。这些要件是:

(1)违法的客体。这是指法律所保护而为违法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任何一种违法行为,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都必然会给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一定的损害。

(2)违法的客观方面。这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首先违法只能是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而不能是人的思想。其次违法必须是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行为。

(3)违法的主体。这是指违法行为的实施者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单位、国家机关。根据法律规定,自然人只有达到法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才能构成违法的主体,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作为违法主体的单位和国家机关从其依法成立时起,就具有承担违法责任的能力。

(4)违法的主观方面。这是指违法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后果所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

结果的心理态度。

以上四个要素,是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

分割的统一体。缺少任何

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违

法。

105、法律监督的要素.

法律监督包括主体、

客体、内容三个要素。

(1)法律监督主体包

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

公民。

(2)法律监督的客体

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

公民的各种法律活动。

(3)法律监督的内

容。各种法律监督对象实

施的法律活动是否合法,

都是法律监督的内容。

106、社会监督有以下

几种形式:

(1)中国共产党的监

督。其主要表现为政治上

的监督、组织监督、党纪

监督。

(2)人民政协的监

督。

(3)各民主党浓的监

督。

(4)社会团体的监

督。

(5)新闻舆论的监

督。

(6)人民群众的监

督。

107、法律监督可按不

同标准进行分类:

(1)根据法律监督

的主体,可分为国家监督

和社会监督。

(2)根据法律监督

的来源,可分为内部监督

和外部监督。

(3)根据法律监督

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事前

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

督。

108、法律监督的重要

意义.

法律监督是实行依法

治国的重要内容,其重要

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

面:

(1)维护法律的统一

和尊严,是依法治国的基

本要求。维护法律的统

一,就是保证法律在全国

范围内的统一实施;维护

法律的尊严,就是要保证

法律的权威性。在一个法

治的国家,任何组织和个

人都不得违背法律,并都

负有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

严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

点,重要的措施之一,就

是要有完备法律监督体

系,保证法律的真正实

现。

(2)保障法的创制和

实施的重要条件。实行依

法治国,首先要求有完备

法律,但是怎样制定法

律,制定什么法律,如何

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既反映

统治阶级的利益,又符合

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客观规

律的要求,以及如何保证

已颁布的法律的有效实

施,等等,都是实行法

治、实行依法治国所必须

解决的问题。而解决的措

施之一,就是建立完备法

律监督体系。

(3)制约权力滥

用的基本手段。在我国,

应该说,大部分国家公职

人员都力求能正确行使人

民赋予的权力,认真履行

职责。但是也有少数国家

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

力,以权谋私、徇私枉

法,或者脱离群众,脱离

实际,犯主观主义、官僚

主义的错误,以致滥用权

力,使权力的行使背离人

民的利益和要求。而要防

止和纠正这些滥用权力的

现象,必须加强对国家公

职人员的权力和各种职权

行为的法律制约和法律监

督。1、法学的产生的条件

主要有两个2、我国的法

学体系

3、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

地位4、法产生的标志5、

社会调整的分类6、个别

性调整的优缺点

7、规范性调整的优缺点

8、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性

9、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的

区别10、法具有哪些属性

11、法的外部特点12、法

的三层本质分别指什么

13、法的价值的特性14、

法的工具性价值具体包括

哪些价值15、法的阶级统

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之

间的关系16、法与利益之

间的关系17、法的历史类

型的划分种类18、勒内?

达维按照什么标准将各国

法律划分为三大法系19、

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

提条件是什么20、试述社

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21、中国社会主义法产生

的特点22、“一国两制”

构想的主要内容23、“一

国两制”的含义及本质

24、如何理解“一国两

制”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

25、试述当代中国社会主

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26、

法律调整对外关系的基本

方式27、社会主义法与社

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关

系。

28、社会主义法与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关系29、科

学技术与法的相互影响。

30、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

范的区别31、党的政策与

国家法律的区别32、道德

与法律区别33、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34、试述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

35、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35、法律调整的特点36、法律调整的对象的特点37、法律调整的基本阶段38、法律调整的基本方式。39、法律调整的对象。40、法律调整的两种类型。41、法律调整的四个基本要素42、什么是有法可依43、什么是有法必依44、什么是执法必严45、什么是违法必究46、治理国家的两种方法分别是什么47、法制与法治的区别48、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48、什么是依法办事49、法治、法制与法律秩序的关系。50、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83、我国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84、关于对人的效力,历史上各国法律规定大致有以下几种:85、按照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我国把法律解释分为哪两种86、法律解释的方式有哪些87、法律解释的尺度。88、我国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包括那些

89、法律权利的特点。

90、法律义务的特点。

91、法律关系客体的特点。92、我国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93、法律关系的特征。9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的关系。95、掌握合法行为的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96、违法行为的特征97、违法行为的分类98、法律责任的特点100、法律责任的种类。101、法律制裁的特点。102、法律制裁的种类可以分为103、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104、违法的构成。105、法律监督的要素106、社会监督有以下几种形式107、法律监督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108、法律监督的重要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