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BPR成功及失败案例分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9
企业BPR与企业BPM利弊分析摘要:文章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PR)与企业流程重组(BPM)这两个概念,介绍了各自的起源与发展,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关键词:BPR、BPM、流程特别是卓越的流程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因此成功的企业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的业务流程,根据企业的不断进步,适当对企业的流程进行管理或变更,使企业运行的更好更快,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永远保持着活力。
对于企业流程,有企业流程再造(BPR)和企业流程管理(BPM)一、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概念流程再造就是对企业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实现企业形态由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向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率的最优化,实现绩效的飞跃。
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并迅速风靡世界,被誉为是二战后自“全面质量管理”以来的又一次管理变革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日本为先导的全面质量管理,便强调流程思考和流程改善,把流程改善和流程思考的思想,放在更广泛的企业管理范围内加以运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许多大公司,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公司,开始怀疑这种连续的改善能否满足企业变化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流程的彻底改善提供了可能。
随着“价值链”概念的大行其道,“为制造而设计”、“并行工程”等思想应运而生。
这些思想的共性在于,把关注的焦点由流程的某一职能,扩展到跨职能的流程,以信息技术和组织调整作为整个流程变化的推动器,追求流程业绩的巨大改善。
业务流程再造把这些思想推广应用到制造型企业外的各行各业,在企业中推广到整个企业的所有流程。
1990年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大师,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Hammer)首先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随即成为席卷欧美国家企业的管理革命浪潮。
BPR的案例分析1、奥的斯公司奥的斯公司(Otis)是北美最大的电梯制造商之一。
电梯销售利润受积极周期的影响,而售后服务收入则比较稳定,因此服务市场一直是电梯制造商争夺的热点之一。
奥的斯公司的售后服务包括维修和保养。
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组织规模的扩张,组织流程的种类和涉及的部门岗位也日益复杂。
单靠人工方式无法解决,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实现部分流程的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使信息采集、存储、传递、处理更精确、快捷、高效,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流程型组织要依靠信息技术使流程更通畅。
流程型组织与信息技术关系紧密。
尤其在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社会中,信息平台为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流程的顺利畅通提供了基础。
奥的斯公司应用新兴的网络技术等信息平台来优化流程,起到了简化工作环境和提高效率的作用。
2、海尔集团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张,公司的高层领导意识到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下,一个部门对与其它部门的配合方面重视得不够。
出现了问题,部门之间会出现相互推委的扯皮现象。
海尔集团实施BPR后,把每个部门放到一定的流程上,重新界定作为流程节点的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的整体意识有了很大提高,组织对外界市场的应变速度也有了加强。
再者,2001年成功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海尔集团根据国际化发展思路,对原来的事业部制的组织机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形成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具体做法是把原来各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整合成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统一营销、采购、结算,这是海尔市场链的主流程;形成横向网络化的同步的业务流程。
3、福特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但是到了本世纪80年代初,福特像许多美国大企业一样面临着日本竞争对手的挑战,正在想方设法削减管理费和各种行政开支。
公司位于北美的应付帐款部有500多名员工,负责审核并签发供应商供货帐单的应付款项。
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么大一家汽车公司,业务量如此庞大,有500多个员工处理应付帐款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企业流程再造(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目录1 什么是企业再造2 企业“再造工程”产生的背景3 企业“再造工程”的主要程序4 企业再造成功的关键因素5 企业“再造工程”的效果与问题6 案例分析:海尔的企业再造★什么是企业再造企业再造也译为“公司再造”、“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
它是1993年开始在美国出现的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
所谓“再造工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按照该理论的创始人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哈默(M·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Champy)的定义,是指“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也就是说,“从头改变,重新设计”。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世界竞争环境,企业必须摒弃已成惯例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方法,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营方式。
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再造、企业文化再造、市场营销再造、企业组织再造、企业生产流程再造和质量控制系统再造。
★企业“再造工程”产生的背景企业再造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2O世纪6O、7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西方国家经济的长期低增长又使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有些管理专家用3C理论阐述了这种全新的挑战:(1) 顾客(Customer)——买卖双方关系中的主导权转到了顾客一方。
竞争使顾客对商品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顾客对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2)竞争(Competition)——技术进步使竞争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发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越出国界,在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上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美国企业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竞争威胁。
BPR和BPM的优缺点分析业务流程重组 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最早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 和James Champs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它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它的重组模式是:以作业流程为中心、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使企业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适合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
1、BPR的基本理念企业业务流程重组,英文全称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以下简称 BPR),是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最新管理思想。
随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类公司开始了BPR改革的热潮.BPR是近年国外管理界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生产)、WORKFLOW(工作流管理)、WORKTEAM(团队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理论与实践全面展开并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纪末,对已运行了100多年的专业分工细化及组织分层制的一次反思及大幅度改进。
BPR主要是革企业僵化、官僚主义的命.2、BPR的主要原则○以顾客为中心:全体员工建立以顾客而不是“上司”为服务中心的原则。
顾客可以是外部的,如在零售商业企业,柜台营业员直接面对的是真正的顾客;也可以是内部的,如商场的理货员,他的顾客是卖场的柜台小组。
每个人的工作质量由他的“顾客”作出评价,而不是“领导”。
○企业的业务以“流程”为中心,而不以一个专业职能部门为中心进行.一个流程是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的,体现于为顾客创造有益的服务。
亚当·斯密描述的别针工厂,经过分工的工人各自负责别针的一个工序,比每个工人都独自完成全过程生产的效率高几百倍。
汽车业的先驱福特更改进了斯密的思想,使用生产线,把工作送到专业化工人面前。
斯隆又把这种体系应用于整个企业管理。
但是,由于管理过度的细化,使管理成本加大,日见膨胀的信息量和信息流通量正在成为无形的障碍,有人发现,问题不在工作本身也不在工作的人,而是在整个流程的结构。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亚当·斯密正在成为过去,企业流程重建应运而生。
企业流程重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的Michael Hammer在“Reengineering Work:Don't Automate,But Obliterate”一文中提出。
八年来,BPR正被企业界普遍接受,并象一股风潮席卷了美国和其它工业化国家。
BPR被称作是“恢复美国竞争力的唯一途径”,并将“取代工业革命,使之进入重建革命的时代。
”果真如此吗?诚然,不少企业的BPR 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据估计,70%以上的BPR项目均归于失败。
BPR不是神话,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思想,它的观点和方法对于解决我国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许有可借鉴之处。
首先介绍我们对BPR中文译法的看法。
在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群体里对前两各词(Business Process)的译法一致认同为“企业流程”,第三个词(Reengineering)有三种译法:重组、再造、和重建。
我们使用“重建”的原因是:我国的许多企业正在面临企业资本或组织结构的重组,把BPR翻译成“企业流程重组”往往使人忽视“流程”,“企业流程重建”作为全新的完整概念出现,避免了歧义。
另外重建与Reengineering的原意比较切合,这不是一种流程制造行为,而是一种飞跃式的建设。
1993年,Michael Hammer和James Champy在“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对BPR做了如下定义,企业重建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