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 格式:pdf
- 大小:70.37 KB
- 文档页数:1
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治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治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的益气活血代表方,由黄芪、当归、芍药、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
笔者多年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用补阳还五汤合涤栓散加减治疗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的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后遗症病人,疗效满意。
脑梗塞在急性期过后多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笔者根据有关文献,结合自己30余年的临症观察到,本病后遗症期多数病人有气虚血瘀的症象。
灵活加减辨证运用补阳还五汤,多数可获得比较明显的收效。
主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次症: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面色黄白、肌肉痿软、舌质淡胖或瘀点瘀斑、舌苔白。
方药:加味补阳还五汤加减:赤芍、川芎、地龙、桃仁、丹参、牛膝各10克,黄芪90克,当归尾15克,红花6克,水蛭、蜈蚣、全蝎各3克。
每日一剂,煎两次取汁约800毫升,分早、晚两次饭前服下,7天为一个疗程。
临症加减:气虚血瘀偏瘫严重,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弦细重用黄芪120~300克,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脾虚便秘加生白术、肉苁蓉;脾虚湿困苔腻者加苍术、云苓;血虚失眠多梦加酸枣仁;虚阳上浮头晕明显者加天麻、钩藤;兼痰瘀阻络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失语,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加石菖蒲、天竺黄、僵蚕、胆南星、白附子;兼阴虚阳亢,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有力,加大黄、芒硝、麦冬、玄参等泻下、滋阴润燥之品。
病案举例:冉某,男,80岁,2005年8月24日初诊。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7天前突发左侧肢体偏瘫,口语不清,流涎。
经医院CT 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脑梗塞。
用常规改善脑循环药物及对症治疗一周未见好转,要求中医诊治。
刻诊患者左侧上下肢不遂,肢软无力,不能独自行走,口语蹇涩,面色萎黄,舌淡胖,舌边瘀紫,脉细涩无力。
辨证为气虚血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60克,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桃仁、地龙各9克,丹参30克,天麻9克,钩藤20克(后下),酸枣仁(炒)12克,川牛膝20克,白菊花12克。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患者均作过头颅 CT 或 MRI 确诊;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言语不清,肢体偏瘫,神志痴呆等。
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加减黄芪 30 ~ 60g,赤芍 15 ~ 25g,川芎 10 ~ 20g,当归 15~30g,地龙 10 ~ 20g,桃仁 10 ~ 15g,红花 10 ~ 30g,丹参15~30g,牛膝 15 ~ 25g,桑寄生 15 ~ 30g。
加减:肝阳上亢者可加石决明、龟板、龙牡、天麻、钩藤;口角流涎可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可加僵蚕、全蝎、白附子;面肌痉挛者可加钩藤、白芍;痰热重可加竹茹、黄芩、胆南星;肝肾阴虚可加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太子参、白术;血虚者重用当归,加熟地、阿胶;大便干结加大黄、火麻仁;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温肾固涩;肢体麻木,屈伸不利,加桑枝、络石藤;双下肢瘫软无力腰膝酸软者,加熟地、山萸肉、威灵仙,甚者加牛膝、川断、桑寄生。
偏瘫日久,用活血药效果欠佳者,酌加蜈蚣、水蛭(单包,研末冲服)。
临床中发现,中风恢复期合并高血压患者可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半夏、夏枯草、钩藤;中风恢复期合并冠心病患者可加节蒲、远志、苦参;中风恢复期合并糖尿病患者可加玉竹、天花粉、葛根;中风恢复期合并高血脂患者可加山蒲黄、虎杖。
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温服。
中风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很高,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
中风恢复期指中风发病在两周或一月以上至半年以内,其病机大都为气虚血瘀。
中风恢复期病程较长,由于正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失养而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半身不遂、口角歪斜,由于气虚血瘀、风痰闭阻、舌本失养而致言语不利、口角流涎,气虚推动乏力,固涩无权见可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或伴二便失禁等症状。
中医药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载有一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名方,叫做《补阳还五汤》。
此方不仅在当时屡建奇功,就是如今,人们用之仍比较有效。
组成《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七药组成。
君药——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
本方证由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正如《灵枢》所言:“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气虚血瘀,舌本矢养,故语言謇涩;气虚矢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
本方证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即王清任所谓“因虚致瘀”。
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
辨证要点《补阳还五汤》,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补阳还五汤》中,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著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48例48 Cases of Seq1leI of Apoplexy Treated with Buyanghuanwu DecoctionWANG Xiu-dong TAN Chun-ming【】Purpose: Probe int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add-medicine-or-subtract-medicine treatment based on Buyanghuanwu decoction for apoplexy of : Applying Buyanghuanwu decoction's add-or-subtract treatment to treat 48 cases of apoplexy of sequela ,evaluating and grading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 Six cases have been basically recovered, accounting for % of the cases have had noticeable effect, taking up % of the total. Eleven cases have had effective result, accounting for % of the caseshave had invalid effect, taking up % of the total. The overall curative effect reaches %.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add-medicine-or-subtract-medicine based on Buyanghuanwu decoction treating apoplexy of sequela is prominent and satisfying.补阳还五汤原方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中风的益气活血代表方。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9月6日□张红光张微微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
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
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
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
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
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
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
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
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赵东奇副主任医师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2017-10-04 288人已读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处方组成】黄芪50g,赤芍、当归、甘草各20g,川芎、桃仁、红花、葛根各15g,地龙25g,丹参、白芍各30g,全蝎6g,蜈蚣2条。
加减变化:伴头晕目眩者,加天麻15g,钩藤20g;气虚不甚者,黄芪用量为20g;瘀阻甚者,加乳香、没药各6g,元胡15g;肌肉萎缩明显者,加熟地、鸡血藤各30g,何首乌、菟丝子各20g;小便失禁者,加益智15g,桑螵蛸20g;便秘者,加大黄15g;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20g,远志15g。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日服2次。
1个月为1疗程,停药3-5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功效注治】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主治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用本方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例,服药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结果:显效(肢体活动灵活,麻木及疼痛消失,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者)7例;有效(肢体较治疗前活动灵活,留有轻度肢体麻木,日常生活无明显障碍)3例;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2例。
【经验体会】刘柏龄教授认为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瘀血内阴,督脉瘀滞,筋骨失养乃本病的病机关键,治宜“补通”: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气旺血行;当归、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活血被瘀开通经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和拘挛;全蝎、蜈蚣、地龙具有较强的通络作用;葛根为引经药,也是治颈椎病的要药。
综观全方,补中有通,通中有补,补通结合;气血充足,瘀祛络通,筋骨得养。
临床应用顺注意:若连续服药3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者,应行手术治疗。
另外,在服药期间可配合针灸及推拿等疗法。
临床运用1 脑血管病后遗症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补阳还五汤:面瘫、肩周炎、脑外伤后遗症】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由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七味药组成。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瘫面神经瘫痪简称面瘫,西医称为面神经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
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治疗面瘫常用的方有牵正散,但是笔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亦能收到明显效果。
兹举例如下:患者,男,54岁。
因喝水时左侧漏水,左侧面部歪斜麻木两天来诊。
左侧鼻唇沟变浅,闭眼不能,伸舌偏向右侧。
患侧枕后头痛,但是四肢感觉和活动无异常。
诊断为面瘫。
患者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滑。
考虑气虚血瘀,痰浊阻滞,经络失养。
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赤芍9克、地龙9克、法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9克、秦艽15克、葛根20克、石菖蒲9克以上药7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同时每日肌注维生素B1和B12各一。
方中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经络为主方,加二陈汤燥湿化痰,加石菖蒲开窍豁痰,秦艽祛风除湿,葛根升阳解表,有很好的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患者治疗1周后,复诊症状明显减轻,除了面部还稍微看得出轻度歪斜,其余诸如流口水、不能闭眼睛等基本上消失。
服完二诊药物后基本上无特殊不适。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外伤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又叫脑外伤后综合征,是指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
包括头痛、神经过敏、易怒、注意力集中障碍、记忆力障碍、头晕、失眠、疲劳、耳鸣等症状。
清代名医王清任有一个名方:补阳还五汤,能调理中风、中风后遗症说到中风,历代医家各抒己见,东汉大医张仲景认为要祛风,名字就叫“中风”,所以张仲景就从风来论治。
金元名医刘完素从火论治,朱丹溪从痰论治。
到了清代,出了位奇人,他叫王清任,为什么说他奇怪呢?王清任这个人啊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他看过很多医书,书上写的很多东西,他不盲从,一定要亲自验证过才行。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名字起得也很直白,叫《医林改错》。
另外,王清任不光对书本上的内容有见解,对很多疾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本是习武出身,可能有这一层关系在里面,所以他尤其擅长活血化瘀之术,称得上是活血化瘀第一人。
再回到文章开头,中风怎么治呢?王清任既不从风论治,也不从痰论治,他用毕生经验总结出四个字:补阳还五。
大家看,中风最主要的症状是什么?口眼歪斜,讲话不利索,偏瘫,半边身子不能动。
王清任认为,正常人的元气是十成,气足的人,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气虚到七成以后,人就容易犯懒,赖在床上不愿意动。
当这七成的气消耗到只剩五成的时候,左右两边各分一半,左边分一半,右边分一半,看似“两全其美”,实际上两边都有不足,稍有偏颇,稍有不慎,其中的一半就有可能向另一半靠拢、归并。
有可能是左边的气跑到右边去了,也有可能是右边的气跑到左边去了,总之就是身体里的那股气啊只够一半用了,这样一来,空虚的那半边身子因为没有气的支撑,就动不了了,就处于一种偏瘫的状态。
王清任原话是这么说的:“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十分元气,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痛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不遂者,不遂人所用也。
”王清任的思路是什么呢,就是把十成元气中丢掉的五成补回来,叫补阳还五,补阳就是补气,事实上,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
组成:黄芪90-12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全蝎15克,天麻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
服法:水煎2次混合,分4次服
功用:益气养血,祛风止痉,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组方依据: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塞等。
中风后遗症,是指脑血管病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遗留下肢体偏废,失语,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精神呆滞等一些列功能障碍性症状。
中医认为发病以气虚血瘀多见。
病因为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或饮食不节,痰浊内壅,或素体阳亢,阴津亏虚,或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外侵而发病,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理修复过程缓慢,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遗留后遗症。
治宜补气养血,化瘀通络。
药用大剂量黄芪以大补元气,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首先必须行气,然后才能活血化瘀;配以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地龙,全蝎,天麻清热止痉,搜风通络;桂枝温阳化气,通络散痹;甘草解毒和药。
诸药互相配合,可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加减:言语障碍者,加菖蒲,郁金以开窍益智;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防风以祛风止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大黄以润肠通便。
体会:补阳还五汤是一剂补气活血通络的有效方剂,出自我们唐山王清任老前辈的《医林改错》,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病。
在该方的基础上添加熄风止痉,温经通络之品,意在有利于患者肢体,语言的早日康复。
本方久服缓治,则疗效显著。
另外配合针灸按摩,会事半功倍。
中风后遗症八方
1、导痰汤
【病机】痰湿阻络。
【辩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眩晕痰多,舌苔白腻,脉滑。
【组成】制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甘草。
2、补阳还五汤
【病机】气虚血瘀。
【辩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组成】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3、小续命汤
【病机】风寒湿邪致气机不利,痰浊瘀阻。
【辩证】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头目眩重,舌淡。
【组成】防风,桂枝、麻黄、人参、白芍、杏仁、川芎、黄芩、防己、炙甘草,制附子,生姜、大枣。
4、镇肝熄风汤
【病机】肝肾阴虚,肝阳化风。
【辩证】肢体不利,口眼㖞斜,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组成】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5、温胆汤
【病机】痰热郁络。
【辩证】半身不遂,眩晕,痰多,舌红,苔黄腻。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6、地黄饮子
【病机】下元虚衰,痰浊上泛。
【辩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脉沉细。
【组成】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制附子、五
味子、官桂、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7、牵正散
【病机】风痰阻于头面经络。
【辩证】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舌淡,苔白。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8、桂枝汤
【病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
【辩证】汗出,恶风,舌淡,苔薄白,脉浮。
【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心得发表时间:2017-03-21T15:12:56.5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2月上第23期作者:高兴松[导读] 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残疾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身体健康。
(三台县中医院;四川绵阳621100)摘要: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残疾率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身体健康。
中风后遗症主要为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
为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意义重大。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风后遗症;加减治疗有研究表明[1],我国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患者的中风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的关系。
目前,中风的发病率逐渐趋于年轻化,已经是威胁人们生命安全常见疾病。
中风的主要特点为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致残率高,其已经与癌症、冠心病并列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2]。
中风患者后遗症会导致患者出现各项功能障碍的情况,使得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不良症状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对中风后遗症患者接受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价值作分析,内容如下文:1补阳还五汤的功效益气活血化瘀法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补阳还五汤是益气活血化瘀方剂的一种,有研究表明[3],补阳还五汤利于神经损伤细胞的恢复、改善微循环,同时还具有将脑组织水肿减轻的功效。
补阳还五汤中,当归二钱、黄芪四两、川芍一钱、地龙一钱、赤芍一钱半、红花一钱、桃仁一钱,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对半身不遂、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小便频数、脉缓、苔白、遗尿失禁等进行治疗。
2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中风即脑卒中,患者卒然昏仆,半身不遂,不省人事,或者患者不经昏仆,仅存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的病症。
中风具有发病率高、残疾率高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风的病因病机发展主要可以分为2个阶段,外风学说强调风邪致风,认为人体受到风邪的侵入,经过患者的脏腑经络,导致患者出现偏身、气血运动不畅的情况,外风内虚合并导致患者出现中风的情况,正虚引邪,若贼邪不能较好的发泄,则可导致出现中风的情况[4]。
中风后半身不遂,是少了一半的阳气!清代名方,补气通络,巧化解今天和大家聊聊调治中风——半身不遂的事。
清代大医王清任《医林错改》曾言:元气藏于器官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元气组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si矣。
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呢,这半身不遂的本源在于元气的亏损,元气亏损了,这经络自然就空虚了,气向者一边归并,就会出现半身不遂的情况。
那么该如何调治中风后遗症呢?几分钟你就明白了。
之前有这么个大姐,67岁,之前脑梗住过院,人是从鬼门关上救回来了,但是落下了后遗症,右边一侧肢体麻木,浮肿,走路更不用说,比较困难,平时还腰酸乏力。
一看,舌质偏红,舌下脉络瘀滞,舌苔白腻微干,脉小弦滑,从家人口中得知,现在患者的精神状态也不太好,不想说话总是忘事。
他的情况属于元气亏虚、风痰阻络,血脉痹阻了。
治以益气活血、祛痰通络,还要适当的佐以补肾滋阴清热之品。
取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广地龙、制僵蚕、赤白芍、茯苓、防己、杜仲、桑寄生、怀牛膝、玄参。
7剂复诊时,患者就感觉右边肢体麻木的没那么厉害了,浮肿略微减退,去防己,入丹参、炙黄芪。
半月后,她的右手能活动了,旁边有人搀着能走一段路了,腰酸乏力、没精神的情况也有所好转,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去僵蚕、玄参,黄芪加量。
调治三月有余,它的右手已经可以拎一些比较轻的物品了,自己紸个拐也能自己行走了,后随访无其他不适。
我们讲这头是诸阳之会,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会上注于脑,年纪大了之后,长年累月积累下的内伤暗疾就出现了,本来身体机能大不如前,这一折腾,气血逆乱,上犯于于脑,我们说的中风就出现了。
一般中风患者经过抢救治疗,多有后遗症,我们开头说是元气衰败。
其实捋下来就是:元气衰败——鼓动力量不足——经络就会虚衰——血脉痹阻———气不能行,血不能濡养身体各处,就会出现身体一侧无力,麻木、精神不好,腰膝酸软的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曾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文/ 陈越(河南省管城片仔癀国医国药中医门诊部)中医所谓之“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临床多见气虚血瘀型患者,现分享一案例如下。
病案举例倪某,女,64岁。
患者于2018年4月12日早上中风并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左侧肢体痿废不用,左嘴角及左眼皮抬不起来;怕冷,左腿尤甚;咳嗽有痰;小便黄;大便成型,色黑;舌淡胖,苔厚有水滑之象,脉未查。
既往有脑梗史、糖尿病病史。
处方:黄芪50g,当归10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5g,红花5g,桃仁5g,茯苓10g,木瓜15g,制附子5g(先煎),川牛膝6g,防风5g,炙甘草5g,干姜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5月29日二诊:缓解,足部明显有力,左胳膊情况在医院被诊断为“半脱臼”;效不更方,加生地10g、麦冬10g、竹叶5g,15剂,水煎服,日一剂。
6月19日三诊:转,左腿练习走路时脚尖能翘起,会用力;咳痰较之前明显好转,仅偶尔有之;左胳膊再次检查,非脱臼而是肌肉下垂,出汗是人体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体温调节和促进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失常的病症。
汗液与营卫的关系汗液的生成与调控与人体的营卫功能密切相关。
《素问“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素问•评热病论》又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汗者精气也。
”这是说汗液来源于人体转化水谷之精微物质。
《灵枢•决气》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灵枢•痈疽》又云:“津液和调,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夜间入睡即作,寢时汗出,醒后汗止,以胸颈部为甚,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痰涂片找结核杆菌等检查均未见异常,曾服“玉屏风散、当归六黄汤”等方剂加减治疗,症刻下:夜间盗汗,寐时汗出,醒后即文/ 李灵辉(福建中医药大学) 【指导老师】张喜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导师)(上接第42页)患,《辨证录》云:“有人身未颠仆,左手半边不仁,语言謇涩……血虚之故。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分析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和身体机能障碍。
虽然中风后的康复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但中药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对补阳还五汤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1. 补阳还五汤的成分与作用补阳还五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它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黄芪、当归、巴戟天、杜仲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温阳补肾的作用,对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肢体无力、语言障碍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并且对中风后遗症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药物,它能够活血化瘀,改善中风后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病情。
巴戟天和杜仲则有温肾壮阳的作用,能够改善中风后遗症引起的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2.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疗效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疗效。
一项针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长期使用补阳还五汤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较于仅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加上补阳还五汤的治疗组在步态恢复、舌肌力量和手指灵活度等指标上均有明显的改善。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语言障碍也有改善作用。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的失语症患者,其中约有80%的患者在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恢复。
3. 补阳还五汤的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补阳还五汤适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早期治疗。
通常来说,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潜力。
因此,对于刚刚发生中风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补阳还五汤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补阳还五汤并非适用于所有中风后遗症患者。
例如,对于一些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后遗症患者,补阳还五汤的使用可能不太适宜。
此外,对于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仔细衡量风险与收益,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4. 补阳还五汤的副作用与安全性评估据临床观察,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的副作用较轻微。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9月6日
□张红光张微微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
“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
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属于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历代医家都较为推崇清代王清任根据”气虚血瘀“立论而创的补阳还五汤。
笔者以为,在临床上,但凡见有气虚之象者,可投以益气之品,兼有血瘀者,则投入补阳还五汤不须多虑。
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肌肉组织以及四肢百骸都要靠气血的营养以及流通才能使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体健。
故《经脉别类篇》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故脾运化功能失职,则气血生化不足;气虚无力,则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则发为血瘀。
血亏虚则四肢百骸经络失去濡养,导致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笔者在临床上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基本法则,灵活运用补阳还五汤合益气之剂八珍汤加减,并配合肢体康复训练,对于机体功能的恢复,确能收效。
药用黄芪、熟地黄、白芍、川芎、当归、党参、白术、云苓、炙甘草、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螵蛸、桑枝、桂枝、佛手、鸡血藤等。
对于伴高血压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伴高脂血症加首乌、菊花,泽泻,丹参、生山楂;伴手足浮肿加桂枝、泽泻;伴有腰酸无力加杜仲、怀牛膝、川断、狗脊;伴有失语者加天竺黄、菖蒲、远志。
病例:李某,男,59岁,以“右侧肢体瘫痪一月余”为主诉入院,患者一月前曾患脑梗塞,遗留有脑梗塞后遗症,既往有“风眩”病史两年余,“高脂血症”病史一年余。
患者平素嗜烟酒,喜食肥甘、腥辣香燥等肥厚之品,查体:体型偏胖,面色萎黄,舌质淡紫,舌苔白腻,脉细涩无力。
根据患者舌、脉、症的表现,辨证为中风后遗症之中经络,属气虚血瘀型。
由于患者病久气虚,气虚则血运行无力,迟滞而产生瘀血,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于是肢体拘急,瘫偏废不用。
治宜益气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用八珍汤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120克,熟地黄20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当归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云苓30克,炙甘草10克,桑螵蛸5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2克,地龙15克,桑枝30克,桂枝30克,佛手30克,鸡血藤40克,钩藤30克,天麻30克,夏枯草40克,首乌20克,菊花20克,泽泻10克,丹参30克,生山楂40克。
水煎至400毫升,早晚分服。
上方连进20余剂,诸症日渐好转,右手足能自行活动,握拳、举手抬足较治疗前大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