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养鸭技术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44.80 KB
- 文档页数:2
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及技术要点(一)一、稻田生态养鸭的优势1.对水稻的好处让鸭子在稻田中长期生活,在水稻田中自由穿行、觅食,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能为水稻除去杂苹和害虫。
鸭子排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农家肥料,能被水稻很好地吸收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壤质量的改变和水稻的长势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从而节约了化肥、农药以及人力的支出,是个一举多得的养殖方法。
2.对鸭子的好处稻田生态养鸭方式为鸭子无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养殖场所,鸭子能在稻田的水面休息嬉戏,同时水稻还可以为鸭子遮阴避日,更为重要的是稻田为鸭子提供了昆虫、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
解决了鸭子部分食物尤其是动物活性蛋白质的来源,促进了鸭子健康生长。
从而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饲料投入,降低饲养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益,对生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稻田生态养鸭的技术要点1.搞好场地建设稻田生态养鸭虽然好处很多,操作也比较容易.但对拟作为养鸭场地的稻田要进行一些改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添置养殖鸭子的围栏。
设置围栏的目的在于便于管理和防止鸭子逃窜。
建筑材料上要注意控制成本,提倡就地取材,可以因陋就简,木条、竹条、尼龙网、编织袋等都可以用。
围栏高度以50~60厘米为好,围栏间距要适中,以不让鸭子逃出为宜;二是要搭建栖架,供鸭子上岸休息使用。
通常在田埂上搭建,材料也要因地制宜,一般以木条、竹条为好。
栖架上最好有顶棚,可以遮阴避雨。
栖架要高出稻田20厘米左右。
搭建栖架的面积根据饲养鸭子数量确定,一般以每平方米6~7只为宜。
2.选好放养品种稻田养鸭的养殖环境和普通养鸭不同。
稻田养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更接近于野生状态,因此,放养品种的选择要根据稻田养鸭的特点来确定。
一是要选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二是要选择耐水性好、行动灵敏、浑水效果好的品种;三是要选择野食能力强,除虫、除草能力强的品种。
目前适合于稻田养殖的品种较多,国内优良的地方品种如绍兴鸭、金定鸭等中小型鸭都是较好的选择。
稻鸭公司技术浅析1稻田养鸭共生技术稻田养鸭共生技术就是在水稻移栽后10-15天,将雏鸭(脱温后10天)白天放入稻田觅食,晚上收回,直至水稻抽穗灌浆,稻鸭共生时间在60天左右。
1.1稻、鸭品种选择1.1.1水稻品种。
水稻品种选择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广稻二号、文稻一号等。
1.1.2鸭子品种。
鸭子品种选择生活力强、抗逆性好、善运动、嗜食的本地麻鸭、北京鸭等。
1. 2水稻育秧方式1.2.1培育壮秧。
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培育秧龄35-40天,带2-3蘖,秧苗外观要求达到敦实矮壮、整齐多蘖、叶片挺举、植株均质富有弹力。
1.3水稻栽插技术1.3.1稻田的准备。
稻田应选择在较为平坦和连片且水源较充足田块。
稻田中应经常保持水深约15厘米,尤其是鸭子在活动时,脚爪能抓到浮泥,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
1.2.2精耕细作。
大田要求做到三犁三耙,田平泥化。
1.2.3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亩施腐熟农家肥1000-1500公斤。
如果是首次放养鸭子的稻田应一次增施三元复合肥30-50公斤/亩。
1.2.4实行规范化种植。
为了有利于鸭子在稻田间活动,采取宽行种植,株距16厘米,行距23厘米,每穴插2-3苗为宜。
或采取宽窄行条栽,宽行27厘米,窄行17厘米,株距13厘米。
1.4鸭子主要管理技术1.4.1放养前管理1.4.1.1防护网及鸭棚的准备。
为了防御天敌的袭击鸭子在田野里乱窜,鸭子在放入田间前,在稻田的四周必须设置防护网,高度40-60厘米即可, 5-10亩围一个小区。
防护网一般采用价格便宜结实的塑料编织网。
同时,为了防止强光照射和暴雨袭击,也为了便于喂食,在每小区稻田的一角修建1-2个简易鸭棚,为鸭子提供休息、补饲和避护场所。
1.4.1.2选择健壮雏鸭。
体态均匀,绒毛整洁、有光泽,腹部柔软,脐部愈合良好,雏鸭体饱满有膘,手提时挣扎有力,叫声响亮、干脆,手摸鸭子脚有暖感,泄殖腔干净、稍潮湿、收缩有力。
稻鸭共生田间管理技术摘要结合当地实际,就稻鸭共育过程中,鸭的饲喂、看护、调教,水稻的水肥管理、病虫防治等核心技术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稻鸭共生;饲喂量;营养均衡;雏鸭看护;采食训练;信号调教;中耕浑水;有机肥料;频振式杀虫灯随着稻鸭共生技术的普遍推广与实施,全国各地许多种植户也都效仿,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农户以为只要将鸭子放入稻田内就可以坐享收获,田间疏于管理,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果,因此,稻鸭共生田间管理非常重要,不能等闲视之。
1 鸭的管理1.1鸭的饲喂雏鸭放入稻田前是在育雏舍内以人工饲喂为主,当将其放入稻田后,就逐步转向在田间自由采食为主,根据具体情况辅以人工饲喂。
如果鸭子在稻田间采食不够,可以适当地补喂饲料,这样不仅有助于鸭子能保持充沛的精力与体力去胜任田间各种工作,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鸭关系,以便更好地对鸭进行管理。
但是在人工饲喂的过程中,量一定要掌握好,如果饲喂的太多,就失去了稻鸭共生的意义,变成稻田养鸭,鸭子在稻田间的作用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至于饲喂量如何确定,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根据平时多多观察鸭子生长发育、在田间活动的情况等灵活调控。
当发现鸭子不容易安定下来,到简易鸭舍的次数增加,并且要食吃的情况比较厉害,感觉始终吃不饱,由此可以大致判断出稻田间的天然食物太少,已经不够鸭子吃,这时,就可以适当的多喂些饲料,以补充食物的不足;当鸭子不怎么上来要食物吃,喜欢在稻田间自由地觅食,说明田间杂草、害虫、浮游生物种类繁多,营养丰富,那就可以不喂或少喂。
在日常管理中,还可以根据鸭子的体膘状况来确定人工饲喂量。
正常情况下,稻鸭共生鸭的生长曲线应该与舍饲相同品种鸭的生长曲线基本相同。
管理者要定期对稻鸭共生鸭进行体重称量,同时还要和舍饲同品种鸭相比较,从而判断出稻鸭共生鸭的生长发育状况,了解稻鸭共生鸭体质如何,根据掌握的情况来适当增减鸭的饲喂量。
如果稻鸭共生鸭的体膘太瘦弱,相应的就缺少旺盛的活力,不能很好地完成所担负的繁重的田间各种工作,有时甚至会因危及到生命;如果将稻鸭共生鸭饲养得太肥,鸭子就会因为身体肥胖而变懒,活动量减少,不能很好地在稻田里寻找食物,消灭害虫与杂草的工作也不能更好地完成,稻鸭共生预期的效果不能达到。
浅谈稻田养鸭浅谈稻田养鸭稻田养鸭是一种生态型的种养技术,就是把雏鸭适时放入稻田里,四周用篾栅围起来,昼夜在稻田中饲养,实行稻鸭共栖双丰收的一项种养配套新技术,它能有效改善稻米质量和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鸭为家禽进行饲养,并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
稻田养鸭最先起源于我国的明清时期,当时的目的是用鸭防治稻田蟛蛴,其后是用来防治蝗虫。
经过大约400年的时间,稻田养鸭从传统的稻田养鸭法发展到现代的稻鸭共栖法。
现代的稻鸭共栖实现了农牧的有机结合,是传统的稻田养鸭的继承和发展。
稻鸭共作技术,源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稻田养鸭,完善于日本,发展于亚洲。
一、稻田养鸭的意义稻田养鸭技术是一项发展优质稻、养鸭技术相结合的稻田种养新技术,具有除草、防病治虫、施肥、中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用量等优点,能有效改善稻米质量和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农业生态环保技术。
1.清除杂草稻鸭除草效果好于任何化学除草剂。
据调查,鸭子的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
鸭在稻田里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鸭小时吃小草,长大后以吃双子叶杂草为主;鸭子的频繁活动,使稻田水体浑浊,透光性差,影响稻田水体底部杂草的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的数量。
2.防治害虫鸭在稻丛间频繁活动,可以吃掉潜叶蝇、蛾类及幼虫、二化螟、负泥虫等有害的虫类,对卷叶螟、稻苞虫、螟虫和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减少对稻苗的危害。
3.提高肥力鸭在稻田里生活,其排泄物成为很好的有机肥料,能够满足水稻全生长期所需的氮、磷、钾养分,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肥力15%左右。
根据调查,一只鸭在稻丛中两个月左右时间累计排泄物湿重达10千克左右。
相当于47克氮、70克五氧化二磷、31克氧化钾。
4.增加产量鸭有天生拱地的习性,鸭子的频繁活动,有利于疏松土壤,增加氧气,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活秆成熟,提高水稻千粒重和成熟度,而且稻米品质优良、口味佳,生产的大米达到无公害,甚至绿色、有机大米的标准。
稻田养鸭的技巧和方法第一篇:稻田养鸭的技巧和方法稻田养鸭技术利用水稻田中的水和鸭子嬉水及食杂草的特性,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水稻——鸭子互利互补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生产出味好、食用安全稻米。
稻田养鸭技术是生产无公害水稻的一种有效途径。
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韩国等国家就已经广泛应用稻田养鸭技术来生产有机水稻。
尤其是在韩国还出现了稻田养鸭一品村。
我市稻田养鸭技术是从2003年由海林市从韩国引进,历经了三年的试验示范过程,到目前已从原来的10余亩发展到500余亩,其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具有推广价值.1.稻田养鸭技术有利于生产无公害水稻1.1消除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鸭子食草性较杂,能吃掉稻田中很多的杂草;同时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因此,稻田里放养鸭子,一般不施用化学除草剂除草,利用鸭子的食草特性,既可起到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又不必担心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省工、省成本。
1.2减少农药的使用量稻田养鸭,鸭子在水田中活动,可以活水,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同时又可以起到松土、透气的效应,给水稻根部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健壮,不易被病虫侵害,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过程中,能吃掉多种水稻害虫,像负泥虫、潜叶蝇可直接被鸭子吃掉,减少农药用量,减少对水稻生育的危害,利于生产无公害水稻。
1.3减少无机化肥的对稻田环境和水稻的污染鸭子的粪便勤,数量多,1只鸭子在稻田中排泄粪便约10kg(鸭粪养分丰富,10kg鸭粪相当于N49g、P2O572g、K2O32g),能够有效地培肥土壤。
鸭粪直接排放到田里,经发酵后及时反补给水稻利用,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稻田中放养鸭子,头两年可适当少施无机化肥,3-5年以后开始可以完全不施无机化肥,可减少化肥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氮肥对人体的危害。
2.稻田养鸭技术经济效益高稻田养鸭形成了一个水稻——鸭子,种养结合,互利互补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水稻、鸭子双丰收,由单一收入变为双项收入,综合效益高。
绿色水稻生产的新技术稻田养鸭技术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绿色水稻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其中,稻田养鸭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和应用。
本文将对绿色水稻生产的新技术——稻田养鸭技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其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优势以及实施方法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稻田养鸭技术的内涵和应用价值,为推广绿色水稻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探讨稻田养鸭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该技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稻田养鸭技术的理论基础稻田养鸭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理念的新型水稻生产方式。
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学、生物学和农业工程学。
在生态学方面,稻田养鸭技术充分利用了稻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原理。
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可以捕食稻田中的害虫,如稻飞虱、稻叶蝉等,从而减轻水稻的虫害压力。
同时,鸭子的粪便又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的生长。
这种方式既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生物学方面,稻田养鸭技术遵循了生物共生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鸭子在稻田中的活动可以促进稻田的水体流动和氧气交换,有利于水稻的根系发育和生长。
同时,鸭子在稻田中的觅食行为也可以促进稻田的土壤松软和通气,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
这种生物共生关系使得稻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和高效。
在农业工程学方面,稻田养鸭技术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
通过合理的稻田设计和鸭子养殖管理,可以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最大效益。
例如,合理的稻田布局和鸭子养殖密度可以提高稻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鸭子的健康。
通过科学的鸭子养殖技术和稻田管理措施,可以实现稻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
稻田养鸭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符合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理念,也符合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文章摘要: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抛栽水稻后放养一定数量野性强的鸭子,在不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水稻抗性、稻田有益生物、生物农药等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稻鸭双丰收�...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是指在稻田抛栽水稻后放养一定数量野性强的鸭子,在不施用化学农药的情况下,利用水稻抗性、稻田有益生物、生物农药等控制稻田有害生物的危害,实现稻鸭双丰收的一种生态种养技术。
该技术由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完成,于2001年通过了专家鉴定,并已在长沙、汉寿、浏阳等县市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与推广。
一、技术特点一是增收。
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每亩能增收160元以上。
二是稻米卫生品质好。
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生产的稻米,马拉硫磷、磷化物、氰化物、氰化苦含量比国标减少30-80%。
三是生态效益明显。
鸭子能捕食稻田害虫的成虫、幼虫和部分菌核菌丝,能清除水稻的病叶、老叶及稻田杂草,因此,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蝗虫、粘虫等水稻病虫和稻田杂草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防治指标。
由于鸭子的活动,还大大改善了稻田土壤的透气性,减轻了有毒物质的危害,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
二、操作规程1、稻田与品种的选择①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阳光充裕的垅田,以便鸭子栖息、取食②水稻:选择株型紧凑、丰产性能好、抗性强的优质稻品种。
早稻选用湘早籼31号、湘早籼32号、香两优68等;晚稻选用湘晚籼9号、湘晚籼12号、金优207、新香优80等;中稻选用两优培九等品种或组合。
③鸭子:选择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广、野性强、抗性好、产蛋期早、产蛋率高、体型中等偏小的优良鸭种,如江南一号水鸭、四川麻鸭、滨湖鸭、建昌鸭等。
要求鸭体大小能适应水稻种植密度,以满足鸭子自由穿行觅食的要求。
鸭子除草效果2、水稻大田栽培①整田施肥:大田整地要求下粗上细,平整,高低相差不超过5厘米。
实行一次性施肥,不使用追肥,轻氮重磷钾,即每季每亩施用25%水稻专用复混肥50公斤,加尿素4—6公斤。
水稻冬闲田稻鸭利用技术一、稻鸭共生模式稻鸭共生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利用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起到生物防治、中耕浑水、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同时产生鸭粪肥沃土壤,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稻米品质和产量。
二、稻田养鸭技术1.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耐寒、耐病、适销对路的优质肉鸭品种。
2.鸭苗放养:在稻谷收割前15天左右,将鸭苗放养在田间,一般每亩可放养20-30只。
3.饲料管理:在放养期间,应适当补充精料,如玉米、豆粕等,以满足鸭子的营养需求。
4.疾病防治:定期对鸭子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预防疾病的发生。
5.收获:在稻谷收割后,将鸭子集中起来进行销售。
三、水肥管理技术1.水位控制:在稻鸭共生期间,应保持适宜的水位,一般以5-10厘米为宜。
2.施肥:在放养前应施足底肥,如农家肥、复合肥等,以满足稻谷和鸭子的营养需求。
3.追肥:在稻鸭共生期间,可根据稻谷和鸭子的生长情况,适当追施氮肥、磷肥等。
四、病虫害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除草等农业措施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病虫害。
3.化学防治:在必要时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应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五、经济效益分析1.增收来源:通过稻鸭共生模式,可提高稻谷产量和品质,同时可增加鸭子的产量和收入。
2.成本支出:主要包括鸭苗购买、饲料投入、疾病防治、人力成本等。
3.经济效益: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对稻鸭共生模式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评估该模式的经济效益。
稻田养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稻田养鸭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以稻田为生态环境,利用鸭子对害虫的天然控制能力,同时利用鸭粪肥料来提高稻田土壤的肥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可持续和环保发展。
本报告通过对稻田养鸭的相关信息进行调研和分析,评估了稻田养鸭的可行性,为农民和农业部门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方案。
二、稻田养鸭的优势1. 生态环保:稻田养鸭采用生态农业理念,鸭子在稻田中自由觅食,吃掉害虫和杂草,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
2. 肥力提升:鸭粪是一种有机肥料,通过鸭粪肥料施用在稻田上,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并且还能够增加农田的养分。
3. 节约人工:鸭子可以代替人工劳动,减轻了农民的人工劳动量,降低了劳作成本。
4. 提高产量:稻田养鸭可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提高了稻田的产量,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三、稻田养鸭的操作技术1. 养殖品种选择:适合稻田养鸭的鸭种主要有巨嘴鸭、赛马鸭等,这些鸭子适应水田环境,对害虫和杂草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2. 养殖密度控制:根据稻田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鸭子的养殖密度,以保证鸭子的生长发育和稻田的产量。
3. 疫病防治管理:定期给鸭子施打疫苗,定期对稻田进行清理管理,保证鸭子的健康和稻田的生长。
4. 养殖环境控制:在稻田中搭建鸭舍,给鸭子提供防风、防雨等适宜的生活环境,加强日常管理和护理。
四、稻田养鸭的成本收益分析1. 投入成本:包括鸭子买进价、鸭舍搭建成本、饲料及日常管理成本等。
2. 收益分析:主要包括稻田产量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和鸭粪肥料所带来的节约成本。
3. 成本收益比分析:通过对投入成本和收益的比较,计算出稻田养鸭的成本收益比,以此来评估稻田养鸭的经济效益。
五、稻田养鸭的市场前景1. 国内需求: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增加,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稻田养鸭所生产的粮食和肉类产品将受到市场的欢迎。
2. 出口市场:国外对中国的优质绿色农产品有着不小的需求,稻田养鸭的产品有望打入国际市场,带动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
稻田生态养鸭新技术一、稻田养鸭的优点1、防除杂草,提高植株抗性。
促进水稻生长。
鸭子的食性较杂,它可吃掉稻田中的杂草。
因此,稻田中放养鸭子,可不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鸭在稻丛中不断踩踏,使杂草明显减少;通过鸭在田间的活动(脚踩、嘴拱等方式)使部分杂草踩入泥中腐烂或浮出水面成为鸭子的饲料,吞食部分杂草种子或使部分杂草种子埋藏过深抑制萌发。
同时,还由于在一定面积内有一定数量鸭子在频繁活动,使稻田水体浑浊,透光性差,影响稻田水体底部杂草的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杂草的数量。
据调查,鸭子的除草效果可达95%以上。
加上适当配合人工除草(除去大草和鸭子不吃的杂草),既节省劳力,又改善化学除草剂对水稻生育环境的影响。
此外稻田养鸭能大量减少乃至不施用无机化肥,水稻植株生长挺拔健壮。
鸭子在稻田中的觅食活动,给水稻根部提供较多的氧气,同时搅浑水层,提高水温、地温,水稻根系发育旺盛,水稻茎秆粗壮,增强了水稻抗逆能力。
2、生态培肥。
根据调查,1只鸭平均日排泄鲜粪约0.13千克,通过“稻鸭共生”自动完成稻田增肥。
鸭在稻丛间连续活动,排泄物不断掉入稻田,保证了水稻优质高产所需要的养分。
据有关试验数据表明,一只鸭在稻丛中两个月左右时间累计排泄物湿重达10千克左右。
相当于47克氮、70克五氧化二磷、31克氧化钾,按50平方米稻田放养1只鸭的密度,其排泄物能够满足水稻全生长期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实属营养丰富的全价有机肥料。
3、减轻病虫害。
鸭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害虫,起到了除掉稻田害虫的作用,它可以吃掉负泥虫、潜叶蝇、蛾类及幼虫、象甲、蝼蛄等有害虫,对稻纵卷叶螟、稻苞虫、螟虫和纹枯病也有一定控制作用,减少了对水稻生育的危害:稻田中的有益昆虫与有害昆虫自然形成食物链平衡,有益菌和有害菌自然发展,最终形成菌落的生态平衡,有害昆虫被有益昆虫消灭,有害病菌被有益菌抑制,病虫害发生较轻。
4、减轻大量化学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残毒对人体的为害。
石首市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初探石首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鄂豫皖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稻米、鸭、蛙是石首市的三大特色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近年来,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石首市农业逐渐探索出一条绿色生产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石首市稻、鸭、蛙绿色生产模式的初步实践和取得的成果。
一、稻、鸭、蛙产业现状石首市是湖北省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有“鄂北粮仓”之称。
全市稻田总面积约为50万亩,年产稻谷约30万吨。
除了当地优质稻种的优势,石首市的稻田生态环境条件也十分有利于稻米的高质量产出,因此稻田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
鸭养殖业在石首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规模。
当地农民以稻田养鸭的方法,让鸭子在稻田里自由觅食,充分享受自然食物的滋养,这不仅使得鸭肉的口感和质量更佳,也减少了鸭子需要的饲料成本,实现了节约成本和环保的效果。
蛙产业则是石首市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
蛙肉是蛋白质含量非常高的肉类,非常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在石首市,蛙养殖业一直以来都很兴盛,产业链完整,有着成熟的技术和市场。
二、绿色生产模式初探1. 稻鸭共生模式石首市探索出了一种“稻鸭共生”模式,即在稻田里放养鸭子,使得鸭子可以在稻田中觅食、清理杂草、杀虫,并且使稻田里的水源得到有效保护。
研究表明,鸭子在稻田中觅食可以有效降低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对提升稻谷的产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稻田养鸭,不仅可以保持水稻的水质环境,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杂草的生长和减少农药的使用。
这是一种集约化生产方式,也是一种绿色生产的创新模式。
实践证明,稻鸭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鸭子的产品品质,也增加了稻谷的产量,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稻田蛙养殖稻田蛙养殖是一种将稻田与蛙养殖相结合的新型养殖生产方式。
在稻田的秋季收获之后,将蛙苗投放到稻田里,由于稻田环境的湿润性和鱼虾等食物充足,非常有利于蛙的生长和繁殖。
在蛙养殖的蛙粪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为下一年的稻田施肥提供养分。
剖析稻田养鸭生产技术特色摘要利用稻田养鸭控制稻田病虫草害发生,可以达到有机水稻生产的标准。
在选用优良品种、培育壮秧、实行三旱整地、适时机插秧、培肥地力、浅湿管理的前提下,利用稻田养鸭,可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并能有效供给养分,使生产出来的稻米达有机稻米标准。
关键词稻田养鸭;有机稻米;栽培技术我区于2007年在林盛镇建设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3332,利用稻田养鸭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不用化学药剂,达到防控水稻病虫草害的目的。
通过生态防控使全区水稻生产形成一个有机水稻生产的模式,从而达到有机水稻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
现将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一、选用优良品种统一购种,品种选择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沈稻7号、苏粳香、津川1号等。
二、培育壮秧1种子处理。
先晒种50,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48,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再催芽播种。
2选用有机肥。
整地做床施足合格商品有机肥。
3适期播种。
适时播种,要稀播种降低播种量。
4适温炼苗。
在温暖无风的天气进行通风炼苗、浇水管理等,培育壮秧。
三、实行三旱整地三边作业,提高整地质量。
实行旱翻、旱耙、旱整平和边泡、边耙、边插秧的三边一条龙作业,既方便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又节约泡插用水。
四、适时机插秧从5月13日开始插秧,到5月20日前结束。
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中、小苗移栽,行、株距均匀准确,定株、定穴,早栽浅插,克服了人工作业难以坚持农艺标准的问题,达到了水稻栽植浅、匀、直、稳的农艺技术要求。
由于机械插秧深浅一致一般为05~20,行距和穴距准确,每穴株数差异不大,可以实现低节位分蘖。
栽植缓苗后,分蘖快,有效分蘖率高,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目标。
五、培肥地力水稻前期施腐熟牛粪18032作底肥,缓苗后追施留老跟生物肥2252。
六、水浆管理插后保持浅湿管理,有利缓苗促进分蘖。
分蘖够数时达到穗数指标时开始撤水晒田,控上促下,减少无效分蘖。
成穗率达到75以上时,晒田复水后采用前水不见后水的灌溉方法,尽量减少灌水次数,培育健壮株体,增强其抗病、抗虫和抗倒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