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其综合改造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耕地减少的原因和措施一、耕地减少的原因1.城市化进程加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城市土地不断扩张,导致大量的农田被占用和破坏。
2.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厂、企业等需要大量土地建设生产基地和园区,这些土地原本是农田。
3.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等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会破坏农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
4.人为破坏人为破坏也是导致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非法占用农田建房、乱砍滥伐等行为都会对耕地造成严重的损害。
二、耕地保护措施1.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土地利用政策,明确规定哪些土地可以开发建设,哪些土地必须保留作为农田。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违法占用农田行为的打击力度,让那些非法占用农田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2.加强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也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土地管理体系,加强对耕地的监管和保护,防止非法破坏行为的发生。
3.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4.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治理水土流失、防止沙漠化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
5.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通过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企业向农村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
6.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公众教育也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应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土地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土地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结语耕地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保护好耕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
只有通过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大对耕地保护力度,才能确保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高二地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措施(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地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措施本店铺整理《高二地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措施》,以及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楼层: 1[思路分析]中低产田的基本特征1、浅。
中低产田耕层厚度大部分在15厘米以下,有些甚至不足12厘米。
2、瘦。
偏瘦的中低产田多为开发时间较短的淹育性、潜育性和沼泽性水稻田。
3、旱。
由于水资源的短缺以及其他行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多,农业用水比重逐渐减少,易早田的数量将逐年增加。
4、碱。
由于几十年来大量施用碱性肥料,目前,偏碱的石灰水田呈逐年上升趋势。
5、毒。
由于厂矿及生活区废水、废物、废气的直接排放污染,许多优质的水田变成了矿毒田。
6、漏。
许多中低产田存在严重渗漏现象。
[解题过程]综合治理技术措施及效果分析1、机械化深耕深松技术。
运用机械深耕深松,形成疏松绵软、结构良好、活土层厚、平整肥沃的耕作层。
加深耕作层,使固相、液相、气相比例相互协调,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生产潜力的新耕作层,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2、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作物秸秆中含有氮、磷、钾、钙、硫等农作物必需的主要营养元素,稻草还田是增施有机质肥料的好方法,稻草还田沤烂后,腐殖质化,改善了土壤的结构,提高了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温、气的能力。
3、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和增施有机肥技术。
使用机械化、半机械化,在土地耕翻时和作物生长中期,将化肥按农艺要求的数量和化肥位置效应,施于土壤表层以下一定深度,一般6~10厘米。
应用机械化深施化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10%以上。
增施有机肥,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稻谷品质的主要环节,应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
4、节水少耕技术。
采用特制的水田带状旋耕机,同时加装施肥装置,原稻茬保持不动,在两稻茬之间,对田进行T型带状旋转及施肥作业,施后进行镇压整形,旋耕机幅宽180厘米,带状旋耕作业6行,每行耕宽15厘米,耕深16~18厘米,与普通插秧机配套。
第二年对未耕区进行轮耕,多次轮耕后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翻耕。
应用此项技术可有效减少稻田用水的渗漏,减少50%~60%的耕整地作业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节本增效明显。
5、机械化冬翻覆肥技术。
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情况分析与优化调整建议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农村土地资源的现状、问题分析和优化调整建议三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一、农村土地资源现状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大量农村土地被荒地、短期耕地和低效果地占用,导致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土地流转不畅。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存在交易不透明、流转费用高等问题,影响了土地的流动性和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土地资源利用权流转不清晰,限制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二、农村土地资源问题分析农村土地资源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制度、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权的不明确。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不健全。
目前,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以及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制约。
其次,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
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管不力,导致土地资源利用和流转市场的秩序混乱。
再次,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权不明确。
土地使用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能通过承包或流转等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存在土地使用权流转成本高、审核繁琐等问题。
三、农村土地资源优化调整建议为了改善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通过改革农村土地集体经营制度,明确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所有权和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权的市场化流转。
其次,健全土地管理体制。
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和监测体系,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明确土地资源利用权。
通过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交易信息化,降低土地流转成本,并加强对土地交易合同的保护。
四、加大农村土地资源保护力度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通过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和模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土地的耕地面积。
农村土地整治与综合利用提升农村土地的综合效益农村土地的整治与综合利用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已经成为改善农村经济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分析农村土地整治的必要性,探讨综合利用农村土地的方式,并提出提升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建议。
一、农村土地整治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布局调整、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
它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农村土地整治可以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供更多的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地,并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和升级。
2.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改善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并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福祉。
3.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包括农村道路、供水设施、电力网络等的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便利度。
二、综合利用农村土地的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综合利用:1.农田多功能化利用。
在土地整治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农田的多功能利用,实现农田生产与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功能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农田中种植果树、蔬菜,并开设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体验田园生活。
2.农村闲置土地开发利用。
对于大量闲置的农村土地,可以进行开发利用,打造农村旅游度假区、农业科技园区等,为农村经济增添新动力。
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土特产品加工等小微企业,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增加。
3.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农村土地的综合利用还包括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如饲草养殖、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通过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提高农业效益,还能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
三、提升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建议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土地的综合效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加强农村土地管理。
农 业 开 发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年第6期摘要:阐述了浙江省建德市中低产田的成因,探讨中低产田改造实践和成功的技术措施,为今后进一步抓好该项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建德1 耕地概况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东经118°52′46″~119°45′51″,北纬29°12′20″~29°46′26″),耕地面积18226.67hm2,耕地占国土面积的7.87%,境内山地和丘陵占88.6%。
耕地资源贫乏,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县级市。
建德市耕地土壤特点:土层较浅,土壤偏酸,有机质含量较低,缺钾严重,障碍因子多。
山地和丘陵的地型使农田易发生山洪和旱灾,不利于机械耕作,中低产田面积大。
据1995年调查统计,全市标准农田中低产田面积达8333.26hm2,占标准农田面积的88.4%,非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比例更大,严重制约了全市的农业发展。
从1996年至2011年,全市共计改造中低产田3913.33hm2,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子及成因2.1 中低产田的成因造成本市中低产田比例大的原因主要是地型、成土母质、气候和耕作。
2.1.1 地型。
本市地势起伏,耕地大多夹杂在沟谷之中,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山洪和旱灾,机械耕作困难,农田土体障碍多,地下水位高,耕作层亚铁反应强,表潜现象严重,全市土体有潜育层、锰焦盘等障碍层的耕地有3280hm2,占耕地面积的18%。
2.1.2 母质。
耕地土壤母质来源有第四纪冲积物、河谷泛滥物、洪积物与坡积物、原积物等4种类型,主要土类有红壤土、黄壤土、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5类。
水稻土中,潴育型水稻土占97.7%,由红壤土、黄壤土发育而成的农田所占比重大。
因此,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含量一般,缺磷钾,多数农田缺微量元素硼。
2.1.3 气候。
本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典型的亚热气候,年均气温16.9℃,年平均总积温6180℃,常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
中低产田改良方法中低产田改良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任务,旨在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介绍中低产田改良方法。
1.改良土壤质地针对中低产田的土壤质地问题,可以采取深耕、种植绿肥等措施。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种植绿肥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2.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种植豆科绿肥、施用有机肥等途径来实现。
豆科绿肥如豌豆、蚕豆等具有固氮作用,能够提高土壤中的氮素含量。
施用有机肥则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土壤酸碱度调整对于中低产田的土壤酸碱度问题,可以通过施肥和耕作来调整。
酸性土壤可以施用碱性肥料,如石灰、草木灰等,碱性土壤可以施用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
同时,合理灌溉也能够改善土壤酸碱度,保持土壤良好的理化性质。
4.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中低产田改良的必要措施。
要重视排灌系统的改造和建设,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和排水能力。
同时,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农田的生产能力。
5.消除土壤污染消除土壤污染是中低产田改良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管,推广测土施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土壤污染。
同时,要严禁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随意倾倒,防止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土壤。
6.生物防治中低产田的生物防治主要通过推广生物农药、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实现。
生物农药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等优点,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且对环境友好。
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农田的抗病虫害能力。
7.合理施肥针对中低产田的不同特点,要进行合理施肥。
首先,要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养分平衡。
其次,要定量定位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对土壤造成损害。
此外,还可以采用配方施肥、叶面施肥等措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吸收效果。
8.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中低产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生产能力。
莱芜市中低产田类型及改良措施莱芜市地处鲁中山区,泰山东麓,北依省会济南市,东临淄博市,西、南与泰安市接壤。
位于东经117°19′4″~117°58′5″,北纬35°59′31″~36°33′10″;全市南北长62.2 km,东西宽56.8 km,总面积224 621.16 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4%;全市总耕地面积6.274万hm2,其中高产田2.427万hm2、中产田2.288万hm2、低产田1.559万hm2。
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牛泉、高庄、大王庄、茶叶、雪野、辛庄、苗山、黄庄、艾山、辛庄等乡镇,占总耕地面积的61.32%。
1中低产田类型及其障碍因素一是干旱灌溉型,障碍因素:地势高、坡度大、干旱缺水;二是坡地梯改型,障碍因素:土层瘠薄、质地粗、水土流失严重;三是瘠薄培肥型,障碍因素:土层瘠薄、养分含量低等;四是渍涝排水型,因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常年或季节性渍涝的旱耕地,障碍因素:土壤渍涝。
2中低产田改良措施从莱芜市农业生产实际、中低产田类型及其障碍因素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应积极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地膜覆盖、矫正施肥、改变种植制度为主的农艺措施,并配合生物(生物有机肥)及化学措施(土壤改良剂),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及土壤改良力度。
2.1用养结合,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养分比例。
一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
自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推广面积27万hm2,覆盖村880个,节肥10.7万t,增产103.4万t,总节本增收21 599.9万元。
项目核心示范区配方施肥建议卡入户率达到100%,其他示范区达到80%以上,施用配方肥面积6.33万hm2,应用农户31万户。
使施肥技术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定量化,真正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逐年培肥地力。
二是增施有机肥、大力实施有机质补贴项目[3-4]。
浅析我县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其综合改造利用 [2004-12-07] ·作者:·来源:大足县农业局(重庆市)张晓燕摘要:大足县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水稻生产是我县粮食生产的重点,因此,改善中低产水稻田生产力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必经之路。
本文分析了我县中低产田形成因素及改良的可行性,提出了改造利用途径及相关措施。
关键词:中低产水稻田、成因、改造利用途径大足县今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现已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
全县农耕地68万余亩,农作物以水稻生产为主,种植面积达45万亩左右,其中中低产田面积就达15万亩左右,这一部分田块因土壤障碍因素或人为栽培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作物产量低,土壤综合生产力下降,因而进一步改良这些中低产田,提高其产量及土壤综合生产力使我县粮食生产及地力进一步提高势在必行。
一、提高中低产初田产量(效益)的可行性我县粮食生产以水稻生产为龙头,水稻产量高低直接左右着我县粮食产量指标。
前几年水稻产量出理徘徊局面。
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低产田的面积较大,没有合理的改造和利用。
据土壤普查资料表明,由于土壤障碍因素,导致的中低产田面积10—12万亩,栽培管理不当形成的中低产田面积5—8万亩,经多年的改良(及耕制改革)后仍有15万亩左右,这些田块的水稻亩产一般为3 50—400公斤,影响大面积水稻单产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田块只种一季中稻,经济效益很低,亩平收入仅200—300元。
针对这些情况,我站针对不同的成土母质及栽培条件,在全县几个有代表的地区:天宝、原龙岗镇的明星和城南、金山、万古等镇乡进行了稻田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技术以提高中低产水稻田产量(效益)的小区试验及大面积示范,可增稻谷100—150公斤,增种其它经济作物、养鱼等共计亩增产值200—600元的显著效益。
照此推算,全县中低产田至少增粮500万公斤,增收3000万元以上(产值),同时可以增加较大数量的绿肥(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由此可见,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结合先进的稻田综合配套技术,是我县中低产田改良、增产增收、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中低产田类型及利用改造途径(一)因土壤障碍因素造成的中低产田1、冷浸类(面积5—6万亩):包括深脚烂泥田、大肥田等,主要分布于正冲的中下部和房前屋后。
原因是地下水位高,田泥温低,通透性差,有毒还原物多,水稻易发生坐蔸,前期抑制营养生产,后期易贪青晚熟等。
改造途径:①工程措施:增设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
②农艺措施:是进行耕制改革: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和半旱式栽培。
2、渗漏类(0.8—1万亩):主要分布在沿河冲积沙地。
这类稻田土质太沙(即孔隙度大),保水保肥力差,水稻苗期生长不良,后期易早衰。
改造途径:可进行客土改良,沿河实行水旱轮作增种绿肥或蔬菜进行配方施肥等技术。
3、粘、酸、瘦类(面积0.5—0.8万亩):主要分布沿河冲积坝,死黄泥、白鳝泥是其代表土种。
水肥、气、热条件太差,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低下。
改造途径:可进行客土改良。
有针对性施肥,特别是增施有机肥或栽种绿肥。
4、矿毒类(面积0.2—0.3万亩):主要分布沿山脚下,由于引用有毒煤洞水灌溉,或化工厂污水,造成水稻减产。
改造途径:改善灌溉水。
(二)栽培技术不当形成的中低产田1、秧母田(面积3—4万亩):主要是秧苗期拉长秧苗营养不良,幼穗分化期短,穗小粒少。
改造途径:选用优质、高产、良种,早播早插。
2、部分水三熟(面积0.5—0.8万亩):主要是前几年对土壤掠夺式的利用,使土壤供养不足、土质下降,造成产量低下。
3、高榜望天田(即易旱地,面积0.8—1万亩):常年靠天下雨栽秧造成水稻干旱减产。
改造途径:有条件的地区可解决水源及时灌溉,无条件的改走旱路:实行“麦—豆—苕”、“麦—豆—豆”或栽果树、桑树等。
4、因施肥不当造成低产田(面积1—1.5万亩):长期单一的施用磷肥、有机肥施用少,掠夺式的栽培方式,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桔,土壤结构变差。
三、综合改造配套措施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关键是走综合改造的路子。
抓好工程措施——修排水沟,生物措施——优化种植结构、改进栽培技术、化学措施——推广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优质复合肥等。
(一)修建和改造排灌渠道,保证水源、排洪防冲、防治串灌到2002年我县共修排溉100余公里,埋地下管道21公里左右,新增灌溉面积0.96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26万亩。
新增除涝面积1.64万亩。
(二)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对冷浸类田除抓修排水沟外,实行半旱式栽培。
人为改变土表微地形,水稻生长期处于半干半湿状态,水、肥、气、热协调,对渗漏类田有条件的实行水旱轮作种植绿肥(如紫云英、胡豆青)还田,将大肥田或肥池的粘泥掺入(30%左右),达到改良其本质的目的;对粘、酸、瘦类田实行掺入沙泥,改良其土壤质地;对矿毒田另辟水源或将煤洞水沉淀氧化后再灌田。
通过以上措施对土壤质地进行改造后再配合稻田综合开发利用配套技术,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
主要有:稻—稻—鱼(笋)、稻—萍—鱼、稻—菜—菜、稻—饲料(绿肥)。
改种旱作:麦—豆—苕、麦—豆—豆等。
主要技术措施:1、利用综合增产技术,半旱式免耕,种好头季中稻。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立足抗灾、早播早栽,使水稻分蘖早,成穗率高,中稻、再生稻扬花安全,避开了严重的高温伏旱;同时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重施底肥,看苗追肥,实行氮磷钾配方施肥,大力推广水稻专用复合肥,增施有机肥,对蔬菜田,绿肥田采取控氮、增磷、施叶面肥等技术,使水稻长势平衡,产量有了明显提高,平均亩增产80—100公斤。
2、扩大稻菜面积,增种高产蔬菜,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采用稻—菜—菜模式,亩平产值可达800元左右。
经多年示范总结,尤其是房前屋后的水稻田种菜既方便又增收。
蔬菜平均亩产可达25 00公斤,产值1000元左右。
3、狠抓稻鱼、稻鸭共生,通过增喂饲料,加强管理,实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稻田有机质,达到增收增效益的目的。
养鱼。
在水稻分蘖中期,每亩放50—60克的草鱼80—100尾,前期浅水、后期适当加深水层。
同时,适当在沟内投放牛粪、青草、萍等饲料。
亩产成鱼可达50公斤以上,养鸭。
于水稻分蘖前期放150—200克/只的鸭25—30只于稻田中,昼夜生活在稻田,关键搞好防逃措施,同时适当补喂饲料,于水稻灌浆乳熟期捕捉成鸭。
4、积极种植绿肥。
如稻田养萍,在水稻播栽前把细绿萍放至鱼凼中繁殖(凼中无大草鱼)。
于水稻分蘖中期亩施萍种150—200公斤,于半旱式沟内,只在沟中补施磷肥20公斤左右,萍满后及时捞起喂猪、养鱼、养鸭,堆沤有机肥等,还可种植胡豆青、紫云英等,紫云英接种根瘤菌通过生物固N增加土壤有机N,这样不但增加了饲料,又培肥了地力。
5、高塝田等放水改旱作。
增种大豆,实行“麦—豆—苕”、“麦—玉—豆”、“麦—春豆—秋豆”等,大豆营养价值高,能生物因氮,大豆亩产一般在100—150公斤左右,春、秋连作平均亩产240—260公斤,亩产值可达600元以上,这样比种水稻既增加收入,又节省劳力,还通过生物固氮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
6、渗漏类沙田可种西瓜。
在3月中旬采用地膜育苗,亩用量50克,经30—40天,待3—4片真叶后,4月中旬移栽,亩产西瓜上千斤。
7、望天田、缺水田块改种果树,如枇杷、梨子、白果树等,或栽桑养蚕。
果树下可种绿肥、草,这样既有了收入,又保持了水土流失。
(三)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在搞好养殖业基础上施用有机肥,到2002年农家肥亩用量已达3000公斤,大力提倡秸杆还田。
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改善其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二OO三年八月一日玉溪市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编制完成发布时间:2009-05-27 来源:玉溪市水利局(云南)作者:点击率:754为进一步加快我市中低产田地改造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切实把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任务落到实处,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条件,我局组织各县区水利局相关专业人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历时2个多月,编制完成《玉溪市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2010年-2020年,全市共规划中低产田改造水利建设项目区78个,项目涉及全市9个县区的60个乡镇、84个行政村,规划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1.11万亩,规划总投资40543.4万元。
其中:红塔区4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07万亩; 江川县9个项目区,改造面积4.92万亩; 澄江县5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03万亩; 通海县8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60万亩; 华宁县7个项目区,改造面积3.49万亩; 易门县8个项目区,改造面积3.53万亩; 峨山县11个项目区,改造面积4.29万亩; 新平县11个项目区,改造面积2.15万亩; 元江县15个项目区,改造面积6.03万亩。
规划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小型水源工程建设,灌排渠系、机电泵站、田间道路、配套设施等的修复、改造、续建和新建。
项目区共规划建设水窖5119个,小型水源工程188件,灌排渠系1506.3km,机电泵站22座,水闸48道,配套田间机耕路122.7km。
其中:(1)2010年-2015年:规划实施项目区49个,共规划建设水窖2919个,小型水源工程50件,灌排渠系917km,机电泵站20座,水闸45道,配套田间机耕路80.1km。
总投资26573.0万元,其中:请求省财政补助50%计13286.5万元,市级财政补助30%计7971.9万元,县财政及群众自筹20%计5314.6万元。
项目实施后,受益人口为26.14万人,可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1.662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0.38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09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181万亩),新增节水能力5968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33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9934万元。
(2)2016年-2020年:规划实施项目区29个,共规划建设水窖2200个,小型水源工程138件,灌排渠系589.3km,机电泵站2座,水闸3道,配套田间机耕路42.6km。
总投资13970.4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6985.2万元,市级财政补助4191.1万元,县财政及群众自筹2794.1万元。
项目实施后,受益人口为9.09万人, 可改造中低产田面积9.45万亩(其中:改善灌溉面积7.87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58万亩),新增节水能力2892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94万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961万元。
(玉溪市水利局)。